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场免疫过程中经常存在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免疫麻痹、免疫缺陷、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局部(黏膜)免疫、母源抗体、超前免疫、初次应答(免疫)与再次应答(免疫)、过敏反应等免疫现象,为了帮助兽医工作者做好免疫工作,笔者特将这10种免疫现象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一、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如某种疫苗)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状态(或称为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截然不同,前者乃特异性,而后者为非特异性。
按免疫耐受形成的特点可分为天然和获得性免疫耐受,天然免疫耐受出生时即存在,传统观点认为此为克隆被排除所致,即自身反应性克隆在胚胎期尚未成熟,此时与自身抗原物质接触,该克隆即被排除,故出生后对自身抗原呈无反应性,此即自身耐受。获得性免疫耐受常通过人工给予非己抗原诱导而形成。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在时在分析猪瘟免疫失败的三个原因中认为,先天持续感染带毒母猪造成的免疫耐受使疫苗免疫无效就是其中一个原因。由于母猪带毒,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胎儿在胚胎期接触猪瘟病毒抗原,按Burnet的耐受形成理论,仔猪出生后对猪瘟疫苗抗原当然形成耐受,对猪瘟疫苗抗原表现为特异性无反应性。
在临床上带猪毒母猪可引起仔猪对猪瘟疫苗的耐受,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是淘汰带毒种猪(带毒种公猪也可通过精液传给胎儿)。出于免疫耐受形成理论的指导,在母猪妊娠期,最好不要随意注射活疫苗,以免活疫苗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当然我国研制的猪瘟弱毒苗-C株不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二、免疫麻痹
免疫麻痹是由于注射了较大剂量的不易降解的抗原引起的无反应性,也称为获得性免疫耐受。如将大剂量的肺炎球菌Ⅲ型荚膜多糖抗原注入小鼠体内,结果无抗体检出,此为免疫麻痹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体内产生了抗体,只是由于这种难以降解的Ⅲ型荚膜多糖抗原持续存在,当抗体一旦产生并进入循环中,即迅速被抗原结合,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抗体被降解破坏,而不能被降解的抗原又进入循环中,继续与抗体结合,造成耐受的假象。
另外,还要提到一个词——耗竭性免疫接种,是由于大量抗原接种,结果导致所有的识别特定抗原的B细胞被刺激分化进入终末期,即都成为抗体形成细胞,而无记忆细胞产生。此时,由于特定B细胞株大量消耗,因而对其后接触的特异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
在规模猪场,免疫接种的剂量要适当,不可无限制地加大剂量,有的大剂量抗原(如大剂量疫苗)接种,虽然也不致于产生免疫麻痹,但是也十分浪费。
三、免疫抑制
人工防止或减弱免疫应答称免疫抑制,造成免疫抑制的原因一是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的免疫应答减弱,如皮肤、器官移植时而使用免疫抑制药;二是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使免疫系统受损而致免疫抑制;三是理化因素(过量的氟、放射线辐射)、营养性因素、不良应激因素等。
要防止免疫抑制的产生,一是要防止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二是不随便使用免疫抑制性药物(特别是在免疫期间),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氯霉素类、四环素类药物;三是必要时要添加防霉、去霉剂;四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五是提供全价饲料;六是必要时添加免疫调节剂(如植物多糖)和功能性添加剂。
四、局部(黏膜)免疫
局部免疫主要指发生于胃肠道或呼吸道,由存在于局部的抗体所产生的免疫学反应,如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可对摄取的抗原产生以IgA为主的应答反应。
局部免疫也称黏膜免疫,由机体的黏膜免疫系统来完成,人们早已发现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下存在淋巴细胞,近30年来,黏膜的防御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并提出了黏膜免疫系统,即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的概念。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系统,其产生的抗体占抗体输出总量的60%~70%,在免疫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因为机体具有这种免疫特点,所以猪的某些疫苗可以通过滴鼻来进行免疫,例如,猪伪狂犬疫苗的免疫,常在3日龄进行滴鼻免疫,让呼吸道局部尽快产生抗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能力,而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就是呼吸道。目前用于猪局部免疫的疫苗还有猪肺疫口服活疫苗、猪布鲁氏菌2号口服疫苗。
五、母源抗体
母源抗体指通过胎盘或初乳传给胎儿的抗体,母源抗体到达胎儿的途径取决于胎盘的结构。反刍兽胎盘呈结缔组织绒毛膜性,即绒毛上皮直接和子宫组织接触,而马和猪的胎盘则为上皮绒毛膜性,胎儿胎膜的绒毛上皮和完整的子宫上皮相接触。具有这两种胎盘的动物,免疫球蛋白分子完全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幼畜必须从初乳获得抗体。
初乳是乳腺在妊娠最后几个星期积存的分泌物和在雌性激素与黄体酮作用下从血液转移来的蛋白质的混合物。初乳富含IgG和IgA,并且也含有一些IgM和IgE。初乳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是IgG,约占其全部免疫球蛋白的60%~90%。如母猪,在产后泌乳的早期,IgG占乳中免疫球蛋白总量的80%,其次为IgA和IgM。在泌乳的头3天,IgG和IgM就降至早期初乳水平的1/10,IgA则降低较少。
初生动物吸食初乳到肠道后,消化道的蛋白分解能力较低,初乳中含有胰酶抑制剂使蛋白分解能力进一步减弱,因此初乳中的蛋白质不能被降解而大部分保持完整状态。经过肠道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摄入细胞内,由此进入乳糜管或肠道毛细血管,最终达到血液循环,因此新生动物才能够得到大量母源抗体的输入。
未吃奶的动物,其血清内一般只含有水平极低的免疫球蛋白,经食初乳吸收母体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后,新生动物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迅速接近成年动物的水平,生后12~72小时达最高峰。
初生幼畜生后早期喂饲初乳,对增强幼畜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但母源抗体对仔猪的免疫有干扰,如口蹄疫的免疫,仔猪首免为何提倡40~45日龄,因为仔猪的口蹄疫母源抗体可维持1~1.5个月。给含有母源抗体的仔猪于21日龄、28日龄、40日龄和60日龄接种口蹄疫灭活苗后,分别检测抗体,结果40日龄、60日龄仔猪产生抗体水平更高,这说明受到了母源抗体的干扰。
对于猪瘟的免疫问题,研究证明,免疫母猪所产仔猪,20日龄前母源抗体滴度较高,对强毒攻击有保护力,其免疫程序,大部分意见认为应在20~25日龄首免,60~65日龄二免。
六、超前免疫
超前免疫也称(哺)乳前免疫,它是根据台湾赖秀穗和法国Coieheieier等的大量试验结果,证明仔猪出生后哺乳前立即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可行的。方法是初生即注射疫苗,剂量为1~2头份,注苗后1~2小时吃初乳;35日龄、75日龄进行二免和三免,剂量为2~4头份(脾淋苗1~2头份)。除猪瘟疫苗采用超前免疫外,其他的弱毒疫苗也有人使用。
但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超前免疫后一定要进行二免,因初生仔猪的免疫应答是比较弱的,是一种初级应答,阴性期(产生抗体时间)比较长,形成抗体的浓度也比较低。伍少钦报道猪瘟常规免疫(30~60日龄)明显优于乳前免疫(乳前2小时-30日龄-60日龄)。因此,不是猪瘟威胁严重的猪场不必要采用超前免疫。
又如,口蹄疫的免疫,没有母源抗体的仔猪,1周龄用口蹄疫灭活苗免疫,6~7月龄攻毒,保护率仅为33%;8周龄免疫,6~7月龄攻毒,保护率可达87.5%,说明仔猪日龄越大,所产生的抗体水平越高。
七、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DE)
所谓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免疫产生的抗体不但不能提供保护作用,反而有助于病毒的复制,使病毒数量大大增加。
蓝耳病的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与登革热病毒非常相似,血清学研究证实,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群特异性决定族和型特异性决定族,群特异性决定族为黄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在内)所共有,其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热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增强作用,称增强性抗体;型特异性决定族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称中和抗体,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二次感染时,血清中增强性抗体活性弱,而中和抗体活性强,足以中和入侵病毒,则病毒血症迅速被消除,患畜可不发病;反之,体内增强性抗体活性强,后者与病毒结合为免疫复合物,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膜上的Fc受体,促进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制。称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ADE),导致登革出血热发生。
有研究证明,蓝耳病病毒中加入蓝耳病病毒抗体可使病毒在胎儿体内的复制比单独注射病毒显著增强。猪肺泡的巨噬细胞培养物中,加入一定滴度的蓝耳病病毒抗体,可使其产量明显增加,甚至会提高10~100倍。这就是为什么频繁出现猪场注射了蓝耳病疫苗后10~30天出现蓝耳病暴发的原因。
如果猪场中过去感染过经典的蓝耳病,由于注射灭活疫苗达到产生中和水平的抗体需要较长时间,为防止蓝耳病病毒出现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ADE),有人建议注射疫苗时,可以将经典蓝耳病弱毒苗和高致病灭活苗两者配合使用,先注射弱毒苗1周后,再注射灭活苗。另外,蓝耳病潜伏感染或发病初期不易注射蓝耳病疫苗。
八、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在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发生初次应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应答,或称回忆应答。
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机体可发生二次应答,又称再次免疫应答,它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为: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抗体浓度增加快;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下降期持久,因为机体会长时间合成抗体;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二次应答的强弱取决于抗原的强弱与两次抗原注射的间隔长短,间隔短则应答弱,因为初次应答后存留的抗体可与注入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被迅速清除;间隔太长,反应也弱,因为记忆细胞尽管长命,但并非永生。二次应答的能力可持续存数个月或数年,故机体一旦被感染后可持续相当时间不再感染相同病原体。在初次应答后,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抗原,记忆细胞会快速大量地增殖,产生大量的抗体。
根据以上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点,在接种疫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部分疫苗要进行二免或三免,特别是某些免疫原性不是很好的疫苗或灭活疫苗更应进行二免或三免,如实践中常用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在仔猪阶段只进行一次免疫不再进行二免者,往往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第二,从再次应答的特点来看,一免二免的间隔时间要适当,不可太长也不可太短;第三,免疫剂量也要适当,不必一定追求大剂量。
九、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是动物机体受到某种抗原(在变态反应中称为变应原)的刺激后,体内产生的抗体或淋巴细胞被致敏,使机体处于敏感状态,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物质时,有的动物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引起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和)功能障碍,这种超生理机能的异常反应,称为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的本质也是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和排斥异物的过程,有其对机体有利的一面——排斥病原(变应原),同时由于反应过于强烈,也造成了组织损伤和功能碍障。
变态反应可分为四型,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为注射疫苗引起的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多发生于疫苗注射后不久即发生,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这种情况应尽快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急救。
十、免疫缺陷
免疫系统中任一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缺陷,由免疫缺陷引发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
按发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和继发性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疾病等原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而致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损伤都可以引起免疫缺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