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视单个猪病的治疗,不重视群体猪病的控制
一些规模不太大的猪场老板,治疗猪病没有全局观念,在一个猪场只有几头猪发病时,就只对那几头发病猪的治疗,结果,这几头猪治疗好了,过几天又有另外几头猪发病,他又只治疗发病猪,于是,过几天又增加新的发病猪,这样,循环往复,顾此失彼,忙得焦头烂额,最后还是全群发病,极大的增加药费损失尤其是生产性能的损失。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猪场里几头猪发病就一定要把所有的猪都打针,而是一出现发病猪,就要提高警觉,分析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然后采取包括生物安全措施在内的全群药物控制措施。这样看起来增加了表观的治疗费用,实际上是防患于未然,是亡羊补牢。既可大大节省后续的治疗药费又节省人力劳力,还减轻了因疾病而产生的精神负担。
所以,在猪病治疗学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控制群体发病,而不是单个猪病的治疗。因为,猪只作为经济动物,我们必须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吴增坚教授提出的猪病六不治,就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很有道理。实事上,“疾病”一词已不再是个体生理异常的涵义,而延伸成为猪群生产出现问题的意义。在现代兽医学中,我们应当以猪群(而不是猪的个体)作为判断“疾病”的对象,以正常生产情况下的性能指标作为判断猪群是否得“病”的依据。
3、
崇拜临床“治疗”兽医,而不听信预防兽医专家的卫生保健方面的忠告。
有一个关于古代神医扁鹊的故事。大意是,有人与扁鹊讨论有关医术的问题,扁鹊说:我有三兄弟,大哥治病在疾病未表现症状之前,名气仅限于村里;二哥治病在疾病初发之时,名气传到了乡里;扁鹊治病在疾病大发作之时,还可以做外科手术,场面血淋惊人,名气很大。其实,医术最好的是大哥,而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在这里,扁鹊当然是过于谦虚了,但他说明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医学道理,即高明的医生善于“治未病。”
我们对动物疾病的治疗研究很多,但如何使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就研究得很少。尽管大家都在讲疾病预防很重要,但兽医师们仍然只忙于用药物对生病动物进行治疗,结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养殖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美国预防兽医专家Gifford等人(1987)建立了一个种猪场模型,模型运行结果表明,预防方面的开销既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又可以在发病的情况下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从两方面来看都是划算的。对于种猪场,假设某种严重疾病感染的风险是30%,那么采取预防措施的效益-成本比至少为3:1。对于致病性极高的病原,即使感染概率只有0.01,生物安全方面的投资也是值得的。比如针对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主要依靠预防措施进行防控,且根据多年的推广实践,凡是根据我们的建议实施了预防措施的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都控制的非常好,即良好的空气质量,小批量全进全出,严格的生物安全,策略性药物预防。
4、
消毒观念淡薄。
忽视消毒的原因:
(1)不能直接见到效果,消毒不同于治疗性药物,像抗生素等等,立竿见影。
(2)有时不消毒也不生病,这是你运气好,但终究要生病;也有消毒也生病,有可能是消毒剂质量有问题或消毒方法不对。
(3)整体消毒剂质量差、大量低价、劣质的产品充斥市场,使广大用户无从选择。 (4)有些养殖场为了节省费用。表面上节省了费用,实际上可能要化几倍或更多的治疗费用。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