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态养鸡有学问
近几年,在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生活观念的引导下,农村养鸡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生态养鸡。所谓生态养鸡,也叫做“家鸡野养”,就是把鸡群放养到自然环境中,期望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和有机食物的养育,让鸡肉、鸡蛋恢复应有的天然优良品质。从已有的养殖实践看,生态养鸡能大幅度节省饲料、药物和人力投入,成本很低,产品售价却很高,又加上纯净天然,没有污染,鸡肉、鸡蛋风味独特,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如果再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做文章,市场空间会更加广阔。但是,生态养鸡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随随便便就可以取得成功,失败者也不乏其人,在实施养殖前,必须充分了解其中的学问和技巧。
1、选对品种
生态养鸡最好选用当地土鸡品种,如河北纯种柴鸡,浙江的仙居鸡、肖山鸡,上海的浦东鸡,河南的固始鸡,湖南的桃源鸡,辽宁的庄河鸡,广东的惠阳鸡、杏花鸡、三黄鸡、清远麻鸡,山东的寿光鸡,北京的油鸡,都是优良的地方品种,体型小巧,反应灵敏,活泼好动,适应当地的气候与环境条件,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宜放养。各种叫不上名称的土杂鸡,也都适宜于野外生态放养。相反,那些先进的蛋鸡和快大型肉鸡品种,大多体型笨重、神经敏感、抗病性差,野外放养很难成功。
2、建好鸡棚
生态养鸡也需要鸡棚,这是鸡晚间宿营的重要空间。鸡棚位置要高,背风向阳,视野开阔,不能积水,不能形成“窝风”,门前有足够的空闲地。鸡棚可采用永久性的砖瓦结构,也可采用简易的草木结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具有坚固的结构,有良好的遮风挡雨功能,简易鸡棚屋顶应覆盖3层,由内向外依次是苇箔、油毡或薄膜、草苫,顶部用草绳或铁丝固定结实。为防止敌害侵袭,窗户要钉铁丝网,门口封闭要严实,地面要夯实,也可使用三合土或水泥结构。鸡群白天外出觅食比较疲劳,晚上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休息场地,因此,舍内地面应铺设5~10厘米厚的锯末或垫草。
3、改造环境
野外养鸡选用的生态区域,主要是草地、树林、野坡、果园以及高秆庄稼地等,鸡群的活动范围较大,尤其是荒山、树林中,野兽、野鸟较多,容易侵害鸡群的主要有狼、野狗、狐狸、黄鼠狼、獾、蛇等,雕、鹰等食肉猛禽也不容忽视。夏季雷雨多见,狂风、雷电、洪水也会对鸡群造成严重危害。为防止各种灾害和敌害侵袭,要对养殖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造:鸡群活动范围的边界上,应埋设1.5~2米高的铁丝网或尼龙网;也可密集埋植树枝篱笆,配合栽种葫芦、扁豆、佛手瓜、南瓜等秧蔓植物加以隔离阻挡;种植带刺的洋槐枝条、野酸枣树或花椒树,阻挡人、兽的效果最为理想。草地、荒坡等野外放养环境内,适当搭建一些简易的小凉棚,凉棚顶部搭油毡,棚内铺垫干净的河沙,以便遮阴挡雨,满足鸡群临时休憩和沙浴的需要,凉棚地势要高,周边活动半径以不超过50米为宜。
4、适当训练
育雏期,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切碎的青菜叶或野菜叶,逐步锻炼鸡雏采食、消化粗饲料的能力。4周龄脱温后,只要天气合适,室内外温差不是很大,都应定时将鸡群放到棚前的空闲地上,通过约束训练,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延长活动时间,直至鸡群能自由活动。饲喂量要逐步减少,遵循“早少晚饱”的原则,以调动鸡群外出觅食的积极性。
为了能让在野外自由活动的鸡群,按时回舍补充料水、休息,在放养的初期,就应进行必要的训练。有经验的养殖户,常使用打锣、吹哨子、敲脸盆等方式,以合适的响声,配合可口的食物,对鸡群进行召唤训练,让鸡群形成条件反射。召唤训练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来临的时候,能保证迅速将鸡群召唤回来。
5、防治疾病
野外生态养鸡虽然空气新鲜,鸡群活动量大,并且主要吃野菜、嫩草、草籽、昆虫等无污染的饲料,机体健康,但如果不加预防,有些疾病如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痘、流行性感冒等,照样会侵害鸡群。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是及时注射相应的疫苗,要求同舍内养育鸡群,但一般不需要投喂预防性药物。
在野外生态环境中,鸡群采食蚯蚓、甲壳虫、蜗牛、淡水螺较多,最容易出现寄生虫病,特别是蛔虫病和绦虫病,一般在放养1个月后,就要进行第1次驱虫,隔2~4周后再进行第2次驱虫。常用驱虫药物主要有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硫双二氯酚、吡喹酮等,应尽量选用对多种线虫、绦虫均有效的丙硫咪唑片剂,可在晚上鸡群回舍补料时,拌料饲喂,每千克体重用量为20毫克。第2天早晨要及时检查鸡粪,如发现鸡粪里有成虫,次日晚餐再驱虫一次。
6、重视管理
为使鸡体重均匀一致,应对鸡群实行分群管理,公鸡适时出售,母鸡用于产蛋。为便于捡拾鸡蛋,应在鸡群性成熟后,适当减少活动范围,在凉棚内设置产蛋箱,箱内放入“引蛋”,应尽量鼓励鸡群回鸡棚产蛋。
为了改善鸡肉品质,使鸡肉有更好的口感和风味,提高胴体眼观质量,提高鸡群体重,便于获得好效益,野外生态饲养的鸡群,尤其是分群饲养的公鸡,要适当进行催肥饲养。时间一般选在10周龄以后,催肥的手段主要是减少鸡群的活动范围,提高饲料能量含量,增加补饲的次数和饲喂量。
野外生态养鸡,要及时进行巡视,目的是检查鸡群状态,发现并隔离病弱鸡,防止猛禽、野兽伤害鸡群。缺水的养殖区,应设置饮水槽,定时添加清洁的饮水。放养初期,中午可以在凉棚内进行补饲,但要保证料槽干净,避免引来野鸟和鼠类。有的养殖户喜欢养几条狗帮助看门和巡视,起到良好的报警、追赶敌害、庇护鸡群的作用,但让狗做助手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一定要加强培养,发现狗恶意追逐鸡群时,及时通过处罚加以制止,让鸡群和狗建立起良好的亲和关系,同时,要给狗充足的食物,不得用死鸡、鸡骨头、鸡内脏等喂狗。
绿色生态养鸡效益分析
绿色生态养鸡是指在无污染的果园、农林闲地及灌木丛林里,选择优良的土鸡或仿土鸡地方品种,育雏后实施山地放养、人工喂料与野外采食相结合,处于一个 “ 少吃多运动慢长肉 ” 的生长过程,这种饲养法,符合无公害食品的要求。且投资少,成本低,生产出优质的 “ 绿色 ” 商品肉鸡,故称绿色生态养鸡。
从 1994 年至今,笔者先后在安江、怀化、昆明和重庆等地,实施绿色生态养鸡数十万只鸡 ( 包括在临近农村推广实施该法养鸡 ) ,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特此应广大养殖户的要求,将绿色生态养鸡予以初报,谨供参考。
1 绿色生态地的选择
绿色生态地的选择 一是有山、有水,草林繁茂,空气新鲜,具良好的光照;二是离城镇、工矿区较远;三是土壤无农药、化肥和重金属等有害物的污染。鸡舍建设,因地制宜:可以利用闲置的旧房改建而成,或搭简易棚舍。舍内南边上方开天窗,阳光照入舍内、地面硬质结构便于消毒、场外设避风雨棚架。放养区最好用塑料网围着,便于轮牧与管理。
2 品种与选雏
2.1 品种 绿色生态养鸡,是利用士鸡或仿土杂交鸡种。日前,湖南及周边省市,市场销售前景较好的土鸡有青脚鸡、乌鸡、三黄鸡等。
2.2 选雏 小鸡要来源于健康种鸡群,正常出壳,孵化率高的雏鸡品质为好。选雏的方法是 “ 一看二摸三听 ” :即看精神状态好;摸鸡体有膘、温暖,有弹性;听叫声响亮,清脆为好。
3 饲料与配制
3.1 饲料 绿色生态养鸡的饲料是以廉价的农副产品资源为主,不加任何添加剂。由于养、放结合,土鸡觅食强,在野外觅食昆虫及青绿多汁料,饲养成本可减少 30 %左右。
3.2 饲料配制 自配料是以玉米、米糠、麦麸、双灰粉、豆渣 ( 粕 ) 、鱼肉粉、菜枯、饲用酵母等为原料。在营养结构和营养成分含量比例上与现代肉鸡料比改变较大,营养水平下降;粗蛋白质 19 ~ 10.2 %,代谢能 11.2 ~ 1O.4MJ / kg 。由于饲料结构与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少吃多运动的慢速养法,结果鸡肉品质发生改变 (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 “ 同上世纪比,英国肉鸡脂肪增加三倍,蛋白质下降 1 / 3 。 ” 中科党陈健兰副研究员解释是 “ 多吃少运动多长肉 ” 导致的,中国也不例外。 ) 含水量减少,蛋白质增加,腹脂减少,磷脂增加,肉味鲜美清香。
4 饲养管理
4.1 育雏 (0 ~ 3 周龄 )
4.1.1 育雏准备 育雏前 1 ~ 2 周,用 3 %的烧碱液或 O.05 %的强力消毒灵对栏舍、用具喷湿消毒。消毒后用清洁水漂洗晒干备用。雏鸡室应用清洁干燥的木屑、谷壳或切短了的稻草做垫料,平铺 5 ~ 6 厘米厚,以后陆续增铺新垫料 15 ~ 20 厘米为止。随时清除更换潮湿、污染的垫料。供热保温采用保育伞方式较简便,用竹木条做成 1.5 × O.5 ~ 0.8( 长、宽、高 ) 方型或锥形框架,再用塑料膜覆盖,并留好通气孔。内装 250 w 红外线灯泡一只,或安置直径 3O 厘米的煤炉一个 ( 将煤气送出室外 ) 供温。可供 500 ~ 600 只鸡群使用。
4.1.2 饮水、开食 雏鸡出壳后 18 ~ 28 小时饮水、开食。先用凉开水或 5 %糖水初饮。初饮后约 2 ~ 3 小时开食。 1 ~ 7 日龄,投喂颗粒 510# , 7 日龄后逐渐掺入玉米粉、麦麸等自配料。 4 周龄后饲喂自配料。营养水平粗蛋白质 17 ~ 16 %,代谢能 11 ~ 10.8 MJ / Kg ,开始逐渐放养觅食杂草、小虫。随着鸡的增长,应更换槽 ( 桶 ) 型号与高度,并保持足够的数量,便于采食饮水,减少浪费。
4.1.3 温度、湿度 研究表明,雏鸡出壳后对冷热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性。绿色生态养鸡实施的温度是:
绿色生态养鸡育雏温度 ( 单位℃ )
日龄 1 -3 4 -8 9 -15 16 以上
温度 30 -28 27 -25 24 -22 常温
对温度的调控,一是 “ 看雏施温 ” ,当温度正常时,雏鸡活泼,饮水、采食正常,伞内分布均匀;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张口喘气、大量饮水;当温度过低时,雏鸡靠近热源,密集成雏,并发出 “ 唧、唧 ” 叫声。二是看温度计。温度计设在距热源 50 厘米处,距地面高 5 厘米测定。
雏鸡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60 ~ 65 %。通常能满足鸡群的要求。
4.1.3 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可以调节育雏室温度、湿度,排除室内的 C O2 、 NH3 等有害气体,有助于控制疾病发生。一般视天气情况,在每日中午,适当开门、窗或气孔,通风换气 10 ~ 15 分钟。
4.2 青年鸡 ( 吊架阶段 ) 的饲料管理 青年鸡主要是长骨架和各器官的发育,不求长势和肥瘦。饲养期从 4O ~ 120 日龄左右,配合料营养水平,粗蛋白质为 9.O ~ 10.5 %,代谢能 9.8 ~ 10.08 % MJ / kg 。实施以少吃多运动、以放养为主的方式饲养。但要注意根据季节、气候和放牧地杂草、小虫等的多少,及时更换饲料结构与营养成分。当野外采食不足时,可投放刈割的青绿多汁料,可在放养地挖沟松土壤,浅埋杂草树叶沤虫、蚁饲养。
4.3 育肥阶段 从 12O 日龄开始,进入育肥期。自配料的营养水平,粗蛋白质 14 ~ 15 %,代谢能 10.5 ~ 11 . 2 MJ / kg 。饲喂量 50 ~ 1OO 克/只, 140 ~ 150 日龄全部上市销售。
5 鸡病防治
5.1 环境净化与消毒 环境净化是指经常消除舍内外粪草、蝇蛆,垃圾杂草等污物。及时处理 ( 深埋 ) 病鸡,保持清洁、干净的饲养环境;消毒措施:育雏初期 5 ~ 7 日 1 次,选用广谱、高效、低毒药物:如用 O.1 %的保雏康或 O.1 %百病消液雾消毒,控制鸡白痢蔓延; 15 ~ 20 日龄用 0.4 ~ 0.5 %菌毒敌或 O.05 %强力消毒液带鸡喷雾消毒,防大肠杆菌、球虫等病发生。放养场地可用 10 %甲酚皂液喷洒可抑杀鸡球虫卵囊。
5.2 鸡病防治 绿色生态养鸡,由于采用低温育雏、少吃多运动慢长肉的养法,不仅提高了抗逆性,而且是一种 “ 自然疗法 ” 。鸡群健康,发病率减少 70 %。饲养中常见到的是鸡白痢、球虫和其它寄生虫病。防治常采用中草药或中药结合的办法。如用穿心莲、白头翁苦参、大蒜或痢菌净、恩诺沙星等防治鸡白痢;用柴胡、常山等中草药和球虫灵、球净等防治球虫。均有一定疗效。 60 日龄,常发寄生虫病,笔者还发现过组织滴虫病 ( 少见 ) 和线虫病,防治除了用一般用左旋咪唑或抗寄生虫药治疗,另外还应对鸡舍地面、饲养场地扑杀虫卵、卵囊。
鸡的传染病同样须按照鸡传染病免疫程序实施防疫。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