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蛙业的发展过程中,病害给广大养蛙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蛙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蛙病的发生,不仅是病原体侵袭的结果,还与蛙本身的健康状况及其生活环境和养殖者的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由于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其特有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使得蛙一旦发病后,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对养蛙者而言,应改变以前蛙病防治单纯依赖药物的传统观念,向着全面预防、健康管理的方向发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蛙的健康养殖,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甚至杜绝病害的发生。
一、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1.利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水源是病原传播扩散的第一途径。养殖场的水源应当充足、清洁,不带病原体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等)。各养殖池应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可考虑在养殖场旁建一蓄水池,水在蓄水池中经消毒、净化以后再进入养殖池使用。
2.做好养殖池的清塘工作
清塘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新池应经生石灰消毒后使用,老池则须清淤,井尽量使清出的淤泥远离养殖池,清淤后的地可用生石灰200g/m2 进行消毒(消毒后最好在阳光下干地曝晒一周),待石灰毒性过后再放水养蛙。
3.强化疾病监测管理
目前,本地区在养蛙过程中,共发现有寄生虫、细菌、真菌及营养性疾病四类约17种蛙病,其中不乏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疾病。对各种疾病的病原病因、流行区域、危害程度等情况应加深了解,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杜绝病原的传播。由于现有养殖过程中,区域间的苗种交换频繁,养殖用水较为集中,因此,必须了解各蛙场的病害情况,在引种和换水时注意疾病的检测,防止病原传入及扩散。
4.建立病体隔离制度
蛙一旦发病后,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尤其是对于传染性强的疾病。病蛙应作消毒深埋或销毁处理。发病池的池水未经消毒后不能排出,以免传染给其他蛙池或蛙场。生产工具未经消毒也不能用于其他蛙池。
5.做好定期消毒防疫工作
消毒工作应针对种苗、饲料、水体、工具、食场及生活场地展开。种苗入池前可用50ppm的PVP—I或10 —20ppm的高锰酸钾浸浴消毒,消毒时间应根据蛙的体质及当时水温等情况而定;工具可用50ppm 的高锰酸钾或200ppm的漂白粉浸洗5分钟消毒,也可用生石灰、蛙消安等消毒,消毒的工具以清水冲洗,晒干;饲料应保证新鲜,对一些鲜活料如蝇蛆等,应用100ppm的漂白粉浸浴5分钟,再用清水洗净后投喂;池水可定期用30—50ppm的生石灰或蛙消安2—4ppm进行消毒;食场是蛙池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最易繁殖的地方,在养殖过程中,应及时对食场进行清洗,清除残留的饲料和粪便,在发病季节,可用漂白粉或蛙消安喷洒消毒;因蛙经常栖息在陆地上,所以蛙池边陆地也应经常洒药消毒。
6.蛙病流行季节的药物预防
蛙的大多数疾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的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9月份,水温在22—30℃之间。这期间,除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外,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一般每10kg蛙用磺胺药2g抖入饲料中投喂,第二天药量减半,5—7天为一个疗程。也可投喂蛙病防治专用药物如蛙病宁、蛙病宁2号、蛙维素等,一般间隔7—10 天用药喂一个疗程。
二、优化和改良养殖环境
1.合理的放养密度
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有利于优化养殖环境,不仅能提高养殖单位面积的效益,而且可以促进生态平衡,尤其是保持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从而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合理的密度应根据养殖场的场地、水源、蛙的大小及各人的养殖技术水平而定。下表供参考:
蝌蚪的养殖密度
规格 刚孵化 10天后 20天后 30天后 体重5g以上
密度 6000—3000 2000—1000 1000—500 500—100 100—50
蛙的养殖密度(单位:只/m2)
规格 刚变态的幼蛙 5—10g小蛙 10—50g小蛙 成蛙 种蛙
密度 150—100 100—60 60—20 20以下 1—2
2.科学管理用水
由于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其独特的生活习性要求养殖场提供水池和潮湿的陆地。陆地上可种植一些草本或豆科类植物,也可搭建阴棚。水质要求清洁,对水的溶氧、PH值、盐度、温度、氨氮含量等指标进行定期监测,使其保持在适宜于蛙生长的范围内。水质一旦恶化,可随时使用一些水质改良和环境保护剂,常用的药剂有:①生石灰15ppm;②沸石粉15—30g/m2;③高效净水剂20ppm等。
3.合理用药,极力避免滥用药物。
药物有良好的防治病害作用,但有时也会污染环境,使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失去平衡,并引起某些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因此,在病害防治过程中,要做到正确诊断和对症下药,并应选用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
三、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1.改良和优化养殖蛙的品质
在众多的水产养殖品种中,蛙是一种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但由于近几年来,蛙的近亲繁殖现象十分严重,使得蛙的品质下降,抗病力强的优势已逐渐消失,因此,极力避免近亲繁殖,改良蛙的品质,提高机体抗病力,是减少蛙病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2.培育和放养健壮的苗种
蝌蚪培育是养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蝌蚪的健壮与否直接影响到变态成活率和幼蛙的抗病能力。在饲养蝌蚪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选择优良的亲本和适宜的繁殖地,并做好消毒工作;②由于蛙卵对有机氯较为敏感,应避免使用氯制剂消毒,可选用PVP—I,用量为50ppm浸浴5分钟;③亲本在产卵前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E。
3.投喂优质的饲料
饲料必须保证新鲜,同时还要求营养的平衡和全面。研究表明、蛙的“烂皮病”与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D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促进蛙的健康快速生长有着重要作用。笔者经几年的研究表明,在蝌蚪饲料中添加“蛙用碘”以补充碘及其他微量元素后,可明显增强蝌蚪的体质和提高其变态成活率。
4.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
蛙由于是一种变温动物,并且无性胆小,许多因素均会引起蛙的应激反应,如人为干扰、水温变化过快、噪音等,尤其对水温的变化最为敏感。一旦应激反应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较长,则肌体会因大量消耗能量,使抗病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