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李向阳

王博士,我真诚的想与您探讨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5 16: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7# hougou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5 16: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7# hougou


    内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6 16: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针对任何人的评论:我也充当一盘局外人。
1,唐骏的作假已经为广大受众知晓,即便他没有认错。
2,适可而止和点到即止是江湖义气,咄咄逼人会适得其反。
3,在中国作假的成本太低太低。
4, 在目前的中国,在浮躁的现在,诚信犹如鼻涕,用一张卫生纸搽拭都显得多余。
5,中国已将5000年的文化抛之已尽,为了名利,一切手段皆可用尽。

夸夸其谈。呵呵:heh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6 16: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观黄芪多糖是可以口服吸收的,黄芪多糖的功效是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我在临床上做了很多此实验。证明皇帝多糖是可以吸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6 17: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好像很有趣,当然涉及了行业中太多问题了。首先黄芪多糖能否口服吸收的问题,目前不好回答,可以说他能吸收,可以说他不吸收。主要的判断标准不一样。这里难度很大,如论坛里面几个朋友所说,要想证明他口服吸收问题需要去做他的动力学实验。但是国家对中药以及3类或3类以上兽药不要求提供动力学数据,也不需要做。因此生态尔拿到三类新兽药不假,但是动力学数据可能缺失。为什么不做动力学的数据这里还有好多问题。第一黄芪多糖本来就是一个复合体是一些列多糖的混合物,如何能证明哪一个多糖代表了黄芪多糖的生理学作用?很难。其次就算有能够证明有可能几个是黄芪多糖的主要发挥生理作用的多糖,那么存在的下一个困难就是标准品的问题。没有标准品试验就可能开展不下去。目前黄芪多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品。这一点在这个国家标准制定的时候就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就算标准品这个困难解决了,多糖也找到了。剩下就是对多糖进行标记。这个难度看起来不大,但是对那个进行标记?标记好的进入体内了我们可以认为他吸收了,但是进入体内标记好的东西就能证明和直接口服的一样吗?标记只能对某些元素标记而已。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的方法研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但口服后是否以原形吸收,如何吸收尚属未知。以上就是目前讨论这个问题存在的困难。认为吸收的可能是适当标记后体内找到标记物了,但是能否证明是原型难度太大。目前国家对黄芪多糖质量控制按照可以操作性和推广性原则以葡萄糖为参考依据的。因此这就给黄芪多糖造假带来政策漏洞。和之前国家检测牛奶蛋白一样有漏洞导致三聚氰胺的发生一样。目前黄芪多糖药理学意义已经证明还是有效的,但是如何发挥的就很难说,可能是黄芪多糖在吸收前分解为单糖被吸收进入体内有关系,而其分解的单糖可能有生物学意义。目前标记法在体内找到也可能是以单糖形式找到。但是目前都是推测没有相关证据证明这个论断。以上就是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点评

牛人!!  发表于 2010-8-12 20:36
专家!  发表于 2010-8-12 17:43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0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50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2 17: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糖的构效关系及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是世界性的难题。
很少有文献报道。
多糖结构十分复杂(比蛋白质、核酸还要复杂),其分子量大小、分布、单糖组成、糖苷键连接方式、空间结构、分支度、溶解度、粘度等理化性能的不同,都会对活性产生影响。
多糖的药理活性是经过多方面的证实的,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了,但对其构效关系的研究发展十分缓慢。
据现在已有的研究表明,多糖在体内并不是只能水解为单糖才被吸收的,有微量的多糖可以直接吸收进入血液(有文献支持),大部分可能被水解为具有代表性的寡糖片断被吸收。
另有些成分并不是一定要吸收进入血液才会起作用的(前几年流行的血清药理学是片面的、具有局限性的),如地黄中的水苏糖等低分子寡糖,在肠道内并不被吸收,但却具有一定的调节血糖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2 17: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看一下以下的文章,对黄芪多糖的吸收有一定的了解。
黄芪多糖小肠吸收机制研究
王彦荣  
【摘要】: 黄芪多糖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证明黄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保护心脑血管功能﹑抗衰老和调节机体代谢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大量的黄芪多糖口服制剂已经被应用于临床。但是,关于黄芪多糖的胃肠道吸收机制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考察影响黄芪多糖吸收的多种因素,探讨黄芪多糖的小肠吸收机制。 本文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考察了吸收部位﹑pH值﹑给药浓度对黄芪多糖小肠吸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肠段部位(十二指肠﹑空肠﹑结肠)间药物吸收无显著差异(p0.05),缓冲液的pH值对药物吸收有影响(p0.05),其中在pH为6.78时吸收最好,单位时间吸收的药量与浓度不成正比例关系,有饱和现象。结果提示黄芪多糖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转运的。

fireflymano 于 2010-8-12 17:23 补充以下内容

以上提供的文章是天津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大家可以下载,希望感兴趣的同仁一起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2 17: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忽悠,继续忽悠{:3_1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1: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为小辈不好说什么    但在心里默默的画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边画边骂:王八蛋,王八蛋。是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1-14 14:2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