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佚名 转贴自:农博网 点击数:100 更新时间:2010-5-24 文章录入:zhangying ]
关键词 鸡啄癖;种类;原因;防治
鸡啄癖也称异食癖、异嗜癖或恶食癖。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群均可发生,尤其是雏鸡。啄癖是集约化养鸡生产中常见的症状,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就啄癖的种类、原因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1 种类及诱因
(1)啄肛癖。常见于高产笼养鸡群或开产鸡群,是啄食肛门及其下腹部的一类最严重的啄癖。蛋鸡发生输卵管脱出、脱肛,其他鸡好奇争相啄食,被啄鸡疼痛惊恐逃脱,而啄食鸡紧追不放,导致鸡群骚动,相互争啄肛门伤口,严重的将直肠拖出,造成全群暴发啄肛现象;产蛋时鸡舍光线较强,反射肛门肌肉的亮光,吸引别的鸡去啄食造成啄肛。也常见于雏鸡,诱因是由于雏鸡腹泻,肛门周围粘满带有腥臭的粪便。
(2)啄羽癖。个别自食或相互啄食羽毛,甚至啄得皮肉暴露出血,发展为啄羽癖。常见于幼鸡的换羽期、产蛋母鸡的盛产期与当年高产的新母鸡。一般是由于营养缺乏,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硫和B族维生素缺乏;或患螨病、鸡虱。此外,日粮供应不足或喂料间隔时间太长,鸡感到饥饿,易发生啄羽。
(3)啄蛋癖。母鸡刚产下蛋,鸡群就一拥而去啄食,有时产蛋鸡也啄食自已生的蛋,主要发生在产蛋盛期。多由于日粮中蛋白质、钙、食盐不足;或开始啄破损蛋直至发展到啄完好的蛋。
(4)啄趾癖。主要发生在雏鸡,多见于脚部被外寄生虫,尤其是螨虫侵袭,导致鸡体自身啄食脚上皮肤鳞片和痂皮,发生自啄出血而引起互啄;或断趾时消毒不严而感染,造成断端肿胀,抬腿行走,一只鸡啄趾,其他鸡蜂拥而上,被啄鸡趾部出血或跛行,严重的啄断趾。
(5)啄头癖。鸡只相互啄冠、肉髯、耳叶、眼等,多见于公鸡的争斗,导致被啄部位出血、发紫变黑。主要与鸡群的密度、鸡舍的温度、湿度和鸡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等有关。
2 发生原因
2.1 营养方面
(1)日粮配合不当。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不足或过高,造成日粮中的氨基酸不平衡,粗纤维含量过低,均可导致啄癖发生。
(2)矿物质缺乏。日粮中常量元素(钙、磷、氯、钠等)或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硒、碘、硫等)缺乏或比例失调,不能满足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要而使新陈代谢紊乱,导致啄癖发生。
(3)粗纤维缺乏。鸡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很差,尤其是雏鸡,粗纤维过多会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阻塞消化道;但粗纤维缺乏时,肠蠕动不充分,易引起啄羽、啄肛等啄癖发生。
2.2 饲养管理方面
(1)环境因素。如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高、光线太强或光线不适、温度和湿度不适宜、密度太大和互相拥挤等条件都可引起啄癖。
(2)饲养方式。饲喂时间不合适、饲料喂量不够或饮水供应不足、长时间缺水、缺料、产蛋箱放置不合理或不足都可引起鸡相互啄斗。
(3)疾病因素。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白痢、消化不良等病症可引起啄羽、啄肛;脚突变膝螨、膝螨、鸡羽虱等外寄生虫,可使鸡体自身啄食自体脚上皮肤鳞片和痂皮,发生自啄出血而引起互啄;母鸡病源性或生理性脱肛、皮肤外伤等因素都可诱发啄癖的发生。
2.3 其他方面
(1)应激因素。环境突变或外界惊扰,如防疫、转群等,可引起啄癖。
(2)品种因素。部分品种鸡生性好斗,也是引起啄癖的一个原因。如地方品种、麻鸡、黄鸡鸡群发生啄癖的现象远远大于罗曼、海兰等鸡群。
3 防治措施
(1)及时移走啄癖鸡,单独饲养;隔离被啄鸡或在被啄的部位涂擦龙胆紫、黄链素和氯霉素等苦味浓的消炎药物,一方面消炎,另一方面使爱啄鸡知苦而退。
(2)断喙。首次断喙在7-10日龄,二次断喙在12-14周龄进行。尽量把喙修成斜面,既防止啄癖,又可以节省饲料,同时在饲料中添加VC和VK防止应激。
(3)日粮除要满足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需要外,可适当降低能量饲料(玉米不要超过65%),提高蛋白质含量,增加粗纤维,同时在饲粮中添加0.2%的蛋氨酸或1%-2%的羽毛粉,能有效预防啄癖的发生。
(4)营养缺乏引起的啄癖,应分析具体原因。如缺盐时,可在日粮中添加1.5%-2%食盐,连续3-4d,但不能长,以防中毒;缺硫时,可在饲料中加入0.8%-1%的芒硝或天然石膏粉,每只鸡1-3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