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又称野鸡、雉鸡。目前当地饲养的山鸡以美国七彩山鸡为主。是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野味佳肴。
一、育雏期饲养管理要点
1、开饮与开食。雏山鸡应在出壳24小时内开食,开食前应先饮水,饮水中最好加5%的葡萄糖。开水后2小时开食,开食的饲料以适口性好且便于啄食的精料为宜,对不会饮水吃料的雏鸡应加强调教。育雏期饲料要求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育雏前几天喂食应注意少量多次,防止雏山鸡暴食暴饮,造成消化不良,1-2周每天喂6次,3-4周每天喂5次,5周以后每天喂4次,随日龄的增加,采食量递增,到接近成年体重时,采食量趋于稳定。
2、温度与湿度。1-3日龄34-35℃,4-7日龄32-33℃,2周龄28-31℃,3周龄24-27℃,4周龄22-23℃,5周龄后可脱温。给温总的原则是夜间比白天高,小群比大群高,具体还应做到“看鸡施温”,即根据雏山鸡的精神状态给予正确施温。温度适宜时,山鸡表现食欲较好,饮水适度,活泼好动,睡眠时均匀分散开来;温度过高时,山鸡表现为远离热源,张口呼吸,饮水量加大,食欲不好,有时见稀样粪便;温度过低时,山鸡行动迟缓,靠近热源,有时可见层层扎堆,相互挤压。在整个育雏期间应防止温度忽高忽低。相对湿度前期要求高,主要是为了防止雏山鸡脱水,后期要低一些,主要是为了防止球虫病等疾病发生,1-10日龄65-70%,11日龄以后55-65%。
3、密度。随着鸡龄的增大,密度逐渐减小,1-10日龄每平方米50-60只,11-30日龄20-30只,30日龄以上10-15只,另外还要保证山鸡有足够的采食位置和饮水位置。
4、通风。育雏室内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直接影响雏山鸡的生长发育,并可诱发慢性呼吸疾病、眼病等。在保证育雏温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大通风换气,总的原则是以人进入室内不感到有刺激眼、鼻和气闷为宜。
5、光照。肉用山鸡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而种用山鸡则必须光照合理。在育雏阶段应遵循总的原则是:光照只能减少不能增加,采用弱光,避免强光,光照时间不能忽长忽短。1-3天24小时光照,4-7天20小时光照,第2周19小时光照,第3周转入自然光照。
6、断喙。为了防止山鸡啄癖须进行断喙,一般情况下要断喙2次,第1次在10日龄左右,第2次在10周龄左右,可用断喙器、电烙铁或剪刀灼烧后将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连断带烫,防止出血,断喙前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K,也可加一些镇静药,以减少应激。断喙时注意不要将舌头断去,种用公山鸡可不断喙或仅断喙尖,否则会影响配种。
二、育成期饲养管理要点
山鸡进人育成期以后,体重呈直线上升,羽毛也迅速生长。此时日粮中蛋白质饲料可比育雏期适当减少些,增加糠麸类饲料的投喂量,并应经常投喂青绿饲料,保证饮水,每周至少沙浴1次。山鸡本身胆小,特别是转群后,由于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山鸡更是心惊胆颤,精神不安,时常打堆互相挤压,特别在较凉的晚上更容易造成挤压而死亡。为避免挤压死亡,最好在墙角处做成斜坡。
育成期的山鸡正是长肌肉、长骨骼时期,饲养密度不易过大,最好要有足够的运动场。若发生啄癖,把伤者捉出,并在伤口处涂紫药水。在此阶段也时有撞死现象发生,尤其是每年10月份以后更易发生。减少撞死的办法,是剪掉一侧初级飞羽,让其飞行时失去平衡,从而减少撞击力;房舍不易过高;谢绝外来人员参观等。
育成期的饲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6只左右。90-120日龄时用新城疫Ⅰ系苗进行接种,采用肌肉注射方法。
在育成期除了要做好前面的工作外,还应做好消毒工作,杜绝外来人员参观。
山鸡的体温比家鸡高,外覆羽毛,又无汗腺,很不耐热,夏天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运动场内应要有足够遮荫植物或搭荫棚。育成山鸡性情活泼,善飞翔,要确保网篷完整无损,进出关好门,以防山鸡飞失。舍内外都要放栖架,供其飞攀栖停,这可减少啄癖现象,利于羽毛生长。
育成期的山鸡应按公母、强弱、大小分群饲养、分别对待,以提高出栏率。群体大小根据场地设备条件而定。小群比较好养;但不宜太少,一般以80只左右为好。
山鸡较易发生啄癖现象,这是影响山鸡商品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防止啄癖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在饲料中加人 2%石膏粉、0.2%的维生素B2粉、0.05%维生素AD3 E粉,连服 1周。
2、经常根据喙的长短而决定是否断喙。
3、配戴眼罩,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育雏期转入育成期之后,经过1周时间对新环境的适应,即可对育成山鸡配戴眼罩,眼罩用增强塑料加工而成,安装在山鸡上喙上面,将倒钩的塑料穿针固定于鼻孔上,使两片塑料遮挡左右眼的视线。配戴眼罩的方法操作简便。在山鸡初戴眼罩时,饲料桶中的饲料要多给几次,多投些青菜。配戴眼罩既不影响山鸡的采食和饮水,又不影响山鸡的活动和上栖架,还可减少饲料浪费。
4、采用假蛋矫正法。将山鸡蛋两端各开一小孔,将内容物取出,并将红辣椒粉面和成糊状。用注射器注入空蛋壳内,然后用蜡封住两端小孔。把假蛋放置在山鸡经常啄蛋的地方,鸡尝试过这种假蛋后会中止啄蛋现象。也可用乒乓球染红,放在场内或挂红布条等来转移山鸡的视线。
三、成年期(产蛋期)饲养管理要点
成年山鸡养得好坏,会直接影响种蛋的数量和质量,即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和山鸡的品质。成年期(产蛋期)种鸡的饲养管理,应掌握如下一些技术要点:
(一)适时组群
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季节差异,可以因地因时确定组群时间。首先要整顿鸡群,要把那些残弱病鸡剔出,挑选出发育良好、体质强壮、体态丰满、头部宽阔、胸深脚高。立势雄壮、龙骨无弯曲、性欲旺盛、配种力强者留作种用,以每小间60-100只为一群体,每平方米2-3只。
(二)合理光照
春季配种组群后开始进行光照,第一周每天光照12小时,以后每周增加半小时,直到每天光照16小时,保持到产蛋结束。当春季产蛋率下降到10%以下时,即开始实施每日8小时光照和16小时黑暗的方式,实施1个半月到2个月,让其渡过盛夏,然后再逐渐增加光照,第1周每天光照13小时,以后每周增加半小时直到每天16.5小时光照。
(三)日粮调整
繁殖期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要增加,粗蛋白20%,代谢能为11.51兆焦/千克,钙和微量元素也要增加,并保证饮水和青绿饲料的供给。
(四)安置产蛋箱
使用产蛋箱可大大降低窝外蛋的数量,也可减少山鸡啄蛋的恶习。一般采用公用产蛋箱,其尺寸为:长2米,前高0.25米,后高0.50米,箱深0.40米,分成7格。每格用胶合板隔开,顶盖倾斜,底部不封闭,产蛋箱放于草垫上,数量按4只母山鸡配用1格。舍内外各放置l-2个产蛋箱,每日集蛋2-3次。
(五)日常管理
1、注意观察山鸡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配足食槽和水槽,夏季要防暑,冬天防寒。
3、产蛋期不宜捕捉山鸡,以免产生应激反应而致产蛋率下降。
4、经常打扫栏舍,保持舍内干燥、清洁,每周消毒鸡舍1次。
5、适时更换种鸡,以防近亲繁殖导致鸡群退化。
四、山鸡常见病防治
山鸡的常见病有:传染病(新城疫、鸡白痢、脑脊髓炎、曲霉菌病、鸡大理石脾病等);寄生虫病(球虫病);普通病(维生素缺乏症、啄癖)等。总体上山鸡对许多疫病的易感性要低于家鸡。
(一)白痢病
白痢病是由沙门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雏鸡对其抵抗力很弱,出壳后3-5天就可发病。此病传播快,死亡率高,是山鸡群中危害很大的疾病。
1.症状。白痢病的主要症状为患病山鸡排白色稀粪,肛门四周粘有白色石灰样粪团,病鸡怕冷,身体蜷缩,翅膀下垂。
2.剖检。患病山鸡经剖检,可发现肝脏肿大出血,呈红砖条纹出血;心脏结节坏死;肺局灶坏死;卵巢变形,变色等。
3.防治。对此病的防治必须重视育雏期的环境控制,经常清洗、消毒鸡舍。定期清除粪便。磺胺类药物可选用毒性低的复方新诺明或联磺制剂(产蛋鸡不宜使用),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4-5天。现在有许多生态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等对本病的防治效果也很好。
(二)曲霉菌病
雏鸡易感染曲霉菌病。本病为急性暴发、造成大批山鸡死亡。
1、症状。患病山鸡呼吸困难,张嘴吸气,摇头甩鼻并发出特殊的沙哑声。
2、剖检。患病山鸡经剖检,可发现肺或气囊壁上出现小米粒至硬币大的霉菌结节,肺内结节呈黄白色或灰白色干酪样。
3、防治。勿使用霉变垫料和饲料,做好鸡舍内的通风控湿、清洁消毒工作。用0.5%硫酸铜溶液喷洒鸡舍,对病鸡用制霉菌素防治效果均较好。
(三)软腿病和维生素缺乏症
山鸡在饲养条件下易患软腿病,对微量元素的缺乏十分敏感。为预防矿物质营养的不足,在10日龄以后,可增加矿物质饲料,即在饲料内添加骨粉渣、贝壳碎渣,任其采食。雏鸡对维生素B2需要量较高,缺少则会产生足趾内弯、腿部瘫痪、口角发炎、消化障碍等症状。
在每千克饮水中加人维生素B2 50毫克,每日早晚各饮 1次,经3天后,口角发炎的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四)大肠杆菌病
由于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且对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所以当饲养密度大,鸡舍通风不良、氨味大,饲料质量不佳时均易诱发此病,且不易控制,可造成相当大的损失。患病鸡无特异性症状,可见腹泻,腹膜炎,以大肠杆菌败血症多见。 治疗此病的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及氟哌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