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59|回复: 5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4 15: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城乡居民肉食品的重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养猪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而且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生猪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生猪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市场供给,确保我国养猪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生猪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1.生猪生产
  2007年,全国生猪存栏4.40亿头,出栏5.65亿头,猪肉产量4287.8万吨,猪肉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2.5%。生猪产值6443.5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48.4%。
  —— 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地区,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生猪、猪肉生产区和调出区。在这些区域中,2007年出栏生猪4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湖南和河南三省,年出栏猪在2000万头-4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区),东北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规模养猪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 224.4万个,出栏肉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48.4%,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1800多个。京、津、沪三市生猪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正成为生猪主产区规模化养猪的新趋势。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良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良种覆盖率、胴体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率达到了135%,出栏生猪平均胴体重75.9公斤。
  2.猪肉消费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2007年,全国人均占有肉类52公斤,其中猪肉占64.5%。城镇居民每年人均购买猪肉(不含户外消费量和肉制品)为20.15公斤,占肉类购买量的6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约13.6公斤,占肉类消费的8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入量的 67.5%。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正逐渐由追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安全的小康型转变。
  3.进出口贸易
  生猪、猪肉及其副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2007年,生猪产品出口金额达到9.08亿美元,占畜产品出口总额的22.4%,是畜产品中出口额最大的产品。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活猪出口呈下降趋势,鲜冷冻猪肉和加工猪肉出口不断增加。生猪产品主要出口到香港地区、日本和朝鲜,出口金额占总额的4.1%。2007 年生猪产品进口金额为4.70亿美元,占畜产品进口总额的7.3%。其中猪杂碎和鲜冷冻猪肉是主要进口产品,主要来自法国、美国、丹麦等。
  (二)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生猪生产和产品价格波动比较明显,对居民生活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生猪业发展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生猪生产面临着新的形势,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养猪业发展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一是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玉米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高价位运行,加之国内深加工消耗玉米量的增加,加剧了饲料用玉米的供应紧张状况,且这种趋势短期内难以缓解。二是劳动力成本增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增加,发展生猪养殖劳动力成本明显加大。三是用地难。多数地方没有把生猪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问题已成为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制约因素。四是粪污处理难。养猪业污染问题已广为关注,环保压力日益增大,排污投入不断增加,行之有效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发展缓慢。
  2.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层次结构不分明,种猪场基础设施薄弱,选育水平低,供种能力小,难以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同时,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利用也不够。二是技术服务机构不完善,技术服务设施和手段不完备,制约了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产销信息服务网络不完善,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养猪业发展的需要。四是养猪业发展信贷机制不健全。由于圈舍和牲畜不能作为资产抵押,农民无法从银行借贷到扩大养猪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
  3.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各环节的利益分配矛盾突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养猪业中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养殖仍占很大比重,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
  4.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近几年来,我国生猪常见病呈多发态势,由4-5种增加至12种左右,增加了养猪户疫病防治的难度。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2005年部分地区发生的猪链球菌病和 2006年以来南方部分省区发生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对生猪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部分地区村级防疫员队伍不健全,工作经费没有保障,防控措施难以全面落实到位,存在很大隐患。
二、市场前景分析
  (一)国内市场
  从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形势来分析,国内猪肉市场出现新的趋势。一是生猪产销区对接更加紧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猪业向内地主产区转移,全国产区、销区更趋明显,销区生猪调入量逐年增加。二是国内消费量呈刚性增长。虽然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猪肉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绝对消费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农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三是市场对猪肉及产品品质要求更高。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卫生的无公害猪肉已显示出很好的市场前景。四是市场流通方式发生变化。当前,冷鲜肉、分割肉及猪肉肉制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其占猪肉消费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专卖店、连锁店、超市等销售方式正在兴起。
  (二)国际市场
  目前,世界活猪年贸易量每年约1800万头,猪肉贸易量约600万吨。猪肉净出口大国主要为欧盟和北美,净进口大国主要集中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俄罗斯,进口量约300万吨。据预测,未来世界肉类消费增量的80%在亚洲,我国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出口潜力较大。随着生猪优势产业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动物疫病防控水平不断提高,生猪屠宰加工业不断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逐渐缩短,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猪肉及生猪产品出口前景看好。
  总的看,我国养猪业饲养基数大、消费需求多,发展潜力巨大。只有立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现状,不断巩固产业基础,进一步挖掘优势产区生产潜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稳步提升养猪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猪肉消费需求,同时努力增加生猪产品出口,提高养殖效益。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为依托,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集团,大力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产品品牌,完善生猪生产市场预警体系,把握市场周期性波动规律,促进我国生猪及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发挥生猪优势产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我国现代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城乡居民猪肉消费安全。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内不同地区的生产、区位和市场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定位,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猪肉消费需求,以质量安全和区位优势努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在巩固城市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广大农村消费市场;充分利用我国猪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特色猪肉及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
  坚持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推广健康养殖,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指导生产,对投入品、饲养、加工、销售实行全程监管,全面提高生猪及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对制约生猪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抓好技术培训,提高生产者素质,增加科技含量。
  坚持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大力发展生猪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提高生猪生产的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选择沿海地区生猪产区、东北生猪产区、中部生猪产区和西南生猪产区共19个省(区市)的437个生猪养殖基地县,进行重点建设。到2015年,优势区域生猪出栏达到4.0亿头,年均递增 3.4%,猪肉产量3240万吨,年均递增3.5%。其中,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65%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50%以上;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提高到120 公斤。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种猪供应能力满足生产需求。优势区域生猪的调出量达到2.4亿头,占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60%,实现国内市场产销的紧密衔接;生猪产品出口增加到80万吨。
四、优势区域布局和主攻方向
  (一)优势区域布局原则
  从我国实际出发,并借鉴美国依托粮食资源、丹麦发挥技术优势成为生猪生产、出口大国的有益经验,我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选择的依据是:
  饲料资源优势。粮食资源丰富或饲料工业较发达。
  生产基础优势。生猪生产水平高、规模大、具有较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且相对集中连片。
  市场竞争优势。商品率高,外销量大,区位优势明显。
  产品加工优势。加工业基础较好,拥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二)布局与发展重点
  根据上述依据,选择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4省,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中部地区的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7 省,西南地区的广西、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5省(区市),共19个省(区市)为优势区域。依据19个省(市区)生猪生产的优势布局,共优选出437个生猪生产优势县(团场)。2007年,437个优势区域县(团场)生猪存栏约2.2亿头,占全国生猪存栏的50%,出栏3.2亿头,占全国生猪出栏的56% 左右,人均出栏0.97头,是同期全国人均出栏0.42头的2.3倍。
  1.沿海地区生猪产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4省的55个基地县。
  主攻方向:本区域靠近港澳、东南亚等传统猪肉贸易地区,种猪产业基础好,生猪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高,商品猪在港澳市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发展的重点是确保一定的自给率,同时发挥种猪生产优势,建立出口猪基地,增加出口。
  2.东北生猪产区。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3省的30个基地县。
  主攻方向:本区域是我国玉米主产区,饲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生猪加工业相对发达,双汇、得利斯、金锣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东北建立猪肉加工企业。发展重点是发挥成本优势,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行精深加工,确保京、津等大中城市的供应,努力扩大对俄罗斯的猪肉出口。
  3.中部生猪产区。包括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7省的226个基地县。
  主攻方向:本区域为我国传统生猪主产区和粮食产区,主要特点是粮食资源丰富,生猪生产总量大,调出量大。不但区内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而且邻近上海、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容量大。发展重点是进一步转变传统养殖方式,采取农牧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扩大屠宰加工能力;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开发利用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培育特色优势,立足于扩大本地市场,确保大中城市销区市场供应。
  4.西南生猪产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5省(区市)的126个基地县。
  主攻方向:西南地区也是我国传统的生猪产区,大多数地方是丘陵山区。发展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养猪业,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改善生猪良种化水平,确保本地区消费的同时,努力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增加农民养猪收益。
五、建设重点
  按照生猪优势区域建设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目标,重点进行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养殖基地、质量监控体系和龙头企业等的建设,全面提高优势区域的生猪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完善现有种猪场,提高种猪质量,通过原种场、扩繁场、生产场的配套建设,形成以省级为主体的宝塔式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和支持种猪场(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扩大,开展种猪测定、拍卖,建设种公猪站,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促进联合育种,提高种猪质量和供种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两场三站”,即种猪场的完善和提高、资源场的建设和完善、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站、省级人工授精中心站、县市改良配种站的建设。
  (二)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
  按照 “统一标准、规模饲养、提高质量”思路,建设一批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养殖大户,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在养猪业中的应用,提高基地县(市)生猪生产水平,实现生猪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快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完善种猪、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的监控手段,实行产品标识,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一是标准化体系:建立生猪及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兽医卫生操作规程、猪肉质量标准、猪肉制品质量标准和加工标准等。
  二是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完善19处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重点对生猪及其产品的瘦肉精、药物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进行监测。同时,基地县配备瘦肉精、药物残留等快速检测仪器和相关试剂,提高基层检测手段。
  (四)龙头企业
  对生猪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扩大猪肉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配套建设储运系统和环保设施。
  (五)数据库平台建设
  对重点生猪养殖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确定固定监测点,建立全国生猪生产定点监测制度,切实做好生猪生产动态监测数据统计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生猪生产基础数据,做到数据准、情况明、底数清,对生猪生产形势进行分析和预警,合理指导养殖户发展生猪生产。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发展生猪生产的政策体系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精神,落实和巩固能繁母猪补贴制度、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对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等现有扶持政策,向优势区域倾斜,不断完善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生猪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发展生猪生产贷款难、用地难以及粪污处理难问题,为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快科技进步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是降低生猪生产、加工成本,提高生猪及产品质量的根本出路。坚持引进良种和发挥国内地方猪种资源优势相结合,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商业育种,面向不同的市场培育一批品质优良、抗病抗逆性强、生产性能高的新品种(品系)。加快对饲料、饲养、疫病防治、环境控制、屠宰加工等技术的攻关研究、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良种良法相互促进,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
  (三)提高生猪饲料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饲料,推广应用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生猪的抗病能力。严格饲料市场准入,加强对饲料质量的监督检查;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以打击“瘦肉精”为重点,严肃查处在猪饲料中违法添加违禁药品和化学物质的行为,保障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工作
  强化种猪场重点疫病净化工作,从源头提高生猪健康水平。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快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建设。强化检疫监管,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抓好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保障基层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五)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鼓励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联合兼并等多种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发展的内部活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实力强、标准高、牵动力大的现代化加工企业。完善生猪产业链利益连接机制,协调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建立生猪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稳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六)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和预警
  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以养猪大县和生猪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强定点跟踪调查,强化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定期进行信息发布和预警,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加强生猪产区和销区供需信息交流,促进生猪产销衔接,引导合理出栏,促进均衡上市。
附表: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优势县名单(437个)
优势区
省份
县数
县市名称
沿海优势区
(55个县市)
江苏
22
阜宁县、泰兴市、沭阳县、如皋市、滨海县、盐都区、淮阴区、涟水县、姜堰市、海安县、东台市、如东县、东海县、邳州市、楚州区、大丰市、灌云县、射阳县、新沂市、泗洪县、通州市、灌南县
浙江
11
嘉兴市南湖区、杭州萧山区、衢州市衢江区、嘉善县、湖州市南浔区、江山市、金华市婺城区、海盐县、德清县、龙游县、平湖市
福建
5
新罗区、福清市、上杭市、延平区、永定县
广东
17
五华县、高州市、化州市、四会市、廉江市、电白县、新兴县、三水区、蓬江区、高要市、怀集县、博罗县、信宜市、鹤山市、阳春市、清新县、南雄市
东北优势区
(93个县市)
辽宁
18
普兰店市、凌海市、黑山县、昌图县、阜新县、新民市、庄河市、绥中县、北镇市、辽中县、彰武县、开原市、海城市、义县、康平县、台安县、大连市郊区、瓦房店市
吉林
7
农安县、榆树市、公主岭市、梨树县、德惠市、九台市、舒兰市
黑龙江
5
望奎县、巴彦县、肇东市、宝泉岭分局、红兴隆分局

中部优势区
(226个县市)
河北
36
定州市、玉田县、唐山丰润区、藁城市、抚宁县、遵化市、滦南县、鹿泉市、正定县、新乐市、迁安市、辛集市、大名县、晋州市、魏县、唐山丰南区、滦县、易县、栾城县、承德县、三河市、武安市、永年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深州市、徐水县、卢龙县、定兴县、涿州市、安平县、馆陶县、行唐县、赵县、高碑店市
安徽
21
霍邱县、利辛县、临泉县、太和县、墉桥区、长丰县、肥东县、泗县、灵壁县、寿县、蒙城县、涡阳县、阜南县、谯城区、颖上县、明光市、固镇县、怀远县、濉溪县、五河县、萧县
江西
11
南昌县、上高县、东乡县、樟树市、高安市、袁州区、新干县、新建县、丰城市、余江县、进贤县
山东
40
诸城市、高密市、莒南县、新泰市、曲阜市、梁山县、泗水县、汶上县、商河县、莱西市、胶南市、章丘市、邹城市、平邑县、单县、肥城市、乐陵市、邹平县、寿光市、齐河县、胶州市、腾州市、宁阳县、牡丹区、安丘市、临朐县、即墨市、兖州市、莒县、岱岳区、陵县、历城区、郓城县、沂水县、莱城区、禹城市、阳谷县、曹县、长清区、济阳县

中部优势区
(226个县市)
河南
45
正阳县、西平县、邓州市、唐河县、固始县、杞县、太康县、许昌县、叶县、鄢陵县、临颖县、遂平县、禹州市、汝南县、长葛市、西华县、辉县市、尉氏县、新蔡县、汝州市、商水县、夏邑县、淮阳县、鹿邑县、沈丘县、永城市、虞城县、通许县、镇平县、拓城县、确山县、项城市、舞阳县、内乡县、卫辉市、襄城县、上蔡县、武徙县、睢县、中牟县、睢阳区、民权县、新野县、方城县、浚县
湖北
23
襄阳区、松滋市、钟祥市、曾都区、仙桃市、潜江市、当阳市、枝江市、夷陵区、南漳县、京山县、恩施市、枣阳市、鄂州市、黄陂区、天门市、监利县、利川市、武穴市、宜都市、建始县、宜城市、巴东县
湖南
50
湘潭县、长沙县、宁乡县、汩罗市、湘乡市、洞口县、衡阳县、双峰县、武冈市、衡南县、浏阳市、岳阳县、新化县、耒阳市、望城县、邵东县、攸县、桃源县、湘阴县、衡东县、常宁市、茶陵县、道县、石门县、宁远县、灃县、赫山区、平江县、桂阳县、鼎城区、涟源市、邵阳县、隆回县、新邵县、溆浦县、桃江县、永兴县、零陵区、冷水滩区、南县、安化县、安仁县、沅江市、宜章县、东安县、嘉禾县、株洲县、慈利县、蓝山县、屈原农场
西南优势区
(126个县市)
广西
29
博白县、兴宾区、武鸣县、桂平市、八步区、全州县、钟山县、陆川县、北流市、平南县、象州县、昭平县、兴安县、荔浦县、兴业县、武宣县、宜州市、临桂县、横县、鹿寨县、灵山县、合浦县、忻城县、富川瑶族自治县、覃塘区、平果县、岑溪市、容县、浦北县
重庆
26
合川区、开县、江津区、万州区、永川区、云阳县、巴南区、长寿区、涪陵区、荣昌县、綦江县、垫江县、奉节县、梁平县、潼南县、南川区、大足县、铜梁县、忠县、丰都县、黔江区、璧山县、彭水县、巫山县、武隆县、巫溪县
四川
55
安岳县、三台县、中江县、巴州区、简阳市、邛崃市、仁寿县、雁江区、武胜县、宜宾县、渠县、达县、岳池县、资中县、安居区、乐至县、射洪县、平昌县、通江县、苍溪县、南部县、广安区、宣汉县、邻水县、大竹县、崇州市、仪陇县、营山县、会理县、大邑县、绵竹市、南江县、剑阁县、荣县、嘉陵区、合江县、阆中市、彭州市、金堂县、东坡区、双流县、富顺县、泸县、南溪县、江油市、东兴区、盐亭县、都江堰市、万源市、威远县、井研县、广汉市、蒲江县、犍为县、古蔺县
贵州
8
遵义县、兴义市、毕节市、仁怀市、正安县、习水县、思南县、威宁县
云南
8
宣威市、会泽县、陆良县、富源县、麒麟区、寻甸县、沾益县、腾冲县



(农业部)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hrdong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3-5 14: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仍是兵家必争之地啊。不知当地政府是否真正支持养猪?恐怕没有吧。现在要找一块可以大摇大摆养猪的地,确实很难哦。
发表于 2009-3-7 09: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西北地区的县市。
发表于 2009-3-7 22: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湖南和四川多一些

不过四川那么多有名饲料厂   可湖南的有名气的饲料厂确不多
发表于 2009-3-10 08: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或许会有很多的项目支持!
发表于 2009-3-13 11: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资料不充分,不知道上哪儿去搞的

jszq 于 2009-3-13 11:03 补充以下内容

呵呵,是农业部的啊?
难怪不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2-22 22:3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