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讯:水产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最早的是“光合细菌”,用于调节养殖水质,此后陆续开发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弧菌、假单孢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菌等,并快速成为水产养殖中一个新兴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水产微生态制剂企业有数百家,年销量5万吨以上,所生产的单一菌种制剂及复合菌种制剂多达50余种,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产业中,今年来却变得危机重重。
销量大减
“今年微生态产品销量可能下降了一半。”中山市恒顺兽药经销部徐老板日前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据其介绍,到11月初,该店的调水、底改、肥水类微生态制剂产品销售额还不到10万元,仅为去年的一半。据了解,中山市是罗氏虾、白对虾养殖的集中地,一直是微生态制剂的主要市场。徐老板说,在2004年,一个几平方的水产药店,只做微生态制剂,年销售额就能有几十万元,“现在这个产业都已经开始慢慢萎缩了”。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广东水产微生态制剂企业日子不好过,在珠海、湛江已有部分厂家闭门停业。本报在2008年7月19日曾报道《虾药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如今已经接近年底,事实证明今年广东水产微生态制剂产业已经遭遇“寒流”。
成本增加、销量下降、回款减少、资金紧张四大因素造成了今年水产微生态制剂企业经营困境。广东绿百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孙总对记者表示,今年水产微生物制剂销量明显下滑,估计广东省至少减少20%,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湛江市水生生物保健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海坤介绍,今年湛江的各企业销量普遍下跌20%-30%,且资金回收差,退货率高。
从事微生态制剂销售的黄先生对记者感叹,现在生产水产微生态制剂厂家现状是多、乱、杂。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林小涛教授对行业现状表示担忧。在湛江,他曾见过两夫妇用废旧EM原露包装桶装上自己家里发酵的光合细菌,贴上标签,再进行销售。监管不到位使行业混乱,对此,林教授认为,水产微生态制剂最好是由渔业部门管理,或者由几个龙头企业牵头来规范行业,除了归属问题,水产微生物制剂还有标准问题、准入制度问题、使用方法问题等都亟待解决。
用户渐失信心
“三年前,用于调水、肥水、改底的微生态制剂每亩花费都在1000元以上,但是这两年几乎不用了。”中山市港口镇南九村虾农老秦告诉记者,因为“用了也没有什么效果”。那么如果水质不好或者发病了该怎么处理呢?老秦回答说:“白对虾发病了就放养罗氏虾,罗氏虾生病了就放草鱼或罗非鱼进塘,实在不行就清塘”。
老秦的这种心态已经反映出养殖户对水产微生态制剂产生了信任危机,南海水产研究所李卓佳研究员对此非常担心,“养殖户失去了信心,对这个行业会造成更大的打击。”
李卓佳认为,其实水产微生态制剂是以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它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通过“水体中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食物链生态防治方法,可以做到养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药物,符合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对于目前养殖户对微生态制剂的信任危机,她认为主要是使用方法问题造成的。水产微生态制剂是活体微小生物,对环境变化反应特别敏感,不同的条件(水温、pH值、盐度、透明度、水色、底质、药物等)下使用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也是部分养殖户使用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而厂家也没有制定出一套详细的使用方法;其次是因为质量混乱,标准不一造成的。根据我们实验室数据显示,一般光合细菌1-2亿/ml含量已经非常高了,而市场上动辄就是10亿/ml。就保存形式而言,一般光合细菌为水剂为好,芽孢杆菌为粉剂为宜,但是有厂家出售粉剂的光合细菌。正是这些无序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受到质疑,养殖户也逐渐失去信心。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