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求知人大宝 于 2009-11-10 16:18 编辑
1.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各种日龄的家禽都可发生,但临床主要多发现于蛋禽群,尤其蛋鸡、蛋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多发于秋冬季节,尤其是秋冬交界、冬春交界气候变化大的时节。气候多变,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损伤上呼吸道黏膜,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诱因,也极易造成细菌和病毒的多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最易感染。
2.低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症状
不同种类和日龄的家禽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后有不同的表现:
鸡:初期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叫声减小,缩颈,嗜睡,采食量减少或急骤下降,嗉囊空虚,排黄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张口呼吸。后期部分鸡只有神经症状,表现头颈向后仰,抽搐,运动失调,瘫痪等。产蛋鸡感染后,蛋壳质量变差、畸形蛋增多,会出现软壳蛋、无壳蛋、退色蛋等。2天~3天产蛋开始下降,7天~14天产蛋可下降到5%~10%,严重的鸡可停止产蛋。持续1周~5周产蛋开始上升,但恢复不到原来的水平。一般经1个月~2个月逐渐恢复到90%~70%的水平。种鸡还表现种蛋受精率下降20%~40%,并导致10%左右的死胚,苗雏弱雏率增加,10%~20%的雏鸡在一周内出现死亡。
鸭:鸭群和病鸭采食变化不大,有的鸭群采食量还增加。病鸭精神沉郁,离群呆立,羽毛无光泽、蓬松,脱羽。病鸭拉稀,个别鸭拉暗红色稀粪。病程稍长的鸭出现衰竭死亡。早期死亡的鸭只往往体况较好,多为体重大的,剖检其嗉囊和肌胃都有饲料,类似猝死症。病鸭群产蛋量下降,7天内产蛋率可由95%迅速下降到60%;60%产蛋率的鸭群发病后,产蛋率可下降到30%左右。产白壳蛋、沙壳蛋、畸形蛋,蛋壳变薄。康复后,产蛋率仅能恢复到75%左右。
免疫过灭活苗的家禽如抗体形成不好、水平不高,其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能出现无明显的症状或非典型的症状,有时仅表现为产蛋率稍有下降。
防治措施:
1.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种防疫与消毒制度和设施,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
良好的畜牧生产制度和给禽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基础,严格的隔离和消毒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关键。做好对一般病毒性传染病的常规预防措施,强化隔离和消毒,尤其注意对进入禽场的人员、车辆及物品的彻底消毒工作。严格禁止从有疫病的场引进种源,保证种源健康,防止禽流感病毒进入禽场内。在禽舍内坚持定期常规消毒,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必须做到每天带禽喷雾消毒一次。粪便要及时清理,水槽、料槽定时用消毒液刷洗。一般规模的蛋禽场(户)要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出禽后禽舍要严格清理和消毒。先清理粪便杂物———消毒液喷雾和刷洗———熏蒸(每立方米用42毫升福尔马林、21毫克高锰酸钾)———空舍30天~60天———再熏蒸消毒,方可进禽。
2.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根据禽的品种和日龄,选择合适的饲喂方式,饲喂适宜的全价饲料,给予适宜的饲喂量。按照大规模小群体的原则,分隔多个饲喂区间,确保禽群个体均匀、营养均衡、生产性能良好,避免营养不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禽群日常的管理,如饲喂、清粪、清扫、消毒、转群、免疫注射等操作要尽量减少对禽群的刺激,避免应激的发生及诱发疾病。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注意禽舍的通风换气和禽群的饲养密度。
3.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增强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
免疫接种,使禽群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水平,增强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禽群不受禽流感病毒的损害。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经验告诉我们:合理实施免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是有效的。同样,合理实施免疫对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也是有效的。
建议家禽的禽流感免疫程序(包括种鸡和种鸭):
10日龄以内: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3毫升,分别皮下注射。
25日龄: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毫升,分别皮下注射。
120日龄(产蛋前):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毫升分别皮下注射,或二联禽流感疫苗,每只0.5毫升,皮下注射;3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各个禽场要加强对禽流感的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或对虽经免疫但抗体水平较低的禽群进行紧急补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