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启平 李云兰 来源:通威股份水产研究所
在自然界,鱼体体色变化的情况很多。比如: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石斑鱼,能很快地从黑色变为白色,黄色变为绯红色,红色变为淡绿色或浓褐色等,它们还能使很多的点、斑纹、带和线变得忽暗忽明。同理,金鱼、泥鳅、斑点叉尾鮰等也在养殖中发现了变色的现象。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现,生活在清澈浅水里的鱼和生活在水草丛生的深水里的鱼,体色相差较大。在池塘鱼类养殖的鱼,体色明显比水库网箱中养殖的浅。
有些鱼体的体色变化的确影响了人们的经济活动。部分体色会提高鱼价,比如金鱼,体色越鲜艳价格越高;江团的体色若是白色,则价格会升高;沟鲇的体色若为黄色,则更有卖相。
而有些体色相反,比如江黄颡,若体色从黄变黑,就不受欢迎,价格低了许多;斑点叉尾鮰、牙鲆体色要是从黑变白,也会快速掉价。
因此,比较系统的探讨动物特别是鱼类的体色变化的规律、原因,找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办法,或找出合理的推论,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为此,我们特对鱼类体色变化现象进行探秘。
一、光照对体色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下面就用2006年2~3月在德阳的实验来演示光照对鱼体色变化的影响。
器材:体色相近的鲫鱼,广口瓶2个(一个内壁涂黑漆,另一个内壁涂白漆),浅色塑料盆,显微镜,载玻片,镊子,台灯(100瓦)
步骤:1、取内壁涂有黑漆和白漆的广口瓶各一个,将其注满清水。2、选体色相近的鲫鱼2尾,用镊子从两尾鱼的背侧分别取2—3片鳞片,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分布情况。3、将2尾鲫鱼分别放入涂有黑漆和白漆的广口瓶中,移至灯光下,照光30分钟后将黑色广口瓶中的鲫鱼移入白色广口瓶中,比较两条鱼体色深浅有无变化。4、用镊子分别从两条鲫鱼体背侧(照光前取鳞片的临近位置)取下2—3片鳞片,制成临时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鳞片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并与照光前取的鳞片进行比较。
结果:1、经光照处理30分钟后,黑漆广口瓶中的鲫鱼体色较深,白漆广口瓶中的鲫鱼体色较浅。2、光照处理前取的2尾鱼的鳞片黑色素细胞的分布情况非常接近,黑色素细胞分布较均匀,有星状突起。3、光处理后体色较浅的鲫鱼鳞片黑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较处理前集中,少部分能见星状突起,较深的鲫鱼鳞片黑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由每个中心点向四周扩散,星状突起增多。
综上可见:
在明暗不同的环境里,鲫鱼的体色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在亮环境里变浅,暗环境里变深,并且时间越长,变化越明显。这种变化的形成主要起于对明暗背景的适应(明化、暗化),是通过鳞片中黑色素的扩散和集中来实现的。这说明,光线是一个影响体色的重要因素。
二、鱼体眼睛对体色改变有无影响?
目的:了解体色变化是否与眼睛这个媒介有关。
器材:体色相近的鲫鱼,缝衣针,广口瓶,黑纸,塑料盆,显微镜,载玻片,镊子,台灯(100瓦)
步骤:1、选2尾体色相近的鲫鱼,用缝衣针破坏其中一尾鱼的两只眼球,另一尾作对照。把两条鲫鱼转入用黑纸包裹侧壁的广口瓶中,移至灯光下照射30分钟。
2、30分钟后,去除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两条鱼的体色深浅。
3、用镊子分别从两条鲫鱼体背侧取2—3片鳞片,制成临时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鳞片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情况。
结果:
1、肉眼观察体色变化不明显。
2、显微镜下发现,破坏眼球的鲫鱼鳞片中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分布较集中,星状突起短而少;而对照鱼鳞片黑色素明显由中心向四周扩散,表现为星状突起数量多而长。
可见:
鱼体眼睛在体色改变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实验发现鲫鱼是通过视觉感知周围的环境,视觉系统通过复杂的生理传导进入神经中枢,由神经系统刺激产生体液,给色素细胞发出相应的信号,使色素细胞作出反应,变换出与外界环境相宜的颜色。食用鱼的颜色通常是黑色、褐色、灰色或偏这些的某一种或几种颜色,在生产实践或研究过程中,水产动物特别是斑点叉尾鮰、沟鲇(本文指大口鲇与土鲇鱼的杂交鲇)、云斑鮰等无鳞鱼有时会变白、变红和变黄,笔者根据观察,初步发现有如下主要规律:
1、不投饲情况下鱼体黑白之间可发生相互转变。
2006年5月观察到,在不投饲情况下,白色的斑点叉尾鮰放入充氧袋中,约20分钟后就变成了黑色(图1)。经过运输1-2小时,把黑色的斑点叉尾鮰从充氧袋中放入一红桶中,20分钟就变成了白色。
2002-2003年间,四川一斑点叉尾鮰养殖户,在经过一个晚上的大暴雨后,发现其中一个网箱白色的鮰鱼全部变成了黑色。
生产上也发现白色黄颡鱼,在红色盆中暂养4天,就全部变成了黄黑色。在水中,可能由于水质、鱼体血液的共同影响,白色的鱼被大家看起来可能像红色。
这些变化,可能主要归于鱼体本身健康状态(鱼体发生疾病时,有可能体色会变黑)、
溶氧、光线、水温、水质等方面的影响。
2、投饲情况下鱼体可由黑、白变成黄色。
由于有加丽素黄、加丽素红、加丽素粉红、叶黄素等加黄的着色剂,鱼体很容易达到变黄的效果。比如塘虱、沟鲇,50mg/kg以上的色素,在30-60日内就能在黑色的基础上达到较好的着黄色效果。若是白色的沟鲇,则变黄的速度更快,可以在10-20天内变成黄色。当然,在一定范围内,着色剂的量越大,着色时间可更短。但要使黄色更不易褪色,则小剂量、长时间的着色方法更适用。
3、投饲情况下鱼体可从白色、黑白花变成黑色。
由于目前市场上尚无有效的使鱼体着黑的色素,因此要让鱼变黑,只有从饲料、水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处理。一般情况下,纯白色的沟鲇要很长时间才能变黑。若是黑白花鱼(即体色有一部分黑色,有一部分是白色的鱼),则可以在10-30天内变成黑色。鱼体变黑的过程:先是在鱼体上可见小黑点,接着,这些小黑点越来越多,从而遍及全身,使鱼整体变黑。鱼体各部分着色的顺序通常是:先头部,然后是背部、鳍条,最后腹部。褪黑的身体部位顺序,则相反。
四、不同体色的同种鱼有什么差异?
同一种鱼,颜色不一样,价格是最大的差异。如着色好的塘虱(充当天然塘虱)市场售价可达11-13元/kg,而着色差的塘虱市场售价则仅为8-10元/kg。着黄色的沟鲇、斑点叉尾鮰(黄褐色的充当黄颡鱼)与没有着色的,也有2-4元/kg的差异。这种市场需求,我们不必评论它的好和坏,它的存在,是大部分人选择的结果。就象不同的鱼(比如花鲈、带鱼和银鲳,与鲤鱼、鲫鱼、草鱼)有不同的价一样。外观,的确是衡量动物产品的价值标准之一。
为此,养殖者肯定是希望养殖利润更大的鱼。
饲料生产企业:一部分认为要添加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部分认为不必添加,首先是添加的外源色素成本较高,一般在200-600元/t之间,则因增加的成本并不用于生长,而是用于着色,与其增加色素成本,不如增加营养成本,降低饲料系数。
我们检测了不同颜色沟鲇的营养指标,结果表明差异不大。事实上,目前高价的、低价的各种鱼,其基本营养成分也差异不大。
为了检测不同颜色的鱼的对耐低氧的能力差异,我们试验场在3月27日做了一个试验。上午9:30将沟鲇装入鱼苗袋密封进行观察(表1)。试验开始时,鱼均匀分布在中下层水体中,活动正常。白天多次观察都没有发现缺氧迹象。夜间11:00观察,仍无明显的浮头,敲击塑料袋鱼的反应敏捷。此后随着密封袋中溶氧的慢慢减少,夜间4:00时发现鱼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少部分鱼将头探出水面,吐出水泡,用手轻击塑料袋鱼反应比较迅速。5:00时发现正常沟鲶中一尾鱼严重缺氧,其余的也都将头探出水面,变白沟鲶情况也差不多。7:00时一尾正常沟鲶活动停止,腹面朝上,身体僵直死亡,其余的正常沟鲶和变白沟鲶也表现出严重的缺氧症状,敲击塑料袋鱼体反应迟钝,且有2-3尾鱼已经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此时解开塑料袋,测定水体溶氧,并将鱼倒入桶内更换新水,充气。整个试验持续时间比较长,主要是密度小、水温低所致。从试验结果来看,两种颜色的沟鲶在耐低氧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
五、比目鱼体色异常现象研究进展
比目鱼的体色异常主要有三种情况:有眼面出现白斑即拟白化或白化症、无眼面出现黑斑即黑化或色素增加症、两面均有色素的双色症。此方面研究较多,也硕果累累。王吉桥等(2002)在《比目鱼体色异常的机理与对策》一文中:认为比目鱼体色异常的形成受“环境、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皮肤细胞”轴的调控,对策是从亲鱼营养抓起,或是加强亲鱼的必需脂肪酸营养,或是选择野生亲鱼。王伟、侯林等(2004)在《牙鲆鱼白化病因的研究进展》中认为,牙鲆白化是由于基因突变等内部因素和营养、水温等外部因素共同导致的,目前世界上对其病因尚未完全弄清。防治上,主要从强化饵料、环境控制和细胞工程学上下功夫。
六、淡水鱼体色变化之探讨——南京热
近年,淡水鱼上的体色研究和学术探讨热潮在慢慢拉开序幕。
“本该灰褐色的叉尾鮰养成了白色,黄颡鱼养成了"黑"颡鱼,连鲤鱼也养成了黑鲤鱼......众多经济食用鱼在养殖过程中都遭遇过变色的尴尬。哪些因素会导致鱼的体色改变?有鳞鱼和无鳞鱼的体色变化机制有无差异?如何通过营养途径调控鱼的体色?......这些疑惑在本报告中都会得到满意的解释。”
这是今年6月初××企业在南京召开的学术会议一个报告的介绍。该介绍一出,立即吸引了众多人士的注目,因为或多或少,大家真的希望能从报告中获得满意的解释。
演讲者是一位刚毕业的女博士,她用了61张幻灯,介绍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牙鲆、真鲷、加州鲈、鲤鱼、鲫鱼、黄颡鱼、鳝鱼和斑点叉尾鮰的体色变化状况,认为遗传、内分泌、鱼的年龄、大小、健康状况、光照、背景、温度、盐度、密度、水质都可能导致鱼的体色变化。根据资料,演讲者觉得有鳞鱼和无鳞鱼的体色变化机制没有多大差异。
七、淡水鱼体色变化之探讨——成都热
6月26日,在通威举办的面向全国的《第一届通威水产动物饲料与营养论坛》晚间座谈会上,六个来自其他企业和单位的发言题目中,有两个都涉及鱼体变色,从而让这一主题,在无形中变成了此次论坛中一个意想不到的热点。
首先,成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勾总作引,挑起了鱼体变色这个话题,勾总认为:生产上存在有大量的斑点叉尾鮰和江团变白的现象,降低饲料档次,可以把问题部分解决。话题一开,问题接踵而至。随后,上海水大、苏州大学、华东师大等专家针对不同的问题各抒己见。
问1:为什么有的小厂技术不高,却比较没有出现鮰鱼变色这种情况,而大厂研发技术高,会比较出现这种变色呢?
专家答:小厂不出现而大厂出现的情况有,但更多的情况是,大厂、小厂都可能出现鮰鱼变色,只是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的问题。斑点叉尾鮰的变色原因很多,目前小厂更不容易判断到底是哪一种原因,解决起来的难度更大。
问2:斑点叉尾鮰变成了红色、身体侧线两侧变黄,是怎能回事?
专家答:斑点叉尾鮰在江苏养殖得多,值得重视。去年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的切片多出现这种情况,有变红、变黄、变白和变花的。首先,叉尾鮰在2kg以上,斑点会自然消失,这不是饲料的问题。其次,很多在这个片区解决问题了的方法,在另外一个片区的重复性很差,为什么呢?也许是变色的原因涉及很多因素,真的原因没有找到,也许是原料的差异,也许是其他问题,这些都是大家共同的困惑,特别是由白变黑,难度较大,还没办法简单做到。
问3:去前年,广东、湖北等地斑点叉尾鮰切片,发现池塘中鱼的脂肪层是黄色,但网箱中鱼的脂肪层正常,这和藻类有关还是和饲料有关?
专家答:去年有肉色变黄的现象,但因没有样本从而没有去研究。在塘鲺上,同一个配方,就发现在网箱中变色,在有底泥的池塘中却没变色。至于叉尾鮰是否如此,尚不得知。广东塘鲺加黄,就要使鱼接触底泥。
养殖中有很多怪事,有的鱼养出来的肌肉都是透明的,而鱼却照吃照长;肉骨粉喂鲤鱼,体色也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说不清楚。
问4:同样的预混料,在A地(自配料)正常,在B地(也是自配料)却是养殖七天,黄颡鱼就褪黄或褪黑,把鱼粉去掉,20天后又转回来了,是什么原因?
专家答:原料、维生素、矿物质等都可能有关。抗氧化剂、环境中高氨氮、低溶氧,都可能使鱼的体色变来变去。
问5:玉米对斑点叉尾鮰的体色有影响吗?
一专家答:玉米用到20%都没有影响,棉粕中叶黄素比玉米中还高呢。
一专家答:玉米黄素对体色肯定有影响,比如黄颡鱼。广东塘鲺料变黄,就不用鱼粉,直接加色素,效果很好。
八、体色问题的发现和处理
(一)养殖者发现
鱼体体色变化首先会是养鱼户发现。养殖户通常是在养殖过程中或售鱼时发现鱼的体色不正常,比如在投喂饲料时,鱼体上浮抢食,就容易观察鱼体体色的变化,对于白天摄食的鱼,较晚上摄食的更容易发现。在一些地方,如果以前出现过鱼肉变黄等不良现象,则农户在出售鱼时或之前,会把鱼解剖看鱼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时候,如果发现别家的鱼发生了体色变化,有的养殖户会特意将鱼打捞起来,观察鱼体颜色。
如果鱼体体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鱼贩或收购单位不要或收购价将很低时,由于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则用户马上会把这个问题反映到饲料企业。
为什么会反馈到饲料企业呢?一般是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怀疑该饲料有问题。这是他们首先想得到的原因,由于鱼摄食了该饲料,饲料方面的投入成本高,如果真是饲料有问题,则用户自然找到了依靠的主体。二是由于养殖户的技术、财力和经验有限,特别是在以前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的前提下,认为这是个大问题、难题,故只得求助饲料企业的人员来协助解决。
(二)饲料企业的处理
1、调查
通常,负责任的饲料企业会立即派人调查,调查内容一般会有:
(1)是否真的在发生体色变化(会打样观察)?
(2)体色变化对鱼的经济效益会有多大影响(鱼价调查)?
(3)体色变化的开始时间、地点和现象?
(4)范围是否很大,在继续扩大没有?
(5)体色变化的鱼的饲料涉及到些什么种类?
(6)在同一区域,饲喂其他公司饲料的鱼是否也出现了体色变化?
(7)过去是否发生过,如果发生过,采取了什么处理方式,各种方式的效果如何?
(8)投喂其他的饲料能否使鱼体体色变回来(是否具有可逆性)?
(9)鱼体遗传、寄生虫状况如何?
(10)酸碱度、氨氮、溶氧等水质状况如何?
2、处理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饲料企业通常会采取两类处理方式:一、如果体色变化的数量较少、各种企业的饲料均在出现,饲料企业一般会把处理重点放在鱼体遗传、水质条件、疾病因素、寄生虫、底泥等方面。二、如果在这段时间只涉及某企业的产品或某几个种类的饲料,现象比较普遍,涉及的鱼体数量较大,则饲料企业一般会重点找饲料方面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饲料企业会采取综合措施,比如:
(1)收回或停用可能有疑问的饲料。一方面,假设这种饲料有问题,就必需应该收回。另一方面,假设这种饲料没问题,由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证明,与其用户在自动停用这种饲料后把饲料储存在家里损失浪费,不如先收回库房,待查明原因后再处理。
(2)协助用户卖鱼。这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只要能把这种鱼的价格,通过企业的关系,卖到正常的市场价格,用户就根本不在意鱼体的颜色。所以关键在于购买者和消费者,只要能引导他们对体色这个问题不看成问题,照常消费,则也算完美解决。
(3)根据过去的研究成果,调整可能出现问题的原料、生产、配方、或保管等环节,力争使体色变化不再扩大,最好是不再发生,即在市场上做严格的观察试验。
(4)进行实验室研究,找出真正的原因,总结并为以后积累经验。
饲料企业的饲料是否合格,主要是根据国家的营养标准,比如蛋白、脂肪、纤维、灰份、氨基酸等指标判断,根据标签标准或包装标准等来判断。由于因素的多样性,饲料企业不能也不敢给养殖户承诺一定要保证赚钱、一定要达到什么饲料系数、一定要保证鱼体体色等,那么,出现了体色变化,饲料企业为什么要积极介入呢?首先,相对于单个的养殖户、消费者,饲料企业相对集中和强大,从而这种引导、处理的责任,自然落到了饲料企业的肩上。体色变化不是单个的饲料企业或养殖者或消费者的问题,而是饲料-养殖-消费这个链条的共同问题。其次,饲料企业与养殖户共同成长。用户不赚钱,就不会使用饲料,饲料企业也就不能生存,为了大家的生存,饲料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面对养殖户的困难,通常就象面对自己的困难一样。最后,只有积极的介入,才能积极的解决。
(三)损失
一旦鱼体发生了鱼贩、消费者不接受的体色变化,养殖户和饲料企业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失。对于发生面积大、变色程度重、处理不当或不及时的地方,甚至造成养殖户亏本、饲料厂倒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