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笨也要活着 于 2009-2-6 16:44 编辑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企业,有的企业至今仍然巍峨屹立,发展强势。有的则如日薄西山、每况愈下。有的早已成为昨日黄花、销声匿迹。那些昨日还叱咤风云的企业现如今已不在存在的企业,留下的是一曲曲或荡气回肠、或哀伤悲愤的挽歌。远的诸如“巨人”、“太阳神”、“飞龙”、“标王”等,近的诸如“三鹿”等。他们的死去有着不同的种种原因,等归根结底的主因就是营销策略失去控制而失败。
营销策略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的满足为中心;以企业通过各种营销及各部门的整合协调为手段;以企业长远的发展为战略目标;显然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违背了这几条原则,或其中的原则导致而成的结果。
我研究过一家饲料添加剂企业,当时我看到这个企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很大的隐患,那就是到现在为止,还依照过去的传统的个人成功模式进行营销复制。这个老板是从其他该行业做过今年业务员,并依靠个人能力上去的。个人经验主义很浓厚,很难听进去其他人的意见。公司没有培训机制,没有如何开展营销的概念。唯一的特色就是每年都要招几批业务员,简单的学习一些业务知识,老总再讲一些他的经验,然后就赶到市场上,很不客气的说,如同放羊,任其碰个灰头土脸的回来自生自灭。所以公司每年人来人往煞是热闹,但就是留不住人。产品对不对路、渠道对不对路、销售方式对不对路,很少研究。市场出现什么畅销的产品了,就拿来主义依照配方依照包装换个名称再推向市场。当然这样也有个好处,就是后发优势。后发优势不需要你花费些许人力、物力和精力就可以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工作。我相信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产品开发出来后,就以较低的价格顺着原来的销售渠道铺设下去,或再开拓新的渠道。这种方法屡试不爽,但问题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该公司靠这样的方法,业绩以前曾增长态势,但是近今年却已显现出后继乏力的征象。每年市场都涌现出很多应接不暇的新产品,他可能在局部地区销售好,到了其他地区或许就不行。缺乏全局市场的考量,难免会陷入一个怪圈。是的,前期的研发费用你可以不掏或者少掏了,可后期的费用也数目不菲,产品项目的审批、包装的印刷、产品的生产、渠道的铺设等。跟风的结果就是失去目标,开发了很多产品,相当一部分成为长久的库存,因为没有一个长远的市场营销策略去让产品自然延伸,后果只能是更新换代的速度快了,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扩大了。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没有新产品等死,开发多了新产品是找死。
企业没有营销,就是传统的推销。战略层级也是最低级的价格战。价格战是把双刃剑,使用时候应该要慎重。必要的时候使用一下可以,但是经常使用就会使企业陷入毫无利润的窘境,后发优势变成后发劣势,发展停滞甚至衰退也就可以预期了。
若想化解这种“营销短板”不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硬伤,就需要另辟蹊径。那就是营销创新。说多了营销创新也不是这样那样的生搬硬套的模式。而是发挥切合自己企业实际的营销策略。对于以上我所说的企业来说,他已经深深陷入思维的误区。
首先,老板要做到的就是经常要带着业务员下市场,起到传、帮、带的示范作用。
二,就是要亲自多去了解市场最新的动态。
三,作为老产品,包装也要常更新,但不要改变原有的核心记忆要点。
四,好的策略当然要学习,切勿盲目跟风。
五,分清短线产品与长线产品的概念,通过不同的策略有步骤的开发和维护市场。
六,做好资金控制,营销投入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投入程度最好随时掌控,并做好评估。
七,营销培训工作要抓紧,定期与不定期的经常搞。
八,营销策略制定要广泛听取销售人员的意见,因为你要涉及到执行力的问题。
小企业能够做到这些也就已经具备了后发优势的特点,也为以后的营销与技术创新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只要认认真真做企业,你才会顺顺当当做成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