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发布日期:2008-12-5 浏览次数:209次
(联美利华兽医学院院长助理、禽病专家靳科林)
禽多病因呼吸道病(multicausal respiraory disease)是指在商品化生产条件下,以病毒、细菌、支原体、免疫抑制病病原和不利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并发或混合感染的呼吸道病。这种病比单一感染更多见,而且诊断难度加大。鸡群常规免疫接种引起呼吸道反应在多病因呼吸道病发生中起主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集约化养鸡场,在秋、冬两季,鸡群发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传染病。这种病传播很迅速,蛋鸡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病情程度不同,其产蛋下降的幅度也不一(约对30一60%)。开始产软壳蛋增多,蛋壳颜色变淡或变白,砂壳蛋也增多,有的出现畸形蛋。采食量有所下降,死亡率变化不大,如病情严重者或与新城疫、禽流感混合感染时,死亡率增加。康复后产蛋恢复的快慢差异很大,短则 10 d左右,长则经2个月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雏鸡和青年鸡可导致15-30%死亡,呼吸道症状轻者死亡不多,但是影响其生长,产蛋期推迟,高峰产蛋期短或无,因此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病理变化见咽喉粘膜充血和出血,气管环出血,肺充血和出血,如并发其他病时,剖检可见到该病的特征性的病变。卵巢发育不全、卵泡变形、输卵管粘膜有炎症。应用抗生素治疗,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其疗效差异很大。象细菌性、支原体感染引起呼吸道病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其效果较满意,但是长时间单一应用某种抗生素,很容易产生耐药菌株影响其疗效;当细菌和支原体与病毒混合感染时,抗生素治疗仅能减轻症状,而整个疗效不理想。因此为了控制家禽多病因呼吸道病的发生,应该弄清楚多种病因对呼吸道病的发生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防制对策,从而有效控制呼吸道病的流行。
1、多种病因呼吸道病的病原相互关系
1.1呼吸道病原之间相互关系
农村养鸡专业户和大型鸡场所饲养的鸡群,支原体和大肠杆菌常常是潜在的感染。其主要原因是养鸡场卫生条件差,种鸡携带这2种病原,出壳的雏鸡一部分带菌,在不利的因素影响之下,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导致全群的感染和传播。败毒支原体单一感染时,在饲养管理好的情况下,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如有呼吸道病毒如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存在时,可加重败毒支原体感染程度,这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副嗜血杆菌与败毒支原体也有协同作用,也就是说有副嗜血杆菌存在时,可使败毒支原体毒力增强,从而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
一个鸡场在有败毒支原体感染情况下,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毒、大肠杆菌等3种病原发生协同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常出现几种病原混合感染,病原间相互作用,导致呼吸道病的发生和流行。
大肠杆菌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也是如此,单一感染时一般不引发呼吸道症状或死亡。如果在大肠杆菌感染情况下,采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不同毒株攻击时,大肠杆菌可引起明显症状和死亡,呼吸道症状更加严重。这种多病原间相互作用下引发的呼吸道病是常见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1.2免疫抑制病病原对引发呼吸道病的作用
免疫抑制是指机体在某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或无应答性。由于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后,影响某些病的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下降或无免疫应答,这种情况在鸡场里经常发生。常见免疫抑制病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白血病、鸡网状内皮增殖症、鸡传染性贫血、鸡马立克氏病、副粘病毒四型(PMV-l)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后,对新城疫、传文疫苗免疫后抗体产生有不同程度干扰作用。表现为抗体应答能力下降,造成上述2种疫苗免疫失败。当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和大肠杆菌后,用不同毒株的腺病毒攻击SPF鸡,可导致发生呼吸道症状和病变,但是仅混合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和大肠杆菌,未感染腺病毒的SPF鸡则不出现呼吸道症状和病变。因此在野外控制家禽呼吸道病时,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至关重要。一个鸡群如果感染了马立克氏病病毒和白血病病毒,对其他病的疫苗免疫也会受到影响。感染马立克氏病的鸡比未感染的鸡,对败毒支原体抗体应答能力下降。
在使用毒力偏强的法氏囊病疫苗时,由于免疫后法氏囊发生肿大、水肿、可逆性恢复时间较长,因此也会影响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应答。出现抗体产生下降或不能产生高水平抗体,影响这2种疫苗的保护力,而出现免疫失败。
1.3免疫接种反应
免疫接种反应也是经常发生的一种棘手问题,在鸡群未使用弱毒疫苗时,似乎处于健康状态,一旦使用弱毒疫苗之后3d就出现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引起死亡。为什么会引起这种反应呢?因为所有呼吸道病毒活疫苗在鸡体内增殖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细胞损伤,这种因病毒增殖引起的症状和病变称为免疫接种反应。在良好环境条件下,接种病毒活疫苗机体可诱导免疫应答,并出现轻微的免疫接种反应,外观一般表现不出来,而且持续3-5d。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鸡群已潜在感染大肠杆菌,此时免疫接种后容易发生呼吸性大肠杆菌病,认为是病毒活疫苗和大肠杆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这是目前农村养殖户鸡群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病。若接种后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持续时间长,则认为是持续免疫接种反应或严重免疫接种反应。这种严重反应会阻碍家禽机体对呼吸道病疫苗活病毒复制的限制能力、影响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水平低或无。
家禽呼吸道感染其他病原,如支原体、嗜血杆菌时,禽群进行免疫接种呼吸道病毒活疫苗,特别是新城疫和传支活毒苗,也会引起严重的免疫接种反应,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并可导致一部分鸡死亡。因此在雏鸡免疫接种时,应饲养在良好环境条件下,所用病毒活疫苗应是高度致弱的疫苗,否则免疫雏鸡常引起严重的免疫接种反应。
1.4副粘病毒2型的影响
禽副粘病毒有9个血清型(PMV1-9),它对鸡胚有不规则致病力,对1日龄雏鸡有致病性的仅有PMV1,2,3型。PMV-2型单独感染时,可引起轻微呼吸道症状,如果与其他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还发现PMV-2型与传支病毒、败毒支原体有协同作用,也就是说有这2种病原存在,发生混合或并发感染时,可增强PMV-2型的致病力或增强这2种病原的致病性,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和病理变化。PMV-2型可在家禽的法氏囊、胸腺繁殖复制,对新城疫活毒疫苗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
在埃及,对肉鸡和蛋鸡场进行血清学调查时,在20个肉鸡场,2-5周龄鸡PMV-2型HI抗体阳性率为67%;在蛋鸡场采400份血清(l-37周龄),PMV-2型HI抗体阳性率为96.5%。国内, 1993年在北京、山东、河北等地的肉鸡和蛋鸡场采集2 000份血清,结果蛋鸡 PMV-2型血清阳性率为19%,肉鸡阳性率为11.6%。1996年广东省对11个鸡场检测20个鸡群,发现PMV-2型血清阳性率最低为16.7%,最高为100%,并发现孔雀、鸵鸟、鹧鸪的血清阳性率也很高。所以我们应重视PMV-2型对呼吸道病所起的作用。
1.5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引起家禽呼吸道病病原间相互作用中,环境因素有明显的影响,如大气中氨气的浓度、尘埃、温度等。
家禽长期饲养在氨气浓度 20 × 10-6环境中,鸡经过6周可出现肉眼和组织学病变,且在这种条件下的鸡对新城疫病毒更易感;如饲养在氨气浓度 10× 10-6或 40× 10-6环境中,鸡气管粘膜上皮纤毛退化,纤毛表面粗糙,导致脱落,导致家禽的气囊、肝、肺对大肠杆菌清除率下降;鸡舍氨浓度50 ×10-6时,用传支病毒攻击后,鸡的体重减轻,饲料转化率下降,气囊炎明显。
尘埃在空气密度较浓时,就可长时间飘浮在鸡舍内。鸡呼吸时尘埃颗粒可阻碍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纤毛的运动,使气管和支气管排除能力降低,而且尘埃颗粒往往携带病毒和细菌。在这样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诱发呼吸道病的发生。鸡舍内尘埃含大肠杆菌数与鸡舍通风有很大关系。当通风不良时,尘埃含大肠杆菌数上升,尘埃含菌数达到高峰时,引发败血性大肠杆菌病也增多。
鸡舍内的温度变化对家禽呼吸道病的影响也较大,特别是雏鸡。因为4周龄内的雏鸡本身体温调节差,羽毛尚未丰满,在这阶段完全依赖于鸡舍内保持一定高度的温度,以保证雏鸡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试验证明,用败毒支原体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同时对2周龄鸡进行攻击,然后分别饲养在7-10℃和24-29℃或31-32℃的环境条件下,结果前者的雏鸡引起呼吸道病和气囊炎病变严重;而后者的雏鸡仅引起轻微呼吸道病或不发病,气囊炎病变也很轻微。在秋、冬季节由于气温变化,使鸡舍内昼夜温差大,鸡群里容易诱发呼吸道病。
2、家禽多病因呼吸道病的防制对策
上述几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往往出现多种因素同时引发呼吸道病的发生。因此在诊断和防治呼吸道病时,应该注重多种病因的关系,进行认真分析。何种原因是主要的,何种原因是协同的或是诱发的,然后根据主要病因提出综合防制措施,尽快控制疫病的流行。千万注意不能单一依靠某种药物治疗,否则在控制多病因呼吸道病达不到满意的效果。防治多病因呼吸道病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
2.1杜绝传染源传入和加强使病监测
有些家禽传染病的发生,多由于种鸡带菌(毒)或通过胚传疾病而传入,如鸡败毒支原体病、白痢、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等。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可较长时间潜在鸡场内,当遇到其他病原或不良因素时,就可出现呼吸道病。怎样才能杜绝这些传染源传入,很关键的措施是加强种鸡群的疫病监测。采用血清学方法,经过3-4次检测,每次将上述这些病的阳性鸡淘汰,留下阴性鸡作为种鸡。这种蛋孵出的雏鸡是安全的,才能使商品鸡不携带上述这些病的病原体,确保鸡群健康。如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PMV-1清除后,也可避免引起免疫抑制。
2.2控制好免疫抑制病
免疫抑制病的病原可引起家禽的免疫器官的损害,造成机体免疫应答降低,一是使一些病的疫苗免疫失败;二是鸡群对病原体易感性增强。所以目前有疫苗的可通过免疫接种法来控制这些病的发生,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贫血等,按照这些病的特点制定好免疫程序。因为把免疫抑制病控制好,才能保证免疫器官不受损害,引发呼吸道病也大大降低或不发生。目前还没有疫苗用于预防的,只能通过抗体监测法淘汰阳性鸡。
2.3切实做好新城疫和传支的免疫
家禽多病因呼吸道病,往往是2种病原混合或并发感染,而新城疫或传支与支原体以及大肠杆菌混感是最常见的。所以只有通过疫苗免疫,提高机体抗体水平,获得坚强免疫力,如有支原体和大肠杆菌存在,呼吸道病发生也很轻微或不表现症状,不会造成很大损失。不过新城疫免疫时,一定要持续保持高抗体。因为新城疫病毒F基因Ⅶ型,近几年在国内流行常有发生,在抗体水平不高或低的情况下容易感染基因Ⅶ型,引发严重呼吸道病和产蛋下降。如果疫苗免疫不能持续保持高抗体时,可采用现行疫苗毒+基因Ⅶ型毒株,制作二价灭活苗,可获得满意的保护力。做好新城疫和传支免疫的同时,还应加强禽流感灭活苗的免疫,避免该病与其他呼吸道病病原混合感染,造成损失。
2.4做好环境控制和净化
目前我国农村养鸡户对环境卫生和净化不是十分重视,鸡舍通风设施差或无通风设施,造成鸡长期处在环境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所以,秋、冬季节呼吸道病是常发的一种传染病,往往药物治疗不能奏效,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最根本原因是鸡舍通风差,使有害气体、尘埃颗粒排不出去,始终停留在鸡舍内。这样被病原污染的空气很容易侵害鸡的呼吸道,诱发呼吸道疾病。所以说做好鸡舍空气流通,及时将有害气体和尘埃颗粒排到鸡舍外。要加强鸡舍消毒,消毒后可杀灭大部分病原体,使鸡的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纤毛不受损害,增强鸡体自身的抗病力。通风和保温是矛盾的,在雏鸡舍可采取局部保温和通风结合。在添加饲料过程中,尘埃颗粒飘浮特别多,要注意通风,减少鸡舍空气中的病原菌。
总之,以上提出的防制对策其最终目的是:首先有疫苗能控制的呼吸道病一定做好免疫接种,提高这些病的免疫力,使鸡群不再感染这些病;其次,做好免疫监测,使鸡群持续保持高的抗体水平;第三,减少免疫接种反应,在免疫前对支原体和大肠杆菌先使用药物防治2-3d,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免疫接种反应;第四,配合环境净化,避免病原污染环境;第五,多病因呼吸道病的诊断一定要明确何种病原是主凶,再配合综合防制措施减少损失。通过这些防制对策使多种病因变成单一病因,这在控制多病因呼吸道病上可获得良好效果。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