症状类似鱼病的鉴别与防治
○孙忠慧
一、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病和痘疮病
1、鉴别。病鱼体表都有白点。但白皮病病原体是白皮假单孢菌,白点出现于背鳍基部或尾柄处,病情发展了只是白点本身的面积扩大,最终表现为以背鳍至臂鳍为界的整个后部皮肤呈白色。打粉病病原体是嗜酸性卵甲藻,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但随病情加剧白点数量增多,最终白点遍及全身,整个体表似擦了一层粉末。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小虫瓜,细看白点间有充血的红斑,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带有白色小点的囊泡。微孢子虫病病原体是微孢子虫,病鱼死后2~3小时,观察其发病部位,仍有白点的是微孢子虫引起的,如果没有白点的是小瓜虫引起的。痘疮病病原体是痘疮病毒,特征虽与小瓜虫相似,但小瓜虫病可用肉眼见到小瓜虫游动,而痘疮病在普通镜下看不到病原体。
2、防治。预防白皮病,要求在牵捕、运输过程中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小时,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 克或土霉素25克。发病严重的鱼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遍洒。向病鱼池泼洒痢特灵,每立方米水用药0.3~0.5克。
将患有打粉病的病鱼转移到微碱性水质(pH值为7.2~8)的鱼池(缸)中饲养。用生石灰5~20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适用于室外土池或大鱼池。或用碳酸氢钠10~25毫克/升全池遍洒。
预防小瓜虫病,可每立方米水体用石灰硫磺合剂3~5克加敌百虫0.3克化水全池泼洒,连用5天。病鱼用2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洗2小时。将冰醋酸与过氧化氢按1∶3的比例混合,稀释成5000~10000倍液,浸洗病鱼30~60分钟。每500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干辣椒150克、干姜50克,加水煎煮成25公斤汁液,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
预防微孢子虫病,可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每50千克鱼用硫磺粉75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4天;每100千克鱼每天用200~400克盐酸左旋咪唑拌饲料投喂,连喂20~25天;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将患有痘疮病的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二、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
1、鉴别。两种病均主要危害当年的一龄草鱼种,发病早期外观症状极为相似。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轻微充血或出血;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剖开鱼肚,肠壁充血、
但出血病由呼肠弧病毒引起,而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发病后期区别明显,活检时前者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镜检可见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后者肠道充血发炎,严重的呈紫色,剖开肠道无食,有血脓,观察体表,鳍条被蛀蚀,腹部膨大,挤压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镜检发现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粘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2、防治。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的防治,首先要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浓度为200×10-6的生石灰,或浓度为20×10-6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浓度为10×10-6的漂粉精(含有效氯60%)消毒。其次,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60×10-6的聚乙烯氮戊环酮碘剂(PVP-1)药浴25分钟左右,或用鱼复药3号浓度为(20~30)×10-6药浴30~60分钟。同时,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高温季节注满池水,以保持水质优良、水温稳定;投喂优质、适量饲料,食场周围定期泼洒漂白粉或漂粉精进行消毒;也可在稻田中培育草鱼鱼种。
通过制备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预防,可收到良好效果。①组织浆灭活疫苗制备:取患典型出血病的濒死草鱼的肾、脾、肝、肠等病变组织,称重、剪碎,加十倍量无菌生理盐水,匀浆,3000~3500转/分钟低温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加青霉素1000单位/毫升,链霉素1000微克/毫升,混匀后,再在4℃下过夜除菌后即为病毒悬液,再加福尔马林至最终浓度为0.1%,摇匀后,置32℃恒温水浴锅灭活72小时。封口,贴上标签,4℃冰箱保存。同时取上述制备的疫苗做安全及效力试验。准备试验缸及对照缸各1只,各放入健康草鱼鱼种10尾,将水温逐渐上升到28℃,试验缸的鱼每尾腹腔注射上述制备的疫苗0.1~0.3毫升,对照缸的鱼每尾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1~0.3毫升,饲养观察15天,两缸鱼都不发病、死亡,则说明注射技术过关,疫苗安全;如两缸鱼都死,则说明注射技术不过关,试验应重做;如对照缸的鱼不死,而试验缸的鱼发生出血病死亡,则说明疫苗灭活不够,须再灭活1次,灭活的时间可比第一次稍短,灭活后再做安全性试验,如仍不安全,则这批疫苗只好废弃不用,如证实安全了,再进一步做效力试验。对做过安全试验的两缸鱼,各在腹腔注射病毒悬液0.1~0.3毫升,继续饲养观察15天,如试验缸的鱼不发生出血病、不死亡,而对照缸的鱼发生出血病死亡,则证明疫苗有效;反之,如两缸鱼都发生出血病死亡,则证明疫苗无效,应全部废弃不用。②免疫途径。浸浴法可用尼龙袋充氧,0.5%疫苗液浸浴夏花24小时;或0.5%疫苗液,加莨菪碱使最终浓度为10×10-6,尼龙袋充氧浸浴3小时。注射法可用于8cm以上草鱼,采用腹腔或背鳍基部注射,每尾注射疫苗0.3~0.5毫升。
细菌性肠炎病该病一直以来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鱼病之一,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临床上一般采取综合预防,做好“四定”投饲工作,不投喂变质饲料。发病期间每月投喂中草约1~2个疗程,每100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500克或穿心莲2公斤,粉碎后加盐200克,拌饲投喂,连喂三天为1个疗程。治疗该病应外泼含氯消毒药,同时将呋喃西林拌饲投喂,每100公斤鱼,第1天10克,第2~6天减半。
三、鱼池药害和泛塘
1、鉴别。鱼池药害和泛塘都可能造成鱼类大量死亡,但造成鱼类死亡的原因不同:鱼池药害是鱼受到药物或污水侵害而中毒死亡;泛塘是因为鱼池水体溶氧量不能满足鱼类最低需氧量时,造成鱼类窒息死亡。区别两者的主要方法是“三看”。①一看发生时间。鱼池发生药害多与农田施药、鱼池施肥和工厂排污有关。因此在作物生长季节病虫害流行期间和鱼病高发季节较为严重。出现死鱼现象不分白天、黑夜,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泛塘死鱼,一般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是低气压的闷热天气,以及连续阴雨天气,最容易发生,而且大多出现在半夜到清晨这段时间。鱼池水越肥、鱼越密,泛塘越严重。②二看鱼类表现。发生药害的鱼池,鱼类浮头现象不太明显。其症状因毒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表现行动迟缓、麻痹、体色变黑,最后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有的表现为窜游、颤抖、跳跃、挣扎,直到昏迷而死亡。泛塘则表现为鱼分散于全池浮头,嘴一张一合,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严重时在鱼池浅处浮头,肚皮慢慢上翻,又挣扎着保持平衡,如此反复几次后,肚皮朝上而死。③三看死鱼种类。鱼池中的鱼类因药害死亡,不分鱼的大小和种类,严重时可能全部死光。泛塘死鱼则鳊鱼、草鱼、鲢鱼、鳙鱼为最常见,鲤鱼、鲫鱼和罗非鱼很少死亡,而对泥鳅、黄鳝毫无影响。
2、防治。预防鱼类泛塘,要及时调节水质,高温季节及时换水、套水。定期施用生石灰,每20天用一次,亩用量20~30公斤,现泡现泼。科学投饵,及时增氧。高温季节鱼类又是鱼病的多发季节,如果在鱼发病之前采取药物预防鱼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池塘超过一定载鱼量时,要及时捕捞上市鱼类。
四、细菌性烂鳃病与寄生虫性烂鳃病
鳃病是养殖鱼类常见的疾病, 烂鳃病的病原体有可能是细菌直接感染,也有可能为寄生虫侵蚀鱼鳃,造成鱼鳃组织的破坏,继发性感染细菌,造成细菌性烂鳃病的假象。两者尽管外部特征相似。但治疗方案截然不同。
1、鉴别。两者外观症状基本相似,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发病晚期两者易区别,前者有“开天窗”,后者无。如果无“开天窗”或处于发病早期,则要借助显微镜加以鉴别。镜检若寄生虫数量少且不占优势,则基本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反之,则为寄生虫性烂鳃病。
但是,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体为鱼害粘球菌,鳃寄生虫病主要是车轮虫、大中华鳋、指环虫的感染,有时真菌也可侵蚀感染鳃组织。
从症状上来说,细菌性烂鳃病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发黑,头部尤其乌黑,揭开鳃盖观察,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上逞有粘液和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在显微镜下镜检,可见病变区域的细胞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出血。鳃寄生虫病的病鱼,揭开鳃盖,也可见鳃丝带有污泥,有些特征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但将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寄生虫。
从流行特点上看,细菌性烂鳃病终年可见,全国各地养鱼地区均有流行,主要危害草鱼种,其次是青鱼种,草鱼成鱼亦常感染,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28℃~35℃为最为流行,因而,每年6~9月危害最严重。细菌性烂鳃病常与肠炎、赤皮等病并发,使病情复杂,成为通常所说的“草鱼三病”,死亡率很高。鳃寄生虫病中车轮虫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指环虫病为一种常见多发病,适宜水温为20℃~25℃,大量寄生可使鱼体消瘦,影响生长,严重时导致死亡;中华鳋病在我国流行甚广,在长江流域,每年4月开始,一起持续到9月份,主要危害二龄以上草鱼、链、鳙,严重时引起死亡,同时造成继发性细菌性疾病的感染。
2、防治。细菌性烂鳃病不要直接施用未经充分发酵的动物粪便。用灭毒王0.3ppm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或用富氯0.2~0.3ppm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或杀菌录0.4ppm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
车轮虫病可用硫酸铜0.7ppm全池泼洒;福尔马林15~20ppm全池泼洒;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0ppm全池泼洒。防治指环虫病,可在鱼种放养前,用20ppm高猛酸钾溶液浸泡15~30分钟,用90%晶体敌百虫0.3~0.5ppm全池泼洒。防治中华鳋可用B型灭虫精0.2~0.3ppm全池泼洒,或90%晶体敌百虫0.5ppm全池泼洒。
五、细菌性白头白嘴病、车轮虫病和钩介虫病
1、鉴别。病鱼都呈白头白嘴状。白头白嘴病病鱼体色发黑,漂浮在岸边,头顶和嘴的周围发白,严重时发生腐烂,且常常发生于鱼苗期和初期夏花阶段。车轮虫病有三种特例,症状与前者极为相似:一为孵化桶或孵化缸中的鱼苗被大量车轮虫寄生时,嘴在水面呼吸,呈白头嘴状;二为饲养10多天的鱼苗被大量车轮虫寄生时,鱼成群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状;三为黑仔鳗被大量车轮虫寄生时,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对于这两种疾病,要用显微镜观察才能加以区别和确诊。钩介虫病病原体是钩介虫,肉眼可见病鱼嘴、鳍及皮肤都有钩介虫寄生。
2、防治。预防细菌性白头白嘴病,要有合理、科学地鱼苗放养密度。预防可用生石灰全池遍洒,每亩水面用15~20千克;或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4克全池遍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乌桕叶干粉6.25克或鲜叶25克,放入含2%的生石灰水中浸泡并煮沸10分钟,全池遍洒。治疗全池泼洒红霉素,使池水成0.3×10-6~0.5×10-6浓度。
预防车轮虫病,可在鱼种放养前用1×10-6~2×10-6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每100平方米水面放楝树或枫杨树新鲜枝叶2.5~3千克沤水(扎成小捆),隔天翻一下,每隔7~10天换1次新鲜枝叶。治疗全池泼洒硫酸铜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一般使池水成0.7×10-6浓度。以上方法处理后,同时喂食抗菌素,连续3天。
防治钩介虫病可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或每亩用40~50千克茶饼清塘,也可杀灭蚌类;鱼苗及夏花培育池内决不能混养蚌,进水必须经过过滤,以免钩介幼虫随水带入鱼池;发病早期,将病鱼移到没有蚌及钩介幼虫的池中,可使病情逐渐好转。
六、竖鳞病与鱼波豆虫病
1、鉴别。竖鳞病发生早期,鱼体发黑,病鱼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立,胸腹部或身体前部鳞片向外张开,鳞的基部水肿,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用手轻压,渗出液即从鳞片下溢出,鳞片也即脱落;后期全身鳞片竖起、体表充血、眼球外突、腹部膨大、肌肉浮肿等,腹腔内积有腹水,肝、脾、肾等内脏肿大、色浅等。鱼波豆虫病的发病是因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鳞囊内可引起竖鳞症状,只有通过镜检才能够与竖鳞病相区别。在显微镜下看到活体时虫体透明,内有细小颗粒,侧面成梨形、卵形或椭圆形,侧腹面略似汤匙。大多数情况以其2根鞭毛插入鱼皮肤和鳃的上皮细胞上,虫体作上下、左右摆动。
2、防治。预防竖鳞病可泼洒强氯精,使池水呈每立方米0.3~0.4克,连用2~3次。或二氧化氯每立方米0.25克全池泼洒。在泼洒以上药物的同时内服:复方新诺明(每千克鱼6克)每天一次,连服4~6天。也可用诺氟沙星 (每千克鱼6克)每天一次,连服4~6天。或用恩诺沙星(每千克鱼20~30毫克)每天一次,连服3~5天。以上内服药物任选一种。亲鱼患病,每千克鱼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15~20毫克。
预防鱼波豆虫病,可在鱼种放养前用硫酸铜溶液8克/立方米浸洗鱼体 20分钟。治疗时用0.5克/立方米硫酸铜加0.2克/立方米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冬季水温2℃~8℃时全池泼洒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合剂(5∶2)0.3×10-6~0.4×10-6,治疗效果较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