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付文友 于 2009-5-6 23:31 编辑
如何防治奶牛的酮病?
本病通常发生在母牛产犊20天以内,最迟不超过6星期。临床上以精神异常、消化功能障碍、血酮、尿酮及乳酮增高为特征。
[病因]
酮病主要是由于饲喂高蛋白、高脂肪、低糖饲料和其他原因使酮体在体内贮积而出现消化功能障碍和神经症状的疾病,奶牛比较常见。
此病多发生在产奶最高峰之前。是由于在产奶量急剧增加,能量需要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有的由于饲料配给不能满足需要,有的因机体条件不适应当时情况,引起血糖降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因此,多发生于能量要求高的第三到第六产的高产奶牛。另外,因各种环境刺激因素引起激素代谢失调或者给予丁酸发酵青贮的情况下,酮体产生过剩而引起常见的酮病。此外,当病牛患消化器官、子宫和肝脏等疾病时,也可引起继发性酮病。
[症状]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奶量急剧下降、尿或奶呈现酮体阳性反应。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
消化道型:临床上大部分是这种类型,此型多发生于分娩后的2周以内。病牛厌食精料和青贮,只喜欢吃干草,腹围收缩、明显消瘦。在左肷部听诊,多数情况下可听到与心音音调一致的血管音;
神经型:此型病牛突然出现咬牙、狂躁、兴奋、步态蹒跚、眼球震荡、转圈运动等神经症状。甚至有时啃咬自己的皮肤,虽然此型症状比较重,但如果进行适当的治疗后,神经症状很快就能消失;
产后瘫痪型:此型病牛多发生在分娩后数日内,病牛虽然呈现产后瘫痪的症状,但给予钙剂治疗也不见效;
继发性型:此型继发于真胃、子宫、肝脏或乳房炎等疾病,症状和转归因原发病不同而有差异。
[诊断]
根据奶牛的饲养,产后时间(多发生在4~6周)、减食、低乳,以及神经过敏症状和呼吸气体丙酮气味,就可初步诊断。通过生化试验结果,特别是通过血酮、尿酮、血糖等化验结果作综合判断,是完全可以确诊的。
[防治]
本病大多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所以应当尽量改进饲养管理方法,从预防上下功夫。产奶盛期容易引起糖份不足,所以在按照奶量给予精料的同时,应避免给予质量低劣的青贮,特别是丁酸发酵的青贮。据报道有人从分娩前到分娩后1个月期间,给牛内服糖蜜和丙二醇等糖源,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治疗过程中,以高浓度葡萄糖(25%—50%葡萄糖500—1000m1)为主剂,在混合注射保肝和维生素等制剂的同时,还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强地松龙、氟美松)或有机酸盐类等则会更有效;对神经型酮病,静脉注射25%硫酸镁注射液200~500m1或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50m1有效;在继发型酮病时,主要重点要治疗其原发病。另外,对并发严重脂肪肝变的酮病牛,应参照肥胖母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
调整饲料比例,增加碳水化合物饲料。通过补充体内糖来缓解脂肪代谢,补充肾上腺皮质素,调解糖代谢。处方:25%葡萄搪250ml×6瓶,碳酸氢钠500ml× 1瓶,5%VB12ml×4支,10%VC×10m1×4支,氟美松5mg,lml×10支。每天一次,一般连注2—3天即可痊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