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459|回复: 6

[繁殖育种] 第一章 牛的品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2 16: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牛的品种
第一节  奶牛品种
一、荷斯坦牛(Holstein

    荷斯坦牛又称荷兰牛,因其毛色呈黑白相间的花片,所以又称为黑白花牛。
原产地及育成简史  荷斯坦牛原产于荷兰北部的西弗里生省和北荷兰省,由于德国北部荷斯坦省也有分布,故也称荷斯坦-弗里生牛。其培育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为历史最悠久的乳牛品种。17世纪时,该牛已成为欧洲很多国家饲养的奶牛品种。1885年,美国成立了了荷斯坦—弗里生奶牛协会,于是荷斯坦-弗里生牛才成为美国这一品种的正式名称。
现在,荷斯坦牛已遍布全球,经在各国长期的风土驯化和系统的繁育,或与当地牛进行杂交而育成适应当地环境并具有独自特点的荷斯坦牛。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对荷斯坦牛的选育方向有所不同,牛群状况也各有特点,一般分为乳用型荷斯坦牛和兼用型荷斯坦牛两种。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其群体平均产奶量和个体最高产奶量都为各种奶牛品种之冠。现将上述两种类型荷斯坦牛的性能特点介绍如下:
   
(一)乳用型荷斯坦牛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黑白花牛均属此类。

1.
外貌特征  该牛体躯高大,成年公牛体重900~1200kg ,母牛650~750kg,犊牛出生重平均40~50kg;几项体尺平均值:公牛体高145cm,体长190cm,胸围226cm,管围23cm;母牛相应为135cm170cm195cm19cm。结构匀称,皮薄骨细,皮下脂肪少,被毛细短;成年母牛后躯较前躯发达,因此侧望呈楔型;乳静脉粗大而多弯曲,乳房很大,发达且结构良好;毛色特点为界限分明的黑白花片,额部多有白星(三角星或广流星),腹下、四肢下部及尾尖为白色。


2.
生产性能  乳用型荷斯坦牛产奶量为各乳牛品种之冠。母牛平均年产奶量一般为6500~7500kg,乳脂率3.6%~3.8%。目前记录的个体最高产奶量为美国的一头荷斯坦牛,1997年产奶量达到30 833kg。创终生产奶量最高记录的是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一头荷斯坦牛,总泌乳期为4796d,总产奶量达189 000kg

(二)兼用型荷斯坦牛
荷兰本土的荷斯坦牛群基本上都属此类,欧洲很多国家的荷斯坦牛也属此种类型。

1.
外貌特征  与乳用型荷斯坦牛相比,体格较小,成年公牛体重900~1100kg,母牛550~700kg,犊牛出生重平均35~45kg;四肢较短,体躯宽深,略呈矩形,尻部方正且发育好;乳房前伸后展,附着良好;毛色与乳用型荷斯坦牛相似。


2.
生产性能  该类型牛平均产奶量较乳用型荷斯坦牛约低1000~2000kg,但乳脂率高出0.2%。在1978年,荷兰对全国200多万头该类型牛进行统计表明,平均个体产奶量为5094kg,乳脂率3.8~4.0%1985~1986年,丹麦对40.6万头的统计结果是,平均个体产奶量6747kg,乳脂率4.08%。兼用型荷斯坦牛的肉用性能较好。经肥育的公牛,产肉性能接近西门塔尔牛,500日龄活重为556kg,屠宰率62.8%。淘汰的母牛,经100~150d肥育后屠宰,其平均日增重900~1000g

   (三)红白花荷斯坦牛(Red and white Holstein
红白花荷斯坦牛与黑白花荷斯坦牛属同一来源。目前在美国、英国、荷兰、德国、加拿大、丹麦、意大利等国均有一定数量。早在上世纪40年代,红白花牛偶尔在黑白花牛群中出现,被当作不被欢迎的个体,世界各国的荷斯坦牛协会均不准予登记。但也有一些场主对红白花牛感兴趣,继续留养,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美国的Moore,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红白花奶牛场,该场的红白花牛体型和产奶量都很理想,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于1964年成立了红白花牛协会。1971年加拿大允许红白花牛注册登记。
红白花牛的产奶性能虽不及黑白花牛,但也相当高。丹麦1985~1986年度5050头红白花母牛305d的平均产奶量为5970kg,乳脂率3.9%。该牛具还有较强的耐热性。
二、中国荷斯坦牛

中国荷斯坦牛是我国主要的乳用型牛品种,也是当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产奶量最高的乳用型牛品种。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我国先后从荷兰、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国家输入纯种的荷斯坦牛,分布于全国各地,一部分除纯种繁殖外,多数用来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杂交后代再经过长期相互交配选育,历经100余年,终于形成了今天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现已遍布全国,万头。到1995年末,良种牛和改良牛头数已达417.2万头。
(一)
外貌特征

毛色为黑白相间,花片界限分明,额部多有白斑,腹下、四肢膝关节以下及尾端呈白色;体格健壮,结构匀称,体躯长、宽、深,背腰结合良好,尻长、平、宽;乳房大,附着良好,乳头大小适中,乳静脉粗而弯曲,乳井大而深。据中国奶牛协会(1981)对28个省、直辖市的统计分析,成年牛的体尺、体重情况见表1-1

1-1
中国荷斯坦成年牛体重体尺
(单位:cmkg
     
     
     
     
150.485头)
133.09267头)
233.382头)
197.29267头)
1020.083头)
575.02977头)
(二)
生产性能

据中国奶牛协会统计,1981年各泌乳期(305d)平均产奶量为5334kg,第一泌乳期为4804kg(表1-2),平均乳脂率为3.4%,质量较好的牛,第三泌乳期平均产奶量可达6000kg以上,年产奶量达10 000kg的牛已不罕见。
1-2
中国荷斯坦牛各泌乳期产乳量(305d    (单位:头、kg
泌乳期
五以上
合计
  
平均泌   
12217
4804
10234
5383.
7950
5669
6780
5637
5344
5568
42531
5333.9
中国荷斯坦牛的产肉性能也颇好。据测定,未经肥育的母牛和去势公牛,屠宰率平均可达50%以上,净肉率在40%以上。经肥育24月龄的公牛屠宰率为57%,净肉率为43%
荷斯坦牛改良中国黄牛效果:荷斯坦牛同我国本地黄牛杂交,效果表现良好。后代表现

为体格增大,产奶性能大幅度提高,役力提高30%以上。

三、娟姗牛(Jersey

(一)
原产地及育成简史

原产于英吉利海峡的娟姗岛,故得名。是英国古老的奶牛品种之一。其育成史已无处考证。有学者认为,此牛系由法国的布里顿尼牛(Brittany)和诺曼底牛(Normondy)杂交繁育而来,因其体型外貌与娟姗牛有很多相似之处。1866年,建立良种登记簿,1878年成立品种协会。娟姗牛早在18世纪就已闻名于世,19世纪已被欧美各国引入。
娟姗岛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0;岛上牧草繁茂,一年四季均可放牧。当地农民养牛仅在冬季补喂粗饲料,产奶牛补喂精料。
(二)
外貌特征

该品种牛体格较小,成年公牛活重平均为650~750kg,母牛360~450kg,犊牛出生重23~27kg;成年母牛体高113.5cm,体长138cm,胸围154cm,管围15cm
该牛毛色多为褐色,一般在腹下、四肢内侧、眼圈及口轮部颜色较浅,而鼻镜、副蹄、尾帚颜色较深;有的牛肢端近似黑色,或者腹下、肢部有白斑。
娟姗牛体格紧凑,骨骼细致;头短而轻,额部略有凹陷,眼间距宽,耳大而薄;颈细长,多皱纹,颈垂发达;胸浅背平,结构匀称,后躯发育好;乳房形状好,乳静脉发达。
(三)
生产性能

娟姗牛以乳脂率高、乳房形状好而闻名。通常24月龄产犊。平均年产奶量4000kg,乳脂率平均5.3%,是奶牛中少有的高乳脂率品种。此外,该品种乳中干物质含量为各乳用品种之冠。乳汁色黄,风味佳。

第二节 肉牛品种
    一、中、小型早熟品种


(一)海福特牛(Hereford

1.
产地及育成简史  海福特牛原产于英格兰威尔士地区的海福特县及临近各县。该地区一直以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块根作物和牧草地驰名,当地历来以优质牧草养牛。海福特牛的培育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英国最古老的牛品种之一。培育时选用的基础牛系当地以役用为主的威尔士土种牛。18世纪以后,逐渐向肉用方向选育。期间曾采用近交和严格淘汰的方法,使牛的早熟性和肉用性能大幅提高。1790年品种正式育成,1846年建立纯种牛登记簿,1876年成立品种协会。

2. 外貌特征  毛色橙黄或黄红色,头面部、颈、腹下、尾帚和四肢下部为白色(“六白”特征),鼻镜粉红色。头部白毛的遗传性很稳定,在其杂交后代中以此特征很容易识别出来。凡背部、体侧出现白毛以及四肢部白毛过多扩散者,鼻镜呈黑色的个体,均不符合品种要求。海福特牛具有典型的肉用牛体型,颈短粗多肉,垂皮发达,体躯呈圆桶状,背腰宽平,四肢短,臀部宽厚,肌肉发达,全身肌肉丰满,侧望体躯呈长方形。其成年体尺体重见表1-3
      1-3
海福特牛体尺体重          (单位:cmkg
初生重
134.4
126.0
196.3
152.9
211.6
192.2
77.2
69.9
57.1
55.0
24.1
20.0
850~1100
600~700
34
32
3. 生产性能  该牛7~18月龄的平均日增重为0.8~1.3kg,良好饲养条件下,7~12月龄平均日增重可达1.4kg以上。据报道,加拿大一头公牛,育肥期日增重高达2.77kg;屠宰率一般为60%~65%18月龄公牛活重可达500kg以上,其成年母牛年泌乳量在1000~1800kg
海福特牛以其生长快、早熟易肥、肉多汁、大理石纹良好以及饲料报酬高等特性驰名全球,广泛被引入许多国家,在世界肉牛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根据欧美等国引进海福特牛的经验看,该牛适应性很强,即使在干旱高原草场冬季严寒(-48~-50℃)或夏季酷暑(38~40℃)季节,都可以放牧饲养和正常繁殖。
4. 与我国黄牛杂交改良效果  我国在1913年首次引入海福特牛,1965年后,又从英国陆续引进。在东北、西北等20多个省区开展黄牛改良工作。海杂牛一代一般表现体格加大、体型改善、宽度提高明显。具有发育快、耐粗饲、抗寒、适应性好及肉质佳等优点。毛色多为黄色,但头、腹下和四肢部多有白毛。春天出生的海福特杂种一代犊牛,在放牧和冬春不补饲的情况下,其体尺、体重均大于本地黄牛(见表1-4)。杂种一代阉牛,19月龄屠宰率达57.1%,净肉率45.3%
1-4
海福特杂种一代与本地黄牛出生重、12月龄体尺、体重比较(单位:cmkg

初生重
12月龄体重
海杂一代
本地黄牛
22.4
21.7
16.2
15.4
98.4
94.9
84.3
81.0
135.7
126.1
108
95.5
181.6
168.9
66.7
73.3
(二)安格斯牛(Angus

1.
产地及育成简史  安格斯牛是英国三大无角品种牛之一,原产于英国苏格兰东北部的阿伯丁、安格斯和金卡丁等郡。原产地临近北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势多丘陵,粮产丰富,牧草茂盛,为养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对安格斯牛的系统选育工作是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选育方向要求早熟,肉质好,屠宰率、饲料报酬率和犊牛成活率高。当时牛群体毛色杂乱,多数牛无角。经过改良,体型毛色趋于一致。当时的方法是以安格斯牛和阿伯丁两个地方的牛群相互杂交的方法为主。首先选择无角黑毛牛进行选配的是沃森,他从1842年开始在他的牛群中实行品种登记,记录血统系谱,为安格斯牛品种的发展,特别是对无角黑毛牛数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苏格兰高原农业协会在1829年首次举办无角黑牛展览会,以后多年坚持不懈,为该牛的培育发挥了很大的示范推广作用。1862年开始良种登记,1892年出版良种登记簿,不久该牛即输往许多欧美国家,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该品种牛。

2. 外貌特征  该牛外貌最显著特点是被毛黑色而无角,故又称无角黑牛。部分牛只腹下、脐部和乳房部有白斑。体躯低矮(公牛4岁体高125.8cm,母牛117.1cm),体格结实;头小
而方,额宽,颈中等长且较厚;体躯宽而深,呈圆桶状;四肢短直,且两前肢间、两后肢间的间距相当宽;全身肌肉丰满,背腰宽厚,皮肤松软富有弹性。成年公牛活重800~900kg,母牛500~600kg,犊牛出生重25~32kg不同日龄的活重见表1-5
3. 生产性能  安格斯牛是世界著名的小型早熟肉用牛。该牛不仅早熟易肥,而且屠体品质好。哺乳期日增重平均0.9~1.0kg,屠宰率一般为60%~65%
1-5
安格斯牛不同日龄的活重    (单位:kg
初生重
100
200
300
400
500
29
27
108
98
196
168
291
224
385
273
452
318
该牛年产奶量639~717kg,乳脂率3.3%~3.9%。通常在12月龄达到性成熟,18~20月龄可初次配种;适应性强,耐寒抗病。缺点是母牛稍具神经质。

二、大型品种


(一)夏洛来牛(Charolais

1.
产地及育成简史  夏洛来牛起源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来及临近地区,是法国最古老的牛品种之一,现已成为欧洲大陆最主要的品种。其祖先早在两千年前已被人们所重视。这种牛原为役用,后为役肉兼用。在法国18世纪开始选种,经长期选育那些体格硕大、肌肉丰满的牛做种用。同时选种者将很大的注意力放在对骨骼和役力的选择上,选择那些腰部、肩部和前肢肌肉丰满的牛只,还要求生长迅速,适于役用,在放牧条件下可以达到大型体格。正是在这种强调实用效果,而不注意外型是否优美的选育方向下,育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大型肉牛品种。该牛1864年开始品种登记,1887年成立品种协会,1920年后成为专门化的肉牛品种。现在,夏洛来牛是法国的第二大品种。

    在法国由于严格的选种和精心培育,把产肉性能作为重点进行改良,其增重量大,引起了各地瞩目。因此夏洛来牛作为世界著名品种,被先后输入到五大州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许多国家都引进该品种,为了提高品种性能,1964年成立了国际夏洛来牛协会。我国于1964年和1974年曾先后两次直接从法国引进该牛,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南方部分地区,与我国本地牛进行杂交。
2. 外貌特征  夏洛来牛全身毛色白或乳白,有的呈黄白色,皮肤和粘膜上有肉色的色素;头小而短宽,嘴宽方;角圆而较长,向两侧向前方伸展,角质蜡黄;胸深肋圆,背宽肉厚,体躯呈圆桶状;荐部宽而长,肌肉丰满;腿肉圆厚并向后突出,四肢正直。法国饲养的成年牛标准体尺和体重如表1-6
1-6
夏洛来牛的体尺和体重           (单位:cmkg
  
  
  

  
  
初生重


142
132
180
165
244
203
26.5
21.0
1140
735
45
42
3. 生产性能  夏洛来牛在生产性能方面表现出的最显著特点是生长速度快(特别是早期生长快),瘦肉产量高。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6月龄公犊体重可达250kg,母犊210kg,日增重可达1400g。在加拿大,良好饲养条件下公牛周岁可达511kg;屠宰率一般60%~70%,胴体产肉率80%~85%16月龄的育肥母牛胴体重达411kg,屠宰率66.3%。夏洛来母牛泌乳量较高,一个泌乳期可产奶2000kg;育成母牛初次发情在396日龄,初次配种在17~20月龄,但该牛纯种繁殖时难产率较高(13.7%)。
4. 与我国黄牛杂交改良效果  夏洛来牛是大型肉用牛,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杂种一代无论在出生重、断奶重以及日增重方面均有很大提高。杂种一代体躯粗壮,结构匀称,肌肉发达,体型呈长方形,其产肉性能、体尺体重与本地黄牛比较见表1-7
1-7
夏洛来杂种一代与本地黄牛体尺、体重比较表   (单位:cmkg
  
  
  
  
  
  
夏杂一代
本地黄牛
117.25
105.73
149.75
126.17
169.17
140.55
19.58
15.25
381.32
225.45
(二)利木赞牛(Limousin

1.
产地及育成简史  利木赞牛原产于法国阿奎屯地区的利木赞高原,并因此得名。在分布广度和数量方面,都是仅次于夏洛来牛的重要品种。原产地冬季寒冷,土壤贫瘠,牧场条件差,这些锻炼了利木赞牛,使其体质结实并具有良好的抗逆能力。法国约在1850年开始选种,1857年首次举办利木赞牛胴体展览,这对促进利木赞牛的肉用选种起了很大作用。1883年建立良种登记簿,1900年后进行了慎重的改良,从最初役用,后来役肉兼用,最后向专一的肉用种方向转化。1969年首次出口一头优良种公牛到加拿大,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的肉牛杂交试验,效果很好。于是该牛的冷冻精液被不断地输出到欧美国家。

2. 外貌特征  利木赞牛被毛由黄到红,深浅不一,腕跗关节以下、腹部、眼圈周围、会阴和口鼻周围颜色较浅,多呈草白或黄白色,蹄红褐色;头短,额宽,口方;角细呈白色,公牛较短向两侧伸展,母牛向前弯曲;体躯呈圆桶型,胸宽肋圆,荐部宽大但略斜;全身肌肉丰满,前肢和后躯肌肉块尤其突出。平均成年体重:公牛1100kg,母牛600kg。在法国良好的饲养条件下,公牛活重可达1200~1500kg,母牛达800kg(表1-8)。
1-8
利木赞牛出生至12月龄活重    (单位:kg
  
  
初生重
3月龄
6月龄
12月龄
2981
3042
38.9
36.6
131
121
227
200
407
300
3. 生产性能  利木赞牛生长发育快,且早熟,小牛产肉力高,是该品种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利木赞牛在经济杂交中就成了生产早熟牛的一个主要品种,在法国叫青年牛。8月龄小牛即可生产出具大理石纹的牛肉,肉质细嫩,瘦肉含量高(80%~90%),售价也高。屠宰率一般为63%~71%,胴体产肉率80%~83%
该牛具有良好的泌乳能力,成年母牛年平均泌乳1200kg,乳脂率5%,个别母牛泌乳量可达4000kg。一般2.5岁产第一胎,初产牛难产率约15%,经产牛约7%,明显低于夏洛来牛。
该牛还具有良好的饲养特性。母牛早熟、耐粗、受胎率高、体质健壮和性情温驯,能适应在大雪覆盖或炎热的牧场上放牧。当供给适宜营养时,牛只就会提供优质的肉,即使在贫瘠地区,也能获得较高的屠宰率,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牛肉生产。
4. 与我国黄牛杂交改良效果  我国于1974年首次从法国引进利木赞牛,用以与本地黄牛杂交。由于该牛是由役用型牛培育而成的纯肉牛品种,毛色纯一,在改良我国役用黄牛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与黑龙江黄牛杂交,杂一代的出生重由原来的20kg提高到35kg
   (三)皮埃蒙特牛(Piemnotese

1.
产地及育成简史  皮埃蒙特牛原产于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的皮埃蒙特地区,是意大利主要的肉牛品种之一。该牛的祖先是一种叫做长额牛的短角牛,原为役用,后来向肉乳兼用方向选育。上世纪初引进夏洛来牛进行杂交,1934年成立品种协会。

2. 外貌特征  皮埃蒙特牛体型中等,毛色不一,但基本毛色为灰白,鼻镜、眼圈、嘴唇、腹下、耳尖和尾尖为黑色;皮薄骨细,肌肉丰满,尤其是尻部和大腿肌肉特别发达,称为“双肌”特征。成年牛体重:公牛850kg,母牛570kg
3. 生产性能
0~4
月龄日增重一般为1.3~1.5kg;屠宰率高达70%,净肉率66.2%,比意大利其他肉牛品种高出10%左右,胴体品质好。该牛的产奶性能亦佳,280d产奶量约为2000~3000kg



(四)比利时蓝白花牛(Belgium Blue and White


1.
产地  比利时蓝白花牛原产于比利时的南部,数量占全国牛群总数的40%。该牛对山地和草原都有良好的适应性,是欧洲市场较好的大型肉用品种。

2. 外貌特征  毛色以蓝白色和白色为主,少数有黑色花片;体躯强壮,背直,肋圆,臀部丰满,全身肌肉特别发达。温顺易养。公牛成年体重1250kg,母牛750kg
3. 生产性能  该牛具有早熟特性,幼龄公牛可用于肥育。经肥育后胴体可食部分占比例大,优等者,胴体中肌肉占70%,脂肪13.5%,骨16.5%。肌纤维细,肉质嫩。
第三节
兼用牛品种
一、国外优良品种


(一)西门塔尔牛(Simmental

1.
产地及育成简史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的河谷地区,其中以西门塔尔平原牛最为著名,故称西门塔尔牛。主要分布在瑞士西部,少数在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的边邻地区。该牛原为役用,由于市场对乳、肉的需求,经长期选育,培育出了这一大型乳肉兼用牛。早在18世纪,该牛就以其良好的乳、肉、役三用性能而驰名。1806年建立良种登记簿。由于该牛在产奶性能上被列为高产奶牛品种,在产肉性能上并不比专门化肉用品种逊色,在生长速度上也较快,因此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引用对象。19世纪初被大量引入德国,1870~1880年引入意大利,1880年输入俄罗斯,1967年以后输入北美,现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牛品种之一。

2. 外貌特征  被毛黄白花或红白花,头、胸、腹下和尾帚多为白毛;头较长,面宽,眼大;角较细,向外上方弯曲;颈中等长;体躯长,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肋骨开张;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乳房发育中等。成年公牛活重平均800~1200kg,母牛600~750kg。西门塔尔牛平均体尺体重见表1-9
1-9
西门塔尔牛平均体尺体重           (单位:cmkg
  
  
  
  
  
  
147
133
179
156
225
187
24
19
1000~1300
650~800
3. 生产性能  西门塔尔牛产奶性能好,欧洲各国该牛的平均产奶量达3500~4500kg,乳脂率3.14%~4.13%;生长速度快,周岁内平均日增重0.8~1.0kg,肥育后公牛屠宰率65%左右,瘦肉多,脂肪少,肉质佳;成年母牛难产率2.8%;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总之,该牛是兼具乳牛和肉牛特点的典型品种,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目前约有30000余头,核心群平均产奶量已突破4500kg
4. 与我国黄牛杂交改良效果  西门塔尔牛改良我国黄牛效果明显,杂种牛无论是体型、产奶量还是产肉量均比本地牛高。在放牧条件下,西杂一代牛平均出生重为32 kg6月龄体重为159kg12月龄为200kg18月龄为277kg,分别比本地牛提高49%36%48%37.9%,产肉性能见表1-10
1-10
西门塔尔牛杂种一代与本地牛产肉性能比较表    (单位:%kg
  
  
  
屠宰率
净肉率
净肉重
西杂一代
本地黄牛
2~2.5
2~2.5
49.4
46.2
39.6
36.9
134.5
86.0
(二)丹麦红牛(Red Danish

1.
产地及育成简史  丹麦红牛原产于丹麦的西兰岛和洛兰岛。当地牛原先主要用于产奶,后为提高产奶性能曾在1860~1870年间(或以前)导入过英国牛及德国乳用红牛的血液。该牛育种方法主要靠本品种选育法。在本法实行以前(1841~1863年间),以北斯乐准西牛(安吉尔牛与巴勒姆牛的杂种牛)同当地牛的杂交牛建立基础群,经过多年选育最终育成。1878年该品种建立;1885年建立良种登记册。近30年来又导入瑞士褐牛基因。该品种牛以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高而闻名。

2. 外貌特征  被毛红或深红色,鼻镜为浅灰至深褐色,部分牛的腹部、乳房和尾帚有白斑毛;体大,体躯长而深,胸部向前突出;背较长而宽平,后躯宽而丰满;四肢粗壮结实,肢势良好;乳房发达而匀称,乳头长。成年牛活重和体高:公牛1000~1300kg148cm;母牛650kg132cm;犊牛平均出生重40kg
3. 生产性能  据丹麦红牛生产年鉴记载,1989~1990年平均年产奶量6712kg,乳脂率4.31%,乳蛋白3.49%。最高个体产奶量12000kg以上,最高终生产奶量10kg以上;产肉性能也好,公牛1岁内平均日增重1.1kg2岁内平均达0.9kg以上,屠宰率54%~57%,肉品质好。
除良好的乳肉性能外,丹麦红牛还具有性成熟早、耐粗饲、耐热、抗寒、采食快、适应性强等特点,使其在很多地方很受欢迎。
4. 与我国黄牛杂交改良效果  我国自1984年首次引进30头丹麦红牛,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西北农业大学分别建立了原种场,改良我国当地黄牛,取得可喜效果。如陕西关中地区用丹麦红牛改良秦川牛,杂种一代出生重平均30~32kg,在农村饲养条件下,杂一代母牛头胎产奶量平均1750kg,高的可达2415kg,乳脂率5.01%,乳蛋白3.68%,其平均产奶量比秦川牛提高两倍以上。
(三)瑞士褐牛(Brown Swiss
1. 产地  瑞士褐牛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主要在瓦莱斯地区。为该国牛数量的47.3%,仅次于西门塔尔牛。
2. 外貌特征  被毛褐色,乳房及四肢内侧颜色较淡,有的个体近乎白色;体格稍小,头宽短,额稍凹陷,颈短粗,角中等长,垂皮不发达;胸深,背线平直,尻宽平,尾根略高;四肢粗壮结实,蹄质结实;乳房匀称,发育良好,体尺体重情况见表1-11
3. 生产性能  平均产奶量2500~3800kg,乳脂率3.23%~3.87%。德国1981年平均产奶量5291kg,乳脂率3.98%;美国1966年平均产奶量5779kg,乳脂率4.07%;加拿大1971年平均产奶量4858kg,乳脂率4.2%
该牛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已被很多国家引进,除进行纯种繁育外,还用来改良当地牛,以提高其乳肉性能。
1-11
瑞士褐牛的体尺体重



(单位:cmkg
   
   
   
   
   
146
135
177
163
230
190
930
600
二、中国培育品种

   (一)中国草原红牛

1.
产地及育成简史  产于吉林省通榆县、内蒙古的昭乌达盟以及河北的张家口地区,是应用英国兼用短角牛与当地黄牛杂交选育而成。1936年,内蒙古乌兰浩特开始引进兼用短角牛与当地黄牛杂交,1947年又从北美引进数头种牛。1952年开展有计划的杂交工作,一直持续到1972年。1973~1979年横交固定,1980年后自群繁育,严格选择。1986年经部级验收,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并制定了国家标准。

2. 外貌特征  被毛紫红或深红色,有的腹下和乳房部有白斑,鼻镜、眼圈粉红色;多数牛有角,角质黄褐色,角型向前向外,呈倒八字型;体格中等大小,成年活重:公牛700~800kg,母牛450kg;犊牛初生重:公犊31.3kg,母犊29.6kg;成年公牛体高137.3cm,母牛124.2cm
3. 生产性能  在放牧条件下,第一胎平均产奶1127.4kg,乳脂率4.03%,以后为1500~2500kg,泌乳期210d;产肉性能良好,屠宰率平均50.8%~58.2%,净肉率41.0%~49.5%
该牛繁殖性能良好,初情期多在18月龄。牧场条件下,繁殖成活率68.5%~84.7%;适应性好,耐粗放,对严寒酷热的草原条件有很强的耐受力,发病率低。
   (二)新疆褐牛

1.
产地及育种简史  产于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是1935年后,引用瑞士褐牛及含有该牛血液的阿拉塔乌牛对当地黄牛进行级进杂交育成的。现有种群头数约1万多头。

2. 外貌特征  被毛为深浅不一的褐色,额顶、角基、口轮周围及背线为灰白或黄白色,鼻镜、眼睑、蹄和尾帚为深褐色。成年体重:公牛950.8kg,母牛430.7kg,舍饲条件下,成年母牛体重可达518.8kg,体高129.0cm
3. 生产性能  平均产奶量2100~3500kg,高产个体可产5162kg,平均乳脂率4.03%~4.08%,乳干物质13.45%;产肉性能良好,在自然放牧条件下,2岁以上牛屠宰率50%以上,净肉率39%,肥育后净肉率可达到40%
该牛适应性好,可在-40~47.5℃的极端温度下放牧,抗病力强。

(三)科尔沁牛

1. 产地及育种简史
产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草原,故得名。是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蒙古牛、三河牛以及蒙古牛的杂种母牛为母本,采用育成杂交的方法培育而成,属乳肉兼用品种。1990年通过鉴定,正式命名为“科尔沁牛”。目前产区约有8万头。


2.
外貌特征  被毛黄或红白花,头白色;体格粗壮,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胸宽深,被腰平直,四肢端正;后躯和乳房发育良好,乳头分布均匀。成年公牛重991kg,母牛508kg,犊牛初生重38.2~41.7kg
3. 生产性能  母牛280d产奶3200kg,乳脂率4.17%,高产牛可达4643kg。在自然放牧的条件下120d产奶1256kg。在常年放牧加短期补饲条件下,18月龄屠宰率为53.3%,净肉率为41.9%,短期强度育肥后屠宰率可达61.7%,净肉率51.9%
该牛适应性强,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易于放牧管理,是草原地区理想的乳肉兼用品种。
第四节
中国黄牛品种
我国黄牛约占总牛数的72%以上。因分布区域不同,在长期自然条件及经济条件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型,一般分为中原黄牛、北方黄牛、南方黄牛三大类型。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中原黄牛
中原黄牛以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等为代表。这里地处温带,气候温暖湿润,饲料资源丰富,传统上以舍饲和役用为主,需要体力强的黄牛从事耕作,所以中原黄牛一般体型高大,结构紧凑匀称,成年公牛体高140~150cm,体重600~650kg,成年母牛体高120~125cm,体重340~400kg
   (一)秦川牛

1.
产地、分布及形成简史  因产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以东部的渭南、蒲城到西部的扶风、歧山等15个县市为主产区。这里土地肥沃,饲草丰富,农作物种类多,苜蓿是主要的栽培牧草,农民养牛经验丰富。在当地长期选择体格高大、役用力强、性情温顺的牛只做种用的条件下,加上历代广种苜蓿等饲料作物,遂形成了良好的基础牛群。1956年,对秦川牛进行了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省内相继成立了秦川牛选育场、站,制定选种标准,推广繁育新技术,成立选育协作组织,这些工作对该品种性能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颁布了《秦川牛国家标准》。现群体总数约70万头。

2. 体型外貌  被毛紫红、红、黄三色,前两种约占90%,鼻镜肉红色,部分个体有黑斑;蹄壳和角多为肉红色。该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格高大、体质强健、肌肉丰满,前躯发育丰满,后躯较差;肩长而斜,背腰平直而宽,肋长而开张,荐骨稍隆起。公牛头较大,颈短粗,垂皮发达,耆甲高而宽;母牛头清秀,耆甲低,皮厚薄适中。缺点是牛群中常见有尖斜尻的个体。体尺体重情况见表1-12
1-12
秦川牛体尺体重情况             (单位:cmkg
   
   
   
   
   
   
   
125
1051
141.4
124.5
160.4
140.3
200.5
170.8
22.4
16.8
594.5
381.3
3.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好,最大挽力为体重的71.7%~77.0%;泌乳性能:泌乳期210d,平均产奶715.8kg,乳脂率4.07%;产肉性能颇好,在中等饲养水平下,156月龄牛进行肥育试验,饲养325d,到18月龄屠宰时,屠宰率58.3%,净肉率50.5%,公牛平均日增重0.70kg,母牛0.55kg,眼肌面积97.0cm2,胴体重282.0kg,肉骨比6.13;肉质细嫩,大理石纹明显。
该牛初情期为9.3月龄,14~15岁仍具繁殖能力。适应性良好,除热带、亚热带外,均可正常生长。
4. 与其他牛品种杂交效果  全国有21个省引进秦川牛以改良当地黄牛,杂交效果良好。作为母本,秦川牛曾于黑白花牛、兼用短角牛以及丹麦红牛杂交,其后代肉乳性能均有很大提高。
   (二)南阳牛

1.
产地、分布及形成简史  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唐河、白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以南阳、唐河、社旗、方城等8市县为主产区。当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农业发达,饲料丰富,为该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农民历来选择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外貌良好的牛只做种用,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现在的南阳牛。1975年成立南阳牛选育协作组,1981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目前,河南全省约有130万头。

2. 外貌特征  被毛黄、红、草白色三种,黄色最多,占70%以上,面部、腹下和四肢毛色较浅,鼻镜肉红色,蹄壳黄蜡色或琥珀色;该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躯高大,肌肉发达,结构紧凑;口大方正,眼大有神,额微凹;颈短厚,多皱纹;公牛多为萝卜角,母牛角细;耆甲较高,背腰平直,荐部较高;公牛肩峰隆起8~9cm,前躯发达。缺点是部分牛只胸部深宽不够,体长不足及尻部较斜。南阳牛体尺体重情况见表1-13
1-13
南阳牛体尺体重情况                 (单位:cmkg
   
   
   
   
   
   
   
26
223
144.9
126.3
159.8
139.4
199.5
169.2
20.4
16.7
647.9
411.9
3.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好,最大挽力为体重的64.8%~74.0%;泌乳期6~8个月,产乳量600~800kg,乳脂率4.5%~7.5%;产肉性能良好,育成公牛以青粗饲料为主,从7~8个月肥育到1.5岁,平均体重411.7kg,平均日增重813g,屠宰率55.6%,净肉率46.6%3~5岁的阉牛强度肥育9个月,平均体重达到577.7kg,屠宰率64.5%,净肉率56.8%,眼肌面积95.3cm2。该牛肉质细,味美,大理石纹明显。
该牛初情期8~12月龄,2岁初配,利用年限5~7年。适应性良好,在严寒和炎热地区均能正常繁殖。
   (三)晋南牛

1.
产地、分布及形成简史  产于陕西省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包括运城地区的万荣、河津等10个县、市和临汾地区的侯马、曲沃等县市。该地区气候温和,作物种类多,饲草饲料丰富,当地有传统的以苜蓿和禾本科秸秆调制青干草的习惯,给优良黄牛品种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农民养牛留种,注意选择“狮子头、虎身子,前裆能过斗,后裆塞下手”的牛,要求母牛臀端要宽,乳房要大,毛要枣红色。1960年以后进入系统选育时期,实行编号建档、综合鉴定、等级(或个体)选配、加强培育等措施,使这一古老品种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产区现有种群约50万头。

2. 外貌特征  毛色枣红,鼻镜粉红,蹄壳粉红色;该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躯高大结实;公牛头中等长,额宽,眼大有神;顺风角,颈粗短,垂皮发达;肩峰不明显,胸部发达,背腰平直,臀端较窄;母牛头部清秀,乳房发育较差,乳头细小。部分母牛有尻尖斜的缺点。晋南牛体尺体重情况见表1-14
1-14
晋南牛体尺体重


(单位:cmkg
   
   
   
   
   
   
   
9
551
138.6
117.4
157.4
135.2
206.3
164.4
20.2
15.6
607.4
339.4
3. 生产性能  役用挽力好,最大挽力为体重的55%;在农村一般饲养条件下,产奶量平均745.1kg,泌乳期8个月,乳脂率5.5%~6.1%;肉用性能良好,成年牛肥育屠宰率平均60.95%,净肉率51.37%。该牛9~11月龄达到性成熟,两岁配种,终生产犊7~9头。
   (四)鲁西牛

1.
产地、分布及形成简史  产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荷泽、济宁地区,以郓城、定陶、鱼台、鄄城、嘉祥、梁山等10个市、县为中心产区。该牛为当地古老品种,经过长期民间选育和精心饲养而形成。农民在留种方面,注重役力和肌肉发育。20世纪初,又有牛只大量出口以为肉用,也促进了民间选择肌肉发达的牛作种用。建国后,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1957年建立了育种辅导站和育种场,保证种牛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总头数40多万。


2.
外貌特征  被毛以红黄、浅黄色较多,草黄色次之。体躯高大而略短,骨骼细,肌肉发达,前躯较深宽,背腰宽平,侧望呈长方形,具有肉牛的体型。公牛肩峰宽厚而高,后躯较差;母牛后躯较好,耆甲低平。按体格大小分为大型、中型两种。大型牛又叫高辕牛,四肢较长,行走较快;中型牛又叫抓地虎,四肢较短,胸腹围大,步速稍慢。成年牛平均体重:公牛644.4kg,母牛356.7kg;体高分别是146.3cm123.6cm


3.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最大挽力为体重的54.87%;肉用性能:18月龄平均屠宰率57.2%,净肉率49.0%,眼肌面积89.1cm2。该牛以肉质好而闻名,肉质细嫩,大理石纹明显,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该牛一般在10~12月龄开始发情,1.5~2岁初配,终生产犊7~8头。抗结核和焦虫病能力强,但耐寒力较差。

二、北方黄牛
以蒙古牛、延边牛、哈萨克牛、复州牛等为代表。有的品种(如蒙古牛)地处牧区,终年放牧,饲养管理极其粗放;有的品种(如延边牛)地处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饲料资源丰富,饲养管理细致。因此它们的体型大小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北方草原牧区气候严峻,冷季较长,降水量少。北方黄牛在此严峻条件下经受长期锻炼,故皮厚毛粗,胸宽而深,骨骼粗壮对荒漠和半荒漠草原有强大的适应性,抗寒耐粗。而牧区黄牛一般做乳、肉、役兼用,农区则以役用为主,根据产区自然条件,牧草植被状况及饲养方式而有很大差异。这里只介绍蒙古牛和延边牛。
   (一)蒙古牛

1.
产地及分布  蒙古牛是一古老品种。原产于蒙古高原,广泛分布于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东北、华北、和西北诸省北部。自古以来,蒙古牛就繁衍在平均温度0~6,雨量稀少,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多风的高原山地环境中,因此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因产地不同,该品种又形成了不同的类群,如内蒙古锡林格勒盟的乌珠穆沁牛和甘肃西部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的安西县的安西牛。目前,该牛种群约300万头。

2. 外貌特征  被毛颜色较杂,但以黑、黄色为多;头粗重,角长且向上前方弯曲,垂皮不发达;胸扁而深,背腰平直,后躯短窄,尻部倾斜,四肢短,蹄质结实。平均成年体重:公牛350~450kg,母牛206~350kg;体高分别是113.2~120.9cm108.5~112.8cm
3. 生产性能  役力持久,最大挽力为体重的95.3%;肉用性能:3岁阉牛屠宰率51.04%,净肉率46.27%,眼肌面积69.28cm2,肉质细,味鲜美。
该牛公牛6~8月龄,母牛7~9月龄性成熟;公牛2岁,母牛1.5~2岁开始配种;妊娠期280~290d
   (二)延边牛

1.
产地及分布  产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及毗邻各县,分布区包括东北沿鸭绿江一代朝鲜族聚集的水田地区。总数约21万头。

2. 体型外貌  被毛长密,呈浓淡不等的黄色,鼻镜淡褐色;皮厚有弹力,胸部宽深;公牛颈厚隆起,母牛乳房发育较好。成年公牛平均体重465.5kg,母牛365.2kg,是北方黄牛中体格最大的品种;体长分别是151.8cm141.2cm
3. 生产性能  适于水田作业,喜走山路。瞬间最大挽力为体重的75%(公牛)和84.4%(母牛);泌乳期6~7个月,泌乳量500~700kg,乳脂率5.8%~6.6%;肉用性能良好,18月龄公牛经180d育肥,平均屠宰率57.7%,净肉率47.2%,平均日增重813g,眼肌面积75.8cm2,肉质相当好。
该牛20~24月龄初配,母牛繁殖年限10~13岁;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是我国宝贵的耐寒黄牛品种。

三、南方黄牛
以温岭高峰牛、闽南牛、雷琼牛、巴山牛等为代表,产区多地处南亚热带山区,气候炎热,湿度大。南方黄牛的共同特点是:体格较小,体重较轻,除少数品种经长期人工选育,外貌、毛色比较一致外,多数毛色较杂。耐粗饲,耐炎热、潮湿,并能抗蜱。
   (一)温岭高峰牛

1.
产地与品种形成  产于浙江东南沿海的温岭市及周围地区。该牛为一古老地方品种,在当地特殊的生态、农业条件下,经长期选育而成。该区平均海拔仅5.5m,年均气温17.3,年降水1649mm,农产品丰富,青草期长,养牛历史悠久。为农耕之需,当地民间历来选择体型大、役力强、肩峰高、毛色黄的公牛做种用。建国后又组建了育种组织,设立养牛场及配种站,特别是对公牛选优汰劣,使该牛品质进一步改进,毛色、体型基本趋向一致。

2. 外貌特征  被毛黄或棕黄色,鼻镜青灰色,尾帚黑色,眼圈、口轮、腹下、四肢内侧及下部多有少量灰白色细短毛;肩峰高耸,前躯发达,骨骼粗壮;眼大突出,耳向前竖,耳薄且大,内有白毛;公牛角粗大而开张,角尖黑而光亮。成年公牛体重423.0kg,母牛289.5kg。体高:公牛128.2cm,母牛114.2cm
3. 生产性能  役力强,阉牛最大挽力占体重的95.3%,母牛占75.3%;肉用性能:3岁阉牛屠宰率平均51.04%,净肉率46.27%,眼肌面积69.28cm2,肌肉细嫩,肉质好。
该牛公牛6~8月龄,母牛7~9月龄性成熟;公牛2岁,母牛1.5~2岁开始配种;妊娠期280~290d
   (二)闽南牛

1.
产地与品种形成  产于福建省南部地区,以福州至厦门沿线地区为中心产区。当地气候温和,四季长青,牧草旺盛,饲料资源丰富,养牛历史悠久。该牛是当地农民按农业生产需要和适应温湿多雨的气候条件,经长期选育而成。目前,总头数约35万头。

2. 外貌特征  被毛黄色或褐色,少数为黑色或棕红色,多数牛腹下及四肢侧毛色较淡,眼圈、鼻镜、尾帚、蹄壳为黑色;体格紧凑,结构良好。成年公牛体重327kg,母牛258kg;公牛体高116cm,母牛111.6cm
3. 生产性能
18
月龄阉牛肥育后平均屠宰率52.9%,净肉率44.8%,眼肌面积57.0cm2,肉质细嫩,风味鲜美。


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了国内外著名的乳用、肉用、兼用和地方品种牛,重点包括品种的育种过程,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等。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乳用型和兼用型荷斯坦牛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
2. 简述娟珊牛的外貌特征。
3. 简述夏洛来牛、利木赞牛的外貌特征、产肉性能及其与我国黄牛杂交改良效果。
4. 中原黄牛、北方黄牛和南方黄牛在体型结构上总体有何区别?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文峰 + 5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5-15 14: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辛苦的工作,大家支持一下,认真学习学习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5 23: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003:dingding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6 14: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了,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多一点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9 15: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0 00: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资料好像很好找的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0 14: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中国的专用奶牛品种就荷斯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1 17: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