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gicrazy 于 2009-3-27 13:32 编辑
贫困生毕业求职面面观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就业地的选择。大多数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期望值较低。据笔者多年的工作观察与去年所作的调查表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包括参加省资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职业的选择。非贫困生在职业的稳定性方面要求较低,他们更偏好去机制比较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青睐外企、中外合资或民营企业。而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
——求职的行为模式。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范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即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又常常认为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求职盘缠资费,加之遭遇用人单位冷脸,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甚至坐以待“毕”。
贫困生就业行为心理成因分析
如果说,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的话,那么,大多数贫困生在就业阶段的弱势也是多方面的原因使然。
——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全国农村现在至少有1.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城市谋生。过去作为用人大户的国有企业,现在为适应市场竞争,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原来的“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就业情形已一去不复返,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忧心忡忡的第一要务。
——用人单位公正选才方面的缺陷。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日益为求职择业的学子们所熟悉。但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进而使初涉世事、心理准备不足的他们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与心理。
——“贫困心理”的影响。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况,给了贫困学子以深深的精神束缚。一是恐惧贫困。由于对贫困刻骨铭心的体验,不少贫困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一心要“跳出农门”,不愿意下基层、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害怕到了不理想的单位丢了面子,害怕单位解散或倒闭使自己再陷贫困。二是老实不激进。由于贫困生多年来接触到的是正统教育,面对接济救助,潜意识地认为应“感谢生活”,于是求职时得过且过,偶有所获即裹足不前,不再去尝试与追求。因此,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生们擦肩而过。
排忧解难,加大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贫寒子弟通过求学,改变命运,是“人皆可为尧舜”,平等竞争,人尽其才的人间正道。关注支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将他们“扶上马”,送上人生大道,是高校“扶贫工程”最后又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这些人才施以援手,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也必将会深刻地影响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
1、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针对毕业生包括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能当干部、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要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国家利益为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为有利于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2、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促进贫困毕业生与整个社会的融合和谐。贫困大学生同样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级领导部门必须予以深切关怀,高度关注。在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有所倾斜,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大力规范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进一步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让毕业生们凭个人才能就业;要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边疆、到基层。
3、整体关注,提高贫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毋庸讳言,就业不等于扶贫。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贫困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不现实的。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只能将突破口选定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上面。包括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帮助。如针对贫困学生现代技术基础薄弱的现状,有侧重地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本领;针对贫困生因经济和心理压力,孑然独处,囿于个人一方天地的情形,引导贫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轮流担任班干,吸引他们加入到竞争性比赛中来,以锻炼其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改变自卑胆怯,包藏自己的萎缩心理,逐步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拼搏,敢打必胜的进取心态。
4、热忱关怀,竭诚服务,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作为育人处所的高校,还应组织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就业指导部门应格外重视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除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同时,应考虑到贫困生就业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如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校内干部、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扶持帮助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包括网上远程面试系统的机会;同时,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资助力度,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