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奶牛疾病学 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
乳 房 炎(Mastitis)
乳房炎为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
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因其造成奶量的下降,病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化脓、坏疽、萎缩,致使永久失去泌乳能力,其淘汰占奶牛总淘汰率的9%~10%,在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
隐性乳房炎在奶牛群中更为普遍。据美国、日本报道,头阳性率高达50%;乳区阳性率为20%~30%。近年来,我国各地分别进行了普查,结果是:兰州乳区阳性率为27%(冬季)、浙江为36%~55%、上海为35.8%~51.2%;北京头阳性率为62.7%,乳区阳性率为31%。由于患牛乳房和乳汁无明显的可见肉眼变化,临床上很难被发现,故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乳房炎发病之多,流行之广,淘汰之高。因此,加深了解其对奶牛生产的危害性,这对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制,无疑是有益的。
病 因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乳房炎的主要原因。而环境因素及牛体的状况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病原微生物 按其传染方式及生活繁殖场所分为两类:
传染性病原菌 主要生活和繁殖是在牛乳房上和乳房中。挤奶时由挤奶员的手、洗乳房的毛巾、挤奶杯等在牛间传播。主要病原菌是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对合肥一奶牛厂128份乳样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为88株,占检出菌的81. 5%。
环境性病原菌 主要生活和繁殖是在牛体外,如粪便、褥草、污水、泥土及蝇类。当牛与外界环境接触时,牛体感染后而发病。这类病原菌有大肠杆菌、乳房链球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等。
此外,还有真菌如念珠菌属、毛孢子菌、酵母样芽状菌、胞浆菌属以及病毒等。
环境因素 主要指管理不当和环境卫生不良。
(1)牛舍不清洁、不消毒。
(2)运动场内粪便不清扫,褥草不勤换,排水不良,污水积聚,运动场泥泞。
(3)病牛乳不集中,挤在牛床上后,不冲洗,不消毒。
(4)不严格地执行挤乳操作规程,人工挤乳时不洗手;洗乳房水不勤换;毛巾共用,不消毒不进行乳头药浴。机器挤奶时乳杯不清洗、不消毒或处理不彻底。
牛体状况 主要指“乳素”的产生、机体抵抗力的强弱及乳房形态等。
(1)乳腺产生的“乳素”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作用。有人认为,泌乳期时产生的“乳素量大,干奶期时“乳素”降低,致使干奶期易感染。
(2)一般认为,免疫球蛋白是由血液中进入乳房内而于乳中出现的,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乳中免疫球蛋白也相应下降,易感性增强。
(3)乳房过于下垂、过大,牛蹄的踏伤,或其受外力作用而引起乳房或乳头的刺伤、刀伤崩裂和挫伤等。
发病机理
乳房炎的发病包括侵入、感染和发炎3个阶段。
各种不良的致病因素,促使了细菌微生物经乳头口侵入乳头管。由于受奶牛体质、细菌的数量和毒力,乳头内抗菌物质等影响,病原微生物呈现出不同的致病作用,奶牛表现出不同的症候。轻度的炎症,受害乳区的血管损伤较轻,血液成分渗出较少,仅见有白细胞的不同程度在乳中增加,而临床症状不明显,此时,呈隐性感染,即称隐性乳房炎。
随着机体抵抗力的降低,病原微生物在乳房内继续生长、繁殖,或细菌继续侵入而发生重复感染,细菌数量增多,毒力增强,乳房组织对细菌敏感性增高,则引起乳房组织炎症过程的加剧,血管渗透性增高,血管内大量的有形成分进入腺泡内,致使乳房明显肿胀,乳汁变性;当腺泡破坏严重时,泌乳停止,临床上可见明显症状,即称临床型乳房炎。除了乳房变化外,当细菌毒素及其分解产物吸收人血,对全身呈现毒性作用,则奶牛全身反应明显,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
轻微炎症缓解后,受损伤的乳区奶产量将逐渐恢复;中度感染,受损伤的乳区恢复时间较长;严重损伤者,损伤的腺泡将形成瘢痕组织,以致发生纤维化、萎缩,泌乳能力消失。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根据病原不同,可分为细菌性、霉菌性乳房炎;根据病理变化,可分为浆性、化脓性、出血性、坏死性和坏疽性乳房炎;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乳房炎。
尽管乳房炎的分类较多,就从生产实践观点出发,我们认为按临床症状分法较为适用。
临床型乳房炎 为乳房间质、实质或间质实质组织的炎症。其特征是乳汁变性、乳房组织不同程度地呈现肿胀,温热和疼痛。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乳房炎。最急性 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多发生于1个乳区,患乳区乳房明显肿大,坚硬如石,皮肤发紫,龟裂,疼痛明显,健乳区奶产量剧减,患乳区仅能挤出1~2把黄水或淡的血水。全身症状显著,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至41.5~42℃,呈稽留热型,心跳增数达110~130次/min,呼吸增数,精神沉郁,粪便黑干,肌肉软弱无力,不愿走动,喜卧,迅速消瘦。
急性 病情较最急性缓和。发病后,乳房肿大,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质度硬,乳房内可摸到硬块,有避躲和踢人表现,全身症状较轻,精神尚好,体温正常或稍升高,食欲减退,奶量下降为正常时的l/3~1/2,有的仅有几把奶,乳汁呈灰白色,内混有大小不等的奶块、絮状物。
亚急性 发病缓和,患乳区红、肿、热、痛不明显;食欲、体温、脉率等全身反应均正常;乳汁稍稀薄,色呈灰白色,常于最初几把乳内含絮状物或乳凝块。体细胞数增加,pH值偏高,氯化钠含量增加。
慢性 由急性转变而来。病反复发生,病程长,发作又转入正常。乳产量下降,药物反应差,疗效低。头几把乳汁有块状物,以后又无,肉眼观正常;重者乳异常,放置后见能分出乳清或内含脓汁;乳房有大小不等的硬结。由于反复经乳头管内注射药物,乳头管呈一条绳索样的硬条,挤乳困难。乳头变小,乳区下部有硬区。
隐性乳房炎 又称亚临床型乳房炎。为无临床症状表现的一种乳房炎。其特征是乳房和乳汁无肉眼可见异常,然而乳汁在理化性质、细菌学上已发生变化。具体表现pH值7.o以上,呈偏碱性;乳内有乳块、絮状物、纤维;氯化钠含量在o.14%以上,体细胞数在50万个/mL以上,细菌数和电导值增高。
病程与预后
乳房炎的病程、预后与奶牛体质、病原微生物、治疗及护理条件等,有直接关系。
奶牛体质好,病原微生物毒力弱,治疗及时,护理合理,病程短而预后良好。
奶牛体质差,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治疗不当,护理差,病程长而预后不良。
最急性病例,如治疗失误,预后不良,死亡率约lo%;虽不死亡者,病程可持续月余之久,多因乳腺组织受损,无乳,而被淘汰;或转为慢性,最后见患乳区萎缩、变小,泌乳能力丧失,变成所谓“瞎乳房”。急性病例,治疗合理,病程短,预后良好,多经3~5d痊愈。也有发展为坏死性乳房炎的。
慢性病例,由于乳腺组织呈渐进性炎症过程,泌乳腺泡较大范围遭受破坏,乳腺组织发生纤维化,常引起乳房萎缩和乳房硬结。
诊断
根据乳房炎临床症状明显程度不同,故其诊断方法各有偏重。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以乳房及乳汁的临床检查即可。检查内容包括:
视诊 观察乳房的大小、对称性、乳头的大小、形状、完整性(有无外伤)及皮肤颜色等。
触诊 内容包括有无疼痛、敏感性、乳头管及乳房坚硬度、乳房上有无硬块,有无捻发音、温度有无增高、乳上淋巴结有无肿大等。
乳汁变化 观察其颜色、絮状物、黏稠度、血块等。
鉴于临床型乳房炎表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极易被确诊。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由于无临床症状表现,故只能依靠于物理和化学检验、乳中体细胞测定,以及微生物检查等。
治 疗
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
治疗要求:对乳房炎的治疗应越早越好,过晚治疗,效果不大。治疗期间应适当限制饮水,以减轻乳房负担;加强管理,病牛应置于清洁、干燥、温暖、安静的环境之中;治疗方法和药物要选择得当。诊断要准,如是继发病时,应要对原发病采取治疗。
治疗原则:消灭病原微生物,抑制和控制炎症过程,改善奶牛全身状况,防止败血症。
具体方法:目前,治疗乳房炎的方法很多,现归纳如下:
乳房内注入 这是治疗乳房炎常用、简便、有效的方法。药物有抗生素、磺胺、l%硼酸、氨苯磺胺、高锰酸钾等。为了保证药效,在进行乳房注入时,应注意:①乳导管、乳头、术者手均要严格消毒。②乳房内的乳、残留物应挤净。如有脓汁而不易挤出时,可先用2%~3%苏打水使其“水化”,再挤。⑧抗生素的使用,宜选用经药敏试验后的有效药物,在不能作药敏试验的牛场,要随时注意药物疗效,要注意耐药性,效果不好者,应适当更换。④每挤完一次乳后立即注药一次,注药后,可轻轻捏一下乳头,防止漏出。
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生素 主要用于全身症状明显的病牛。临床上常用的是青霉素350刀IU,链霉素4g,一次肌肉注射,每日两次。四环素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10mg,分两次静脉注射,严重者可加2~3倍量,效果更好。
静脉注射普鲁卡因液 用0.25%~0.5%普鲁卡因液400~500mL,一次静脉注射,可减少全身对疼痛的敏感性,缓解病区疼痛,加速病区的新陈代谢,称血管感受器封闭疗法。除此,也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各100万一300万IU,加3%普鲁卡因10~20mL、生理盐水40~60ml,进行会阴静脉和外阴动脉注射,收到了较好效果阴静脉
封闭疗法 常用的有乳房基底封闭、会阴神经封闭、腰间隙乳房神经干封闭。
乳房基底封闭:前叶发炎时,在乳房前腹壁与乳房基部之间,将针头向对侧膝关节方向刺入8~10mL,注入药液;后叶发炎时,术者位于牛的后方,在左右乳房中线离开2cm乳房基部后缘,针头对向同侧腕关节方向刺人,注入普鲁卡因溶液150~200mL。
会阴神经封闭:在坐骨切迹处,针头刺人1.5—2cm,注入3%普鲁卡因溶液20mL。
腰椎乳房神经封闭:在3—4腰椎横突处与母体纵轴呈水平垂直作一直线,在背最长肌距中线6~7cm处与母体纵轴作平行线,两线交点处,针向下刺人5~10cm,注药。
中药疗法 处方很多,重点介绍如下:
(1)金蒲汤:金银花80g、蒲公英90g、连苕30g、紫花地丁80g、陈皮40g、青皮40g、生甘草30g。 白酒适量为引,水煎去渣,取汁内服,每日1剂,重病日服两剂。
(2)当归50g、蒲公英50g、紫花地丁50g、连苕50g、鱼醒草50g、荆芥50g、川芎50g、薄荷 50g、大盐50g、红花50g、苍术50g、通草50g、甘草50g、穿山甲50g、大茴香50g。
加水,每次加食醋1 kz,煎汤至800mL,局部温敷,1剂煎6次,每次温敷30~40min。
对症疗法 根据病情,可注射10%~25%葡萄糖液500—1 000mL,5%碳酸氢钠液500~1000mL,10%一20%葡萄糖酸钙500~1 000mL。
激光疗法 用二氧化碳激光机,氦氖激光机照射病牛交巢穴。
乳房炎患区破坏法 当乳区经常产生异常乳并反复出现临床型乳腺炎,或者有慢性坏死性炎症时,为了阻止炎症的反复发生,减轻患畜的病情,可向患区乳房内注入:
(1)10%福尔马林100mL,加灭菌生理盐水500mL,稀释后灌入乳区内,直到不能注入为止。此药产生炎症轻,全身症状出现少。
(2)5%硫酸铜溶液20mL
(3)3%硝酸银溶液50~100mL
(4)洗必泰50mL
上述的任何一种药液注入后应停留于乳房内,不再挤出,经24—48h后,乳房肿胀、发炎,若患牛有全身反应如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等,可将药液挤出,患区经急性炎症后逐渐萎缩,腺体破坏。
隐性乳房炎的控制 目前,国内外对隐性乳房炎都不用抗生素治疗,而是提倡综合预防,降低其阳性率。其主要原因是隐性乳房炎流行广,发生多,所需药费开支过大,经治疗用药,损山西农业大学提出将有特定形状的无毒、无味、无菌的高分子化合物,在无菌条件下置人乳房内,通过良性刺激,激发乳房防御机能,以预防和治疗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盐酸左旋咪唑的应用 岛田保昭报道,在泌乳期,按每千克体重7.5 mg一次内服,乳区有效率为58.9%;分娩前1个月内服,乳区有效率在?5%以上。深圳光明华侨农场报道,对111头牛全部按每千克3 mL肌肉注射,1个月后,阳性乳区数下降了70.30%;干奶时注射243头,整个干奶期共发生乳房炎13个乳区,243头不注射的奶牛,共发生乳房炎41个乳区,即为注射左旋咪唑的2.1倍。
《Vet Ree》(1984)报道,左旋咪唑为驱虫药,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干奶期一次应用左旋咪唑,配合乳房内注入抗生素,可刺激干奶时乳腺的防卫机能,也可能促进乳腺复旧;产犊后皮下注射一次左旋咪唑,48h复注一次,可以帮助机体防卫系统恢复正常的功用。
内服云苔子 按奶牛体型,给250~300g的剂量内服,隔日1剂,3剂为1疗程。头痊愈率为53.7%,乳区痊愈率为66.3%。总有效率头为82.1%,乳区为80.1%。
补充亚硒酸钠 据Erskin等(1990)证实,奶牛补硒2mg/(头·d),可使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乳区乳中的体细胞数达到峰值的时间缩短,使乳区细菌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由对照牛的(9.5±4.0)d延长到(20.7±3.1)d。
又据Harrison(1980)提出,在母牛分娩前21 d开始,每头日粮加0.74g维生素E和注射0.1mg/kg体重,乳房炎发生率降低26个百分点。Smith(1988)也证实,干乳期母牛每头每日供给1.og维生素E或注射0.1 mg硒/kg体重,乳房炎发生率分别下降37%和12%,同时补
充维生素E和硒,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产前60d同时补给维生素E和硒,可使泌乳4d内和全泌乳期的乳房炎发病率分别降低57%和32.4%。
预 防
乳房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发生不仅与病原菌的侵入、繁殖有关,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环境卫生的好坏,饲养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否完善,以及挤奶人员的操作技术的优劣等。显而易见,乳房炎的预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尽管如此,多年来,国内外的专家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乳房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减少其对奶牛生产所造成的危害,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总结出了一整套预防乳房炎的有效措施,现归纳如下:
加强管理,减少乳腺感染
建立稳定、训练有素的挤奶员队伍 挤奶员的技术水平直接与乳房炎有关。因此,应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乳房结构,泌乳生理,乳房炎的发生、传播及预防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他们执行挤乳操作规程的自觉性。
搞好环境卫生,阻止细菌繁殖 不良的环境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场所。因此,保持环境、牛体清洁是防制措施的关键。粪便、垫草要及时清扫,堆积发酵;运动场要清洁、干燥,污水及时排除;牛舍、牛床经常用水清洗,定期用1%~2%碱水消毒;牛体每月刷拭,冬天干刷,夏季用水刷拭。创造优良环境,减少应激因素 引起奶牛的应激因素很多,如妊娠、分娩、不良的气候条件(严寒、酷热、湿热)、严重蹄病、惊吓、饲料发霉变质等都能引起奶牛的应激反应。研究表明,牛庄应激中,白细胞吞噬和消化细菌能力降低60%~98%。产后和夏季,正是因为牛受到了较多应激条件,干扰了牛体与细菌间的平衡,致使乳房炎发病增多。因此,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创造良好的“人工小气候”,牛舍保持安静,使牛生活在最佳环境之中。
加强挤乳卫生,执行挤奶操作规程
(1)挤乳前应将牛床打扫清洁,并将牛体特别是后躯刷拭干净。
(2)挤乳前最好用200~300uL/l有效氯溶液清洗乳房,再用50℃的温水用干净毛巾彻底洗净乳房。水要勤换;每头牛要固定一条毛巾;洗涤后一定要擦干,防止洗乳房的污水流到乳头或挤乳杯内套和乳头皮肤间;奶桶洗净后擦干;毛巾要煮沸消毒。
(3)头几把乳应挤在容器内,不要挤在牛床上;先挤健康牛的乳,后挤乳房炎病牛的乳,乳要单独处理。
(4)加强挤奶员卫生:挤乳员要固定,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手要用消毒液洗涤。这是因为手是传染源。经检查,50%挤乳员的手就在挤乳前污染了,挤乳中100%污染,用消毒液洗涤后80%手上可培养出细菌,不用消毒液洗涤的95%可培养出细菌。故值得注意。
目前,在上海、南京和北京的一些大型奶牛场,在预防乳房炎的过程中,采用“两次药浴、纸巾擦拭”,即先用消毒液洗乳头,再用纸巾擦干乳头,挤去前两把奶,再上机挤;挤净奶后,立即用消毒液药浴乳头的方法,使隐性乳房炎显著减少,牛奶中细菌数在10万以下,有的牛场保持在5万以下。
坚持乳头药浴 乳头药浴(乳头进行药液消毒)是控制奶牛乳房炎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对消除病原菌,如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棒状杆菌的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1916年,乳头药浴首先由Moak提出,但未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New—bould和Barnum重新又倡导了乳头药浴,其后,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它的作用,并被临床上所采用,目前,我国不少奶牛场也已进行这一工作。
药浴的作用 正常挤乳后,乳头管松弛20—30min,乳头和乳房因乳汁排出而呈负压状态由于挤乳卫生不良,加至奶牛卧于污秽地面或褥草上,极易使寄生在乳头皮肤上的病原菌及污染物侵入乳头管而发生感染,因此,乳头药浴能减少挤乳过程中乳头上污染及进人乳头管的细菌、痘疮等传染。其作用是:①能抑制病原菌在乳头口的生长繁殖。②对残存于乳头上的病原菌有杀灭作用。⑧能防止乳头外伤所引起的感染,并能促使创伤的愈合过程。使用这一技术,临床效果明显。据国外报道,可降低乳房炎新感染率达50%~80%,临床型乳房炎可降低45%~55%。1983年,作者曾于四季青牛场进行药浴试验,选择不同药液浸泡乳头,结果以3%次氯酸钠液、0.3%洗必泰液效果最好,乳中白细胞数明显下降。
药浴药品 常用药品有4%次氯酸钠、0.3%~0.5%洗必泰、0.2%过氧乙酸和0.5%~1%碘附。任何药液与有机物接触后药效都会降低,所以每次挤乳后使用的药液都应倒掉;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应在冷暗处保存,否则会降低效力;药浴原液或稀释液应避免受冻,以防变质,使药液分解,出现无效或效果增强;次氯酸钠放置过久,或多次浸泡污染后,易发生变质,易使乳头皮肤皱褶。残余液不倒掉再用反而造成污染,如,洗必泰和铵盐化合物作药浴液,残液有沙雷氏菌污染的报道;残留碘附液可造成绿脓杆菌生长而造成污染等。
药浴杯 为特制的塑料乳头药浴杯,用时宜用85℃热水清洗干净,为盛药液的特制杯。
药浴方式 有浸泡法和喷洒法两种:浸泡法,是指在浴杯内盛上药浴液,将药液挤压或倾入杯中,使乳头在药液中浸泡一定时间的方法。喷洒法是用喷雾器将消毒药喷洒到乳头上。此法效果不如浸泡法。
药浴时间 于挤完乳或停挤乳机后1min进行,越早越好。以浸入半个乳头为最佳,浸整个乳头也可。
药浴次数 干奶牛是在停乳时的前10d,每日1或2次;产牛在预产期前10d开始,每日1或2次;泌乳牛在每班挤乳后进行一次,持续1个泌乳期。
药浴注意事项 ①初次使用,药物浓度由低逐渐增大,使乳头皮肤有一个适应过程。②使用新的药液,如对其药物性能尚不了解,应先作几头试验,如无反应,再扩大范围,以免发生乳头损伤。⑧使用药物要合乎标准,如次氯酸钠的含碱量不超过o.05%。④严冬季节,为防止乳头冻伤和破裂,可暂停药浴。
干奶期注入抗菌药物 干奶初期,由于乳腺细胞变性和对感染抵抗力降低,故极易为微生物侵入,因此,在于奶期预防乳房炎的发生极为重要。
干奶期受到感染,产后感染增高。其感染随胎次增加而增加。
干奶期发病率占乳房炎总发病率,英国为10.2%,日本为13.9%~18.5%,前苏联为23%,我国为20%~69%。由于感染期不同,故对产奶量的影响各异。当生乳期感染后,对奶产量影响极大,应加注意。干奶期注入抗菌药物的作用 总的目的是
(1)对乳房尚未受感染的牛有预防新感染的发生对已发生乳房感染牛能达到治疗作用。
(2)减少干奶期新感染的发生,降低产犊前和产犊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
(3)比在泌乳期治疗临床型乳房炎时经济、有效。
(4)干奶期经处治过的牛,产犊后,乳中无药物残留,不污染鲜奶,产乳量提高。
干奶药物的性质 干奶期注入干奶药物这一措施,早在1949年Ward首先使用。药物应具有对乳房完全无刺激性;与乳房分泌物和乳房组织蛋白结合程度高;有高度亲水性;分子质量大,不易吸收,保持作用时间长,最低有效抑菌浓度应达3周以上;抗菌谱广等优点。目前有水剂、油剂、加缓释吸收剂及微囊等。如青霉素100万IU,链霉素100万IU,2%单硬脂酸铝,花生油适量,注人乳头内。浙江农业大学研制的复方青霉素油剂(TA—125),北京奶牛所研制的专用干奶药都用于生产。
干奶药物的应用效果 经用干奶药物证明,在停乳时注入后,产后1周内,阳性率不仅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而且也比停乳时大为降低。
干奶药物的使用 关于干奶期乳头内注入干奶药物,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全部乳区注射,能保证防治效果高;另一种认为选择乳区注射,即感染的乳区注射,未感染的乳区不注射,能节省药费,较为经济。究竟采取何法合适,各场应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治疗方案。及时治疗、淘汰病牛加强对乳房炎病牛的治疗 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一旦发病,应将其隔离,单独饲喂,针对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促使其尽快痊愈。
加强对有关疾病的治疗 奶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流行热、口蹄疫,乳头外伤、痘疮、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产后败血症等,常有乳房炎的发生,因此,应及时治疗原发性疾病,对结核、布氏杆菌病阳性牛,隔离淘汰;预防乳头外伤和牛痘发生;对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要合理处治,并预防其发生。
病牛淘汰 对病情严重而疗效不明显的病牛,低产而又呈慢性乳房炎病牛,及时淘汰是消灭乳房炎传染源的措施之一。其作用是切断传染源,保护健康牛群免受感染,节省饲料和药物费用开支,都是有益的。
总之,乳房炎是由环境、微生物和牛体三者所构成的连锁环而发生的,缺一不可。其中以环境因素更为重要。因为环境因素不仅能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和侵入乳房的机会,而且也影响到奶牛机体的抵抗力和对乳房炎的易感性。然而,人们能改变环境,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卫生清洁的环境条件,借以杜绝病原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其生长繁殖不利,把它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也减少了它们进入乳房的机会。人们也能通过繁育和饲养管理的加强,使奶牛机体健康、强壮,以提高奶牛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
乳房炎的预防只能采取综合措施才有效。而综合措施的实施也必须要长年坚持,天天进行,持之以恒。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