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实的困惑
在生产和实际技术服务工作中,现阶段遇见许多困扰。
在诊断方面:
急性死亡而没有典型病理变化的病例如何诊断?
只引起流产,我们真的可以从胎衣和流产胎儿看出是什么病引起的吗?
只引起拉稀或则消化不良的病,我们可以通过粪便形状或者肠道变化来判定是什么病吗?
两种病的病变几乎一样,比如新城疫和禽流感,如何判断?
没有病理变化和死亡、无症状、只是引起生产效益降低的隐形发病,如何判断发病与否?
只是根据个别死亡病例解剖结果的判断,可以多大程度上代表大群的真实情况?
在免疫上面:
如何确定要免疫那些病,不免疫哪些?
如何知道免疫已经产生了效果,是否足以保护疫病的侵袭?
如何知道它还可以保护多久?
是否一种病免疫影响了另外一种的免疫?
是否免疫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失败了?这些因素又是什么?在技术服务时我们会给别人分析,但是我们却不能说服自己,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敢确定,影响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新”流行病方面:
如果一种“新”的病在慢慢的发生,我们如何知道?
这种情况发生于以下情况:
l
一种全新的病,开始流行。直到开始爆发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大群中存在这种病。例子就是刚过去不久的蓝耳病。
l
一种老病发生基因变异,毒力增强,或则获得了新的感染力。或则由于有抵抗的老动物淘汰。例子有禽流感和口蹄疫等,这些病有一定的长周期性。
这样养殖中,我们知道我们必然要被袭击,可不是道被什么、在什么时候,十分被动。由于这些“新”病没有得到免疫,所以一般情况下,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用药方面:
在用药方面,我们时时刻刻被养殖户的看似有理、实际上很错误的“试验”思路困扰:
比如同时用药,A药用了就好,B药不行,结论就是A优于B。
或者先用A药,死亡厉害,换了B药就不死亡了,则B药好。
上次这个症状用了B药治疗好的,这次就要用B药,结果不行则是药厂管理不好了、开始造假药了。
B药如果一直用着就可以维持,死亡不是很厉害,一停就不行则这个药还可以。
那些新药,比如干扰素、转移因子、转染蛋白,是不是要在我们发病的动物身上试验出疗效?
如果用A药不行,是否意味着这个药物就真的不好?
用B药动物好了,就意味它是好药?
药敏效果好就是好药?
实验室方面:
现在追求严谨的科研(或者说实验室)被看成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困扰的疫病控制的救星。
可是在实验室诊断中我们会遇见更多的困惑,几乎威胁到实验室的存在,实验室似乎成为病急了才会拜的神,出现了好些闲置的实验室(主要是细菌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我们也很迷茫:
送来的几个死猪(鸡)代表的了全群情况吗?
按照我们的诊断,开的药到底治好了没有啊?
因为,一般试验人员对于生产很陌生,而且也没有追踪结果的动力,看上去很好,结果如何,只有用了的人自己心里有数,导致了试验可有可无。
造成的后果:
一个例子很有象征意义。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山东凤祥集团工作,从事技术服务和一条龙养殖模式的推广工作。当时公司AA鸡收购价是3.6斤以上的鸡是4.1元/斤(分割出口),饲料价格是0.7元/斤,如果不发生大疫病的情况下,药费是0.6-1元/只—这意味着今天不可想象的6元/只以上利润,再乘以每年养殖批数5.3,而每个鸡只需要养殖户交5元押金,公司免费提供鸡苗、饲料、药物、常驻技术服务人员、定价按时及紧急回收。可以想见这对于苦于无致富门路的农民的吸引力有多大。困扰现阶段养殖企业(户)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都已经解决:
l
销售问题,可以高价全销
l
原料(饲料)、药物价格低
l
有完善的技术服务,定时技术员上门服务,重大问题专家(山东农大教授)解决。
l
资金问题,相对于可能利益,5元/只押金几乎可以忽略。
可是最后的结果是无法使人满意的。
在今天看来无法做到的高回收价、低成本情况下,养殖规模却在飞快的萎缩下去。公司必须要跨省放养合同鸡,由此带来的成本的提高、利润降低,不言而喻。再向后到2007年,就我了解公司所在地阳谷基本上养殖的是817等低质量鸡种,大肉食鸡几乎绝迹,结果是一件好事最后不了了之。
因为实际情况是:养殖户如果做到2元/只的盈利就很不错了,其余的利润都被疫病夺走了,赔钱比例接近20-40%,最为危险的是10%的因为赔钱而不再养,如果有大的流行病时,比如2000年禽流感流行时,不再养殖比例接近20-30%。
为什么会这样?
2、分析
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我们会发现以下问题。
2.1 技术服务现状
对于技术服务人员来讲,他们工作中遇到下面的问题,所以很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a、学校里的知识必须需要实践的提高才有用,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而在实践中可参考的资料少,也很难遇见愿意倾囊相授的老师。
b、如何从研究型转向实践型:学会站在养殖企业角度考虑问题;相关生产管理知识的积累,离开生产管理来谈疫病控制是不合理的。
c、工作态度的问题:对于工作的辛苦和受到的偏见,如何过的了自己这一关。
d、病例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所有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东西,因而服务水平就难快速、整体提高。
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服务手段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a、过于依赖经验来和解剖。
b、过于重视疫病本身,忽略其余。
2.2 兽药现状
兽药方面,我们实际上很难知道以下情况:
a、是否成分和含量和说明相符?简单的看标签取药是不可取的。
b、成分和含量是否稳定?
c、单成分药物是否可以解决问题?这也是养殖企业的无奈选择,可是明显单成分药物对重度感染效果不理想。
d、是否使用了一些有效但是有害的药物?
e、本身耐药性的产生
比如禁药和缓解症状药物,这是很多药厂可能采取的措施。
2.3实验室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需要做检测的情况下,养殖企业(户)会选择大学或者一些畜牧站来做,因为这样似乎“很方便”。可是我也在江苏省农科院禽病研究室做过课题,也接待过来就诊的养殖户。觉得这样的实验室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1、作为科研单位,其实都有自己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或则操作人员不了解生产实际。可能只简单出具结果,可是没有统计和分析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2、难讲作为从偶尔的发病体检测而来的结果,不讲是马后炮的话,也很难讲能多大意义上代表养殖场真实情况。
3、没有背景资料的检测出来的结果,反而使养殖(企业)户无所适从、疲于奔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