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肿疽(Caneraena emphysematosa)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呜疽。主要是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常有跛行。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我国也曾分布很广,现已基本控制。
病原 气肿疽梭菌(Clostridium chauvoei),属于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为圆端杆菌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在体内外均可形成中立或近端芽胞,呈纺锤状,专性厌氧,革兰氏染色阳性。在接种豚鼠腹腔渗出物中,单个存在或呈3~5个菌体形成的短链,这是与能形成长链的腐败梭菌形态上主要区别之一。
实验动物中以豚鼠最敏感,仓鼠也易感,小鼠和家兔也可感染发病。
流行病学 在自然情况下,气肿疽主要侵害黄牛,而水牛、绵羊患病者少见,人对此病有抵抗力。
本病传染源为病畜,但并不是由病畜直接传给健康家畜,主要传递因素是土壤。芽胞随着泥土通过产羔、断尾、剪毛、去势等创伤进入组织而感染。草场或放牧地,被气肿疽梭菌污染,此病将会年复一年在易感动物中有规律地重新出现。
本病常在地区的牛只,6个月至3岁期间容易感染,但幼犊或更大年龄者也有发病的。肥壮牛似比瘦弱牛更易罹患。性别在易感性方面无差别。
本病多发生在潮湿的山谷牧场及低湿的沼泽地区。较多病例见于夏季,常呈地方流行性。
发病机理 病原体常以芽胞形态进入机体,在混有腐败物质的无氧肠腺中出芽繁殖,再通过淋巴及血液循环散播于肌肉及肝组织中潜伏,直待肌肉群受伤或其他原因发生改变,给病原体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环境。
症状 潜伏期3~5d,人工感染4~8h即有体温反应及明显局部炎性肿胀。黄牛发病多为急性经过。体温升高到41~42oC,早期即出现跛行。相继出现本病特征性肿胀,即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酸臭液体。此等肿胀多发生在腿上部、臀部、腰部、荐部、颈部及胸部。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最后体温下降或再稍回升,随即死亡。一般病程1~3d,也有延长至l0d者。老牛患病,其病势常较轻。绵羊多创伤感染,即感染部位肿胀。
病变 由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患部皮肤或正常或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金黄色胶样浸润,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肿胀部的肌肉潮湿或特殊干燥,呈海绵状有刺激性酪酸样气体,触之有捻发音,切面呈一致污棕色,或有灰红色、淡黄色和黑色条纹,肌纤维束为小气泡涨裂。如病程较长,患部肌肉组织坏死性病变明显。
胸腹腔有暗红色浆液,心包液暗红而增多。心脏内外膜有出血斑,心肌变性,色淡而脆。肺小叶间水肿,淋巴结急性肿胀和出血性浆性浸润。脾常无变化或被小气泡所胀大,血呈暗红色。肝切面有大小不等棕色干燥病灶,这种病灶,死后仍继续扩大,由于产气结果,形成多孔的海绵状态。肾脏也有类似变化,胃肠有时有轻微出血性炎症。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采取肿胀部位的肌肉、肝、脾及水肿液,作细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动物试验时可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的纯培养物肌肉接种豚鼠,豚鼠在6~60h内死亡。
气肿疽易于与恶性水肿混淆,也与炭疽、巴氏杆菌病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恶性水肿多因创伤引起,病畜五年龄区别,气肿不显著,发生部位不定,肌肉无海绵状病变,肝表面触片染色镜检,可见到特征的长丝状的腐败梭菌。炭疽可使各种动物感染,局部肿胀为水肿性,没有捻发音,脾高度肿大,取末梢血涂片镜检,可见到有荚膜竹节状的炭疽杆菌,炭疽沉淀试验(阿斯柯里氏反应)阳性。巴氏杆菌病的肿胀部主要见于咽喉部和颈部,为炎性水肿,硬固热痛,但不产气,无捻发音,常伴有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症状与病变,血液或实质脏器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
防制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采取土地耕种或植树造林等措施,可使气肿疽梭菌污染的草场变为无害。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我国于195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几种气肿疽疫苗,效果良好。近年来又研制成功气肿疽、巴氏杆菌病二联疫苗,对两种病的免疫期各为 1a。病畜应立即隔离治疗,死畜严禁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以减少病原的散播。病畜圈栏,用具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料和垫草等均应焚烧销毁。
治疗早期可用抗气肿疽血清,静脉或腹腔注射,同时应用青霉素和四环素,效果较好。局部治疗,可用加有80万~100万m青霉素的0.25%–0.5%普鲁卡因溶液10–20ml于肿胀部周围分点注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