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寄生虫病的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实际生产中养殖者和兽医应为猪场选定最佳的驱虫策略,因地制宜的为养殖猪场提供一个科学的清除寄生虫的方案。要做好猪只的驱虫工作,一般应掌握以下几个步骤。
一、科学选用驱虫药
目前,对猪场危害较大的寄生虫主要有疥螨、鞭虫、蛔虫、圆线虫等寄生虫,猪场应选用新型、广谱、高效、安全,并且使用效果较好的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及新型的伊维菌素和芬苯达唑等复方驱虫药物,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虽然单纯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驱除疥螨等寄生虫效果较好,但对于在猪体内移行期的蛔虫幼虫、毛首线虫则效果较差,而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则对线虫、吸虫、球虫及其移行期的幼虫、绦虫都有较强的驱杀作用,对虫卵的孵化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应选用复方驱虫药,如“虫迪”(多拉菌素、芬苯达唑)。
如果发现猪囊虫,可选用吡喹酮或用槟榔进行驱虫,应尽量避免使用左旋咪唑、敌百虫等容易引起猪群中毒的驱虫药物,另外还要注意药量不能过量或者不足,以免影响效果。
二、注意抗药性
有些猪场长期使用一种寄生虫药或长期不合理使用驱虫药物、驱虫次数过于频繁、剂量过高或过低,造成某些寄生虫产生抗药性或耐药性。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轮换用药、减少用药次数,合理使用驱虫药物,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以避免产生抗药性,保证驱虫效果。通过药敏试验,一旦发现抗药性产生,应立即更换药物。
三、选择适宜的驱虫时间
仔猪在42~56日龄时进行第1次驱虫效果比较好,如使用“虫灭光(阿维菌素)”,按350克/吨饲料混饲,连用2~3天。用药后可将成虫、幼虫和若虫杀死,但虫卵不能杀死,疥螨从虫卵到幼虫的发育时间约为12天,药效过后虫卵孵化发育成若虫、幼虫或成虫,会造成再次感染。因此,应在第1次用药结束后的7~10天,再投药1次,连用1~2天,将由虫卵孵化发育的幼虫杀灭,才能彻底解决疥螨问题。
早期驱虫可以明显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仔猪感染寄生虫的主要来源为母猪以及其接触的环境,在母猪的产前驱虫,可切断母猪和仔猪间的寄生虫传播环节。
在潮湿天气(如春、夏季节)比较容易发生疥螨病,应提前加以预防。育成猪也应驱虫,可在4月龄时,应按上述要求重复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在2、6、10月份分别使用广谱驱虫剂进行3次驱虫,引进种猪及后备猪转入生产区前应进行驱虫,喂驱虫药前应先停喂一餐,使拌有药物的饲料能让猪1次全部吃完,以节省药物和提高疗效,对20日龄以下的猪最好暂不使用驱虫药。
四、观察驱虫效果
驱虫药物对疥螨的药效并非立即起作用,一般需在投药后的2个星期才有较明显的效果。给猪驱虫时,应仔细观察。若出现中毒,如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将猪赶出栏舍,让其自由活动,以缓解中毒症状,必要时可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品解救。
五、除虫
要扑灭寄生虫,仅靠驱虫是不行的,几乎所有的驱虫药都不能杀死寄生虫卵,驱虫后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不及时无害化处理这些粪便,就会污染外界环境,成为新的污染源重复感染,造成猪场猪寄生虫病“年年治、年年防、年年还在老地方”。
猪驱虫后应将粪便清扫干净堆积起来进行发酵,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驱虫后排出的粪便最经济的无害化处理方法是将粪便、垫草等集中倒入贮粪池内,表面铺一层干粪和杂草,最后上面盖一层湿土封好,经1~3个月发酵后,粪便即可掏出作肥料用。粪便在发酵的过程中,发酵池内的温度可达到60~70℃,既能杀灭寄生虫虫卵又能杀死一般性病原体。
舍内地面、墙壁、饲槽应使用10%~20%的石灰乳或10%~20%的漂白粉液消毒,以杀灭寄生虫虫卵,减少二次感染机会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