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9-6 21: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兽医吴金山 于 2010-9-7 20:59 编辑
说发酵床好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发酵床用坏的时候,大家齐声大骂。很少有人反思和研究发酵床到底好到哪、失败到哪。为了交流,我把昨天写的博文贴到这里,不希望有骂声。
鲇鱼颜色、发酵床和猪病
昨天下午去一个朋友的养殖场,临走,朋友送些野生的鲇鱼,都是鲜活的。到家把鱼倒到水盆中一看,有两条鱼颜色泛黄,其它的都是是灰黑色。看到有两种鱼,我当时想会不会有一种是人工饲养的鲇鱼。仔细一想,这种可能不大,这位朋友实在没必要把人工喂养的鲇鱼说成野生的。
吃过晚饭再看鱼时,发现两条黄色鱼原来是死的,其余灰黑色的鱼都在游动着。我得出结论:黄色的鲇鱼容易死,灰黑色鲇鱼生命力强。
今天早上一看鱼,死了一大半,可能是水太少了。再仔细一看,死鱼都是黄色,剩下的活鱼仍是原来的灰黑。这才知道,鲇鱼活着是灰黑的,死了就变成黄色。正好还有一条鱼半截黄色、半截灰黑,仔细看看,没有死透,还有微弱呼吸。鱼死后,身上的色素发生截然的变化,这是第一次见到的动物现象。这当然引起了我这个兽医的好奇。继续观察,死鱼之所以变黄,原来是混身的粘液由活着时的稀薄透明状态,变成了凝固不透明的黄色。把死鱼的黄色粘液刮掉,鲇鱼还是原有的灰黑色。这还不是鲇鱼最本质的颜色,因为剖开鱼身,其实只有薄薄的一层皮显示外表的颜色,而肉体是接近白的颜色。
弄清楚鲇鱼颜色,看似简单得不是问题的问题,却经过了“灰黑色的活鲇鱼——黄色的死鲇鱼——刮掉凝固黄色粘液还原灰黑色——原来灰黑色只是一层薄皮”的过程。如果不是亲自看,还以为黄色的是另一种鲇鱼呢!
由此想到当前畜牧业存在的一些认知,有很多都是停留在第一眼的印象上,而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和考证。比如自己看到或听到发酵床养猪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得出结论说发酵床根本不管用,都是骗人的。绝大部分人没有想发酵床失败了,原因在哪呢,有没有可能找出失败的原因把它用好呢?很多人只是骂发酵床、骂推广发酵床的人。其实发酵床要做好并不难,发酵床技术并不神秘。
再说一个例子。在查找猪病原因的时候,只要在猪身上找到一种病原微生物(甚至就不是“病原”微生物),就下肯定的结论说,猪病就是这个微生物造成的,是某某病毒病或某某细菌病等等。我们有没有下功夫考证这个看到的微生物与发病的关联度有多高,是全部的致病因素还是关键的或者根本的致病因素?是部分的致病因素还是在致病过程中其实起作用不大?我认为,目前对所谓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的认识就属于这种情况。
最后把想到的一个故事抄在后面,做今天的结尾。
一位老人对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在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 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是一个荒凉破落的庄园,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像中的那种懒散混日 子的味儿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 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 我发现老人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 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以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成了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 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