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67|回复: 1

中兽医学授课教案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13: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峻下逐水药
本类药物大多具毒性,故在临床应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体虚患者应慎用,孕者禁用,临床上所见此等症状者,一般病程都较长,故多证实而体虚,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慎重施治,并注意邪正的盛衰及时固护正气。

()中药部分

(1)大戟

[
性味归经 ] 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

]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
主治范围 ] 本品用于逐积滞,可与滑石、甘遂、牵牛、巴豆、大黄、朴硝同用,如《大戟散》;泻水饮可与芫花,
甘遂,大枣同用,如《十枣汤》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或其它肝硬化腹水。


[

] 人用3 -10克;马、牛10 ~ 30 克;猪、羊 3 ~6 克。


[

] 孕者及体虚者禁用,反甘草。


(2)牵牛子

[

] 二丑、白丑、黑丑


杨万里:素罗笠顶碧簪,晓卸蓝衫著茜衫,望问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璨.



[
性味归经 ] 苦,寒;入肺、肾、大肠经。


[

] 泻下通便、驱虫除积。


[
主治范围 ] 本品与泻下药同用能治疗胃肠湿热性便秘,具有泻下和清热作用,还常与其它驱虫药共用,治疗胃肠道各种寄生虫。


[

] 人用3 -10克;马、牛10 ~ 25 克;猪、羊 3 ~9 克。


[

] 孕者及体虚者禁用。



(3)
芫花


[
性味归经 ] 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

] 泻肺逐水、消肿杀虫。


[
主治范围 ] 本品用于逐积滞,功用同大戟;也可治疗咳逆实喘;还可外用治疗皮肤疮疡。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25 克;猪、羊 3 ~6 克。


[

] 孕者及体虚者禁用,反甘草。


(4)甘遂

本品入药前宜先用酒醋制成或用面粉裹煨以减其泻力及毒性,本品所含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故多用作散剂或丸剂使用,生品毒性大,煨后毒性减弱.


[
性味归经 ] 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

]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
主治范围 ] 本品泻水饮、通二便,逐水作用比大戟更为猛烈,故有泻水圣药之称,专治胸腹积水常与芫花、大戟同用;配大戟、牵牛、大黄、朴硝等治疗胃肠结滞。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25 克;猪、羊 3 ~6 克。


[

] 孕者及体虚者禁用,反甘草。


(5) 续随子(千金子)

[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

] 泻水逐饮、破血散淤


[
主治范围 ]本品泻水饮,治疗水肿,常与大戟,牵牛,大黄,木通同用,此外,本品可破血散淤,常与行气活血药同用。


临床上治疗毒蛇咬伤,取千金子20-30粒捣烂,用米泔水调服,治疗160例,多在1-3剂可愈,神昏者加龙胆草30克煎服。



(
)草药部分

(1)乌桕

[

] 虹叶、虹树、虹仔


[
性味归经 ] 苦,微温,有毒;入肾、大肠经。


[

] 泻水逐饮、消肿通便。


[
主治范围 ] 本品泻水饮、通二便,用治腹水常与猪苓、泽泻、木通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用鲜根皮120 ~ 400 克;猪、羊 30 ~90 克。


[

] 孕者及脾胃虚者禁用。



(2)
地胆草


[

] 牛托鼻、地枇杷


[
性味归经 ] 苦,辛;温;入肾、肝、脾经。


[

] 逐水利尿、行气驱风。


[
主治范围 ] 本品主治水肿和肾炎,用治肝炎腹水常与卷柏同用;用治肾炎水肿常与筋骨草、黄胆草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用鲜根皮120 ~ 400 克;猪、羊 30 ~90 克。


[

] 孕者及脾胃虚者禁用。


(3) 商陆
陶弘景:商陆,近道处处有,方家不甚干用,治疗水肿,切生根,杂生鲤鱼煮作汤。

本品有毒,如服用不当,会引起中毒,一般在服后20分钟至3小时发病,有轻度到中度的体温升高,心力较速,呼吸加快,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则眩晕,头痛,胡话,燥动,严重者抽搐,昏迷,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膝反射亢进,大小便失禁.从神志昏迷到清醒,短者11小时,长者可达31小时,大剂量则使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运动障碍,血压下降,心肌麻痹死亡.孕者服多有生命危险.


服用商陆轻度中毒可有胃肠道症状,经3-5天可自行消失,常见的中毒可用支持及对症疗法,民间解救用甘草,生绿豆30-60克,捣烂,井水泡服或煎服.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肺逐水,消肿杀虫
[主治范围 ]本品用于逐积滞,功用同大戟,也可治疗咳逆实喘,还可外用治疗皮肤痔疮.临床上消肿毒,可用本品为末,水调或醋调外敷,治疗痈肿疔毒,本品还有
消肿拨毒作用,常用鲜品捣烂或拌盐捣烂外敷.


[

]马,牛15-25;猪,羊3-6


[

]孕者及体虚者禁用,反甘草.


第四章




凡能消化草谷,导行积滞的药物,称消导药。
消导药有消食导滞,宽中除胀的功能,有些药物尚有健脾开胃的作用。适用于草料伤脾,积滞不化引起的食欲不振、肚腹胀懑、反刍减少或停止、反胃吐草、嗳气、便秘或泄泻等病症。根据不同症状,消导药可配合其它药物共同使用,如食积便秘气滞可配合理气药及泻下药;脾虚者配健脾药;中焦有寒者配温经祛寒药同用。
本品是克消之剂,所以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对于纯虚无实之证,应当禁用.若大积,大聚非攻不可,投以消导剂,则病重药轻,反能贻误病机,故必须权衡邪正虚实,缓急轻重,辨证施治。

()中药部分

(1)神曲
[
] 六曲、建曲、陈曲、焦曲、老范志

[制作]用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各12斤切碎,赤小豆碾末,杏仁去皮各6斤,混合拌匀,入麦麸100斤,白面60斤,加水适量,揉成团块,压平后用稻草或麻袋(或麻叶)覆盖,使之发酵至外表长出黄色菌丝时取出,切成约3厘米的小块,晒干即成,传统的观念认为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或六月六三伏天制作,以陈久无虫蛀者为佳。
[ 本经逢原 ]神曲,其功专于消化谷类酒积,陈久者良,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者久服则消人元气。

[
性味归经 ] 甘、辛,温;入脾、胃经。


[

] 消食化积、健脾和胃

[ 主治范围 ] 本品适用于料伤积滞之证,尤以消谷料见长,常配山楂、麦芽、莱菔子、大黄、芒硝治脾胃虚弱引起的料伤或食欲不振。
[ ] 本品为健胃助消化,消除胃肠积滞之要药,炒焦用消食的效力更强,此外还能减少乳汁分泌.助消化用量宜轻,清除胃肠积滞用量宜大.本品还有解金石之毒功能,凡制剂中有金石为品,难以吸收者,可佐用一些神曲,糊丸以助消化,既能助运化吸收,又能保护消化功能,例如磁朱丸,就是将磁石,朱砂为细末,用神曲为丸,若胃肠弱者制丸剂服用时,亦可用本品煮糊为丸。
[
] 人用3 -10克;马、牛20 ~ 60 克;猪、羊10 ~ 15 克。


(2) 麦芽
取壮实大麦,剥去谷壳,洗干净,加水浸泡后,置温暖处闷润,可盖稻草,每天淋水13次,至麦芽长达35mm时取出,晒干或用微火烘干。炒麦芽可取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取出放凉,焦麦芽炒至焦黄色后,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
性味归经 ] 甘、辛,温;入脾、胃经。


[

] 消食健脾,回乳。


[
药理 ] 麦芽所含淀粉酶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但焦麦芽则影响淀粉酶含量,对淀粉分解能力显著降低,微炒对酶无影响,越嫩越短的芽含酶量越高.


[
主治范围 ] 本品为常用的消食药,消食作用和缓但长于健脾,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常与健脾药白术、党参等配伍;食滞肚胀常与神曲、山楂、陈皮等同用。此外,本品还能回乳,常用于乳汁郁积引起的乳房胀满。


[

] 人用3 -10克;马、牛20 ~ 60 克;猪、羊10 ~ 15 克。

[
] 哺乳期母畜忌用。


(3) 谷芽
麦芽为大麦经发芽后干燥而成,而谷芽是稻谷发芽之物,二者功用相似,但谷芽善消谷积,消食之力较麦芽缓和,偏于健脾养胃,常与麦芽同用。
麦芽同谷芽同属消化系统体质药,效用健胃助消化,但所含淀粉酶质量不同,作用也有所差别,以麦芽最高,
谷芽次之。


(4) 山楂

[
性味归经 ] 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


[
药理]口服山楂能增强胃中酶类的分泌,促进消化,所含的解脂酶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还能降低胆固醇,收缩子宫,故有助于产后淤血排出,还有活血祛淤的作用.


[

] 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 主治范围 ] 本品能助脾健胃,促积食消化。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常与麦芽、神曲、槟榔等同用等此外,本品还能行血散瘀,用于产后腹痛、恶露不尽,常和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等同用。
[ ]山楂生用善于开胃消食,活血化淤,炒焦用于消食导滞.山楂炭适用于消食止泻,能防腐,但消化能力弱于山楂,
楂核炭比山楂消化力弱,能安神,山楂核消食磨积,兼治疝气(指腹股沟及小腹部疝气或睾丸胀痛)

人医上用于刚断乳,乳房胀痛方:山楂9克,麦芽12克,青皮9克,水煎当茶喝,1-2日后可消乳.

神曲,山楂,麦芽合称三仙,若炒焦则称焦三焦,能互相促进共起消食导滞之功,合槟榔称四仙,加强行气消食之力,这几味药常配合使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20 ~ 45 克;猪、羊10 ~ 15 克。

[
] 脾胃虚弱无积滞者忌用。


(5) 鸡内金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都能消化,其善化淤积可想而知。
[ ] 鸡内金本身不含任何消化酶,但在体内使胃的运动功能增强,口服后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功能均提高,主要表现在胃的运动期延长及蠕动波增强,由于胃运动增强,故排空率也大大加快,故有消食化滞之功。

[
性味归经 ] 甘,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


[

] 消食健脾,化石通淋。


[
主治范围 ] 本品用于消积健脾,常与枳实、神曲、山楂
麦芽、白术、茯苓同用,用于化石通淋,常常与海金砂、金钱草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10 ~ 30 克;猪、羊3 ~ 10 克。


(6) 莱菔子
莱菔子为萝卜的种子,地骷髅为枯萝卜或萝卜的干枯老根,采收种子时连根拔起,割去地上的部分,洗净晒干,功能为利水消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之证。

[
性味归经 ] 甘,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


[

] 消食除胀,祛痰降气。

[ 主治范围 ] 本品用于消积化食,常与神曲、山楂等同用,如《保和丸》;用于祛痰降气,常与苏子、白芥子同用。
[临床报道] (1)木薯中毒:可用大量萝卜汁灌服。(2)鲜萝卜叶及茅根叶治矽肺有一定效果。(3)鲜萝卜叶捣汁,加好陈墨少许,饮之治小便出血。(4)治噎膈打呃:白萝卜杆15克(微炒),神曲9克,白蔻仁9克,共为细末,淡姜汤下,治红白痢疾,加枳壳、山楂各等分煎服。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45 克;猪、羊6 ~ 12 克。


[

] 气虚者忌用。


()草药部分

(1)黄花酢浆草

[

] 咸酸甜草、三叶酸、不拉露。


[
性味归经 ] 甘,平;入脾、胃、膀胱经。


[

] 健胃消食、活血理气、生津止渴。


[
主治范围 ]用于治疗牛胃积食,常与芦荟同用;治牛不反刍,可与海金砂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鲜品120 ~ 400 克;猪、羊30 ~ 120 克。

[
] 母畜忌用、免子慎用。


(2)焊菜

[
性味归经 ] 辛、甘,温;入脾、胃、肺经。


[

] 健胃消食、理气化痰。


[
主治范围 ] 用于治疗胃寒冷痛、积食不消,可与山苍子、良姜或山姜等同用;治脾气虚咳,可与半夏、苏子、陈皮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干品30 ~ 100克,鲜品60 ~ 250克;猪、羊适量。





第五讲(2学时)
内容:止咳化痰平喘药

第五章
止咳化痰平喘药



凡能祛化痰涎、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的药物,统称为止咳化痰平喘药。


祛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痰壅气喘以及引起的癫痫惊厥、瘰疬、鼻脓等证。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咳嗽、气喘的病症,但一般咳嗽多挟痰,痰多可致咳,痰涎壅塞,肺气失降,故痰又可致喘,此外痰的排出又赖于气,所以运用本药物时,应掌握咳、痰、喘、气四者的关系,所谓治咳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二气为上即此道理。其次,还必须根据不同病情,适当选用不同的止咳化痰药以及配合治因之药,如外感配合解表药,虚劳配合补养药,寒重配祛寒药,有热配用清热药共用。


痰为何物,痰饮为津液所化,痰浊饮清,痰是疾病过程中的产物,它是病之标,而非病之本,痰饮之病与肺、脾、肾三脏有直接关系,因为机体运化水液由三者共同完成,肾主水,肺通调水道,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其功能。所以一者有故,运化受阻,津液即为痰饮。痰饮是三脏病理产物,停滞于呼吸道、消化道、经络、骨肉之间引起疾病。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说明痰与肺、脾两脏的关系更为密切。怪病多由痰引起,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涌于肺,就是肺为贮痰之器。痰之为病,随气生降,为喘为咳,所以治咳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饮泣痰、喘、咳的原因有外感、内伤。病因作用于机体后,由于脾气不能健运或致使气机不利,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失其正常代谢而不能被机体所利用。(1)聚于肺则痰咳喘息,胸闷不舒,呼吸不利;(2)痰饮积于胃肠,发生肚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3)留于肌肤经络,则麻痹不仁,痈疡生成;(4)若痰与火结成为患,影响脏腑功能,则惊、癫、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5)痰饮积于心,痰迷心窍,则出现昏迷,牙关紧闭,人中风不语癫痫、昏迷,家畜瞪眼,蔻流白沫,愈后会再复发;(6)痰饮若长期治疗不愈,则称为顽痰或老痰,治宜用礞石等药。说明本病不仅局限在咳喘方面的应用,也广泛地应用在内、外等临床各科。

临床上多见寒痰,湿痰,热痰,燥痰等症,故化痰药的药性有寒、温的不同,药性辛温而燥热的主要用于寒痰、湿痰症,药性寒而润的主要用于热痰、燥痰等,所以,根据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又可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和止咳平喘三类药。



. 清化热痰药

清化热痰药性多寒凉,味苦甘入肺经,故具有清化热痰作用,用于热痰而致的痰喘、鼻涕粘稠,或痰被热煎成的癫痫、惊狂等证,常与清热药同用,如黄芩、黄连、大黄、贝母、前胡、桔梗等。

(1)贝母
贝母按产地不同,命名不同,四川产的松叶贝、卷叶贝称为川贝,东北产的贝母称为平贝,浙江和江苏产的贝母称为浙贝,主产于浙江省象山的称为象贝,象贝个儿特别大,又叫大贝,新疆、青海产的叫伊贝(伊犁贝母)。
贝母采挖后,洗净、去心、晒干,洗净除表皮,用贝壳粉或熟石灰布于表面,吸支擦出的浆液,再撞至表面全部涂满贝壳粉为止,再晒干。

[
性味归经 ] 苦、甘,微寒;入心、肺经。


[

] 止咳化痰、清热散结。


[
主治范围 ] 本品有川贝、淅贝之分,川贝长于滋阴润肺化痰,淅贝长于清肺热散结。用于虚咳,常将川贝配伍百合、沙参、知母同用;用治肺热咳嗽喘,常用淅贝配伍黄芩、大黄、金银花、菊花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 克;猪、羊 3 ~ 10 克。


[

] 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忌用,反乌头。


(2)瓜蒌
(栝蒌)

山上野生的瓜蒌称为山瓜蒌,家种的称银瓜蒌,银瓜蒌作用较好,现代研究认为瓜蒌是一种抗癌药,但抗癌作用最强的是瓜蒌皮,瓜蒌根称为天花粉,所含的蛋白质是一引产的主要成分,瓜蒌仁和瓜蒌皮都能入药。

[
性味归经 ] 甘,寒;入肺、胃、大肠经。


[

] 清肺化痰、润肠通便、消肿散结。


[
主治范围 ] 本品入药有瓜蒌的皮、种仁和全瓜蒌之分,全瓜蒌长于清肺化痰,;用治肺热咳嗽喘,常配伍贝母、桔梗、前胡同用;瓜蒌仁长于润肠通便,瓜蒌皮则用于泻肺行水,此外,全瓜蒌还用于治疗乳房炎和外科疔毒。。

[ 天花粉的炮制 ]春秋采挖后,刮去根皮,切断或剖开(大的)晒干,撞去外表的黄色层使成白色,或用硫磺薰白。炮制则捡去杂质,大小块分开,用水泡约六成透后,捞出,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或用水洗净,捞出,晒至极干,捣成小块。

天花粉用作妊娠中期引产,以天花粉针剂肌注,据药理研究,天花粉蛋白质为主药引产成分,临床报道,成功率达98.14%,天花粉平均引产时间为67天。


[

] 人用3 -10克;马、牛30 ~ 60 克;猪、羊 12 ~ 15 克。


[

] 脾胃虚寒无实热者忌用,反乌头。


(3) 桔梗

[
性味归经 ] 苦、辛,寒;入肺经。


[

] 清肺化痰、消肿排脓。


[
主治范围 ] 本品善于宣通肺气,除了止咳平喘之功外,还兼有消痈排脓的作用。治疗外感引起的咳喘,可与荆芥、防风、前胡、桑叶、菊花同用;用于肺痈鼻脓,可与鱼腥草、苇茎、桃仁等同用。

[药理研究] 用桔梗煎剂喂狗,能促进支气管粘膜分泌物增多,而有祛痰作用,祛痰作用类似氯化铵(氯化铵内服后,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腺体分泌,使稠痰变稀,易于咳出,此外,氯化铵经支气管排出时,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携带的水分亦能稀释稠痰,故祛痰效果较强。)
桔梗溶血作用相当强,只宜口服,不宜做注射剂,全株都有溶血作用,正在开花桔梗的茎枝叶花溶血作用胜于根,桔梗皂甙的1万倍稀释液仍有溶血作用,因此不宜用作注射液,内服皂甙在消化道内经水解而被破坏,其分解产物没有溶血作用。
[ 附方 ]1)咽喉肿痛:桔梗9克,薄荷、牛蒡子各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2)西药复方桔梗片:桔梗500克,远志、冬花各250克所制。
[ ] 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能引苦泄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处,清气既得上升,浊气自然下降。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45 克;猪、羊 3 ~ 10 克。


[

] 阴虚久咳者忌用。


(4)前胡

[
性味归经 ] 苦、辛,微寒;入肺经。


[

] 降气祛痰、清热宣肺。


[
主治范围 ] 本品能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喘,常与薄荷、牛蒡子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 克;猪、羊 6 ~ 12 克。


[

] 阴虚火咳、寒饮咳嗽者忌用。


.
温化寒痰药


温化寒痰药是治寒痰、湿痰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稀薄的证候,以及痰湿阻于经络所致的肢节疼痛,阴疽流注等证,临床上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的药物配伍。

(1)半夏

[
处方名]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京半夏、苏半夏、青盐半夏、半夏曲,药典中常用的有三种,如半夏、清半夏、法半夏。


[
毒性 ]半夏中有毒成分能引起呕吐,难溶于水,经久加热后可被破坏,并能被明矾所破坏,半夏生食可使口腔麻木和肿痛、流涎、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窒息。


[
性味归经 ] 辛,温,有毒;入肺、胃经。


[

]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消肿散结。


[
主治范围 ] 本品为化寒痰之要药,尤其是脾不化湿,聚而成痰的证候为宜,治寒痰可与生姜、细辛等配用;胃寒翻胃呕逆可与丁香、生姜同用;生用还可治疗疔疮肿毒。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 克;猪、羊 3~ 10 克。


[

] 阴虚燥咳、热咳及孕者忌用,反乌头。


(2)天南星

[
炮制] (1)制南星:将天南星层层迭铺于蒸笼内,每层之间铺一层生姜片和明矾,用火蒸至中心无白色星点为度,切片晒干。(2)胆南星:又叫胆星,将天南星为末入牛胆囊(或猪胆囊)中,挂在屋檐下晾干或阴干即成。天南星吸收了胆汁,药性由辛苦温变为味苦微凉。胆星能清热祛风痰,治幼儿惊风,全身痉挛,牙关紧闭,胆星较贵,一般自制。(3)陈南星:陈久者良,双称陈胆星。


[
性味归经 ] 辛,温,有毒;入肺、肝、脾经。


[

] 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
主治范围 ] 本品化痰功效与半夏略同,但温燥之性较半夏为烈,治顽痰咳嗽,多与半夏配伍。祛经络之风痰,破伤风等多与川乌、附子、僵蚕、全蝎等同用。

[ 临床 ]腮腺炎:取生天南星研粉浸于食醋中,5天后外涂患处,每天34次,治疗6例,当天退热,症状减轻,平均34天,肿胀逐渐消退。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45 克;猪、羊 5 ~ 10 克。


[


] 阴虚燥咳及孕者忌用。


(3) 旋复花
旋复花全草又称金沸草,类似花的功用。

[
性味归经 ] 苦、辛、咸,微温,有毒;入肺、大肠经。


[

] 降气平喘、消痰行水。


[
主治范围 ] 本品用于降气平喘,多与苏子同用,用于化痰行水,多与桔梗、半夏、桑白皮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 克;猪、羊 8 ~ 12 克。


[

] 阴虚燥咳、粪便稀溏者忌用。


. 止咳平喘药
(1)杏仁
杏仁有南杏仁和北杏仁之分,杏子在麦收季节成熟,它迟于樱桃,早于桃李,一般在5-6月间采收,此时正是水果淡季,食杏可防病,并可抵抗癌细胞。
《杏花诗》
春物竟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愿做南华蝶,翩翩绕此条。

[ 抗癌作用 ]早在1922年,美国的著名医生罗伯特和别的医生合作,对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遍布杏林的国家进行研究,发现这个国家人口只有5万人,但人多长寿,并且不患癌症,原因是这个国家人常年以杏子和杏干充饥。南太平洋上的岛国斐济,人口100多万,有长寿之国的称号,考察发现,那里的人从未患癌症,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癌症的国家,考察证明斐济人也爱吃杏。杏可预癌,可能与杏中所含的维生素B17有关,美国的一个科研机构用维生素B17250名癌患者进行治疗,竟有248人获愈,这一奇迹曾引起世界各界人士的关注。
[ 副作用 ]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因杏性温,食之过多,会上火,发炎,对牙齿也不利,还容易诱发拉肚子。
[ 杏林佳话 ]三国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酬金,只求病重而愈者在其居住处种杏5棵,轻而愈者种1棵,数年后,经董奉治愈者无数,得杏10万余株,蔚然成林,当杏子成熟时,董奉命人在杏林盖一粮仓,并广贴告示,有买杏者可拿谷物一斗倒入粮仓,自己可摘一斗杏,董奉每年以此换来三万余斗谷子,用来接济捞弱病残者,那些得救者感激赠匾,上写杏林春暖,所以杏林成了中医界的代名词。

[
性味归经 ] 苦,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


[
药理 ]苦杏仁甙在体内经酶或酸水解后产生微量氢氰酸,其中少量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而达到镇咳平喘得作用。大量氢氰酸对延髓中枢先刺激后麻痹,并抑制酶的活动,引起组织窒息,阻碍新陈代谢,使呼吸麻痹而死亡,且有溶血的作用,使动物窒息而死亡。


本品一般去皮应用以减其毒性,但据研究,其毒性成分苦杏仁甙正是止咳的有效成分,它在种皮中含量最高,药理及试验均证明杏仁带皮可提高疗效,又可节约药材。

[ 中毒解救 ]1)早期可洗胃(高锰酸钾、双氧水或1%硫代硫酸钠),然后大量给糖水,或静注葡萄糖,严重者立即给予输氧。(2)李时珍:食杏仁中毒,多致昏迷将死,可用杏树根皮切碎,煎汤服可解。(3)民间常用方:杏树皮(去粗皮)60克,加水500毫升,煎沸20分钟,取汁灌服。
[ 炮制 ]为避免毒性,可用炮制去小毒,或用蜜杏仁、杏仁霜(砸碎杏仁,置草纸上,待油吸收后晒干碾细备用。)

[

]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
主治范围 ] 本品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喘,常与麻黄、桂枝、甘草同用,如《麻黄汤》;用于肠燥便秘常与麻仁、桃仁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25 ~ 45 克;猪、羊 5 ~ 15 克。


[

] 阴虚燥咳、粪便稀溏者忌用。


(2)百部

[
纲目 ]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能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门冬性寒而不热,热积宜之,此为异也。

[ 本草新编 ]百部,杀虫而不耗气血,最有益于人
,但其力甚微,用之不妨多也,然必与参、芪、术同用为佳,既益肺脾之气,又能杀虫。

[ 性味归经 ]甘、苦、凉,入心、肺、肝经
[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 主治范围 ]本品为治疗咳嗽气喘,对于新旧咳嗽都可采用,尤以久咳多用,还可用于内服治蛔虫,外用治螨灭虱。近代多用于治疗蛲虫(灌肠)、百日咳、疥廯、体外寄生虫等。
[
] 人用3 -10克;马、牛15-30克;猪、羊 3-10克。



(3)马兜铃

[
性味归经 ] 苦、辛,微寒;入肺、大肠经。


[

]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


[
主治范围 ] 本品为清肺热之要药,用于热性咳嗽,常配贝母、杏仁、知母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

] 虚寒咳喘者忌用。


(4)款冬花
菊科植物,12月份时款冬尚未出土时,挖取花蕾,避免手摸,日晒,冰冻,以免变色,采用后放通风处干燥,待半干后筛去泥土后,去净花梗,再晾至全干,即可入药。

[
本草纲目 ]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


[
本草衍义 ]百草中,惟此不顾冰雪,最先春也,故世谓之钻冻,虽在冰雪之下,至时亦生芽。


款冬花的别名很多,有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天水一带还叫看灯花,意为元宵节看灯时,正是款冬的盛开季节,唐朝诗人张藉有诗云:僧房逢着款冬花,出门吟行日已斜,十二街中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


[
性味归经 ] 辛,温;入肺经。


[

] 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
主治范围 ] 能温润肺经,用于化痰止咳,常配紫苑、贝母、杏仁、知母等同用。

[民谚 ]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5) 枇杷叶

[
炮制 ]全年可采摘,采摘后晒至七八成干,扎成小把再晒干,刷去绒毛,用水洗净,稍闷,切丝,晒干,蜜炙则取枇杷叶丝,加炼熟的蜂蜜和开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后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100斤枇杷叶丝用炼熟蜂蜜25斤。


[
雷公炮炙论 ]采得枇杷叶后,粗布擦去毛令净,用甘草汤洗一遍,用棉再擦令干,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酥尽为度。


[
性味归经 ] 苦,凉;入肺、胃经。


[

] 和胃降逆、止咳化痰。


[
主治范围 ] 本品能清泄肺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常配黄连、贝母、桑白皮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

] 寒咳者忌用。


(6) 白果
银杏的种子,其树称为公孙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从栽种到结果要经2030年,4050年才能结果,爷爷种树,孙子才能吃果。其二是中华民族得祖先轩辕复姓公孙,因银杏得树年龄相当长,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等,故称公孙树。
银杏树在国内外都称为老寿星,是世界长寿树种之一,我国北京潭柘寺三圣殿西边有一棵辽代的银杏,清乾隆皇帝封它为帝王树,其树龄有一千多年,庐山黄龙寺前的黄龙三宝树之一的古银杏,是晋代所种,武夷山有一棵30多米的银杏,树围6米多,经鉴定,也有1千多年。山东吕县浮来山定林寺有一棵银杏,树高28米,需8人牵手才能围抱,距今已3000多年,据《重修吕志》记载,在鲁隐公8年(公元前715年),鲁国与吕国曾在这棵树下会盟,大约距今100年前,此树曾被一场大火烧过,然幸存的树干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复活,现在此树仍郁郁苍苍,又吐艳开花并结出累累果实。
[ 纲目 ] 银杏,宋初始入贡着名,改称银杏,而修本草者不收,近始方亦使用之。其气薄味重,性涩而收,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人太过,令人气壅腹胀,昏烦,故《物类相感录》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昔有肌者,有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

[
四川中药志 ] 白果,35岁的小儿一次服3050粒者,极易中毒,若中毒者可用麝香0.3克,调温水即解。


[
毒性 ] 银杏果仁内含有一种与苦杏仁一样的微量氢氰酸,此成分有毒,人体吸收如果超过一定量,就有可能中毒,并导致死亡。《本草纲目》中引用了李延飞的《三元延寿书》的一句话说白果食满千个者死,银杏仁中毒以小儿多见,儿童生吃715枚即可引起中毒,炒熟后毒性会降低,但仍不能食太多,5岁以下的儿童应禁食。


民间解方:多食白果者,出现头痛,发热,抽筋,烦躁不安,呕吐,呼吸困难等症,可急用生甘草60克煎服,或用白果壳30克煎服。


[
性味归经 ] 甘、苦,凉;有小毒,入肺经。


[

] 敛肺定喘、收涩除湿。


[
主治范围 ] 本品能收敛肺气,用于久病虚咳,常与杏仁、冬花、甘草同用;用于收涩除湿,常与黄柏、芡实等同用。


[
临床 ] 1)肺结核:中秋节前,将半青半黄的银杏(选取外表丝毫无损的大颗粒)摘下,不用水洗,亦不去不柄,随即浸入生菜油中,浸满100天后即可使用,每日早中晚各服一粒(小儿酌减),空腹服,治疗1000多例,症状自觉减轻者占7080%,疗程为13个月。(2)银杏叶疗冠心病:叶所含的黄酮类有效成分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近年来用于高血压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可单用或配川,红花,常用的制剂有6911片,复方6911(含银杏叶、何首乌、钩藤),用于血清胆固醇过高,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症。


[

] 人用3 -10克;马、牛25 ~ 60克;猪、羊 6 ~ 12克。


(7) 洋金花
为茄科植物曼陀罗的花。

[
药理 ]1)中枢作用:其有效成分为东莨菪碱,有显著的镇静作用(阿托品则兴奋大脑),一般剂量可使人感觉疲倦,进入无睡的睡眠,还能解除情绪激动,产生健忘。(2)周围作用:东莨菪碱能阻断毒藫碱型的乙酰胆碱受体,因此作用性质上与阿托品相同,仅在作用强度上略有差异。(3)由于它的抗胆碱作用,其注射液在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有良好的效果,它与阿托品同样有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因此能改善微循环及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而有抗休克的作用。(4)体内过程与毒性:口服易吸收,分布于全身,通过胎盘至胎儿循环,大量静脉注射洋金花总碱后可发生强烈惊厥或角弓反张,终于呼吸衰竭而死亡。


[
临床 ]1)用于麻醉:相传我国名医华佗早在公元200年时就用麻沸散(洋金花、生草鸟、香白芷、当归、川芎、天南星)作为麻醉剂为病人施行刮骨术和剖腹手术。近年来,继针刺麻醉后,又进一步采用了以洋金花为主的中药麻醉,获得初步成功,基本处方为以洋金花、生草鸟、香白芷、当归、川芎、天南星等,给药途径目前采用口服、灌输肠、肌肉注射、静脉点滴、穴位注射等6个途径,共施行大小手术(含高龄老人及小儿在内)共81种,手术时间最长达9小时以上,洋金花生药用量一次高达20克,术后一般恢复良好,上述病例采用中药麻醉手术后无1例失败,麻醉效果满意者(指麻醉平稳,病人安静,能顺利完成手术,或手术刺激虽较明显,但不需改用其它麻醉,仍能完成手术者)占90%左右,缺点是苏醒时间长,故可在手术后从胃管抽取空余药液,并注入甘草绿豆汤,亦能使苏醒早复。(2)哮喘:洋金花45克,川贝30克,法半夏24克,泽兰18克,冬花15克共研细末,用老姜一斤,捣烂取汁,将药末均匀,以有盖茶蛊一只盛贮封固,隔水蒸1小时久,取出,以熟烟丝300克和匀,放通风处,吹至七八成干(不可过于干燥,恐其易碎)时,贮于香烟缸中备用,每日以旱烟筒或水烟袋,如寻常吸烟法吸之,喘止即停药。(3)治疗慢性气管炎

[ 中毒 ] 误食中毒量种子为230粒,果实110枚,干花为130克,而叶子仅用于外敷,解毒可用甘草、绿豆或用桂枝、防风、甘草或用茶叶煎浓稠,豆腐半斤服下,也有用冷敷与冷浴。治疗儿童中毒,可将中毒儿童放在浴盆里以冷水淋洗,淋至皮肤潮红全部退进,可望逐渐清醒。
[ 麻沸散 ] 洋金花、生草鸟、香白芷、当归、川芎、天南星

[
性味归经 ] 辛,温;有毒,入肺经。


[

] 止咳平喘,镇痛。


[
主治范围 ] 本品能治疗慢性气喘,还可用于麻醉。


[

] 人用3 -10克;马、牛5 ~ 15克;猪、羊 1克。


[

] 体弱者忌用。



附:(草药部分)

(1)一支黄花

[
性味归经 ] 辛、苦,凉;入心、肝、肺经。


[

] 止咳化痰,清热解毒。


[
主治范围 ] 本品能止咳化痰,用治外感引起的感冒咳嗽,可与枇杷叶、杏仁等同用,用于肺炎高热,可与球兰等同用。


[

] 鲜品人用30 -50克;马、牛60 ~ 200克;猪、羊
适量。


(2) 球兰

[

] 石壁梅、肺炎草、金雪球


[
性味归经 ] 辛、苦,凉;入脾、肝、肺经。


[

] 清热化痰,排脓散结、解毒。


[
主治范围 ] 本品善治肺热咳嗽,可与枇杷叶、杏仁等同用,还可用于肺炎高热,肺脓痈,可与筋骨草、鱼腥草等同用。


[

] 鲜品人用30 -50克;马、牛60 ~ 200克;猪、羊 30 ~ 100克。


[

] 肺寒无实热者忌用。


(3) 鼠曲草

[

] 佛耳草、曲草、清明果草


[
性味归经 ] 甘,平;入脾、肾、肺经。


[

] 止咳化痰,和中益气。


[
主治范围 ] 本品能止咳化痰,用于
风寒咳嗽,可与麻黄、前胡、苏子等同用,用于脾虚咳喘,可与米汤共煮饲喂。


[

] 鲜品人用30 -50克;马、牛100 ~ 500克;猪、羊100 ~ 300克。



(4) 葫芦茶

[

] 金剑草、三角草、铁拐葫芦茶


[
性味归经 ] 甘、苦,凉;入肾、膀胱、肺经。


[

] 止咳化痰,理肺定喘。


[
主治范围 ] 本品用于止咳化痰,可与百部、前胡、苏子等同用,用于肺痈,可与瓜蒌同用。


[

] 鲜品人用3 0-50克;马、牛60 ~ 200克;猪、羊 30 ~ 60克。



第六讲(1学时)
内容:温里药(祛寒药)

第六章
温里药(祛寒药)

凡是药性温热,能够祛除寒邪的一类药物称为温里药或祛寒药
温里药药性温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使用于里寒证、即《内经》所说的寒者热之的治则,立法采用八法中的温法。
里寒证包括两方面:一为寒邪入侵,阳气受困(受损)而见呕逆泄痢,脘腹冷痛,肠鸣泄泻,耳鼻俱凉,脉沉迟或脉微欲绝,大汗,口舌苍白,以及肚痛起卧,草慢等脏寒证。必须温中散寒,以消阴翳,二为心肾阳虚(元阳虚衰)至阴气偏盛,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肢冷脉微欲绝,下痢清谷等症,必须温肾助阳(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温里药的共同作用:

1.和胃温中散寒:辛温之性能温暖脾胃。
2.回阳救逆:辛温之性属阳,如附子、干姜均属辛热之品
3.行气止通:本类药物辛热,还具有行气止痛,凡是寒凝气滞、肛腹胀满疼痛等均可选用。
4.健运脾胃:温里药中有部分药句健运脾胃之效
使用温里药注意事项:
1.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做适当配伍,如外寒内侵有表证者,应配合解表药,寒凝气滞者,配合理气药,寒湿阻滞者,配以健脾化湿药,脾肾虚者,配以温补脾肾药,
气脱亡阳者,配以补气药。

2.祛寒药性属燥热,能伤津液,故热症及阴虚证忌用,又因辛热多能动血,所以孕者忌用。
3.盛夏炎热季节宜少用,隆冬严寒季节宜多用
4.真热假寒的阴虚失血,脉微细的应忌用。

(1) 附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草乌的侧根,其主根叫乌头,生于乌头上的侧根叫附子,生于附子之间的小侧根叫侧子,不生幼根者称天雄,主产于四川,
故又称川乌。夏至前后,采挖乌头,清水洗净放入60%的胆巴(主要含氧化镁)及40%盐巴的混合液中,浸泡数日后再捞出晾晒半干,再放入原液中,随时添加盐巴,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附子内外均有食盐结晶附着时,取出晒干,称盐附子,白附子、淡附子、黄附子和黑顺片为另几种附子制法。

[ 中毒解救] 中毒可内服姜汁或绿豆120克,生甘草30克水煎服,并用大剂量的阿托品解救,经研究认为可用生姜、甘草、远志、黄芪等同用,可使总生物碱减少而解毒。
[ 性味归经 ] 辛、大热、入心、脾、肾经
[
] 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除湿止痛

[ 主治范围 ] 1. 温中散寒:本品有温肾助阳的作用,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达,能外彻,能升能。凡凝寒痼冷(阴寒之气交伏于全体某一经络,脏腑形成局部的寒症,经久不愈,多见于脾胃虚弱,内有寒饮或寒湿久痹的患者)。肾阳虚衰的表现为生殖技能低下,公畜阳痿,母畜则宫寒不孕,肾阳不足,能温脾阳,则会发生泄泻,本品能补肾助阳,温中散寒,若脾阳虚弱所致泄泻,常配党参、白术等同用。2. 回阳救逆:可解释为脱证,脱乃精气亏耗,由于肾虚衰致绝或大吐、大汗后导致阳虚欲脱而出现脉微欲脱绝、四肢厥冷,全身冰冷等症,可用本品回阳救逆,鼓舞身体阳气,增强机体生命活动力,如《四逆汤》等。古代多用本品治疗各种休克。3. 除湿止痛:风寒湿三邪所致气血凝滞,关节疼痛常与祛风湿药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
] 热证、阴虚火旺及孕妇忌用。


(2)干姜
[ 炮制 ] 将生姜用水浸泡34小时,捞出,闷润后,切成小方块或切片,即为干姜。炮姜为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 纲目] 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生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 本草求真] 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无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救逆,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仲景四逆,姜附汤均用之,且同五味则能固肺气,而治寒咳,同白术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能入气而生血,故凡因寒入内,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脾寒痢,反胃隔绝者,无不借此为拯救除寒。
[ 性味归经 ] 辛、热、入心、肺、脾、胃、大肠、肾经
[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主治范围 ] 1. 温中散寒:本品长于温暖脾胃,故适用于脾胃虚寒症。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脘腹冷痛,或呕或泻,四肢不温,无食欲,舌淡白苔滑,脉沉迟等。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不脾益气的党参、白术、吴茱萸同用,如《
理中汤
》。

2. 回阳通脉:用于体弱阳虚抵抗力弱,若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而出现脉微欲绝者,与附子、甘草同用。如《四逆汤》。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


] 热证、阴虚火旺及孕妇忌用


(3) 肉桂
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树皮,近根处的最厚树皮,最好的称紫肉桂或企边桂(10年以上树龄,官桂为56年的树皮,板桂是老年桂树的树皮,桂心是去其外层皮之粗皮与内面之薄皮,而取中心者,又叫中桂,条桂则是树枝之皮条,又叫薄桂。
[药性类明 ] 桂,导阳气,调和营卫之气,血为营,气为为,营卫不相合者,桂能导行阳气,宣通血脉,使气血自行。《局方》中的十全大补汤,用四君子与黄芪补气,四物汤补血,内加肉桂者,是要其调和营卫之气,使四君子、四物汤以成补之之功也。
[ 性味归经 ]辛、甘、大热、入肝、脾、肾经
[
] 温肾壮阳、温中散寒、活血止痛

[ 主治范围 ] 1. 温肾壮阳,引火归元,肾阳虚衰,又称命门真火不足,而至虚阳上越,出现面赤、虚喘、汗出如油,脉虚无根,尺脉微弱等症,此为真寒假热之症,须速用肉桂引气归元,纳气归肾。肾阳不足所致滑精早泻,腰膝冷痛,母畜不孕,多与附子同用。2. 温中散寒:本品长于温中散寒,适用于因受寒冷之气,导致少腹冷痛,或吐或泻,四肢不温,可用肉桂温中散寒,常与附子、地黄、伏龙肝等同用。3. 活血止痛:血在脉中,遇寒邪则凝滞,得温则流通,寒邪阻滞,气血不畅而生阴疽,或手指发凉疼痛,或十指节黑烂,甚则趾(指)节腐烂脱落(控称闭塞性脉管炎),可用肉桂温通经脉。如《温经汤》
此外,在治疗气血衰弱的方中,如适当加入肉桂,效果更好,如《
十全大补汤
》,取本品有鼓动气血生长的作用,据近代研究,本品有中枢性和末梢性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
] 忌与赤石脂同用,孕者忌用。


(4) 吴茱萸
[ 性味归经 ]辛、苦、温、入脾、胃、肝、肾经
[
]温中止痛、理气止呕

[ 主治范围 ]本品主治五更泻,配灶心土,此外用于治疗肝气郁结犯胃所致呕吐,胃气虚冷,若遇热呕,则配黄连。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
]血虚有热及孕者忌用


(5) 小茴香
为伞型科植物小茴香的果实入药。
[ 药理 ] 茴香能促进消化机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增强胃肠分泌液,排出内腐败污浊气体,治疗嗳气鼓胀等,用于腰部冷痛,小肠疝气痛以及神经衰弱、消化不良,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使精神兴奋,全身血流加快,还可用于嵌顿性小肠疝睾丸鞘膜积液。
[ 性味归经 ] 辛、温,入脾、胃、肝、肾经。
[ 功效 ] 理气止痛暖腰肾,温中健胃
[ 主治范围] 下焦有寒之湿邪,肝肾气逆而出现小肠疝气或小腹疼痛者,可用本品疏肝理气,温肾祛寒,常与桔核、荔枝核等同用,或加吴茱萸散寒止痛效果更好。
胃寒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呕吐或胀满,可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本品炒热布包温熨下腹部,治寒证腹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 禁忌 ] 热证及阴虚炎旺者忌用。

(6) 高良姜
[ 性味归经 ]辛、温,入脾、胃经
[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 主治范围 ]本品对胃脘疼痛,胃寒呕吐,中焦寒性疼痛,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胃寒、食积等均可运用。
[ ]干姜的温中作用偏于脾而温脾寒,常见治脐腹部疼痛,而高良姜的温中作用偏于胃而致胃寒,常用于治疗脘腹部的寒痛。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 禁忌 ] 胃火亢盛者忌用。

(7) 艾叶
[ 本草正 ] 艾叶,能通12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祛寒、除温、补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或用生姜捣汁,或热用煎汤,或用炙治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热,俱有所宜。
[ 性味归经 ] 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经
[ 功效 ] 艾叶理气血,祛寒湿,安胎,艾炭温经止血。
[ 主治范围] 1.艾叶能温中祛寒,温暖子宫,安胎调经,对于腹中冷痛,小腹寒痛,以及子宫冷久不受孕,虚寒痛等,常配当归、干姜、炒白芍、肉桂、小茴香等同用。2.艾炭为艾叶炒成炭后,主要用于止血,对于下元虚寒所致的崩漏,以及孕者受惊,腹中疼痛,胎动不安等症,可配合阿胶、熟地、当归、白芍等同用。3.将艾叶捣成绒状,名艾绒,功用同艾叶,但优于艾叶,艾绒又是做艾卷或艾炷(用于针灸)的原料。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 禁忌]阴虚血热者忌用。

(8) 花椒
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果实
[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入脾、肺、肾经
[ 功效]温中散寒,杀虫止痛
[ 主治范围 ]用治脾胃虚寒,常与干姜、党参同用。

[

] 人用3 -10克;马、牛15 ~ 30克;猪、羊 3 ~ 10克。


蓉城一火锅店,万元寻找吃高手,成都琴台路某火锅店在某报连续天刊登广告称欲举办吃花椒比赛,并拟以1万元的高额重奖冠军,还准备申报吉尼斯记录,该则广告要求参赛者至少能吃20粒花椒且身体无不良反应,随后记者与策划该比赛的经理取得联系,李经理说这么做是为了宣传川味火锅以麻当头,麻、辣、香的特点。国外有吃辣椒的比赛,作为四川省本土餐饮界何不举行一个吃花椒比赛呢?

花椒食用过量,会不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危害,所以在参赛条件中一定要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隐患者,在比赛时对花椒服用量有一定限制,现场备有医生。

某医院一主任医生说,国外有吃辣椒死人的记录,花椒食过量也会引起呼吸困难,产生封喉的现象,胃肠大出血,进而有可能导致死亡。

吃花椒大赛冠军能否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吉尼斯世界记录上海总部申报部的易德先生称,目前该部尚未得到任何关于吃花椒比赛要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德申请,不过根据申报德宗旨公平交易,健康友爱来看,该比赛可能不符,至于肯定答案,需主办单位上报后,由专家评定。

(9) 伏龙肝(灶心土)
为烧杂草和木炭的土灶内黄焦土。
[ 性味归经 ] 味辛,微温,入脾、胃经
[ 功效] 温中止呕,收敛止血
[ 主治范围 ] 用治脾胃虚寒呕吐,常与半夏、干姜同用;用治寒证出血,常与白术、阿胶、附子同用。
[用量] 人用10 -20克;马、牛3060克,猪羊1015克。

第七讲(2学时)
内容:祛湿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yisiyi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5-15 11: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感谢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 收起 理由
system + 5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8 05:2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