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32|回复: 6

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设计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3 2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制定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对一种传染性或侵袭性疾病的免疫程序设计必须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疫苗的特点相结合,制定的程序必须适合本场的实际情况,但目前仍有不少规模化猪场在免疫程序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结果导致一些疫病常常发生,给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猪场工作实践中推行的程序化免疫模式取得的经验,与各位同行一起就免疫程序的设计进行探讨如下:
  免疫程序制定的依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首先考虑的是了解猪场附近一定区域内以往及目前疫情流行的情况,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具有传染性,附近区域的猪病疫情状态会影响或威胁猪场易感猪,如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等,在免疫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将当地经常流行、危害性大的疫病防治列入免疫范围。但对某些未查清流行情况的新病必须谨慎,不能盲目使用疫苗,以免暴发该病。
  科学地制定一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必须以实验室数据为基础
  猪只免疫与其体内母源抗体水平有关,母源抗体水平高,要干扰疫苗的免疫作用,只有当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水平,使用疫苗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免疫作用。当前猪瘟免疫失败就与母源抗体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据王宝琴(1982)报道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在7日龄免疫,65-75日龄攻毒全部死亡,15日龄注苗,67天时能保护50%,30、40日龄注苗,71日和104日龄攻毒3/4以上得到保护。四川省兽防站测定,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在20日龄免疫,3月龄攻毒只保护50%;50日龄注苗,8月龄攻毒还能保护75%,9月龄保护50%,可见母源抗体水平与免疫的关系。
  要科学地制定一个免疫程序,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验室工作,以确定猪只母源抗体水平。仔猪出生后头10-14天内其预防全身性感染的抵抗力主要是从初乳中获得,很显然如果母猪分娩后不能正常泌乳,就会影响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仔猪采食初乳后血液中IgG水平在12-24小时就达到高峰,并会较长时间地存在于仔猪体内。据高瑞伦(1984)检测了536头仔猪,1-2日龄保持母抗者占62.5%;3-4日龄保持母抗者占36.8%(其中20%的猪在1∶32以上);5-6日龄保持母抗者占18.7%;7-8日龄保持母抗者占5%,因此监测猪群母源抗体水平是制定猪场免疫程序的最根本依据。
  了解疫苗质量与其特性把好疫苗的质量关,首先要选择正规的渠道。对选购的疫苗产品要有批准文号、有效日期和生产厂家,同时要确保疫苗的来源稳定,不能频繁更换疫苗。另外疫苗厂家提供的产品均有使用说明,实施免疫必须根据其特性进行免疫,合理的免疫途径可以刺激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而不合适的免疫途径可能导致免疫失败和造成不良反应,同种疫苗采用不同的免疫途径所获得的免疫效果是不一样的。
  正确地把握疾病的流行新特点,以利于免疫程序的制定
  目前猪的传染病种类多、流行快、分布广,旧的疾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疾病又不断涌现出来,如现今流行的非典型猪瘟、圆环病毒2型、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等等,从而使得当前规模化猪场面临的问题是越来越头疼,猪场流行的疫病常常是几种疾病并发,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就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来看,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流行形式已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性散发为主,通常3-4年为一个周期,疫点显著减少,多局限于所谓“猪瘟不稳定地区”的散发性流行。发病特点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持续性感染、胎盘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等,在制订免疫程序时就必须考虑这些新特点。
  免疫程序制定方案结合免疫程序制定的依据及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特点现制定如下方案:
  猪瘟(HC/CSF)母猪后备母猪配种前半个月必须加强免疫一次,同时对于延期未发情、返情、流产猪只等必须及时补注;经产母猪的免疫不可选择普防及妊娠阶段免疫,否则易导致免疫失败、散发及隐形感染,同时坚决淘汰带毒母猪,一般情况下可选择分娩后14-20天免疫接种;目前主要有哈兽研研制的牛体反应苗、中牧成都研制的组织苗等。
  公猪后备公猪在5月龄时需进行免疫,同时在使用前半个月必须再次免疫接种;成年公猪宜一年三次免疫接种,同时免疫时最好分批免疫,并间隔一周,以确保精子活力。
  仔猪A超前免疫(吮初乳前免疫)赖秀惠(1979)对初生仔猪进行超前免疫,4-8周后攻毒,仔猪全部存活,又推广应用1万头仔猪,效果良好。盛祖恬(1983)选择了分娩前1个月同期免疫所生的仔猪分成5组,以吮乳前不同时间进行疫苗接种,60日龄保护率为:0h,100%;4h,100%;8h,50%;16h,25%;哺乳组,25%;对照0。抗体效价:0h,1∶128;对照1∶8以下,说明生后0-4小时作超前免疫效果良好。
  在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0-4小时)进行猪瘟免疫接种,该法要求管理精细,猪舍条件较好,有保温设施。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疫区或受威胁地区,效果良好,但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应答能力较低,保护力一般持续较短,所以45-50日龄还必须进行二免。
  B常规免疫门常平(1980)对有母源抗体仔猪进行免疫接种,随后攻击强毒,发现15-25日龄首免者的保护力持续不超过65日龄。因此,宜首免20-25日龄,二免60-65日龄。
  口蹄疫(FMD)口蹄疫(FMD)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它可发生于任何月份,以秋末冬春为常发季节,尤其以春季为流行盛期,夏季较少发生,但在规模化猪场大群饲养的情况下,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因此,无论是疫区还是非疫区,必须进行疫苗接种。
  当前许多猪场采用的是季节性预防,有的是每年3、9月份普防,有的根据当地疫情则每年三次(间隔4个月)普防,这些免疫方法对成年猪群效果较好,但母源抗体不是很均衡,因此可考虑分胎次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必须加强免疫一次,经产母猪断奶前进行免疫,这样仔猪的母源抗体就较为均衡,同时对于母猪本身的保护也得到了加强;成年公猪一年二次免疫接种即可,免疫时宜分批接种,间隔一周。
  当然,目前常规疫苗由于佐剂的原因应激太大,产前接种影响大,因此,现兰州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O型浓缩苗(Ⅰ、Ⅱ系等),采用的是进口佐剂,对猪群应激很小,成年猪群只要2ml即可,同时在接种前1周可于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如强力拜固舒等)以减小应激。
  气喘病(MH)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日龄猪只均可感染。不可通过免疫母猪的方法来控制该病,有效措施主要是通过仔猪免疫接种,控制好气喘病,对控制呼吸系统综合症至关重要。目前主要推荐的有美国辉瑞的“瑞倍适”二针苗,即7日龄首免,21日龄二免;还有德国勃林格气喘病单针苗,即3-4周龄免疫。且该病宜早免疫效果较好。
  乙脑(JEV)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高峰一般多在夏季至初秋,每年的7-9月份,这与蚊的生长有密切关系,该病6月龄猪多发,妊娠母猪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木乃伊等,公猪表现为睾丸炎等。
  因此,不可只免新母猪,同时对于后备猪只宜在5月龄时开始免疫接种,间隔二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经产猪只及成年公猪宜在每年蚊子出来前进行免疫,即3月底4月初,采用弱毒苗效果好;同时由于公猪最易感染,宜间隔二周再加强一次免疫。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9 收起 理由
nihaozhanghu + 19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2-17 17: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一个直观一点是免疫程序时间表?
发表于 2009-2-17 17: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下载到:http://www.xumuren.com/plugin.ph ... ew&softid=18823作一下参考。
发表于 2009-2-18 08: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3# 鸡鸭司令 我的论坛币不够啊!
发表于 2009-2-18 10: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2楼的到处打广告,我没有钱,怎么下?
发表于 2009-2-18 20: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简短些就好了!
发表于 2009-2-19 13: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一点看法:
猪瘟母源抗体能持续多久??20-25日龄还是偏早了一些,这个时间还可以推后到30日龄以上,上海一些猪场首免在42日龄。
支原体疫苗要提早免疫,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猪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但如果猪场的圆环阳性率很高的话要小心选择疫苗,尽量少使用油性佐剂的疫苗。
FMD,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多太苗,应激比较小,效果还不错。
另外,伪狂犬,PRRS的免疫程序楼主为什么没有提及。
呵呵,还有,楼主的一些参考资料都是80年代的,有点久远了,有情况可能已经发生改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14 07:0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