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的划分方法是按照周龄进行的,即0~6 周龄为雏鸡,7 ~ 20 周龄为育成鸡,21 周龄以后为产蛋鸡。现代蛋鸡品种,一般在20~21 周龄开始见蛋;23~25 周龄产蛋率达50% ,即开产;27~29 周龄进入产蛋高峰期,产蛋率90 %以上。产蛋高峰期一般可持续20 周,54 周龄后,产蛋率低于80 % ,产蛋末期产蛋率仍可达50 %~70 %。
一、雏鸡的饲养管理
1 .雏鸡的挑选
健康的雏鸡应是绒毛干净光亮;体重大小适宜;脐部收缩良好,不是大肚子鸡;精神活泼,反应敏感,叫声清脆;握到手里感到饱满有劲,极力想挣脱,小腿有光泽;胫趾色泽鲜艳等。
2 .育雏前的准备
雏鸡由胚胎期生活转为外界生活,体小娇嫩,适应能力差,对环境条件的影响十分敏感,容易发生死亡。为了使雏鸡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必须做好各项雏前的准备工作,创造最适宜的环境。
( 1 )准备好育雏舍,有雏舍是专门用来饲养幼雏的。此期要求温度湿度适宜,室温平均为25~27 ℃ ,育雏舍要求保温性能好,并有一定通风条件。育雏前必须将育雏舍冲洗干净,并进行严格消毒,墙壁用10 %生石灰水刷白、消毒。地面打扫冲洗干净后用3 %烧碱水喷洒一次,然后再用福尔马林溶液熏蒸消毒一次,方法是将育雏舍封闭,按每立方米空间用30 毫升福尔马林加15克高锰酸钾熏蒸1~2 小时。育雏舍门口应备有消毒池。
( 2 )进雏前1~2 小时把鸡舍温度升至育雏所需的要求,饮水器内准备5 %~8%的白糖水。把开食料运到育雏舍,落实好人员交接班制度,准备记录本、表格。
3 育雏季节
季节与育雏的效果有密切关系,因此育雏应选择适合的季节,并应根据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进行选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般以春季育雏最好,初夏与秋冬次之,盛夏最差。
4 .雏鸡的饮水
雏鸡应先饮水后开食。苗鸡到达育雏舍后,一定要让鸡自由饮水,对于还不会饮水的要人工辅助。另外,运输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失水,及时饮水有利于鸡体的恢复,同时要注意水温,以20~25 ℃ 为宜,并在水中加入2 %的葡萄糖或白糖以及多维,以补充鸡在运输过程中的机体损耗。
育雏期要全天供水,饮水器的高度要不断提高保持与鸡背平等,这样可减轻饮水污染和饮水外溅等。另外通过清洗和消毒经常保持饮水器的卫生。定期在饮水中加些消毒药,减少肠道细菌感染。
5 .雏鸡的开食
雏鸡开食量最好在饮水后3 个小时进行。雏鸡出壳后36 小时才能完全具备消化功能。所以并非开食越早越好,一般24 ~ 36 小时开食较为适宜,当鸡群中有l / 3 的鸡有啄食行为即可开食。开食料,1~2 天可喂碎玉米、碎大米,之后应喂配合饲料,或开食时直接喂配合饲料,前2 天可加少量水拌湿喂,便于雏鸡采食。建议的雏鸡喂料方案见表8-4 。
前l~3 天可把饲料撒在报纸或塑料布上,为防止饲料浪费,可把饲料撒在塑料蛋托上。之后,用料桶或直接用料盘喂料。
6.雏鸡的管理
雏鸡的管理要保证鸡雏得到合适的温度、适宜的湿度、新鲜的空气、正确的光照、合理的密度,要防止应激和执行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要勤观察雏鸡状况。
( 1 )温度 是养好的雏鸡的关键。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有关,直接影响雏鸡的活动、采食、饮水、饲料的消化吸收及身体健康。雏鸡体小娇嫩,绒毛稀薄,散热快,御寒能力差。自然气温降到15 ℃ 时,便互相挤拢,若降到10 ℃ 时,则聚集成堆,出现压死现象。适宜的育雏温度为:第一周33~35 ℃ (指保温伞内温度), 随着日龄的增长,温度可逐渐下降,从第二周起每周下降2 ℃ ,一般60 日龄脱温。寒冷季节,保温可长一些,应到90 日龄脱温;炎热季节,30 日龄或更早就可脱温。保温期温度尽量保持稳定,不可忽高忽低。温度是否适宜,还可根据雏鸡群的动态来判断。温度适宜时,雏鸡表现活泼,分布均匀。温度过低时拥挤成堆,反之距热源较远。
( 2 )湿度 雏鸡对湿度的要求并不像对温度的要求那样严格,但适宜的湿度是育雏的重要环境条件。生产中,由于雏鸡密度大,饮水、排粪及呼吸都会散发水汽,因而育雏室内空气湿度一般不会太低。而随育雏周龄的增加,湿度过高却是常常出现的问题。湿度过高有两种情况,在高温高湿时,雏鸡闷热难受,身体虚弱,不利于生长发育;在低温高湿时雏鸡由于体热散失加快而感到更冷。另一方面,当湿度过高时,特别是在垫料潮湿的情况下,有利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易引起鸡群发病。此外,雏鸡在潮湿的垫料上卧伏休息,易引起感冒、拉稀、休息不好等。实践中降低湿度一般采取减少密度、加大通风量、勤清粪勤换垫料、饮水器防漏水等措施。
( 3 )光照 对雏鸡的采食、饮水、运动及健康都很重要,因为光照可促进雏鸡采食和饮水,提高雏鸡生活力,又可起保温和干燥作用,还可增加体内的维生素D ,促进钙、磷平衡。因此从幼雏开始就应给予合理的光照,以保持育雏时所需的充足光照。1~5 日龄24 小时光照,强度为10 . 6 勒克斯,即0.37 平方米有光源1 瓦,第6 日以后每平方米1 瓦,第2 周以后每平方米0 . 5 瓦,开放式鸡舍主要利用自然光照。
( 4 )饲养密度 不同育雏方式的饲养密度见表8-5 。
( 5 )断喙 断喙就是切嘴。断喙是为了防止鸡的“啄癖”。断喙适宜时间是在7~10 日龄。断喙时一般情况上喙要切去1 / 2 ,下喙要切去l / 3 ,断喙时要避开扩群与接种等,以免造成更大的应激。
( 6 )通风 鸡生长快,代谢旺盛,需大量氧气,所以鸡舍要通风。而且通风可以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和空气中的尘埃含量,排除多余的热量和水分。
二、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1 .育成舍的准备及转群
育成舍的准备主要是育成舍的清洗、消毒、检修、空舍等。鸡群从雏鸡舍进入到育成鸡鸡舍的转群一定要减少鸡的应激。
2 .育成鸡的日常管理
( l )饮水 保证清洁充足,定期洗刷消毒水槽和饮水器。
( 2 )喂料 均匀,日喂3 次,每天要净槽。
( 3 )环境控制 ① 温度,育成鸡的最佳生长温度是21 ℃ 左右,一般控制在15 ~ 25 ℃ 。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工作,冬天注意做好保温工作。② 通风,尤其是深秋、冬季及初春的通风,一定要与温度协调起来。③ 清粪,清粪一定要及时,每2~4 天一次。因为鸡粪过多,导致有害气体含量过高,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 4 )卫生预防 工作按照推荐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工作。
( 5 )分群饲养 育成鸡在生长过程中,往往出现大小强弱不匀的现象,要及时根据鸡的大小、强弱、公母分群饲养。这才能逐渐缩小它们之间的差别,使之发育均匀。在分群时,要特意将那些小弱鸡进行分栏饲养,加强管理,精心饲喂。
( 6 )观察鸡群 目的是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证鸡群的正常发育。
( 7 )光照 光照直接影响性成熟。光照影响性成熟的早晚不在于它的强度而在长短。为了提高种鸡的产蛋性能和种蛋质量,应推迟性成熟的日龄,因此,育成鸡的光照原则是只能逐渐缩短光照,切勿逐渐增加光照。开放式鸡舍光照以当地自然光照的时间变化来控制,按要求补充人工光照,10~20 周龄的光照是关键时期,从22 周龄起,每周增加0 . 5~1 小时,直到达产蛋期的光照时间。
( 8 )补充断喙 精确的断喙直接影响到育雏的质量、鸡群整齐度和防止啄癖的发生。由于断喙的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总有一些鸡喙形状不整齐,这就需要在8~12 周龄再进行一次修喙。
( 9 )密度 育成鸡生长发育快,为保证舍内清洁和空气新鲜,防止啄癖和发育不整齐,必须根据鸡的生长发育过程调整密度2~3 月龄每平方米饲养12 ~ 15 只,3~4 月龄每平方米10~12 只,4~6 月龄为8 ~ 10 只。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散养,其优点是投资少,省料,成本低。如果作为商品鸡出售,则应在3~4 月龄期间适当控制运动量,目的为减少消耗,尽快育肥上市。散养鸡食槽和饮水器要充足。尤其炎热夏季饮水量大,若食槽和饮水器不足,很容易造成争抢现象,引起拥挤导致肥育不匀,一般要求100 只鸡饮水器不得少于5 个。料桶或1 米长食槽不得少于4 个。
3 .育成鸡的限制饲喂
限制饲喂是为了适当的推迟性成熟,节约饲料,淘汰病弱鸡。鸡在自由采食状态下,会有过量采食的情况,这会促使鸡积蓄脂肪超重。脂肪过多,产蛋表现软柔,容易脱虹,易发脂肪肝,死亡率高、性早熟,易发生小鸡产大蛋,导致难产、死亡。限饲使鸡性成熟适时化和同期化,还可以节约10 %左右的饲料。
限量饲喂,一般限量为正常采食量的80 %左右,限时饲喂,又有隔日限制饲喂和每周限制饲喂。
限饲应注意要有足够的采食空间,使鸡吃料时同步化,不管什么周龄饲喂,都能做到80 %鸡在采食,20 %的鸡在饮水;还要注意饲料的完全营养。
三、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产蛋期一般指从21 周龄起到72 周龄为止,若蛋鸡的产蛋性能很高,饲养管理条件好,产蛋期即可延长到76~78 周龄,甚至可达80周龄以上。
1 饲养密度
不同的饲养方式具有不同的饲养密度,具体见表8-6 。
2 .开产前的饲养
上一批产蛋鸡淘汰后,要及时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并在下一批进鸡前空舍至少10 天。小母鸡开产后不要急于改换日粮,在产蛋率达5 %时改换为宜。
鸡群产蛋率达5 %时应给予产蛋高峰期料,这种饲喂方法称之为预付饲养。目前在蛋鸡生产中,饲料的改换有三种方式:① 育成鸡18 周龄左右达到标准体重后,全群见到第一个蛋时,马上转为产蛋料;② 在育成料与产蛋料之间设置一个产蛋前期料;③ 较早使用产蛋料,也就是鸡群没见蛋,提前1 周左右使用产蛋料。不过,在蛋鸡生产中,母鸡群产蛋率达5 %时是由生长料换为产蛋料的一个界限值。
母鸡在临近产蛋时,血钙水平稳定升高,大量的钙质沉积在骨髓中。当产蛋鸡饲料中钙质缺乏时,就会动用骨髓中的钙。为了使母鸡多产蛋,产好蛋,应在蛋鸡开产前2 周就开始补充钙质饲料。具体方法是从18 周开始将日粮含钙量提高至2 %左右,且至少有一半的钙源为颗粒状的。
3 .产蛋期饲养管理
( 1 )开放式鸡舍的光照管理 主要是利用自然光照加人工补充的原则,一般于早晚各开灯一次。比较理想的补充方法是采用早晨补充光照,这样符合鸡的生理特点,且每天的产蛋时间可以提前,也有采用晚上补充光照的,效果也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采用哪种光照制度一经确定就应该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
( 2 )密闭式鸡舍的光照管理 在8~9 小时光照的基础上每周增加1 小时,直到16 小时,60 周龄可以再增加1 小时光照到17 小时,产蛋期的光照最短不能少于12 小时,最长不超过17 小时。一般在生产中使用白炽灯或日光灯。
4 .日常管理
( 1 )观察鸡群 通过观察鸡群及时掌握鸡的动态,便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鸡群的生产稳定。一般早晨开灯后观察精神状态和粪便情况是否正常,料槽和水槽的结构和数量是否合适等。及时挑出有啄癖的鸡、脱肛的鸡,及时挑选和淘汰7 月龄左右未开产的鸡和开产后不久就换羽的鸡。
( 2 )饲养员要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照明灯泡的启闭、上水、喂料、捡蛋、清粪、清毒等日常工作都要按规定保质保量地完成。
( 3 )保证鸡群安静,减少各种应激 产蛋鸡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轻型鸡更为神经质。任何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都能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如大声喊叫、车辆鸣号、放鞭炮、改变工作程序、参观拍照、抓鸡转群、免疫断喙、换料停水、改变光照制度、新奇颜色和飞鸟走兽的窜入等都能引起鸡群的惊恐而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其突出的表现是食欲不振,产蛋下降,产软蛋,神经质,到处乱窜,引起内脏出血而死亡.一般应激反应发生后需要数日或数周才能恢复正常;有时还会引起其他一些疾病。因此必须尽可能减少应激,维持鸡群有个安全良好的生产环境。
( 4 )做好记录工作 因为生产记录反应了鸡群的实际生产动态和日常活动的各种情况,通过它可及时了解生产、指导生产,也是考核经营管理的重要根据。生产记录的项目包括死淘数、产蛋量、破蛋数、蛋重、耗料量、饮水量、温度、湿度、防疫、称重、更换饲料、停电、发病等,一定要坚持天天记录。
( 5 )防止饲料浪费 饲料成本占整个养鸡成本的2 / 3 左右,而一般的饲料浪费约占全年饲料总量的5 %。因此,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饲料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饲料不全价,饲料霉变,加料时撒落料桶外,料槽结构不合理或一次性加料太多,造成鸡在吃料时把料啄出槽外,老鼠或鸟类吃料、污染料,鸡群中有病鸡、停产鸡等。生产中可根据造成饲料浪费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 6 )产蛋鸡挑选 产蛋鸡与停产鸡、高产蛋鸡与低产蛋鸡的区别分别见表8-7 和表8-8 。
5 .产蛋期容易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鸡群一般在6~8 周可达90%以上的产蛋率。现代蛋鸡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可保持90 %以上的产蛋率达4 ~6 个月以上,进入高峰期后,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产蛋下降很平稳。实际生产中,有必要了解导致产蛋突然下降的各种原因,以提供早做预防的依据。或者在产蛋突然下降时,分析判断,及早找出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减少损失。产蛋量突然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蛋鸡休产日同期化 产蛋母鸡在连续几个产蛋日后就会歇1 天,这天叫做休产日。休产日集中,5 %~10 %的鸡同时休产会造成产蛋下降的假象,很快就能恢复正常水平。
( 2 )环境方面
① 通风不足 在冬季,当舍内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增多时会造成鸡群的产蛋急剧下降15 %~20 % ,一般1 ~ 2 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夏季的喷雾降温也能使产蛋率下降。
② 光照 光照程序突然发生变化。
③ 环境温度 指温度忽高忽低或持续高温等情况。
( 3 )管理方面 ① 饲料及饲喂,指饲料浓度或成分变化等,连续几天喂料不足;② 断水或长时间饮水不足;③ 惊吓,产蛋鸡对惊吓尤为敏感。
6 .蛋的破损及防治措施
蛋的破损主要是由蛋壳引起。影响蛋壳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 1 )营养性因素 日粮中的钙含量不能满足产蛋鸡群的需要量,薄壳蛋和软壳蛋的比例明显增加。因蛋壳中的钙主要来源于饲料和骨骼,而可以被动用的体内骨骼钙是有限的,所以产蛋鸡的钙主要由饲料提供。
( 2 )环境因素 特别是环境温度,高温影响到蛋壳腺钙盐的沉积。
( 3 )药物影响 一些药物如呋喃类、磺胺类和某些抗球虫类药物,这些药物影响蛋壳的生成。
( 4 )鸡群周龄的影响 40 周龄后的产蛋鸡群体内的钙质代谢机能降低,蛋壳自然变薄。
( 5 )其他因素 还有疾病、鸡的品种的影响等因素。
防治措施是满足蛋鸡的营养需要,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3 要满足,同时磷的含量要适宜,掌握好钙、磷比例,增加捡蛋,避免互相碰撞,特别是在产蛋集中时间,捡蛋、搬运的动作要轻;高温季节,适当增加日粮中钙的含量,并在饮水中补充小苏打,既能减轻鸡的热应激,又能够提高蛋壳的质量;减少应激因素发生,保持鸡舍内外环境安静舒适;饲养蛋壳质量好的褐壳蛋品种;保持鸡群健康不发病;平养鸡产蛋箱的数量要充足,箱底铺干净柔软的垫物,笼养鸡笼底不可太陡,铁丝不可太粗。
四、种鸡的饲养管理
种鸡饲养管理的核心是生产尽可能多的合格种蛋。因与商品蛋鸡的目的有别,因此在饲养管理上,尽管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与不同。
1 .种鸡的饲养方式
产蛋鸡的饲养方式也分平养和笼养两种。
( l )平养 又分为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板条平养。
① 地面平养 是当前采用较普遍的方式,舍外设有运动场,舍内有栖架和产蛋箱,产面为土地面或水泥地面。每平方米面积可养鸡5~6 只,这种鸡舍造价低,投资少,但需要人力较多。
② 网上平养 用镀锌铅丝或钢板眼网做成网床,网下设支架,网高50~60 厘米,网眼孔径2 . 5 厘米* 2 . 5 厘米或2 厘米*5 厘米,每平方米可养鸡7 ~ 10 只。
③ 板条平养 与网上平养相似,只是用板条或木杆、竹竿、竹片做成网状地面。木条宽2 . 5 厘米只5 厘米(木条截面面积), 间距2 . 5 厘米,每平方米可养鸡7 ~ 10 只。
( 2 )笼养 即把鸡关在特定的鸡笼内饲养,这种方法能提高单位面积饲养量。每平方米可养鸡15~25 只,便于操作管理,而且种蛋质量好,种鸡消耗饲料减少,但投资较大,种鸡对饲料要求较高,需采用人工授精。育种群可采用单笼饲养(特制个体笼)。不论采用何种饲养方式,育成鸡转入产蛋鸡舍前,都必须对产蛋种鸡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进鸡之前,舍内设备及门窗均要修好。
2 .公母比例恰当,留有后备公鸡
恰当的公、母鸡比例为蛋用品种本交1 : ( 10~13 ) ,人工授精1 : ( 25 ~ 35 ) :中型蛋用品种本交1 :( 8~10 ) ,人工授精l :( 25~30 )。应留10%~15 %的公鸡作为后备公鸡,以便随时更换不适于继续留树的公鸡。
3 .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一般在25 周龄开始收集种蛋,蛋重50 克以上,收集种蛋时期为25 ~ 73 周龄。其中以28~56 周龄期间为好。
平养种鸡每天捡蛋4~5 次,笼养鸡不得超过2 小时就要捡蛋1 次。勤捡蛋的目的是减少蛋的破损和防止细菌污染。检出的种蛋,经初步挑选后送入种蛋库进行消毒保存。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