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93|回复: 1

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冷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30 13: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畜禽养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由动物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愈演愈烈,持续不断的禽流感疫情,2005年6月四川省资阳、内江等地暴发的猪链球菌病疫情,2006年夏季至2007年夏季南方各省和我区流行的生猪“高热病”疫情,对我国的养殖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容不得我们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回顾二十一世纪开局几年动物疫病发生发展态势,不难发现:病毒性疫病是影响养殖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在增加,病原微生物毒株变异在加快,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继发感染十分普遍,特别是发生病毒性疫病和呼吸道疫病时,疫情的危害更加复杂化,给养殖产业造成的损失超过任何其他原发病的损失,并给生物安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动物疫情发展动态,传统的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打破惯性思维,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理念深入剖析长期以来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得与失,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走出误区,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做好新形势下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否则,更大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性灾难将会发生。
1 正确树立公共卫生安全理念,全方位提升对动物防疫的认知度
人类生存安全(健康)与动物疫病息息相关。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感染性疾病病源的培养基和贮存器。动物疫病往往是人类疫病的前奏和预警信号。目前已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动物寄生虫病中,至少有200多种可以传染给人类,约90种人畜共患病对人类有重要影响,其中在我国发生和流行的主要人畜共患病有30多种。比如狂犬病、非典、禽流感、链球菌病、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疫病都与动物关系密切,这些人畜共患病时刻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面对这些威胁和挑战,不仅要依靠卫生防疫措施解决人的社会内部问题,而且要依靠动物防疫措施解决人的社会外部问题。卫生防疫与动物防疫管理部门必须密切协作,建立一体化高效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共享信息,防止疫情的发生,保证新时期人类健康和国家生物安全。
人类公共卫生与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在应对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方面,兽医的作用是第一的。动物防疫和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与完善政府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十分密切。兽医公共卫生事关畜牧业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如果忽视兽医公共卫生,人类将面临更大的源自动物的生物安全性灾难。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整个社会对兽医的轻视和偏见,使我国动物防疫长期处于畜牧业生产的辅助和附属地位,仅仅是为动物健康和畜牧业生产服务,不是以保证人类的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定位,把动物防疫误解是动物防疫部门单方面的份内职责,而不是现代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能之一,使动物防疫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动物防疫工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些年所发生的重大动物疫情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应该认识到动物防疫为动物健康和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只是过程、手段,目的是保证人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兽医公共卫生。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认为安全的动物产品是检疫检验出来的,只要把好检疫关,经检疫合格的产品就是安全产品、放心产品,消费者可以放心的吃、大胆地喝。殊不知,违禁药品的滥用、药物残留的危害和病原微生物的存在造成动物产品不安全绝非杞人忧天,这些不安全因素不是在检疫环节用人的凡胎肉眼所能检出来的,更何况在许多情形之下,检疫检验仅流于形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认为安全的动物源性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疫检验出来的,我们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动物防疫工作者要有从生产到餐桌全程监控的动物防疫新理念,加强对生产、流通、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做好关口前移事前监管,把动物防疫工作实现由结果监控的治标为重点向全程监控的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卫生安全的动物产品,消费者才能吃上放心的动物源性食品,畜牧业生产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对消费者造成严重的伤害,还极大地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际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给消费者所带来的伤害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不可逆性,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
2 把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指标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我国兽医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免疫、监测、检疫和疫情处置技术和手段落后、原始,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队伍不稳定,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相互脱节,导致一些已基本控制的动物疫病重新流行,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此时动物防疫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法制性、强制性和国际性等特征,涉及到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经济发展和国际信誉等各个方面,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是解决动物疫病的根本方法。
受对兽医工作不重视的影响和动物防疫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制约,我国县、乡两级动物防疫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知识老化严重。国家对动物防疫在工作上、管理上要求都比较高,但其工作条件和收入待遇差,社会地位低;动物防疫工作人员中非本专业的人员所占的比例偏大;动物防疫经费严重匮乏,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无法开展,配置的一些先进设备只是耀眼的摆设品,业务工作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转仍举步唯艰,并且各项业务工作受社会方方面面干扰过大,使上级业务管理部门难以全面掌握真实情况,对下级动物防疫工作的业务领导难以完全到位。
二○○五年五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我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到县级人民政府纷纷出台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重组设置了相关机构,并安排了编制,应该说兽医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有了改革方案并安排了编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改革措施到位,改革政策配套,经费、人员、基础设施等各项改革任务指标全面贯彻落到实处。简单地分设或重组几个工作机构,把原来的动物防疫全班人马机械地分到几个机构中上岗,或带编制调入非本专业人员到这些机构工作,这不符合国务院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或者说这绝对不是改革。改革就是要加强政府对动物防疫的领导,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认识,加大财政对动物防疫的投入,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动物防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功底扎实、训练有素、作风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动物疫情的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改革就是要切实加强动物防疫的组织纪律性,实行严格的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公开、公平、公正地做到有功者奖,失职者罚,违法者惩,及时清理淘汰动物防疫队伍中的不合格人员,并积极鼓励学有所长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预防兽医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和其他实际工作,对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取得成绩的人员给予奖励,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
我认为“整合市级、加强县级、充实乡级、扶持村级”应该是落实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的切入点和难点在县级,县级动物防疫管理部门直接领导基层一线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情况复杂,难度大,责任重,经费紧缺。新形势下,对县级动物防疫主要管理者的要求很高,选准政治素质过硬,勤政廉洁,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开拓进取的县级首席兽医师,可以盘活整个领导班子的决策作用,对全县的水产、畜牧、兽医等工作才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议县级首席兽医师由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进行资格认证,可以跨行政区域任职,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
坚持以创新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来完善动物防疫网络的组织架构,同时兼顾畜牧产业发展与动物疫病防控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体现保护。这样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才能得以确立,各项防控措施才能落到实处,这次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圆满完成。
3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树立生物安全观念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这些年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防疫技术和手段日趋完备。通过多年来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普及,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动物疫病防治原则,积极给饲养的动物进行免疫接种,使用各种药物预防性投喂,提高了动物的成活率。但在“预防为主”的实际操作中往往主要体现的是疫苗的预防作用,而对生物安全等各项保护性措施重视不够,对病害动物的“淘汰与扑杀”一直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执行不到位,对动物健康、生存安全应必备的基本需求、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几乎完全被忽视。我们必须意识到,只靠疫苗来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若没有健康动物群体做基石是很难实现的,况且疫苗的长期、高频率的盲目使用极易导致病原微生物的逃避和基因重组毒株变异,这就更增加了疫病防控的工作难度。
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能有效抑制外来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并不能完全杀灭动物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甚至出现抗体与病原微生物共存的现象。因此,重视动物免疫接种时不能过分地依赖疫苗的作用,认为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就万事无忧,不会有传染病发生了。其实不然,成功的免疫也只是免疫群体中大部分动物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如果有强毒毒株侵袭,仍然有部分个体发生感染;如果疫苗质量、动物机体或免疫时机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免疫不当,获得免疫力的动物个体比例较少,遇到强毒毒株侵袭后发生流行性甚至暴发性疫病仍然是可能的。科学和实践证明,动物最有效的疫病防卫武器是动物本身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和抗逆境能力,帮助动物提高这种能力,远比用药物防病、治病更有效、更经济。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加强动物饲养管理是预防动物疫病的极为有效措施。生物安全体系强调环境因素在动物健康中的保护作用,它是规模化、产业化养殖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动物卫生管理准则,其核心思路是通过实施严格的免疫、消毒、隔离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建立多层防御屏障,降低和消除病原微生物对动物群体的侵袭和危害,使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从根本上减少依赖用疫苗(或药物)实现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目的。
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人们为了追求养殖利润的最大化,人为改变动物生存和生长的自然环境,违反了饲养动物的生存需求和自然天性,动物不能愉悦地生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疫病发生的机率。人类应当关爱动物的健康,要它们为人类带来更多财富和优质产品,不能盲目地追求量的增长而不考虑后果,动物的不健康(或亚健康),人与动物就不能和谐地生存、共处,带来的后果就是人类也休想得到安宁。为保证人类卫生安全,根据当地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实行科学养殖,进行科学免疫,尊重动物的基本需求和自然习性,切实做好动物疫病综合防治和生物安全应当作为养殖行业发展的方向。
4 加强监测,建立健全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体系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生产发展迅猛,动物及其产品流通日益频繁,各种动物疫情对养殖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的暴发和流行,必定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规范建立高效、透明、权威的动物疫情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拟好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及时根据动物疫情发展动态监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级,并向业界发出预警预报及处理方法,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损失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现代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职责和任务。
动物疫病诊断和监测(包括感染监测和健康监测)工作是动物防疫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我国对动物防疫工作实行以免疫预防为主的政策,加强动物疫病检测和疫情监测,是实现“预防为主”原则的基础,是检验免疫质量高低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降低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逐渐净化动物疫病,使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适应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要求。所以,在新形势下积极有效开展动物疫病的检测和疫情的监测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制定正确的动物疫病监测方案,综合选择合理的诊断技术,对于养殖业主来讲,可以帮助制定科学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和计划,建立有效的防控、净化措施,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对于国家来讲,有利于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监测工作的主动性,促进监测工作质量的尽快提高,加强对动物疫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等的快速诊断及预警预报能力,为各级动物防疫主管部门制订科学的防疫政策提供准确的监测资料和分析报告,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加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疫情管理,强化区域间的动物疫情通报和沟通机制。完善动物疫情定期通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必须将疫情报告的重心下移,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减少行政干预,反映真实情况,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抓重点,抓难点,抓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村级动物疫情报告员培训和管理制度,保证农村散养畜禽的发病死亡情况能够及时上报及时确诊,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
动物防疫技术需要创新,动物疫情管理同样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行成于思,而毁于惰。要创新,首先要转变固有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贯穿一种以人为本、责任主体明确的原则。目前动物疫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责不清、角色错位,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报告动物疫情,首先是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他们作为当事人,对自己饲养、经营动物的各种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但关键是发生疫情不报告,惧怕对其患病的动物进行强制扑杀或影响其养殖信誉,于是便一知半解地自充兽医购买药物对患病动物进行治疗,待到难以收场时才向动物防疫机构报告,此时疫情已扩散蔓延。作为动物防疫管理机构,要积极对动物生产者、经营者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明确职责,使他们及时准确地报告动物疫情,共同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5 结束语
我们面对当前如此复杂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积极把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制度转变到优化养殖环境、科学饲养管理、坚持免疫接种、加强疫情监测、开展社会化服务和强化监督管理六个方面并重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制度,建立健全养殖业、流通加工业、社会服务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积极联动共同参与的动物疫病防控综合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动物防疫意识,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尊重动物生存安全需求和自然法则,积极落实各项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强动物机体对内外环境不良刺激因子的抵抗力,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控制并消灭传染源,开创我国新时期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新局面。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9 收起 理由
lyaodong + 19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11-3 10: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毒性疫病是影响养殖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在增加,病原微生物毒株变异在加快,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继发感染十分普遍,特别是发生病毒性疫病和呼吸道疫病时,疫情的危害更加复杂化,给养殖产业造成的损失超过任何其他原发病的损失,并给生物安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加强营养,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应该是根本出路!养重于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9 10:5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