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雏鸡易发生的几种主要传染病及防治政策
在蛋鸡或肉鸡的一个饲养周期,育雏期的死亡率几乎占全期总死亡数的35%~50%,饲养条件差的养殖场(户),甚至超过50%。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引起雏鸡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几种传染病所致,只要防治得当,就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病率和减少死亡率。
一、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依病原体的抗原结构不同可分为鸡白痢、禽伤寒和禽副伤寒三种。但在临床上,三种病状并未严格的区分界限。
1、鸡白痢 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新疫场较老疫场发病率显著增高,有时可高达100%,死亡率也相应增加。本病潜伏期4~5天,故出壳后感染的雏鸡,多在孵出后几天才出现明显症状,在7~15日龄为发病死亡高峰,15~20日龄发病数量逐渐下降,20日龄以后发病量迅速减少。发病雏鸡呈最急性者,无症状迅速死亡。稍缓者表现精神萎顿,绒毛松乱,两翅下垂,畏寒,扎堆。病初少食,而后停食并有软嗉症状。同时腹泻,排白色、石灰样或绿色糊状粪便,亦有糊肛发生。有的病雏也出现眼盲或肢关节跛行等症状。病理剖检早期死亡病例,可见腹部皮下呈烟熏样黑色,卵黄变性和吸收不良,肝脏肿大、充血或条纹状出血,表面散在有针头或粟粒大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或坏死灶。病程稍长者,在心肌、肝脏、肌胃肌肉、盲肠等可见坏死灶和结节。盲肠中有较干硬物堵塞,形成肠芯。胆囊肿大,积满胆汁。沙门氏菌病的传染原主要是病鸡或带菌鸡,其传播途径有活体间的水平传播、经卵感染的垂直传播等 ,但最常见的是通过带菌卵的传播。 本病的预防重在采取严格的防疫制度,培育无白痢鸡群,防止病原菌的侵入是根本措施。另外还要加强孵化卫生消毒,避免经蛋垂直传播。鸡白痢的治疗许多药物都有一定效果。如0.2%~0.4%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0.05%~0.1%磺胺喹恶啉;土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泰乐菌素等均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
2、禽伤寒 雏鸡发病症状同鸡白痢基本相似,防治亦同。
3、禽副伤寒 其症状与鸡白痢、鸡伤寒很相似。在孵化期间感染的表现胚胎死亡增加,出壳的无明显症状即可死亡,病程稍长者出现食欲降低,饮水量增加,水样腹泻。病理剖检的典型病变是肝脏肿大,常为古铜色。本病的防治可参考鸡白痢。
二、雏鸡大肠杆菌病雏鸡大肠杆菌病是由鸡源大肠杆菌血清型中的O1、O2和O78感染引发。本病菌由于具有质粒,故极易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病原可以经呼吸道、消化道、可视黏膜感染雏鸡,造成该病在雏鸡中水平传播。也可由感染的种鸡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鸡 。大肠杆菌感染胚胎在出壳前后死亡。出壳后1周龄左右死亡者,脐环愈合不良。病雏稍大日龄症状为沉郁、厌食、严重下痢,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机体脱水,双脚干瘪,消瘦,死亡。主要病变是纤维素性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 本病的病原体是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在营养缺乏,饮水不清洁、饲养密度过大,禽舍通风不良;体质减弱,消化系统机能受到损害,肠内发酵能力降低时,通常容易发生本病。因此,预防本病重在改善饲养环境及卫生条件,加强消毒和药物预防工作。本病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强力霉素、杆克、大肠杆菌净(杀)、壮观霉素等。
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雏鸡多在5周以下发病。2周龄以内雏鸡发病,可见到鼻窦肿胀,流出粘性鼻液,流泪,伸颈、张口呼吸、咳嗽。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症状加重,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羽毛松乱,双翅下垂,怕冷,扎堆。有特殊的呼吸音,在夜间听的更明显。本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关系,鸡群拥挤、气温过热过冷、栏舍通风不良、营养不良等均可成为发病诱因。平时应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注重育雏室的保温与通风,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等。同时,还应搞好免疫接种。雏鸡参考免疫程序(此处仅考虑传支和新城疫,实际生产当中还要考虑其它疫病的免疫)如下:首免 1日龄 新支二联弱毒苗(LaS0ta-H120-T等)点眼或滴鼻 二免 10~13日龄 新支二联弱毒苗(LaS0ta-H120-T等)点眼或滴鼻 及新支二联油苗乳灭活苗皮下注射三免 21~25日龄 新支二联弱毒苗(LaS0ta-H52-T等)点眼或滴鼻 雏鸡发生本病 时,可注射传染性支气管炎高免卵黄抗体,有较好效果。并可辅助对症治疗,利尿消肿(肾)。常用药物有碳酸氢钠、呋喃苯胺酸、氢氯噻嗪等,有必要时可选用恰当的抗生素(注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或磺胺类药物等)以防细菌性继发感染。也可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以缓解肾炎症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