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话、英语和笑声,许帅在教乔安妮用筷子包饺子
乔安妮和许帅在自己的新房里用英语交流。
村里老太太们说这洋媳妇人长得漂亮,就是说话咱听不懂
乔安妮坐在婆家温暖的火炕上
家养的一头母牛快生小牛了,乔安妮牵着它散步
文/本报记者廖雯颖片/本报记者徐延春
潍坊市坊子区东王松村的小伙许帅娶回了一个洋媳妇!这在他们村可是破天荒头一遭。这个伦敦来的棕发蓝眼睛姑娘已经在村子里住了三个月,村民从一开始只敢好奇地盯着看,到现在见面笑着打招呼,洋媳妇也已经会操着生硬的汉语回应“你好”了。
邂逅俄罗斯,英国姑娘独身赴中国寻真爱
2009年3月,许帅到俄罗斯远东滨海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劳务输出。他绝不会想到,这次打工之行会给他带来一位英国媳妇。
1985年出生的许帅在东王松二村长大,2002年学畜牧兽医毕业后干起兽医。2009年,因为某个俄罗斯的奶牛养殖项目需要兽医,许帅办好签证去符拉迪沃斯托克打起“洋工”。
7月的某天,许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国大市场闲逛,发现一个女孩在购物时只会说英语不会说俄语,跟店主无法沟通,满脸尴尬站着不知所措。粗通俄语和英语的许帅便上前解了围。之后这位叫乔安妮的英国姑娘很感激许帅,两人互留了手机号。乔安妮便常常给许帅发短信交流。
“我的英语不太好,但是乔安妮很聪明,我们连说带比划,基本都能猜对对方的意思。”许帅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其实最初帮她解围也是因为想炫耀一下我的破英语而已。”
8月,乔安妮回到了英国。12月,许帅也结束了这次的项目回到潍坊。两人还保持着短信联系。
回家不久,许帅忽然接到乔安妮的短信,告诉他她将到中国旅游,飞机在南京降落。觉得有些吃惊的许帅到南京接乔安妮。直率的乔安妮在数日之后便向许帅袒露她的爱意:她是专门飞来中国找他的。许帅被乔安妮的真情感动,考虑后觉得两人之间的隔阂并非不能克服。许帅接受了乔安妮的表白。
爱情的火种升温很快,不久后两人决定结婚了。经过21天的履历审核,证明均为未婚的双方顺利登记结婚。25岁的潍坊小伙许帅和30岁的伦敦姑娘乔安妮就这样结成了夫妻。
努力成为中国好媳妇,婚后生活也有磕磕碰碰
乔安妮家住伦敦附近某镇,高中毕业后成为超市的一名收银员。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她告别父母独自来到中国。
乔安妮不会说中文,利用幼儿园教材学习中文的她目前只会说一些基本的打招呼的话和单词。但是筷子已经使得很溜,她对于中国食物非常接受。“我很喜欢中国食物,事实上除了鱼之类的海鲜我都喜欢吃。”
除了气候上潍坊的冬天
有些过于寒冷干燥,让她一直感冒流涕不适应以外,乔安妮已经开始习惯人多热闹的环境。“我喜欢中国。”
在中国过的第一个春节,让乔安妮见识了中国繁杂的人际关系和礼节。许帅说:“乔安妮很乖巧,让她喊‘ 爷爷奶奶’就喊‘ 爷爷奶奶’ ,但是回去她就问我:‘为什么你有那么多的奶奶?’她以为族里的老人都是我的爷爷奶奶。”
让许帅头疼的是,乔安妮不大会做家务。不会煮饭、不会洗衣服的她只能干些收拾和清洁类的简单活。他们曾经大吵过一架,原因是,乔安妮把洗脸盆的水倒进锅里刷锅,许帅怎么解释乔安妮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
“结婚了,就得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许帅说,三个月的共同生活让他明显感到了两人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的差异。“乔安妮是直线型的思维,总是依从自己的想法,她常常不理解为什么我生气,而我有时又没办法解释清楚,我只好说,这就是中国,我是你丈夫,你得听我的。”
父母调侃 :“年纪一大把了,还得学点英语”
乔安妮明白自己时而的“笨拙”和“迟钝” :“我在适应中国的一切。”当记者问到她是否能接受在中国、在农村,家族的团结比个人的隐私和平等有时更为重要时,乔安妮点点头:“我会适应的。”
目前乔安妮还不敢一个人出门。“等她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也习惯了家庭生活,我们会考虑让她当一名口语外教。”许帅说。对此乔安妮很赞同:“我希望能教给这里的孩子们英语,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
许帅夫妇所在的村子在周围并不算是富裕的村庄。村里人除了在家干农活,多半是出外打工挣钱。而许帅一家的经济状况在村里也相当普通。
对这个英国媳妇,许帅父母的感受也有点复杂。按照传统,自然是希望儿子娶回来的媳妇要能干一切家里地里的活,要能和邻里处好关系,要能生儿育女。可乔安妮这个媳妇,连中文都不会说,更别提其他更高的要求了。
“但是儿子的婚事我们也不能随便不允许呀。”许帅的父亲许成波说,“既然嫁到我们家来,那就慢慢接受吧。我们老两口没想到年纪一大把了,还得学点英语。”说完自己呵呵地笑起来。“不过要是生了娃,那肯定是又聪明又漂亮。”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