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授课教案
第一部分
中兽医学基础理论(讲课24学时,实验课6学时)
第一讲
2学时
内容:绪论
1
中兽医学的概念
2
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
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4
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任务
及方法
1 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学即我国传统的兽医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家畜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多彩的病证防治技术。
中兽医学内容,是以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为特点的理论、方药、针灸及病证防治技术。
2
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
1、起源
原始社会(公元前22世纪)
仰韶遗址(河南)砭石
2、发展
3、中兽医学向国外传播
公元595年高丽僧人惠慈到日向圣德太子侍臣橘猪粥授疗马法,公元581年(隋代)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2次来中国学习兽医,唐(804年)平仲国随遣唐使来中国,回国后培养大批弟子,形成“仲国流”所著“《仲国百问答》、《仲国秘传集》和《假名安骥集》,源于唐李石所著《司牧安骥集》。
于船1987年往日本讲学,编著《中国兽医与针灸学》被麻布大学竹中良二和高桥贡教授翻译成日语由东京文永堂出版
1987年笹崎龙雄与清水英助合著《中国的兽医和家畜针灸》出版
日本畜产大学龟谷勉教授《兽医针刺麻醉与针灸治疗》
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①家畜本身的整体性:五脏六腑为中心,互相制约,不可孤立。
②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自然环境与四季气候变化都可直接或间接影响。
2、辩证论治
“辩证”是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识别疾病的证候),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制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证”的概念与“症状”和“证候群”有所不同。
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任务
及方法
目的:掌握“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中心的基本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
任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走中西兽医相结合的道路,加快创造我国的新兽医学。
方法:
①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理解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核心,对理、法、方药及针灸逐步融会贯通,反复学习、反复体会,力求掌握规律。
③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结合临床实践,才能掌握病证防治技能。
第二讲
2学时
内容: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代表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明暗、大小、前后、动静等为准则。“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
2、阴阳的互根
3、阴阳的消长
4、阴阳的转化
阴阳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
1、在畜体组织结构方面
机体部位上为阳,下为阴;脏为阴,腑为阳;经属阴,络属阳;血为阴,所为阳;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
2、在生理方面
物质为阴,功能为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在病理方面
阴阳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4、在药物方面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5、在病证防治方面
阴阳为八纲的总纲,脉象的阴阳之分,数、洪、浮、大、滑为阳,迟、小沉、细、涩为阴。
阴阳学说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学说
神经---体液学说、应激学说、第二信息学说、闸门控制学说等
分子生物学推论
具有广泛调节功能的化合物---环核苷酸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
两者保持一定比例, cGMP 在活体的含量为cAMP的1/15 ~ 1/10,对生物细胞起双向调节作用,是一对拮抗物,浓度相关,变化相反,对细胞的调节也相反。
二、国内研究
补气药对阴虚或阳虚患者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第二节
五行
一、 五行的概念
为了说明畜休内部及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事物各自性质及特点分属归类。
五行归类表
五行归类表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
木
→
火→
土→
金→
水→
木
五行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借以说明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及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脏相生可按五行归属类推。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
木
→土→
水→火→金→木
五行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借以说明事物有相互相颉颃的一面。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及我克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我不胜”。五脏相克也可按五行归属类推。
五行相乘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指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限度,使事物间的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一种表现。
五行相乘
木
→土→
水→火→金→木
五行相乘的关系与五行相克的关系是一致的。
五行相侮
“侮”有持强凌弱之意。相侮即反克,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另一种表现。
五行相侮
木
→金→火→水→土→木
五行相乘的关系与五行相克的关系恰好相反。
制
化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中有生有克,克中有生,生中有克,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这种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
1、在生理方面
按五行的属性以分别脏器的特性及相互联系,如肝属于木,主筋,开窍于目等。以生克制化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滋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脾能滋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克木)等。
畜体就是依靠这种生克制化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2、在病理方面
用五行生克规律说明脏腑 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及我克的关系,用这四行进行了联系。五行配五脏以后,也从这样的四个方面来固定一个脏与其他四个脏的联系。如以肝为例,生我者为肾,我生者为心,克我者为肺,我克者为脾。在病理上,肝病传脾,称为“木克土”,肝火犯肺,称为“木火刑金”。
在疾病传变上
在疾病传变上,肝病传脾,称为“木乘土”,脾病传肝称为“土侮木”,肝脾也可同病(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传心(母病及子)、传肺(木侮金)、传肾(子病及母)等,都可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解释。
3、在病证防治方面
家畜五脏疾病的传变及五色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推断有一定的意义。根据五行学说,认为疾病是由于生克制化的关系失调引起,因此抑制其过亢,扶助其过衰,使其恢复健康而成为施治的关键。另一方面,这一脏器的病变,又往往牵涉到其他脏器,还必须考虑到调整其他的脏器,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目的。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扶土抑木、舒肝健脾。
益火生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均为以五行相生而制定的疗法。
培土制水法;清金制木法;泻火补水法(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水)均为以五行相克而制定的疗法。
第三节阴阳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本身的对立属性,五行学说则是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两者学说不同,又相互为用。阴阳五行都是以脏腑经络等作为物质基础,以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去分析研究、归纳解释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说明机体及各脏腑之间的对立统一,而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内外的相互联系。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阐明畜体极为复杂的变化。
任何脏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因而任何脏器发病都有阴阳偏盛或偏衰现象。疾病的传变规律可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如肾虚有肾阴虚与肾阳虚的不同,若是肾阴虚,就可根据五行传变规律,了解到可导致水不涵木之证,即肝阳上亢,补肾阴时用柔肝潜阳药。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五行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
因受历史条件限制,不可能是建立在科学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完备理论。
取象比类,牵强附会,抽象为其不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讲
2学时
内容:脏腑(心、肺、脾)
第二章 脏腑
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藏指内脏,象即象征和形象,即为内脏的机能活动或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其相互联系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关系,也包括气、血、精、津液等。
第一节 脏腑功能
五脏的功能是贮藏气、血、精、津液,而六腑是主管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及排泄。
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奇恒之腑,既有异于正常的五脏,又不同于一般的六腑,形似腑,而功能似脏,与脏腑关系极为密切。
一、 五脏
(一)心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使之相互协调,为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1、心主血脉
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心主血脉能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2、心藏神
“神”指精神活动,即机体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映。心藏神即认为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
心藏神的功能与心主血脉功能紧密相关,精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为心所主,心血充足,皮毛光彩精神倍,反之,心血不足,神不能安藏,则出现活动异常或惊恐不安。
3、心主汗
汗为心之液,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汗同源。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
腠理不固而自汗,为心阳不足。
阴虚盗汗,为心阴血虚,阳不摄阴。
心阳不足及心阴血虚,用汗法时宜慎重
汗多不仅伤津耗血,也耗散精气。
4、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经别络上行于舌,而心的气血上能于舌,因而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最易在舌上反映出来。即为“心者外应于舌。”
心血充足,舌体柔软红润,运动灵活;心血不足,舌色淡而无光;心血瘀阻,则舌色青紫,心经有热,则舌质红绛,口舌生疮。
[附] 心包络
心包络或称心包,为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当外围诸邪侵犯心脏时,一般由表入里,由外入内,先侵犯心包络。
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与心是一致的,用药基本相同。
心与三焦相表里。
(二)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
肺的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司呼吸,不仅指主呼吸之气,而且主整个机体上下表里之气。
水谷之气与吸入之气,两者会于肺中,在元气作用下化生为宗气。
宗气是促进和维持机体活动的动力,所以称“肺朝百脉”。
肺主宣降、通调水道
肺主宣降,通调水道,宣指宣发,降即清肃下降,肺居上焦,以清肃下降为顺
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则气郁闭于肺,可引起咳喘。
肺主肃降,将脾上输的水液精微,通过宣发温润皮肤;肃降将水液下归于肾,经肾气化,下输膀胱,成为尿液排出
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孔、被毛等组织,简称皮毛。
肺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外部屏障。
肺经有病可反映于皮毛,皮毛受邪可传于肺。
肺气虚,易汗;发汗敏感,面积也大
肺开窍于鼻。
鼻为肺窍,为呼吸的门户。
鼻为肺窍,又可成为邪气犯肺的通道。鼻为肺的外应,为病理症状反映所在。
(三)
脾
脾与胃相表里,开窍于口。其功能为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及四肢。
脾为后天之本,脾是脏中之母。
脾主运化
运指运输,化指消化和吸收。
1、运化水谷精微,胃初步消化,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将其营养物质输送到心、肺,通过经脉再传送到周身,以供生命活动。
脾的这种功能旺盛,称为健运
2、运化水湿
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把水液运送到周身各组织,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升清
指二者运化特点均为上升。
清指营养物质,脾气不升而下陷,除了导致泄泻之外,还可引起内脏垂脱。
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的功能为统摄血液,使之不致于溢出脉外。
“脾主裹血”指统血。脉管壁是否致密与脾有直接关系。脾气旺盛,能控制血液按脉道正常运行,不致外溢,脾气虚,脉管疏松,失去统摄之功,气不摄血,引起各种出血症
脾主肌肉及四肢。
四肢肌肉功能活动有赖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濡养。
脾虚弱时,四肢痿软无力,倦怠好卧。
脾开窍于口
口为脾窍,唇是脾的外应。
口唇可反应出脾主运化的盛衰
脾有湿热,口唇红肿
脾经热毒上攻,口唇生疮。
第四讲
2学时
内容:脏腑(肝、肾和六腑)
(四)肝
肝有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肝的功能为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
1、肝藏血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休息时,血液贮藏于肝,使役时肝脏排出所藏血液,以供机体活动需要
肝为罴极之本。
肝藏血功能失调
①肝血不足,血不养目,发生目眩、目盲,血不养筋,筋肉拘挛或屈伸不利
②肝不藏血,引起精神不安或出血。肝的阴血不足,可引起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而出现肝火、肝风等症。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脏具有疏通、开泄的功能。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
气机是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
气机调畅,升降正常,详述于下
肝主疏泄形式
(1)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
输注胆汁,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以帮助脾胃正常消化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黄疸、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
(2)保持精神活动正常
①直接影响精神活动
与心主神相似,气机不调,精神活动异常(如精神沉郁、胸胁疼痛)
②直接影响气机调畅
气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失调达,气滞血瘀;肝气太盛,血随气逆,导致呕血。
(3)肝气疏泄,还包括疏利三焦、通调水液升降道路的作用。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不调畅,可影响到三焦的通利或水液升降的道路,因而引起消肿、腹水等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
3、肝主筋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是联系关节、约束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
肝主筋与肝藏血有关。筋的功能发挥,主要有赖于肝血的盛衰。
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四肢拘急,或萎软无力,伸屈不灵;或角弓反张
爪为筋之余,反映肝血盛衰
4、开窍于目
目主视觉,有经脉联系于肝,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血不足
肝火太盛
(五)肾
肾位于腰部,腰为肾之府
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
功能为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
肾为先天之本(机体生命的根源)
1、肾藏精
肾所藏之精为机体生命活动基础
①藏先天之精(本脏之精),构成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生长、发育、衰老、生殖、雌雄交配与胚胎形成)
②藏后天之精(水谷之精),由五脏六腑化生,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基础
二者相互资生,相互联系
2、肾主命门之火
命门即生命的根本,“火”指功能。命门之火又称元阳或肾阳(真阳),也藏于肾,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是机体热能的根源。肾所藏之精需要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各组织器官及繁殖后代的作用。
脾胃之火需要先天命门之火温蒸
命门之火不足,全身阳气衰弱
肾阳和肾阴概括了肾脏生理功能两方面
肾阴对脏腑起濡润滋养作用,肾阳对脏腑起温煦生化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相对的平衡
肾阴虚与肾阳虚本质都是肾的精气不足
肾阴虚----内热
肾阳虚----形寒肢冷
3、肾主水
肾在机体水液代谢中起着升清降浊的作用。
水液代谢由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
肾阳对水液蒸化。水液进入胃肠,由脾上输于肺,肺将浊中之清传布全身,而清中之浊由肺的肃降下行于肾,肾再加以分清泌浊,将浊中之清再吸收,上输于肺,浊中之浊下注于膀胱,排出体外
气化:肾脏功能是通过肾阳蒸化作用完成,所以肾的这一功能称为“气化”。
4、肾主纳气
呼吸之气由肺所生,但吸入之气必须下纳于肾,才能使呼吸均匀。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司呼吸,为气之本,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肾气充足,元气固守于下,才能纳气正常,若肾虚,根本不固,纳气失常,影响肺气肃降,出现呼多吸少、喘息等症。
5、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所藏之精有生髓作用,骨赖髓而强壮,所以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
髓由肾精所化生(分为脑髓、脊髓),脊髓上通于脑,聚而成脑。脑主持精神活动,又称“元神之府”,需要肾精化生滋养,肾精亏虚,脑转耳鸣。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精充足齿固。
6、肾开窍于耳,司二阴
耳为肾的外窍,司听觉,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则听觉灵敏。
肾的上窍为耳,下窍为二阴。
前阴有排尿及生殖作用,后阴有排粪便的功能,都由肾所主。
肾阳不足,尿频繁、阳萎;肾阳不足阳虚火衰落,便秘或便溏等。
二、 六腑
(一)胆
胆附于肝(马有胆管,无胆囊)。
胆内藏胆汁,胆汁清而不浊,故有“胆为清净之腑”。
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与其他腑转输功用相同,但所盛者为清净之汁,与五脏藏精气作用相似
即形如腑,功用如脏,为奇恒之腑。
(二)胃
胃主要功能功能为受纳和腐熟水谷。
机体后天营养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共同作用,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接受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称为“胃气”。
胃气功能状况对判断疾病预后关系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要保胃气。
(三)小肠
主要功能为接受胃传来的水谷,继续进行消化吸收而而分别清浊。
小肠有病,除了影响到消化吸收功能以外,还出现排粪便、排尿困难。
(四)大肠
主要功能是形成粪便,进行排泄。
大肠是传送糟粕的通道。大肠有病可见传导失常的各种病变,若大肠虚不能吸收水液,燥化不及,则肠鸣、便溏;若大肠温热,消灼水液过多,即燥化太过可导致粪便秘结等症。
(五)膀胱
主要功能是贮留及排泄尿液,所谓“膀胱为津液之腑”。
尿生成于肾,经肾阳蒸化而成尿液,下渗膀胱。
肾阳不足,膀胱功能减弱,不能约束,会引起尿频;若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尿少、尿秘,湿热蕴结,尿难或血尿
(六)三焦
脘腹部相当于中焦(包括脾胃等脏腑);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等脏);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包括上、中、下有关脏器及部分功能,是输送水液、养料及排泄废物的通道,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
附
胞宫
胞宫即为子宫,实际上是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的总称。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为气与血的关系。
心主血,肺主气。
肺朝百脉:心主之血脉必然朝会于肺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在于心血有赖于脾所传输的水谷精微的化生,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于心血的滋养,并在心神的统管下正常进行。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可导致心血不足或脾不统血,而引起出血;若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引起脾运化失健,出现食欲减弱、肢体倦怠。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化生和运行。
心主血,肝藏血,二者配合对血液循环及血量调节起保护作用。心血不足,肝血也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也弱。
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血不养筋,筋骨酸痛、四肢抽搐、拘挛。
肝血不足,心悸怔忡。
肝疏泄失常,肝郁化火,扰及心神
4、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在于
1、相互滋生:心主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
2、相互制约:心火下降,以资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濡养心阳,使心阳不亢,这种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病理状态:心火不足,水气凌心
5、脾与肺
1、益气与主气:同为后天气血化生之源,肺主气,脾主运化。所谓“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
2、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气虚,宣降失职,水液代谢不利,脾不健运,水肿、倦怠、腹胀、便溏
6、肝与肺
肝与肺的关系表现在气机升降方面。
肝以升发为顺,肺以肃降为常,二者协调,气机升降运行通达无阻
肝气上逆,影响到肺肃降,胸满喘促
肝阳过亢,引起肺燥咳嗽
肺失肃降,影响到肝升发,胸胁胀满
气虚血涩,肝血瘀滞,肢体疼痛
7、肾与肺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呼吸
肺主通调水道,肾主开阖;“肾主一身之水,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
肾阴不足,肾虚火旺,虚热盗汗、干咳
肺气不足,亦可影响到肾,引起肾虚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和运化的关系
肝藏血,脾统血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脾不健运,腹满泄泻、腹痛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也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入肠道,引起黄疸
9、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表现在精和血
肾藏精,肝藏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肝肾二脏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在病理上,一方不足,引起另一方偏亢
肾精不足,导致肝血亏虚,肝血不足,影响肾精滋生,二者相互制约。
10、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为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关系。
脾主运化,肾藏精,二者相互滋生促进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以到脾阳不足;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之精气,可引起肾阳不足,常见脾肾阳虚之证。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 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传化关系。
六腑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畅为顺,所谓“腑病以通为补”
通里攻下是六腑疾病常用治则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为一脏一腑的表里关系。
心气正常,小肠才能分别清浊
小肠有热,循经脉上循于心,口舌糜烂;心经有热,移至小肠,出现尿短赤、排尿涩痛等小肠实热病证。
2、肺与大肠
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而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和利。
肺气壅滞,失其肃降之功,大便秘结
大肠传导阻滞,肺气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
临床治疗:肺有实热泻大肠,大肠阻塞可宣通肺气
3、脾与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脾性本湿而喜燥,胃性本燥而喜润
二者一纳一化,一升一降,一湿一燥
胃气不降,出现嗳气、呕吐
脾气不升,食欲不振,倦怠疲乏
脾气下陷,久泻脱肛
临床上常脾胃并论,脾胃同治。
4、肝与胆
肝与胆关系到胆汁正常排泄与贮藏。
肝疏泄失常影响到胆汁的分泌;胆汁分泌失常,又会影响到肝的功能,出现黄疸、消化不良等症。
肝胆在病理上关系密切,在治疗上相互为用,肝胆同治。
5、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的关系为二者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维持水液正常代谢
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与三焦在经脉上存在表里关系。
心包为心之使,三焦为元气之使
一内一外,互相配合
在热病过程当中,湿热合邪,稽留三焦而病在气分,未能制止其发展,则病邪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可引起神乱、昏迷等症。
第五讲
1学时
内容:气血津液
第二节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是脏腑 功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神”即精神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气、血、精、津液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一、 气
气指维持生命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它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气的功能:具有生化、推动和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经络的活动等。
(一)元气
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元阴、元阳(肾阴、肾阳)之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由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
元气充足,脏腑旺盛,健康少病,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元气,则脏腑气衰
(二)宗气
宗气是由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之气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于肺,聚集于胸中,有助于肺脏以行呼吸和贯穿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
宗气不足,则呼吸少气、心气虚弱、血脉凝滞。
(三)营气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精气之一,运行于血脉中,是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故称“营气”。
营气进入血脉,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功用与血液基本相同,二者同行于脉中,关系密切,所以称为“营血”。
(四)卫气
卫气由水谷之气化生,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所以有“卫阳”之称。
卫气运行脉外,敷布全身,在外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有保卫肌表、抵抗外邪的作用。
卫气不足,肌表不固,外邪就可乘机而入。
其他之气
其他之气指脏腑的一些功能表现,如心气(主血脉)、脾气(主运化)、胃气(主受纳)、肺气(主呼吸)、肾气(主生长发育及生殖)、肝气(主疏泄)等。
脾气和胃气合称中气,除了具有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能维持腹腔内脏器正常位置的作用。
二、血
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通过气的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周身,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血的化生:①脾胃为化生之源②营气入心脉有化生血的作用③精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血除有营养作用之外,还能运载气,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三、津液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来源一致,但清而稀的称为 “津”,浊而稠的称为“液”。临证不能截然分开,而常常津液并提。
津液由水谷化生,三焦气化变成津液,其中一部分随卫气运行布周身,称为“津”,具有润泽温养皮肤肌肉和补充血液的作用。另一部分则注入经脉,随血脉运行灌注于脏腑、骨髓、关节和五官等处,称为“液”,起到滑利关节及滋润皮肤的作用。
气、血和津液的关系
气血和津液的关系密切,不仅同出一源,而且相互化生,相互为用。
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作用,津液消耗,会使气血亏虚,而气血亏虚,也必然引起津液损耗。
第六讲
2学时
内容:经络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
经络学说的涵义
经络是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形成联络脏腑、器官和全身组织的独特体系。
经:路径,经络的主干,又称经脉
络:网络,经络的分支,又称络脉
经络无处不至,把畜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
经络学说的起源
1、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2、 体表反应点和针灸感应路线的归纳
3、 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的综合
三、
经络的组成
(一)经脉
经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分为前肢三阳经和三阴经,后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是经络主体,又称为十二正经。经别为从经脉中分出的纵行的支脉,又称别行正经。
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
(二)络脉
络脉包括十五大络、络脉、孙络、浮络和血络。
十五大络即十二条经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的大络。
从络脉分出的细小分支,称为孙络。疑团脉浮于体表的,称为浮络,在皮肤上暴露出的小血管称为血络。
(三)内属脏腑部分
经络联系着全身组织器官,深入体内连属各个脏腑,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同有关的脏或腑相连属,同时属于某一脏的经络还络于相表里的某一腑,称为“脏腑络属”,形成表里关系
(四)外连体表部分
经络与体表组织相联系,主要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经筋即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中气血所濡养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
皮部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所分布的皮肤部位,称为“外络于肢节”
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构成
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络,共12脏腑,各系1经,在畜体构成12道经络通路,并与所属的脏、腑相连。
十二经脉按所属脏腑命名,分别布于胸背、头面、四肢,左右对称共24条,运行内侧,属脏称阴经;运行外侧,属腑称阳经。
2、十二经脉运行规律
前肢三阴经从胸部开始,运行于前肢内侧,终止于前肢末端;前肢三阳经从前肢末端开始;运行于前肢外侧,抵于头部;后肢三阳经从头部开始,经背部,运行于后肢外侧,终止于后肢末端;后肢三阴经从后肢末端开始,运行于后肢内侧,经腹达胸。
十二经脉运行规律
头为诸阳之会
胸为诸阴之会
十四经脉
督脉和任脉由太阴肺经的一分支相连,构成十四经脉循行道路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8条经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
任脉行于腹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又称“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督脉行于背中线,总任一身之阳脉,又称“阳脉之海”。
冲脉:总领一身气血的要冲,能调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一任三歧:冲脉与任、督脉同起于胞中,故称一任三歧。
十二正经为江河,奇经八脉为湖泽,相互调节补充。
第二节经络的主要作用
一、在生理方面
1、运行气血,温养全身
2、协调脏腑,联系周身
3、防卫体表,抵抗外邪
二、在病理方面
1、传导病邪
2、反映病变
三、在治疗方面
1、传递药物的治疗作用
药物归经,按经选药
2、感受和传导针灸的刺激作用
循经取穴
第三节经络研究的概况
一、 经络穴位的形态学研究
1、经络穴位与神经的关系
2、经络穴位与血管、淋巴管的关系
二、穴位特异性的研究
1、穴位与非穴位作用上有不同特点
2、从穴位表面电阻值的测定可以看出穴位的相对特异性(穴位有良导点)
三
经络实质的研究情况
(一)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
(二)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
(三)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
(四)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
(五)经络是独立的类传导系统
(六)经络与生物电相关
(七)第三平衡系统假说
第七讲
3学时
内容:病因与病理
第四章
病因与病理
第一节
病因及病理的基本概念
病因即致病因素
病理为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
血气不和,百病乃生
畜体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和整体
第二节 病因
病因:或称为“病源”或邪
病因包括外感、内伤及其他(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中毒、痰饮及瘀血)
一、 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疬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热(火)等六种异常气候转化为病
(一)风
1、风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
②风性轻扬开泄
③风善行数变
④风性主动
2、常见风证
①外风
伤风(外感风邪)
风痹(风邪侵犯经络)
风疹(风邪侵袭肌肤)
②内风
脏腑本身机能失调而产生的风证,状似外风,但性质不同,如肝血亏虚或肝风内动,多见于幼龄或年老体弱者
(二)寒
1、寒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寒性阴冷,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③寒性收引
2、常见寒证
①外寒
外感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机体)
寒伤脾胃(直中脏腑,致使脾胃阳虚,升降失调)
②内寒
阳虚里寒。常见有中焦虚寒、肾阳不足等证。
(三)暑
1、暑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暑性炎热,易致发热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③暑多挟湿,易困脾胃
2、常见暑证
①中暑
伤暑与中暑
②暑热
入夏后多见肌肤发热
③暑湿
发热不甚,四肢倦怠,食欲不振
(四)湿
1、湿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湿郁气机,易损脾阳
②湿性重浊,其性趋下
③湿性粘滞,缠绵难退
2、常见湿证
①外湿
湿困卫表,又称伤湿
湿滞经络(着痹)
湿毒淫侵(湿疹、疱疹)
湿热蕴结(蕴结胃肠,里急后重)
寒湿停滞(腹痛泄泻)
②内湿
湿自内生,因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所致
(五)燥
1、燥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燥性干燥,易伤津液
②燥邪致病,缺乏津液为特征
③燥胜则干
2、常见燥证
①外燥
凉燥(燥而偏寒)
温燥(燥而偏热)
②内燥
五脏积热伤津化燥,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损,或大汗、大泻、呕吐及失血
(六)火
1、火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火与热同,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
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为热象,且较热更甚
②炎灼脉络,迫血妄行
③火邪易伤津液
2、常见火证
①实火
外感温热或六淫入里化火而引起,证见高热、口渴、气促喘粗
②虚火
五脏内生,属于内火,多因饲养失调或久病,或配种过度,精血亏损,阴虚阳亢,脉数无力,宜滋阴降火
疫疬
疫疬也是一外感致病因素,但与六淫不同,是一种具有传染性极强的致病因素
疫疬致病的特点:
互相传染,发病急骤,蔓延迅速,不论老幼症状基本相似
二、 内伤
内伤主要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概括为饥、饱、劳、役四种。
(一)饥饱之伤
1、饥
由于水草不足引起的饥渴
2、饱
饮喂太过引起饱伤
(二)劳役之伤
劳役之伤指劳役过度及使役不当引起
(三)逸伤
逸伤指久不使役或不运动引起
种公畜不运动,精子活力降低
母畜不运动,难产及胎衣不下多见
役畜不运动,心肺和脾胃功能失调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性致病因素
(二)寄生虫
(三)中毒
(四)痰饮(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水地
湿)
(五)瘀血
第八讲
(2学时)
内容:病因与病理
第三节
病理
一、邪正消长
邪正消长与疾病的发展及转归有一定的关系。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
正气虚弱或邪气强盛,则促进病情趋向恶化;反之亦然,正气得到恢复、充实,邪气退却,疾病好转,以致痊愈
二、升降失常
升降是畜体气化功能的基本运动形式。
畜体的脏腑、经络、卫气营血都有一定的运动形式。
脾主升,胃主降,肾不纳气则喘息,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三
阴阳失调
阴阳概括畜体内部一切矛盾,阴阳平衡,畜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阴阳偏盛:阳胜必耗阴,阳胜则热
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证:病理上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高,病势向上;反之为阴证
疾病过程中,若是阴阳逐渐恢复平衡,则预后良好,反之亦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