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肉种鸡饲养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其优秀的遗传潜力,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必须要提供良好的鸡舍环境,特别关注种鸡全程体重控制及均匀度的管理。下面,根据多年饲养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育雏期(0日龄~28日龄)体重控制
根据雏鸡的生理特点,切实搞好早期鸡舍环境条件控制和鸡群的管理,确保骨骼、免疫系统、心血管功能、羽毛生长在早期发育好。因为控制体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使雏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尤其鸡一生中最初的72小时很重要,不仅确定抵御疾病侵袭的能力,而且这最初的阶段决定着鸡只骨架的发育。7日龄~14日龄的体重应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在育雏期要提供高能(12.1兆焦/千克)高蛋白(18%~19.5%)的全价配合饲料或者发酵营养饲料,4周末母鸡饲料累积应达到0.80千克/只~0.9千克/只,能量累加10.5兆焦。
注意事项:在早期生长任何阶段,出现体重不达标或食欲不振时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尽早采取措施可避免在育雏后期由于均匀度不好及重要生理器官发育受阻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母鸡4周末的体重要在0.38千克~0.45千克之间。可以适当添加些青草、竹叶等粗饲料,提供鸡耐粗饲的能力,来减少一些饲料成本,以后各个阶段的每天都可以添加20%左右粗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或者采用发酵床来节省饲料等成本,促进鸡的健康均匀生长;若4周末的体重偏大,则成年鸡的体形偏大,要求较高的饲料量和营养;若体重偏小,则成年鸡体形偏小,影响种蛋合格率。公鸡前4周要自由采食,第4周开始每天做好体重监测工作,一旦达到0.69千克,立即限饲。不主张拉骨架饲养方式,原因是料量变化太大,对公鸡应激太大,直接导致产蛋后期受精率下降过快。对母鸡来说,当采食时间小于4个小时时,转为4/3法限饲。
2.育成期(29日龄~154日龄)体重控制
2.1育成前期(29日龄~70日龄)
此阶段是肉种鸡生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最好采用限饲强度大的方法控制体重快速增长,所以也叫降低维持需要的阶段。每周平均加料2克~3克,此阶段只以骨骼生长,维持需要,羽毛生长,增重为目的,加料幅度较小,保证平均增重93克左右。若4周末鸡群均匀度不理想,种鸡在该阶段应按体重分大、中、小三个栏饲养,不同栏给予不同的料量。目的:通过分栏控制均匀度,以便在10周~12周达到同一体重标准。饲喂程序在确定喂料量时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喂料量应根据实际体重和体重标准的差距,以及当前喂料量的水平进行计算。
29日龄~70日龄是公鸡肌肉、肌腱组织和韧带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公鸡的双腿发育快速,任何偏离生长曲线标准的情况都可对公鸡成年后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带来不良影响。8周龄时,85%的骨架发育基本结束,因此此阶段一定要达到,甚至要超过早期的体重标准。否则种公鸡已成熟的体形要比最佳理想的体形要小些。
2.2 育成中期(78—98日龄)
此阶段鸡群对光照时间和强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并且容易发生腿病和球虫病, 要求完全遮黑饲养, 及时纠正任何意外漏光现象。此阶段的生长发育不随喂料量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变化,应使种鸡按体重标准生长,确保种鸡的周增重符合标准。每周增加3--5克料量,保证周增重95克。
2.3 育成期后期(105—154日龄)
此阶段是肉种鸡能量储备阶段, 总体重增加超过1500克左右以满足生殖器官的发育。此阶段由于生殖系统发育处于旺盛时期, 为加光刺激做准备, 所以加料幅度也需加大, 平均在5---8克/周。如喂料量增幅过小, 会抑制生殖系统发育, 直接导致卵巢和输卵管发育不全。对种公鸡来说,会影响睾丸发育,最终影响产蛋后期精子的产生。
为了确保此阶段种鸡的周增重,建议从105日龄开始增加10%--15%的喂料量,不管体重大小,都要按比例增加饲料;种鸡体重增加刺激生理变化并达到性成熟,增重量的逐渐增加,将确保种母鸡平稳地向性成熟的生理转换,并在210日龄左右完全达到性成熟。体重增长不够和卵巢发育障碍会产生下列影响:开产延迟、产蛋前期蛋重偏轻、不合格蛋及畸形蛋比例增加、受精率下降、抱窝倾向增强、均匀度差。
如果此阶段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使性成熟和体重均匀度较差,则会导致卵巢和输卵管包裹太多的脂肪而影响受精率、早产、不合格蛋的比例增加, 在整个产蛋期增加喂料量, 受精率下降。
种公鸡的饲养同种母鸡的饲养同等重要, 对于种母鸡的要求基本适用于种公鸡。105日龄体重偏轻或偏重,应重新制定体重标准, 确保性成熟前鸡群周增重和体重与标准曲线同样的增幅增长 。
2.4 公母混群前后
混群前后易出现的问题:由于更换饲喂设备、混群、加光等应激,导致公鸡易出现周增重不理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种公鸡的生产性能的发挥。采取措施: 混群前后加料时有意识多加3—5克应激料, 并适量添加春新鸡儿乐菌液或者维生素c饮水,减少应激反应,每周至少两次抽测体重,密切监测体重变化。加强公鸡料桶管理,防止公母互偷饲料。混群时间一般在21-23周,混群时间晚,可更有效地控制体重。混群后,注意观察采食行为,确保公母分饲正确有效实施。
2.5 喂料量的控制
育雏育成期,在制定每周喂料量时,应该遵循瞻前顾后、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依据饲料质量,鸡舍环境条件,以及鸡只体重的增量来综合决定。前期,每周料量增幅要小,后期随着种鸡生长发育迅速,逐渐提高料量。每周定期抽测体重,经常触摸评估鸡只,可以使管理者及时调整料量,更全面地掌握鸡群的基本发育状况,也是检验喂料量是否准确的主要依据。
3 产蛋期(155-462日龄) 体重控制
3.1 预产期即光照刺激至5%产蛋率(155—182日龄)
此阶段是性成熟及非生殖器官的快速生长阶段。增加光照时间一般以22周鸡群的生长发育情况为准。预产期光照程序的确定需考虑以下因素: 22周的体重是否达到标准体重, 营养贮存是否达到标准,胸部肌肉横断面呈V字形的鸡应占80%以上;主翼羽残留1~2根的鸡数应有80%以上。
23周以后, 加料不能操之过急,要少量多次添加。此阶段的超量饲喂,将直接导致种母鸡子宫结构异常、体重超标、种蛋品质差、孵化率低,同时造成双黄蛋的比例高及由于腹膜炎或脱肛引起的死亡率增加等。产蛋率达到5%以前,每周加料2—3次,每次不超过3克;产蛋率达到5%以后, 要每天加料, 直到达到产蛋高峰。
3.2 产蛋前期即5%产蛋—产蛋高峰(183—210日龄)
此阶段是产蛋上升阶段, 体重和蛋重都在增加, 因此母鸡产蛋率10%的鸡应视为20%—25%的鸡饲喂,否则母鸡利用自身体脂肪储备补充饲料中营养素的不足, 鸡表现出产蛋率缓慢上升。种鸡从开产到产蛋高峰应获得持续的增重, 且产蛋高峰以后的整个产蛋期, 都要保持一定的增重(约15--20克/周)。加料原则: 母鸡需要增料在前, 即料量的增加必须先于产蛋率的增长, 这种需要主要原因在于许多个体母鸡的产蛋率要高于鸡群的平均产蛋率。
产蛋上升阶段的鸡群应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每天蛋重绘制蛋重曲线并添加趋势线, 了解蛋重增长趋势,指导加料 |
华康种鸭场 于 2010-1-12 14:46 补充以下内容
转载 学习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