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元的概念仅有十几年,但已经吸引和促进了营养、医学许多领域的研究,随着企业对益生元宣传力度的加强和人们对微生态健康的关注,益生元引起了终端消费品生产企业、消费者者和科学界的兴趣,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益生元的知识也正在不断更新。
首先,关于益生元的定义进一步明确,并非所有非消化性低聚糖(NDO)都是益生元,需要制定明确的标准来界定哪些可以归类为益生元。不考虑益生元的标准而声称具有益生元的功效,会在科学概念上误导消费者。
《营养杂志》上刊登的《益生元概念回顾》一文指出,益生元是“选择性发酵的成分,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群组分和/或活性特殊的改变,有益于宿主的舒适和健康”。作为益生元,必需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抗胃酸、抗哺乳动物酶的水解和肠道的吸收;二、被肠道菌群发酵;三、选择性刺激对肠道健康有益的肠道细菌的生长和/或活性。
要指出的是第一点所指的抗消化性并非意味益生元必须完全不被消化,而是保证其绝大部分可以在肠道(特别是大肠)内作为酵基质被利用。
虽然每条标准对一类物质是否可以称为“益生元”都非常重要,但以第三条件最难满足。要证明一类物质能否作为益生元,需要收集这类物质在生物学上有意义并可靠的资料,并且必须用标准方法对这类物质的功效进行严格试验。仅仅做一些体内或体外的试验报告,证明这类物质可以被单一微生物种类的纯培养发酵或在混合细菌培养物中增殖有限的几个菌属,是不能证明益生元功效的。因为这些试验没有考虑到细菌间的相互作用,证明益生元功效的试验必须最终在生物体内完成,即通过目标生物(包括人、家畜或相应动物)适当的营养干预试验,用公认有效的方法获得合理科学的数据。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的科学试验数据在各类非消化性低聚糖中一直占据绝对优势,人体或动物试验数据也远远多于其他非消化性低聚糖。综合研究结果,科学家认为目前只有三种非消化性食用低聚糖完全满足益生元标准,可以作为益生元类物质,即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而其他的一些非消化性低聚糖,比如低聚异麦芽糖,研究显示它会部分被人体消化吸收,它对有益菌增殖的选择性也还有待开展更多的试验来研究,因此不符合益生元的定义。另外,低聚木糖、大豆低聚糖、低聚乳果糖也并非有足够有效的资料来证明他们的非消化性和发酵性,不过他们表现出了成为益生元的潜力,只是有待科学家资料的进一步补充。
另外,现在市场上有一些低聚糖生产企业经常用该种低聚糖的用量来突出产品的优势,即“剂量观点”,就是强调以很少的用量就能增殖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倍数。这种观点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事实上,科学资料并不支持剂量观点,决定益生元功效的正确指标应该是“益生元指数”,即刺激双歧杆菌增长的绝对数量值与每日益生元摄入量的比例。这个指数受刚开始补充益生元食物时每克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的影响。真正有效的益生元是刺激双歧杆菌增长的绝对数量,益生元对有益菌增殖的倍数往往并不能反应对宿主健康的益处有多大。比如一个人粪便中双歧杆菌初始数量是1056 /克,通过食用低聚糖增殖为1084/克,增殖倍数为1028(是初始数据的631倍),绝对数量增长为2.5Χ108/克,;另一个人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初始数量为109.9/克,通过食用低聚糖增殖为1010.3/克,增殖倍数为100.4(是初始数据的2.5倍),但绝对数量的增殖倍数为120Χ108/克。后者虽然增殖倍数不及前者,但绝对数量增长更多,对宿主的健康作用也更大。
益生元作为促进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物质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广泛用于食品制造业,科学理智的认识并将益生元知识传递给消费者非常重要。随着科学实验的不断积累,包括多结构、功能和目标细菌代谢作用特征的资料汇总,关于益生元的定义会更加清晰,一些目前很少或没有证据支持的低聚糖也有希望能够归类到益生元,能够对促进益生元产业发展、改善全民微生态健康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
原文来源:中国食品报(营养产业版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合办
发布日期:2009-6-26 星期五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