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稳定性是有条件的。
而且,这各产品是有争议的。
这个争议,已经有了好多年,好多次了,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讨论了。
只需要“大量实验”,(当然,还要有合适的算法和检测、监测方法)这儿,大量有多大?确实是数学系没有给出算法来支持这个实验的。
即便纯培养,每批次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就连这个,数学算法也是不够完善的。最早,采用插值法,后来,用拟合法,中间过程用差商和微分分析,但这些算法都有疑问的,很多时候依赖于过程工程师的非定量讨论决定分析方向,不是做做实验,总结经验,得出结论那么简单的。
如果我自己做,我会更多的依赖纯培养的工艺,来推测生料发酵可能进行的工艺方向,如前面所说“控制各菌株不会同时起作用”的做法。
做真正的同时代谢,目前我自己没有这个胆魄。如果别人要做,我会说“任重而道远”,并且,需要解决的包袱,不仅仅集中在发酵行业,比如,检测行业,计算机行业,数学专业。
最后,鼓励同行们在混菌发酵上多做努力,我小心的跟在后面,摇旗呐喊。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