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和不同季节的变化对动物生产环境主要表现为温热环境。温热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辐射及热传递等因素,他们共同作用于动物.使动物产生冷或热、舒适与否的感觉,当有效环境温度高于适中区的上限动物生产率下降.主要由于采食量降低,此外体温的上升加快代谢率和增强散热工作从而维持需要增加;相反地,当有效温度低于适中区的下限时组织代谢和消化道发酵熟应能维持体温,从而要求提高代谢率来产热最终也导致维持需要的增加。 1温热环境对采食量的影响,采食量与饲料的能量浓度共同决定了动物养分的供给量
对于生长肥育猪,当环境温度高于21度时.海上升1度每头每天采食减少60-100克;低于15度,每下降1度每头每天增加19.5克。肉牛在温度低于15度时.采食量增加2.0%-25%;高于25度时.采食量降低3.0%-35%。奶牛在饲喂60%-65%的优质租料和35%~40%的精料时,在-20度时的采食量比10-20度时高约35%;在25~27度时采食量开始下降,在40度时的采食量比18-20度时低60%.绵羊采食量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与奶中的相似,即在炎热的环境中采食量下降,而温度低于等热区时采食量增加。奶牛的温度适中区为5-20度,但动物个体不同有差异。当温度高于适中区时采食量与代谢率增加。Young认为反刍动物可以适应长期的冷应激通过减少热散失和提高基础代谢串与采食量,同时动物的反刍活动、瘤网胃的活力和消化养分通过串也会增强。但是在极度的寒冷中动物的增加的采食量有限不至于能满足增加代谢强度所需养分,所以动物营养能量还是处于负平衡中。Holter发现处于同一热应激中的经产多次的妊娠荷斯坦母牛在泌乳期的中晚期采食量下降22%而韧产的妊娠母牛在相同时期采食量下降9%:当处于热应激时干物质采食量下降幅度可达相当于温适区的55%。生长和产蛋鸡在18-21度区外每上升或是下降1度采食量有1.6%-1.8%的减少或是增加,尽管鸡对环境温度的适应会对采食量的影响有一定补偿作用,但大量资料表明环境温度从2度升到29度时蛋鸡果食量下降较小.当继续升高到32度时采食量明显下降。温度对鸡采食量的影响可考虑夏季提高饲料蛋白、氨基酸浓度而冬季则降低.但提高浓度因结合冯在高温条件下对蛋白的承受能力,Waldroup报道肉用仔鸡的生产性能通过使饲料蛋白氨基酸剩余最小化能得到提高。通过综合分析来自能量浓度和温度对采食量的影响.鸡对氨基酸的维持、生长、产蛋需要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鸡对日粮氨基酸的需要量。季节与光周期对采食量的影响现在研究还不太清楚,但建议光周期作为一个潜在的采食影响因子。Ingvartsen研究了光周期对丹麦黑白花公牛,犊牛和小母牛的影响,自由采食量随光照每延长—个小时而增加0.32%。
2温热环境对动物营养的需要量(能量、蛋白、维生素、矿物质)、消化率、代谢利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冷热应激均提高动物的能量需要量,因此应根据动物釆食量的变化.凋节饲料能量浓度。生长肥育措在温度适中区以下每下降1度,20、20-60千克和60-100千克每天分别需增加14.27.38克饲料。环境温皮在低于18-21度时每下降1度母猪维持能量需要增加4%。在寒冷的冬季.青年母牛的能量总需要增加30%。研究表明,温热环境虽不影响动物对蛋白质、赖氨酸及蛋氨基酸的需要量.也不影响赖氨酸及蛋氨基酸的利用率但应根据采食量变化调整日粮中蛋白质、氨基酸的浓度。冷热应激时动物体内代谢增强,某些矿物质元素排泄增加从而增加矿物质需要量。如热应激时动物园体内钾、钠排出量增加而钾的吸收减少,因此日粮中应提高钾、钠的水平适当提高饲料钙能提高动物的耐热力,添加碳酸氢钠可缓解热应激的不良影响。冷热应激提高代谢串并影响消化道中微生物对某些维生素的合成因而增加其需要量。据报道,生长小鸡在32.5度时需要的硫胺素是21度时的两倍.热应激时体内的维生素c合成量不能满足需要,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缓解热应激。冷应激时动物采食量提高能量浓度可略有提高.热应激时,动物釆食最下降,应提高日粮能量浓度,此时添加脂肪既可提高能量浓度又可减少体增热.防止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环境温度升高可提高动物的消化能力,下降则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低温对肉用犊牛的影响大于对成年肉牛的影响,对饲料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的影响大干叶对总能消化率的影响。在-10-38度温度中,温度海上升1度,牛对总能和氮的消化率约分别提高0.18%和0.1%,羊对总能和氮的消化率约分别提高0.05%和0.12%。在5-23度环境中,温度每升高1度,生长猪饲料总能和氮消化率增加0.15%和0.24%。温度对养分消化的影响机理可能性为温度影响动物胃肠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影响排空速度和消化的过程,冷环境中猪、牛、绵羊的尿氮排出量增加.导致表现代谢能降低。高温可降低尿能和粪能的损失代谢能值增加。实验表明在20度时妊娠母猪进食总能的代谢率为77%而在12-14度时代谢率为74%。还有报道,发现在高温条件下,动物对磷和钾吸收减少而尿中钾排出增加。冷热应激时动物需提高代谢率来调节产热和散热,动物总产热提高。温热环境通过影响动物采食.消化、代谢及产热来改变养分用于机体维持和生产的分配比例.影响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在温度适中区,饲料能量用于机体维持的比例最少,用于生产能量最多,能量效率最高。在冷应激区饲料能量用于机体维持的比例增加用于产品合成的比例减少最终导致能量利用效率降低。在热应激区时.维持能量需要减少,用于生产部分加代谢增强而减少,但能量利用率降低不太明显。环境温度对泌乳奶牛能量需求的变化影响不大.因为泌乳奶牛采食量大产热多.即使在自然通风的围栏里泌乳奶牛也不用提高采食量来抵抗寒冷。热应激能够显著性的改变反刍动物能量效率,这在肉牛上通过冷应激得到了证实。Young总结实验得出刍动物DM消化率平均减少1.8%当外界温度在20度以下每下降10度。造成动物在冷应激下消化率降低大部分因为代谢养分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加快。由于寒冷对动物消化率的影响,在极度的寒冷中动物能量的价值比预期的还要低。对一头600千克的母牛估计从轻度到严重的热应激可能增加7%到25%的维持需要,也就是每天多0.7-2.4兆焦的产乳净能,但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数据作出更为准确的估计。热应激可诱导动物行为和代谢的改变.如气促增加能量消耗还能减少DMI、挑食、代谢与活动减少从而减少产热量。Verstegen认为从25-60千克的生长阶段猪每天额外需要25立饲料(335千焦代谢能)来补偿低于适中区临界温度以下每降低1度所需的能量。在60-100千克的宵肥阶段.猪需要增加39克饲料(523千焦代谢能)/天来补偿低于临界温度以下每1度所需的能量。Nobler认为每低于(18~20度)临界下限1度,猪的产热大概增加15.48-18.82千焦/千克代谢体重。认为当外界有效环境温度超出临界上限1度,猪的消化能食人约减少1.7%。Blaxter and Boyne认为羊、牛及野牛在秋季的维持需要较低。Byers得出成年奶牛秋季、冬季、春季体重维持需要为夏季的86、86和92%而能量平衡维持需要为夏季的94、102和100%。Byers and Carstens则报道随着奶牛脂肪的提高维持需赃春夏季增加而秋冬季降低。为了维持一定的生产串.应根据采食量变化与特定环境条件下动物对能量儒要的变化调整日粮能量水平来保证有足够的能量用于生产。
综上所述,我国复杂的气候地理环境造成动物饲养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想要获得理想的生产效益就必需设汁出特定环境下的饲料配方.同时还应综合考虑特定的品种,饲喂体系、生产管理条件、动物在不同热应激中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当地传染病的流行规律。通过调整配方中能量水平,能蛋比值、适时添加各种营养性和非营养性添加剂来达到满足营养摄入量,减少或是避免应激.经济的预防.控制疾病,提高能量的生产利用率,也就能够达到配方经济高效,减少环境污.生产效益高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