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6-1 13: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肽是一个笼统的称谓,种类繁多,依据来源、功能、氨基酸类型、氨基酸数量等的不同,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分类。对于外源性添加的肽,只有能够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的肽类才具备动物营养意义,而决定肽直接吸收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构成肽的氨基酸数量的多少。
一般而言,分子量在1000道尔顿以下的的氨基酸聚合短链在生物学上可称为小肽或寡肽,但其中只有二肽、三肽被完全证实在动物的消化道内可以不经消化、直接吸收,因此严格符合动物营养意义的真正的小肽制品应该是:分子量介于160-1000道尔顿的氨基酸链在蛋白总量中含量不低于60%、且其中二、三肽含量不低于80%的肽类产品。
徳施普公司为帮助客户甄别真伪小肽产品,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严格检测标准:三氯乙酸氮溶指数 ( TCA-NSI ) ,这一方法饲料企业自己就可以建立和应用,可定量检测小肽的含量;另外,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時間质譜(MALDI-TOF-Mass Spectroscopy)和电泳等仪器分析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测定产品中小肽的分子量分布范围。
2009年5月18日,受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托,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在成都对四川省德施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的国家标准《饲料用酶解蛋白质原料中小肽的测定方法—三氯乙酸沉淀法》(预审稿)进行了预审。会议由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宋毅主持,省质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动楚出席会议并讲话。雷局长对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本次会议的TC76委员以及饲料行业界的专家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对该项目前期工作给予了肯定,他强调指出应加强和增进标准化工作与企业的互动机制,形式要多样、领域要宽广、重点要突出,目标是推进全省的标准化工作。
通过酶解处理的蛋白质原料生成小分子肽,可有效增强蛋白质的可消化性,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为解决蛋白质资源短缺的矛盾拓展了道路。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饲料用酶解蛋白质中小肽含量的测定方法,制定小肽含量的测定方法的检测标准,对饲料行业的规范与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上,专家组就标准文本、编制说明等内容进行了认真、严谨的讨论,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国家标准《饲料用酶解蛋白质原料中小肽的测定方法—三氯乙酸沉淀法》(预审稿)按专家意见修改后,形成送审稿,报送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76)秘书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