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为何总是不堪一击(秦池酒、三株口服液、科健手机、三鹿奶粉……当我们回想起这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知名品牌时,不禁感叹中国知名品牌的生命力为何总是如此不堪击?) 秦池酒、三株口服液、科健手机、三鹿奶粉……当我们回想起这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知名品牌时,不禁感叹中国知名品牌的生命力为何总是如此不堪击?
然而逝者已矣,人们对于这些已逝品牌的评论已经够多够多了,但一切仍然在继续,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蒙牛OMP事件,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品牌,正在挣扎于死亡的边缘。
或许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不过30年,我们用短短的30年完成了别人几百年的品牌创造,所谓产品有好坏优劣,所创造出来的品牌亦是鱼龙混杂。在市场发展与竞争的过程中,从来都是遵循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品牌”竞“市场”择——凡是不适合市场的品牌要被淘汰、凡是没有竞争力的品牌要被淘汰,只有优秀的品牌会被生存下来!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应该庆幸诸如秦池酒、三株口服液、三鹿奶粉这样的品牌被淘汰掉,淘汰掉了这些品牌,也即淘汰掉了一些劣等的品牌,起码会让市场得到一些净化,也会让市场中的品牌得到一次洗礼。可见,但凡消失的品牌都有其可恨之处,只不过我们又常常对比国外的一些大品牌,如雀巢、如康泰克,心中又不免生些遗憾之情。
为什么美国的雀巢奶粉在1977年引发持续10年之久的“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后,雀巢仍然可以渡过困境,迎来今日之辉煌?
为什么康泰克在被查出含有不安全成份的PPA后,仍然可以卷土从来,重新赢得人们的尊重?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我想恐怕不是这么简单,如是因为管理水平的话,三鹿的管理水平难道还比不上31年前的雀巢?这显然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
有人说是中国的企业不会进行危机管理,31年前的雀巢显然也不会,雀巢也曾傻乎乎地将揭露其产品问题的媒体告上法庭。因此蹩脚的危机公关处理方法并不会令一个品牌倒下,国内那些号称危机公关大师的专家们试图用自创的危机理论去挽救三鹿,却加速了三鹿品牌的消失……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中国品牌的并不想着明天,而只是想着今天,所以永远跟不上脚步,永远不会有一个长远的解决方案,所有的方案只顾眼前!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品牌更是如此。
三鹿没有一个在三聚腈胺后长远规划,比如一个月内怎么处理,一年内要怎么处理,两年后要怎么样,三年后要怎么样,没有!所以三鹿慌手慌脚乱请医生,甚至不惜重金封口,就算侥幸封住口了吧,问题的本质(产品问题)仍然存在,仍然没有解决,所以迟早要出事!——这话仍然丢给那些侥幸没出大事的乳制品企业,侥幸躲过了一劫,并不代表问题解决了,所以蒙牛又因OMP出事了……
于是,我们又看见了中国品牌的短视,蒙牛铺天盖地说OMP安全,短视!短视啊!
就算OMP安全,可是蒙牛你真的没有发现你的经营上或者其它地方出了问题吗?你往好好的牛奶中“加这加那”的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消费者?那么,是否应该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来完善对自己产品的研发,去改善一下固有的市场营销模式,真正对消费者负责,对蒙牛这个品牌负责?
回过头来看雀巢,雀巢在70年代熬过了最困难的十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相信雀巢是一个负责任的公司,但我很难相信蒙牛是一个负责的公司。中国的许多乳品品牌从来没反省过为什么会无聊地去奶粉里加点希奇古怪的东西,也从而没有反省过以后不能再乱加了……却可劲地在电视上打广告说自己的产品多么多么安全,这根本不足让人相信——三鹿还说自己1100多道工序呢,现在消费者怀疑每一道工序都可能会出问题,那岂不是要担上1100多个心,所以你们学三鹿那样打广告不觉得很可笑吗?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为什么中国品牌总是不堪一击了,诚实的汇源老总朱新礼其实早给出过答案了:中国的大部分品牌在企业家眼里是“猪”,养猪就是为了挣钱,一个“猪”一样的企业,也必然是“猪”一样的品牌,而猪的特点是什么——短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