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免疫活性淋巴细胞所释放的一种特定的、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淋巴因子,具有增强淋巴细胞转化,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TF可将供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特异地转给受体,而且能转移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组织相容性抗原和肿瘤抗原等多种抗原的细胞免疫,是一种新型免疫制剂[1]。TF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目前利用抗菌素或免疫球蛋白无法控制的某些细胞内感染的病毒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对某些免疫缺陷病和癌症的防治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自上世纪50年代Lawrence等(1957)年发现转移因子至今,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并于1979年将其应用到兽医临床治疗中,目前其在国外已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增强免疫制剂[3]。
1. 转移因子的分类
从免疫学上,TF可分为特异性转移因子和非特异性转移因子两大类。特异性转移因子系采用某种特定病原感染或免疫人群、动物后再提取含该抗原特异活性的转移因子,目前临床已经应用有乙型肝炎病毒特异转移因子、各种肿瘤特异转移因子、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转移因子、布氏菌转移因子、疱疹病毒转移因子、乙型脑炎转移因子、结核菌转移因子等[4]。非特异性转移因子是指用自然人群或动物白细胞提取的具有多种免疫活性的转移因子,可非特异性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或疫苗的免疫效果。
2.转移因子的来源及组分分析
由于转移因子无种属特异性,因此临床上转移因子的来源较为广泛,人类临床上常见的有人转移因子、猪转移因子、牛转移因子、羊转移因子、鹅、猴转移因子等[4]。目前畜禽上常见的有牛转移因子、猪转移因子,鸡转移因子。肉鸡脾脏为加工过程中的废物,因此有着极广的应用开发前景,已成为转移因子研究的热点。
转移因子为分子量小于10000,具有生物活性的非均一性的小分子混合物,其内含物包括游离氨基酸(16-18种),核酸、多肽及K 、Na、Ca、Mg、Za等金属元素。各种TF内的理化特性,组成成分差异不大,但含量有较大差异。以SephadexG-255进行柱层析,一般哺乳动物脾脏小分子活性物质提取物可得到3~6个峰,鸡脾脏小分子活性物质提取液层析后可得到3个组分,其中组分1的多肽含量高,组分2、组分3中核苷酸含量高[5]。水解人、猪、牛的TF可得到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酰胺含量最高,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次之。鸡脾脏小分子活性物质提取液的活性组分中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含量较高,有研究报道G-25柱层析各组分均含有甘氨酸、丝氨酸,且各组分免疫活性的强弱与这两种氨基酸的浓度呈正相关[4,5]。
3. 转移因子的功能与作用机理
3.1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实现,王建文等报道转移因子能增强罗曼雏公鸡ANAE+-T淋巴细胞的比值[6],马风龙等研究发现将鸡脾脏转移因子与新城疫Ⅰ系苗同时给肉鸡注射可显著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7],证明鸡脾脏TF对鸡的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成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力。江青艳等报道脾脏转移因子可明显增强粤黄鸡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转化率[2]。邹承淑等研究发现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HCMV-STF)对HCMV感染小鼠的脾细胞有分化增殖作用[8]。而且TF可调节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水平,张方信等应用特异转移因子免疫治疗肿瘤病人后发现各细胞因子活性显著增强,白细胞明显增加,且IL-1、IL-2活性及白细胞增加明显高于化疗者[4]。
早期经典的转移因子机理研究试验就发现转移因子具有传递特异细胞免疫信息的活性,而抗原信息的刺激与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联系。已有众多资料证实,转移因子可激活淋巴细胞E受体,增加E玫瑰花结的形成数目。因此免疫信息通过TF转移给受体淋巴细胞,使细胞获得这种免疫信息而产生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当有该种抗原存在时,这种特异性识别受体就会与特异性抗原结合而触发受体细胞活化,从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如导致其高度分化增殖[9]。
3.2 增强体液免疫
高迎春等研究报道鸡注射TF后,接种减蛋综合症灭活疫苗可以显著提高鸡体的抗体滴度[10]。马风龙等发现鸡TF活疫苗和油乳剂灭活苗在首免和加强免疫时均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提高免疫接种鸡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产生较高滴度的抗体,并延长抗体高峰期,使之维持较长时间[7]。由于B淋巴细胞在实现体液免疫机能时需要T淋巴细胞的辅助,目前普遍认为转移因子对体液免疫的影响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2]。
3.3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
刘润珍等利用犬五联疫苗免疫猪后制备特异性脾脏转移因子,可以显著增强小鼠E玫瑰花环形成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11]。陈德坤等研究发现,给健康小鼠注射和口服猪脾脏转移因子可增强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对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吞噬率[12]。因此,转移因子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也有增强作用。
3.3 TF的抗免疫抑制功能
范振青等研究发现,口服和注射TF可阻断由氢化可的松引起的小鼠的白细胞数、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脾重指数的下降[13]。苗乃法采用环磷酰胺建立的免疫抑制家兔模型进行猪脾转移因子提升白细胞实验,注射后第三天即可见白细胞总数迅速上升,第五天可达最高峰,第八天后趋向正常。彭贵勇等报道:TF可降低丝裂霉素对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可协同5 氟脲嘧啶显著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由此推测TF作为免疫激活剂进入机体后,可使造血系统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白细胞,同时活化淋巴细胞,增加T辅助细胞产生和释放更多的淋巴因子,促进T淋巴细胞生长和分裂从而发挥抗放射、抗免疫抑制、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2]。
3.4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王建文等报道雏鸡口服0.5-1.0ml转移因子粗制品,7日后与未服用转移因子组相比,增重明显,且口服转移因子组鸡精神活泼,羽毛有光泽[6]。江青艳等在试验中发现,注射脾脏转移因子对粤黄鸡增重有明显的效果。动物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由T4、T3和GH协同调控而完成。GH主要促进组织生长,T4、T3主要促进器官、组织的分化,而且,GH的促生长作用,需要有适量的T4、T3的存在。本试验中,注射不同浓度的TF鸡组在8周龄时血液T4、G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为此作者认为,脾脏转移因子促进粤黄鸡生长发育的内在机制与血液T4、GH水平的升高有关[12]。
4. 转移因子的剂型
转移因子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疗效确切,但给药途径多为注射,操作复杂,限制了其扩大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转移因子口服同样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用Iodogen法125I标记猪的脾脏转移因子示踪液给大鼠灌胃给药后,测定血、肝脏及尿标本中的放射活性,分别在2、8、24小时达到血药高峰,且血中24小时后仍残留40.3%。此结果表明转移因子口服给药后,可以在消化道吸收并停留足够的时间与淋巴细胞接触发挥其传递免疫信息的功能[15]。姜训等在体外用胃蛋白酶模拟胃酸情况下研究对转移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胃蛋白酶对转移因子作用2小时以上时转移因子的多肽组分会有所改变,但并不影响其调节免疫的功能[16]。大量的药效学也已证明注射和口服转移因子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无任何差异[15]。因此,转移因子的口服给药是一种便捷的给药途径,这也扩大了转移因子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在畜牧业中。
5. 转移因子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5.1 疫病的治疗
除特异性转移因子被用来作为一种特定性疫病的治疗药物使用外,近年来非特异性转移因子常常被用来作为一些难以控制的疫病的治疗。试验鸡反复人工感染法氏囊强毒,在表现出临床症状后胸肌注射转移因子和卵黄抗体,第一次攻毒后转移因子组存活率比对照组高40%,而比卵黄抗体组低20%,在第二次攻毒后转移因子组存活率为100%,而卵黄抗体组仅为25%。对鸡马立克试验,转移因子虽然不能完全治疗,但对肿瘤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7]。人工感染禽流感,同时肌注转移因子,淋巴细胞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抗体产生的也更快更高,且临床症状减轻,死亡减少,病程缩短[18]。李学良等用转移因子长期在临床中应用,统计其对仔猪副伤寒的治愈率为72.86%,猪胸膜肺炎的治愈率为53%,猪弓形体病的治愈率为80.5%,猪肺疫的治愈率为66.67%,猪痢疾的治愈率为9%,猪喘气病的治愈率为10%,犬瘟热治愈率为75%。由此可以看出转移因子可以作用一种主药,用来治疗一些畜禽传染性疾病[19]。
5.2 免疫佐剂
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转移因子对活疫苗和油乳剂灭活苗均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缩短机体免疫应答期,促进抗体的产生,并延长抗体高峰期,使之维持更长的时间[20]。
5.3 免疫辅助治疗
在人类临床上转移因子已被广泛作为辅助药物与抗菌药和抗病毒药同用治疗顽固性肠炎、慢性呼吸道病以及无确切治疗方法的细菌病和病毒病。但在兽医临床上转移因子在这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转移因子成本过高和剂型开发落后。而大量实验已证明家禽脾脏转移因子作用效果与哺乳动物的无显著差别,我国肉禽养殖业发达,禽类的脾脏在屠宰中一般作为废物处理。因此,开发禽类的转移因子产品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3]。
参考文献:
[1] 李富桂,张文生. 鸡脾脏转移因子的研究及其应用研究:制备及理论,生物特性检测.中国畜禽传染病,1994,(5):53-55.
[2] 江青艳,戴远威等. 脾脏转移因子对粤黄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畜牧兽医杂志,1996,15:6-8.
[3] 朱其泰,转移因子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国兽医科技,1992,22(1):40-42.
[4] 任丽君、刘悦、范红霞. 转移因子研究及临床应用.生物学杂志,1997,14(79):1-4.
[5] 江青艳,黄军儿、傅伟龙. 鸡脾脏小分子活性物质的组分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2(4):71-74.
[6] 王建文,牟其芸等. 鸡脾脏转移因子对雏鸡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及预防球虫病的效果试验. 中国兽医科技,1994,24(11):26-28.
[7] 马风龙,傅兴伦等. 鸡转移因子的制被及其对鸡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 山东畜牧兽医,1999(5):5-6.
[8] 邹承淑,于红等. 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对小鼠脾细胞分化增殖的作用. 青岛医学院学报,1997,9,33(3):189-190.
[9] 许卫民.转移因子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9:123.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