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71|回复: 18

首次发帖被授予精华,为表感谢,奉献一下——现实的困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0 22: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现实的困惑

  在生产和实际技术服务工作中,现阶段遇见许多困扰。

  在诊断方面:

  急性死亡而没有典型病理变化的病例如何诊断?

  只引起流产,我们真的可以从胎衣和流产胎儿看出是什么病引起的吗?

  只引起拉稀或则消化不良的病,我们可以通过粪便形状或者肠道变化来判定是什么病吗?

  两种病的病变几乎一样,比如新城疫和禽流感,如何判断?

  没有病理变化和死亡、无症状、只是引起生产效益降低的隐形发病,如何判断发病与否?

  只是根据个别死亡病例解剖结果的判断,可以多大程度上代表大群的真实情况?

  在免疫上面:

  如何确定要免疫那些病,不免疫哪些?

  如何知道免疫已经产生了效果,是否足以保护疫病的侵袭?

  如何知道它还可以保护多久?

  是否一种病免疫影响了另外一种的免疫?

  是否免疫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失败了?这些因素又是什么?在技术服务时我们会给别人分析,但是我们却不能说服自己,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敢确定,影响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新”流行病方面:

  如果一种“新”的病在慢慢的发生,我们如何知道?

  这种情况发生于以下情况:

  l

  一种全新的病,开始流行。直到开始爆发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大群中存在这种病。例子就是刚过去不久的蓝耳病。

  l

  一种老病发生基因变异,毒力增强,或则获得了新的感染力。或则由于有抵抗的老动物淘汰。例子有禽流感和口蹄疫等,这些病有一定的长周期性。

  这样养殖中,我们知道我们必然要被袭击,可不是道被什么、在什么时候,十分被动。由于这些“新”病没有得到免疫,所以一般情况下,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用药方面:

  在用药方面,我们时时刻刻被养殖户的看似有理、实际上很错误的“试验”思路困扰:

  比如同时用药,A药用了就好,B药不行,结论就是A优于B。

  或者先用A药,死亡厉害,换了B药就不死亡了,则B药好。

  上次这个症状用了B药治疗好的,这次就要用B药,结果不行则是药厂管理不好了、开始造假药了。

  B药如果一直用着就可以维持,死亡不是很厉害,一停就不行则这个药还可以。

  那些新药,比如干扰素、转移因子、转染蛋白,是不是要在我们发病的动物身上试验出疗效?

  如果用A药不行,是否意味着这个药物就真的不好?

  用B药动物好了,就意味它是好药?

  药敏效果好就是好药?

  实验室方面:

  现在追求严谨的科研(或者说实验室)被看成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困扰的疫病控制的救星。

  可是在实验室诊断中我们会遇见更多的困惑,几乎威胁到实验室的存在,实验室似乎成为病急了才会拜的神,出现了好些闲置的实验室(主要是细菌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我们也很迷茫:

  送来的几个死猪(鸡)代表的了全群情况吗?

  按照我们的诊断,开的药到底治好了没有啊?

  因为,一般试验人员对于生产很陌生,而且也没有追踪结果的动力,看上去很好,结果如何,只有用了的人自己心里有数,导致了试验可有可无。

  造成的后果:

  一个例子很有象征意义。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山东凤祥集团工作,从事技术服务和一条龙养殖模式的推广工作。当时公司AA鸡收购价是3.6斤以上的鸡是4.1元/斤(分割出口),饲料价格是0.7元/斤,如果不发生大疫病的情况下,药费是0.6-1元/只—这意味着今天不可想象的6元/只以上利润,再乘以每年养殖批数5.3,而每个鸡只需要养殖户交5元押金,公司免费提供鸡苗、饲料、药物、常驻技术服务人员、定价按时及紧急回收。可以想见这对于苦于无致富门路的农民的吸引力有多大。困扰现阶段养殖企业(户)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都已经解决:

  l

  销售问题,可以高价全销

  l

  原料(饲料)、药物价格低

  l

  有完善的技术服务,定时技术员上门服务,重大问题专家(山东农大教授)解决。

  l

  资金问题,相对于可能利益,5元/只押金几乎可以忽略。

  可是最后的结果是无法使人满意的。

  在今天看来无法做到的高回收价、低成本情况下,养殖规模却在飞快的萎缩下去。公司必须要跨省放养合同鸡,由此带来的成本的提高、利润降低,不言而喻。再向后到2007年,就我了解公司所在地阳谷基本上养殖的是817等低质量鸡种,大肉食鸡几乎绝迹,结果是一件好事最后不了了之。

  因为实际情况是:养殖户如果做到2元/只的盈利就很不错了,其余的利润都被疫病夺走了,赔钱比例接近20-40%,最为危险的是10%的因为赔钱而不再养,如果有大的流行病时,比如2000年禽流感流行时,不再养殖比例接近20-30%。

  为什么会这样?

  2、分析

  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我们会发现以下问题。

  2.1 技术服务现状

  对于技术服务人员来讲,他们工作中遇到下面的问题,所以很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a、学校里的知识必须需要实践的提高才有用,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而在实践中可参考的资料少,也很难遇见愿意倾囊相授的老师。

  b、如何从研究型转向实践型:学会站在养殖企业角度考虑问题;相关生产管理知识的积累,离开生产管理来谈疫病控制是不合理的。

  c、工作态度的问题:对于工作的辛苦和受到的偏见,如何过的了自己这一关。

  d、病例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所有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东西,因而服务水平就难快速、整体提高。

  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服务手段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a、过于依赖经验来和解剖。

  b、过于重视疫病本身,忽略其余。

  2.2 兽药现状

  兽药方面,我们实际上很难知道以下情况:

  a、是否成分和含量和说明相符?简单的看标签取药是不可取的。

  b、成分和含量是否稳定?

  c、单成分药物是否可以解决问题?这也是养殖企业的无奈选择,可是明显单成分药物对重度感染效果不理想。

  d、是否使用了一些有效但是有害的药物?

  e、本身耐药性的产生

  比如禁药和缓解症状药物,这是很多药厂可能采取的措施。

  2.3实验室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需要做检测的情况下,养殖企业(户)会选择大学或者一些畜牧站来做,因为这样似乎“很方便”。可是我也在江苏省农科院禽病研究室做过课题,也接待过来就诊的养殖户。觉得这样的实验室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1、作为科研单位,其实都有自己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或则操作人员不了解生产实际。可能只简单出具结果,可是没有统计和分析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2、难讲作为从偶尔的发病体检测而来的结果,不讲是马后炮的话,也很难讲能多大意义上代表养殖场真实情况。

  3、没有背景资料的检测出来的结果,反而使养殖(企业)户无所适从、疲于奔命。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xuhua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22: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我为公司做的实验室设计的前言,郁闷的是老总没有看懂还是觉得没用......还需要提高啊!:hehes:
如果有做猪场实验室的同志,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发表于 2009-3-26 17: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你想的挺全面的
发表于 2009-3-26 2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一高人。。。。。。。。。。。。。。。。。。。:)3:
发表于 2009-3-26 20: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搞过肉兔的养殖
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很有钱途的项目
可养了一年多才发现
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想我也是本科专业的都这样艰难
对于普通养户
~~~~~~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21: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地毯一夸,都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呵呵,让吹捧来的更猛烈些吧。伟人教导我们只有在不断吹捧和自我吹捧中人才可以进步。伟人还说过:
好好学习,天天回帖!:hehes:
发表于 2009-3-27 00: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毯一夸,都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呵呵,让吹捧来的更猛烈些吧。伟人教导我们只有在不断吹捧和自我吹捧中人才可以进步
发表于 2009-3-27 02: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存在的,道路是光明的!
发表于 2009-3-27 0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主真幽默,忒搞笑了哈,不过确实很有才,总结的很好,学习啊
发表于 2009-3-27 08: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确实做的很好啊,很有才的一个人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24 15:1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