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color=#ff00ff]对传国玉玺的争夺,前后持续了一千五百多年。传国玉玺的每一次易主,便意味着一次朝代的兴衰更替。其中多少故事,多少悲欢,已无暇细表。
传国玉玺的倒手经过概要如下: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始制。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嬴政。
——公元前206年十月,汉高祖刘邦率军入咸阳,得始皇帝玺。号曰传国玺。
——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逼孝元太后取玺,太后怒,以玺投地,其角小缺。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全。
——公元23年十月,王莽兵败被杀,校尉公宾就得传国玺,赶至宛,献于汉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公元189年八月,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北宫避难,玉玺失踪。——公元191年,孙坚率军攻入洛阳,于宫中井内,得传国玺,后为袁术所夺。袁术死,归曹操。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称帝,建立魏国,于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得传国玺,建立冉魏政权;后被东晋趁危诈得。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一统中国,传国玺入隋。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萧后与遗腹子杨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号为隋王。
——公元630年,唐朝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后与杨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之归于后唐。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也有说法认为,此后出现的传国玺已非真品。)
——一百六十年之后,公元1096年,即宋哲宗绍圣三年,传国玺为咸阳县民段义掘地得之,归于宋朝。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金国掠走,再次失踪。
——一百六十八年之后,公元1294年,蒙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京城大都,传国玺忽现出现,被人拿着沿街叫卖。御史中丞崔彧命人购得,传国玺归入蒙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传国玺第三次失踪,也是最后一次失踪。朱元璋曾遣徐达深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元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结果空手而返。
——此后,明清两代多有献玉玺者,然而皆为赝品。真正的传国玺已不知所踪。
传国玺如今去了哪里?没人知道。或许,传国玺依然存在于中国辽阔的大地之上。她静躺在江海河底,或沉睡在地下深处,等待着被我们发现,被我们珍赏。所以,诸君无事之时,不妨去挖挖土,潜潜水,说不定,找到传国玺的那个人就是你。祝你好运!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传国玉玺的前身——和氏璧[/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70.htm][color=#ff00ff]韩非子[/color][/url][color=#ff00ff]》、《[/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36682.htm][color=#ff00ff]新序[/color][/url][color=#ff00ff]》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26535.htm][color=#ff00ff]卞和[/color][/url][color=#ff00ff]的琢玉能手,在[/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81630.htm][color=#ff00ff]荆山[/color][/url][color=#ff00ff]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2225.htm][color=#ff00ff]楚国[/color][/url][color=#ff00ff]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38898.htm][color=#ff00ff]赵国[/color][/url][color=#ff00ff]。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6185.htm][color=#ff00ff]蔺相如[/color][/url][color=#ff00ff]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055.htm][color=#ff00ff]司马迁[/color][/url][color=#ff00ff]《[/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088.htm][color=#ff00ff]史记[/color][/url][color=#ff00ff]》中有详细记载。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5990.htm][color=#ff00ff]李斯[/color][/url][color=#ff00ff]在上《[/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48505.htm][color=#ff00ff]谏逐客书[/color][/url][color=#ff00ff]》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07568.htm][color=#ff00ff]傅咸[/color][/url][color=#ff00ff]《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52.htm][color=#ff00ff]刘邦[/color][/url][color=#ff00ff]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64.htm][color=#ff00ff]董卓[/color][/url][color=#ff00ff]之乱,御玺先后落入[/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281.htm][color=#ff00ff]孙坚[/color][/url][color=#ff00ff]、[/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5719.htm][color=#ff00ff]袁术[/color][/url][color=#ff00ff]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570.htm][color=#ff00ff]突厥[/color][/url][color=#ff00ff],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color][/siz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