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冬季发生球虫病浅析 谷子林 河北农业大学 近期,笔者接到全国多省市养兔爱好者的电话,也收到一些来信,反映幼兔死亡严重。笔者认真了解了发病的经过,并对送检的五个兔场的20余只患兔进行病理解剖和粪便镜检,确诊为球虫病。
很多兔场对隆冬季节发生球虫病产生怀疑:“书本上明明写着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的6~8月份,10℃以下不是不发病吗”?也有的兔场经常投喂抗球虫药物,对于仍然发病而百思不得其解。对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1.球虫病四季发生已经成为新的趋势。笔者近10年来对家兔球虫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病呈现四季发生的趋势。球虫卵囊分为体内发育和体外发育两个阶段,而发育成具有侵袭性的卵囊是在体外完成的。其发育的必要条件是温度、湿度和氧气。其中温度是最关键的。一般资料介绍,25℃为其发育的最适温度,15℃发育缓慢,10℃以下球虫卵囊停止发育。在适宜的温度下,1~3天即可完成孢子化过程。目前我国养兔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一是规模不断扩大,以基础母兔50~300只中等规模兔场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繁殖模式发生显著变化,过去的“靠天收”(即冬季温度低停止配种,其他季节繁殖)代之以四季繁殖;第三,过去的自然环境下养兔而改变为人工控制下养殖,多数兔场冬季采取了增温保温措施,如扣塑料棚、建温室、利用地下室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兔舍内的温度,同时增加了环境湿度,给球虫卵囊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2.抗药性的普遍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接触到的不少兔场,始终重视球虫的防疫,经常投喂抗球虫药物,但球虫依然发生。除了个别兔场的用法存在问题以外,抗药性的普遍存在不可小视。在以往的养兔实践中,很多药物对于球虫病都有效果,比如磺胺类、呋喃类、氯苯胍、敌菌净、氯羟吡啶(克球粉)等,对于球虫病的控制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氯苯胍、克球粉、敌菌净和地克珠利等药物,具有成本低,药效好的优点,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但是,生产中发现,这些药物的预防效果和疗效,远不如以往,而且越来越差。其主要原因是普遍产生了抗药性。
3.药物的使用和保管不妥。生产中很多兔场确实按照说明添加药物,但没有产生有效的防治作用。笔者走访了一些这样的兔场,经深入了解得知,药物的有效保存期、保存方法和使用方法发生了问题。有些兔场一次购买很多药物,连续几年使用,而没有注意其有效期;有的兔场将药物置于阳光下,或温度较高的地方存放;也有的兔场将药物裸露于环境中而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比如,氯苯胍是一种很好的控制球虫的药物,但实践表明,其经过一个高温期,药效降低40%以上,如果使用生产两年以上的药物,其药效很难保障。特别是,目前规模化兔场普遍采用颗粒饲料,而饲料在压粒过程中,有短时高温,少则70~80℃,多者100℃之高,其药效受到一定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4.用药技术不过关。在很多新养兔户,发生球虫病的原因多在于技术问题。比如,药物的搅拌不匀,没有经过逐步稀释的方法;有的兔场不分大兔小兔,一律投药。而药量的计算是按照兔子的数量,如投喂氯苯胍,每兔每日一片。而大兔不需要投药,偏偏吃进了大量的药物(采食的饲料量大),小兔需要用药,但没有采食应得的药量,因而,没有起到有效的预防效果。还有的兔场反映,没有断奶的小兔发生大批死亡。一般来讲,由于母乳的保护作用,以及小兔肠粘膜的特殊结构,没有断乳的仔兔(30日龄以前)很少发生球虫病。经笔者了解,其小兔断乳时间较晚所至。一般而言,仔兔断乳在30日龄,此后开始投药预防球虫病。由于冬季气温低,有些兔场将断乳时间延长至40天以后,而断乳前没有投药,造成哺乳期间发病。也有的兔场采取间断用药,没有按照疗程进行,药物没有起到有效的控制球虫病作用。
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兔场在冬季发生球虫病,没有怀疑球虫病,而造成很大的损失。其原因主要是对于球虫病发生的规律和新特点没有足够认识。因此,提醒广大养兔户,一定要重视寒冷季节家兔球虫病的预防。对于长期使用某种或某些药物的兔场,如果发现效果不好,应及时更换药物,或采用交替用药、穿梭用药或复方用药等措施,以有效控制球虫病,获得更大的养殖效益。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