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72|回复: 5

猪料市场 谁主沉浮——广东省猪料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5 10: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以来,全省各地的猪肉价格持续下行,发生疫病后又导致出栏恐慌,市场明显地供大于求,肉猪价格走势并不乐观。与此同时,玉米、鱼粉等原料价格节节攀升,饲料价格也被迫上涨,养殖成本进一步加剧。生猪价格、饲料价格一跌一涨,生猪养殖亏损情况较为突出。猪料企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销售陷入困境,利润下滑,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面对如此现状,整个行业更需要在理性对待问题的基础上,抽丝剥茧、深度辨析猪料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什么生猪市场如此地萎靡不振?为什么原料价格一涨再涨?猪料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整个行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产业链延伸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希望所在?为此,本刊记者展开了初步调研,以期为行业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观点与经验,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发行业共同思考……

  一 猪市低迷 困难加大

  日前,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对惠州、肇庆、河源、揭阳、汕头、云浮、连州、南雄等10多个市县的生猪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今年以来“猪价、饲料”一跌一涨,猪粮比价跌入黄色警戒区间,生猪养殖亏损情况较为突出,部分养殖户销售母猪、减少生猪存栏量的趋势已见端倪。业内分析认为,猪市萎靡不振,将迫使不少散户和中小养殖户退出养殖业,有助提高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未来饲料厂的客户群和营销策略也将因此发生新的变化。

  1.1 猪市行情令人忧

  2010年悄然来临之际,猪价就跟“下跌”两个字扯上了关系。广东省畜牧兽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至2010年1月中下旬,全省生猪价格稳定,出场价在6.0-6.5元/斤之间徘徊,30斤猪苗价格在400元/只左右,规模养殖场(户)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但此后猪市行情急转直下,2月初各地生猪出场价均少于6.0元/斤,春节假期前后跌至5.5元/斤,3月初最低谷时跌至5元/斤左右,粤西地区更是低至4.8元/斤,30斤猪苗价格跌至360元/头……
  短短三个月猪价的跌幅之大,实属少见,新一轮“猪贱伤农”的危机已经到来。一般情况下,猪价达到6元/斤,养殖户才有可能实现盈亏平衡,自繁自养的猪场可以略有收益。如今生猪出场价格仍在5元/斤左右徘徊,那些试图通过养猪致富的养殖户,不得不面临“卖也亏,养也亏”的两难境地——目前自繁自养育肥的一头大约亏损80-100元,外购仔猪育肥的一头大约亏损150元;如果不卖,多养一天也要多一份饲料投入,也多一些风险。
  生猪市场为何出现如此局面?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何难以提振?业内人士认为,2007年下半年起,生猪价格一路攀升,养猪形势一片大好。大量农户、企业涌入生猪领域,把资金投向养猪业,导致养殖规模过分扩张,埋下了市场供求失衡的种子。目前我省母猪存栏比例超过15%,正常水平应该是9%,这个数据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观点。这些受刺激增加的产能在2009年年底开始释放出来,反映到市场上便是供大于求。而且,大批保质期只有四个月的冻储肉到期,国家不得不将11.5万吨冻肉投放市场,再度加大了市场供应。
  猪病在这轮猪价低迷的行情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去年以来,一场由北向南蔓延的口蹄疫让整个养猪业都陷入恐慌。为了避免因疫情来袭而遭受惨重损失,养殖户迫不得已选择提前出栏,甚至低价抛售生猪,很多猪场甚至把80公斤左右的中猪也提前卖掉了。旺大集团龚秀斌副总裁告诉记者:“现在养猪户补栏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养殖密度非常高的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四会,今年这时候只有60%的补栏率,往年最起码都有80%的比例。”此外,由于病死猪肉的缘故,造成畜产品质量下降,消费者对于猪肉的需求也有所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今年先后三次公开竞价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5月20日,希望能够继续稳定国内生猪市场价格,保护生猪养殖户利益。这对生猪市场有一定程度的提振,但相对庞大的生猪市场,收储总量毕竟只是杯水车薪,更大的作用在于心理层面的影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收储政策的发布对我省猪价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
  广东省养猪协会吴秋豪会长分析,由于疾病造成的提前集中出栏已经结束,而被动压栏也基本消化。综合看来,猪价已经基本探底。下一步影响猪价的因素也就变为:由年初补栏造成的后期生猪出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增加对猪价的影响。根据养猪周期,这意味着8月份之前的商品猪供给都不会减少,8月份之后的生猪价格才可能因供给关系变化真正反弹。

  1.2 猪料企业发展受阻

  生猪价格低迷,猪病来势汹汹,养殖户大都处于一级防御状态。据了解,相比往常,饲料厂业务员很难进入养殖场,销售压力非常大,要开拓新的客户几乎不可能,能把老客户维护好就很不错了。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猪料产量122万吨,同比增长6.19%,环比下降了23.98%。
  一大型饲料厂老总透露的一组数据,则让记者感受到一些“寒意”。该公司第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6%,这个情况在省内还不算差。85%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掉量了,有些甚至下降10%-15%。他说:“今年会是饲料行业比较困难的一年。”
  “现在年销量5-10万吨的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都比较迷茫。与中小企业危在旦夕的生存状态相比,大型企业反倒表现出乘势扩张的态势,销量有不同程度地上涨。”中山泰山肖祖乐董事长说,今年猪料企业的发展普遍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而且困难才刚刚开始。其根源来自于整个行业仍只停留在饲料环节的竞争,背离了养户真正的需求,企业战略同质化、技术同质化、营销同质化,结果是养殖户不赚钱,饲料企业陷入困境。
  困境之中也蕴藏着机遇。某集团老总认为,2009年的一个变化是高档料比低档料销售量增加,养殖户对于饲料产品由只关注价格向关注质量、品质转变,这主要是伴随规模化的发展,养殖群体素质提高,开始追求高品质、高价值。这为中小饲料企业发展高档专业化饲料提供了发展机会。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大多数饲料厂都宣称一切为了把猪养好,但实际上营销工作远远比技术工作做得好。一大型养殖企业负责人说:“来推销产品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但没几个能够真正兑现诺言。饲料厂应该把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保证饲料的质量上面:重营销,轻研发,现在很多饲料厂都本末倒置了。
  实现企业的最大利益,首先必须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帮助用户获得利益的过程中,企业才会得到发展。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饲料行业近10多年的快速发展,饲料配方与加工技术已不再算什么大秘密。对于养殖户而言,品牌已不是选择饲料的唯一依据,他们更看重实际使用效果:谁能帮助他们养殖成功,就使用谁的饲料。

  二、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

  在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的同时,原料市场也很不平静。如惠州市的玉米价格目前上升到每吨2250元,比春节前上升6.1%;汕头的豆粕、麸皮价格分别达到每吨3100元、每吨1800元;黄埔港普通级鱼粉参考报价在13500元/吨,较去年同期翻了将近一番。高位运行的原料价格不仅加重了养殖成本,也极大地压缩了饲料企业的利润空间。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原料涨价是一个大趋势,我省饲料企业原材料基地建设越发显得迫切了。

  2.1 原料价格一涨再涨

  相比销量的下滑而言,高位运行的原料价格同样让饲料企业疲于应付。
  2010年第一季度,我省玉米价格先跌后涨,1月份为1930元/吨,2月份为1900元/吨,3月份上涨至2000元/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6.58%。进口鱼粉价格持续上涨,从去年1月份的6450元/吨,持续上涨至今年1月份13000元/吨,3月份15000元/吨,涨幅高达132.56%。截止5月21日,广东港口优质玉米报价2050-2060元/吨,普通鱼粉报价13300-13500元/吨,超级蒸汽鱼粉报价14000元/吨,价格都相当昂贵。
  高企的原材料给饲料企业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是加大了饲料企业的采购难度;二是进一步吞噬了原本微薄的利润,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及经营风险;三是有可能改变养殖户的用料选择。一些饲料企业的经营陷入“两难”境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卖则等同于丢失辛苦打拼下来的市场。
  “饲料原料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比较高,导致价格波动频繁,且波动幅度过大。这一问题正制约我省饲料企业的发展。”一中型饲料厂老总无奈地表示:“现在我们买原料,必须真金白银,一分钱都不给欠,有时候甚至还得求人家。但我们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养殖户,如果也全部做现金交易,谈何容易?”
  肖祖乐对此也有同感,上游一定要你付现金,下游的养殖效益又不好,我们就夹在中间,腹背受敌。如果简单地采取提价的方式,将成本压力全部转嫁到下游,养殖户肯定受不了;不提价,饲料企业也必然亏损。到最后,饲料企业提价的幅度普遍不敢太大,只能转嫁部分到养殖业,部分由饲料企业内部消化。比如说教槽料等高档料的成本每吨上涨超过500元/吨。但鉴于市场恐慌以及客户资源的维护,最终每吨大概只涨了300元/吨。

  2.2存在垄断行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老总都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内原材料的价格将向国际市场看齐。“涨”是一个大趋势。
  肖祖乐说:“以玉米为例,这几年大致是一个梯级一个梯级地往上涨。前些年每吨玉米价格是1300-1400元,前年是1700-1800元,去年是1900-2000。现在有评论说6、7月份玉米价格会下降,但我认为除非国家加大进口,不然的话,肯定还要涨。今年预计每吨会在2100-2200元之间。”
“以后原料的大起大落会是一种常态。”华南农业大学冯定远教授认为,原料涨价并不可怕,如果是依据市场规律所产生的起伏,一些饲料企业完全有能力提前做出预判,并采取有效措施。现在最怕的是这种通过市场垄断地位,人为操控的行为。“原料商把供需数据掌握得一清二楚,饲料产量大概是多少,需要多少玉米、鱼粉、维生素等原料,他能控制多少,这些他都清楚。然后再进行炒作,造成市场供求紧张的假象,通过这种行为牟取更大的利益。”
  “比如说鱼粉,去年8、9月份才7000元/吨,结果智利地震发生后,很快就飙到14300元/吨。这绝对偏离了市场规律,太不正常了。”粤海集团郑石轩董事长说,“我们搜集了一些资料,今年鱼粉价格这么高,用量已经有一个很大的下降幅度,国外鱼粉生产的跌幅不算太大,顶多也就20%,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这么坚挺的价格?如果不是有人在炒作,这个情况很令人困惑。”
  维生素市场也存在垄断行为。某企业老总表示,维E进入门槛比较高,国内就那么几家企业生产,现在每公斤卖150-160元,实际上成本只有50-60元,可以说是暴利;D3价格从去年7月突然发力,从40-70元/公斤左右一路涨价,到去年11月最高报价达到500元/公斤,现在报价270元/公斤,利润也很可观。正是由于市场存在垄断行为,饲料生产形势稍差一点,他们就减产,这个量比较好控制,价格很难降下来。更为恶劣的是,一些原料商在暴利的驱使下,随意地撕坏合同,完全不讲商业道德。
  一个健康的原料市场,原料商与饲料厂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双方各取所需。而现如今,一些饲料原料价格的记录轻易就被刷新,这既反衬出饲料企业的无奈,也表明了政府监管的迫切性。

  2.3 有何应对之策

  面对诡谲多变的原料市场,饲料企业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
  “有些个人、单位,危害了整个饲料行业、养殖业的发展,我们应该要适当予以反击。”针对一些原料商的不法行为,郑石轩认为饲料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协调。在饲料企业与原料商的博弈之中,单个饲料企业明显处于弱势。造成这种被动现状的原因也包括饲料企业联合的太少,竞争的多。如果内耗下去,大家都有可能吃不饱,实际上对谁都不好。
  正大康地副总裁吴龙认为,现在饲料用盐均来自盐务局,是加碘的食用盐。一般饲料厂家预混料中已经含碘元素,没必要重复使用(加碘盐)。使用食品用粗盐可以降低成本,每吨饲料至少可以降低300元,多则500元。但这个仍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他补充说,目前原料市场机会很多,陷阱也不少,饲料企业需要加强原材料的市场研究,需要增加或者利用好各种能力,需要新的探索。
  冯定远则从技术的角度,做了进一步说明。他说:“难道没有鱼粉,大家就不生产水产饲料了吗?难道没有玉米、豆粕,大家就不生产猪饲料,就不养猪了吗?——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养殖动物最快的生长速度而不顾成本,在原料价格不断攀高的时候,寻找替代品是饲料业的必然之路。比如说一个极端的例子,完全不加豆粕的配方,行不行?这就需要企业提前做好技术储备,要根据过往的经验,适当地总结,研发一些不同类别的配方。现在来看,杂粕、含蛋白的下脚料等非常规原料,都可以替代豆粕,但要对氨基酸的用量进行调整,使氨基酸含量达到平衡,同时添加有针对性的酶,如植酸酶、蛋白酶等,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还可以使用特殊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商品价值和改善饲料的适口性,也可以用脱毒剂对有毒原料进行脱毒,解决有毒原料不能大量使用的问题……当然,完全达到经典配方的效果,目前仍不大容易做到。”
  旺大龚秀斌执行总裁告诉记者,旺大已经在用低鱼粉甚至无鱼粉的配方,植酸酶的技术也用了好几年,降低了不少成本。原料涨价,预混料价格却比较难涨起来,只能通过内部挖潜来应对。他建议,原料市场变幻莫测,企业不能只局限于考虑原料的价格变化,而是要在精细化管理上有所突破。
  三、矛盾凸现 整合加速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与适当地予以引导和管理的行业相比,(快速成长的行业)有着紧张、脆弱以及隐藏的问题。”我省饲料业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之后,正面临着新的矛盾与冲突……无论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还是探索乃至创建新型的竞合模式,猪料企业都必须先对所处市场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3.1 赊销严重

  赊销这种不良行为,在饲料行业已经延续了10多年,其弊端不仅仅是增加了资金风险、占用了流动资金,同时也大量地耗费了企业开发新客户、开拓市场的时间。
  “赊销肯定是第一大问题。在现有的猪料销售模式中,赊销依然是一些厂家争抢市场份额的有效武器,只不过赊销的比例不同。”吴龙说,正大康地一直坚持现金销售,赊账只占销售额的0.5%左右,基本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陈帐。事实证明,不搞赊销,正大康地的发展并未受到什么影响。
  在利润微薄的饲料行业,赊销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一旦猪市低迷,养殖户普遍亏损,赊销出去的饲料货款很难及时收回,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广东通威马朝明总经理表示,“原料商将原料赊给饲料厂,饲料厂赊给经销商,经销商赊给养殖户,长期处于三角债的恶性经营中;经营模式为两头低、中间高的橄榄型,饲料厂与养殖户获利低,而经销商获利高。”在赊销严重的地区,经销商往往掌握了饲料销售的绝对主动权,养殖户基本不接受现金买卖,市场上也是什么料都卖得动,品牌影响力不大,这很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怎样才能走出这一困境?吴龙认为,若要改变赊销现状,必须先发展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户改变观念。饲料企业应该自觉抵制赊销行为,建立属于自己独立的营销策略和周到的服务体系。

  3.2 产能相对过剩

  在去年召开的“第二届广东饲料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马朝明曾提出,产能过剩是饲料行业处于非理性发展的根本原因。
  冯定远在《广东饲料行业发展与思考》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饲料企业的产能相对于省内市场需求来讲,已出现严重过剩现象,普遍饲料企业不能实行三班制生产,只能两班制或单班制,有些小规模的饲料企业在淡季时,甚至单班生产也开工不足。由于产能过剩,实际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并不高。
我省饲料行业协会张国杭会长表示,我省部分地区确实存在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判断依据除了一些企业开工不足之外,也包括区域市场猪料企业扎堆,经销商压货现象较为普遍。区域市场供过于求将导致厂家之间恶性竞争市场,价格大战愈演愈烈。有些企业容易因“唯成本论”而忽视产品质量、环保和员工福利,甚至使用斗价、赊销和虚假宣传等推销手段,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给环境保护、饲料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和压力。
  此种状况若不改变,我省饲料工业难以登上新的台阶。可喜的是,广东省部分大企业依靠其在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一些列优势不断扩大,也推动了行业重新洗牌和加速整合,加快企业的优胜劣汰。而且,随着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集中程度不断升级以及完善的企业结构原则成功建立,我省猪料市场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望解决。

  3.3 创新乏力

  科技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社会需求。人的生产需求,人的生活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饲料科技的创新,也是这样。
  30多年前,我省动物性食品严重短缺,社会迫切需要加快养殖业的发展。作为种植和养殖的中轴产业,现代饲料工业迅速崛起,强有力地支撑养殖业的高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饲料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以及一体化经营的推进,饲料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竞争力上却显得后继乏力。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宄所林映才副所长告诉记者:“周边省份的企业进入广东后,多半能够找到市场空间,尤其在猪料这一块,发展速度要比本土企业快得多,我省猪料产量的增长有不少也是他们贡献的。反观我们本土的猪料企业,这些年发展速度总体有些偏慢。去年有一个省外企业的老总,跟我讲了这么一句话:‘广东的企业是很大,但是并不强。’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创新乏力,正是我省猪料产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据了解,广东大型饲料企业平均科研开发投入仅占利润1%左右,与发达国家5%的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可想而知,中小规模企业的水平和品牌提升更是存在不少问题,更多是为生存而努力。从双胞胎、旺大、金新农的成功经验中已经表明,猪料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降低成本、研发新产品和引导健康养殖结合起来,再辅以针对性的营销服务,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何去何从 仍待探索

  从畜牧业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来看,饲料只是生产资料投入的中间产品,必须紧紧连接产业上、下游,才有生命力。无论从市场的选择,国家的产业导向,还是国外的发展来看,饲料行业走规模化和产业链延伸的道路,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如果真是这样,饲料企业必须主动转变或自身形成完全产业链,或联合其他相关企业完成一体化经营,尽管产业化经营风险巨大,但饲料企业将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挑战。

  最近几年,行业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饲料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发展也不再是简单地取决于单个饲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而是取决于整个产业价值链整体的安全、健康、持续成长的能力。
如今,除了终端产品市场价格风险逐年加大之外,养殖风险也日益突出,养殖成功率下降,大多数养户不赚钱,饲料企业的销售风险也有所加大。一些学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以饲料企业为“龙头”的产业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成为饲料企业和养殖户的必然选择。在这个产业链上,饲料生产离不开养殖业,养殖业的产品需要加工,加工了就要销售。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这种产业链经营方式,反映了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各产业互相依存,结成一体,就可以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但由于养殖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和提升是相对比较漫长的,饲料企业若一步到位,走一条龙,风险很大。目前温氏模式在业内几乎无人不知,实际上整整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与积淀,才真正能够根据产业链各流程之间的技术、资金、劳动强度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了高效的流程管理。在温氏集团的示范效应带动和国家引导政策推动下,一些企业也开始做产业链,但仅仅是从产业链整合有利于成本的角度去操作,背后缺少专业化能力的支撑,削弱了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再加之一体化经营本身所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今日竞争格局下,饲料企业只有做好了专业化才能去尝试一体化经营。”海大薛华董事长说,任何向前、向后的一体化经营事实上是相关多元化。多元化战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专业化基础之上,必须是企业内部能力的延伸,如果连饲料的专业化都做不好,多元化只会将企业拖入泥潭……饲料企业在产业链融入、上下游整合中,应该量力而行,采取审慎的态度和渐进的做法。我们应当有一条龙的思维和思路,但必须先搞好内部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先培植核心能力,做好核心环节。如果没有核心的竞争优势,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合适的人才推动企业战略,成功的机会十分渺茫。
  吴龙则表示,“我们不可能在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十年内把所有的产业都变成一条龙,或者大有作为,但我们是否可以把各个环节上的优势企业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和我们企业做的一体化同等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发展我们自己的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之间的合并、联合,能够通过扩大规模,直接影响到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还可以激活、调动各生产要素。这种探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战略、模式和人才的挑战。事实上,目前养殖企业进入饲料业,往往是认为“现在市面上的饲料质量不好。”而饲料企业进入养殖业,也仅仅是从“没有养过种猪的企业很难做出真正好的猪饲料”这一角度出发,主要目的在于验证饲料产品的质量。这两种模式都是被动的产业延伸,如果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能够实现主动合作,将形成具有巨大竞争优势的联合体。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将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充分发挥集团管理优势与品牌优势潜力,利用行业间或地区间的优势互补,用好用活饲料企业集团的资源,发挥企业优势互补的作用。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韦文志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7-5 10: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猪料中,玉米涨价比较多,而且玉米在猪料中占的比例高,对饲料成本造成一定的压力。
当然养猪亏本主要还是猪价格低,饲料涨价占成本比重很少。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看完,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0: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行情早日复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1: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非常好的文章,面面剖析,引人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2: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家宝可不这么想

点评

怎么想?;P:  发表于 2010-7-5 13: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2-23 09:2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