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料制作
筛选采用的各种原材料,按照配方要求,通过预处理环节,达到合适的粒度、C/N、C/P、pH、水分后,遵照好氧堆肥要求,初步完成无害化、稳定化生化反应过程,有益微生物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方可作为发酵床垫料。垫料制作过程可变因子多、过程控制复杂,同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只有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才能保证垫料质量的稳定。
一、配方要求
发酵床垫料与常规堆肥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性表现为C/N要求的不同。垫料配方设计中除考虑快熟发酵所需能量(即碳源)之外,还必须满足发酵床持续分解粪尿对能量的需求,所以C/N比常规堆肥要高;同时为保证发酵床良好的通透性,原料的颗粒直径(即粒度)也较常规堆肥要大。
表3-1 发酵床垫料配方要求
条 件 合理范围 最佳范围
碳氮比(C/N) 30:1~70:1 40:1~60:1
水分含量 40~65% 45~55%
颗粒直径(直径以cm计) 0.32~1.27 可变*
pH 5.5~9.0 6.5~7.5
C/P 75~150:1 75:1
* 依特定的物料、堆体大小和气候条件而变。
配方示例1:
木屑 800公斤
猪粪 200公斤
猪儿乐菌液 1升
红糖 1公斤
配方示例2
木屑 500公斤 木屑可以用玉米秸秆粉 、高梁秸秆粉 、甘蔗秸秆粉替代
秸秆粉 300公斤
发酵猪粪 200公斤
猪儿乐菌液 1升
红糖 1公斤
二、过程调节及控制
影响垫料制作的过程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有水分、通透性(氧气)以及温度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关联。概括表述为:通透性调节是基础,水分调节是关键,温度调节是保证。
水 分 不同物料因理化特性存在差异,适宜发酵的水分含量是不一样的,同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水分偏低或偏高,会导致堆肥堆体温度急剧上升,或形成“烧白”,或发酵温度居高不下;水分过低或过高时,往往会不升温,即无发酵温度产生。关于垫料发酵的水分控制和调整,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南方地区适当调低,北方地区适当调高;
2、雨季适当调低,旱季适当调高;
3、低温季节适当调低,高温季节适当调高;
4、陈料熟料适当调低,鲜料适当调高;
5、低C/N适当调低,高C/N适当调高。
总之,应根据地域、气候、物料及配方的特点,摸索相应的最适水分含量,并在堆制化过程中,仔细观察物料的水分变化及其对堆制过程的影响,及时采取调整措施,确保发酵的正常进行。
通透性 堆制过程中,通透性即物料的供氧状况是通过温度和气味来反映的。堆制温度的异常变化或有臭味、异味产生就说明物料的通透性发生了问题。通过翻堆或强制通风,不仅可以提供堆肥生化反应足够的氧气,而且还能将热量带走,避免堆体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失活,同时随着热量散失还可带走大量水分。所以堆肥化过程不仅是堆肥有机物氧化还原的过程,同时也是堆肥水分逐渐散失的过程。
温 度 堆体的温度变化是反映发酵是否正常最直接、最敏感的指标。由于它与水分、通透性以及其它各项控制因子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所以它又是一个最复杂的因子。对垫料堆制温度变化的要求可概括为:前期温度上升平稳、中期高温维持适度、后期温度下降缓慢。堆制前期的温度变化一定要处理好“快”与“稳”的关系,即发酵起温要快,但温度上升不能过快,要尽可能的平稳;堆制中期高温维持的温度值要适度,时长也要适度。
正常堆肥发酵的温度主要通过翻堆和强制通风来调控,一般遵循“时到不等温、温到不等时”的原则,即在堆肥前期,即使发酵起温缓慢甚至不起温,48小时后必须翻堆或通风,避免堆体形成厌氧环境,在堆肥中后期,一旦温度超过设定值,必须及时翻堆,不能等达到规定时间后再翻堆。
三、垫料质量标准
通常经过7-10天的发酵过程,堆体温度开始下降,表明发酵过程基本完成,垫料即可入垫料槽,构成发酵床。
垫料是否符合要求,通常可以通过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来判断。
(一)定量标准
1、C/N下降到30以下
2、堆体温度下降到40℃以下
3、有效活菌数达到2亿个/克以上
4、粪大肠杆菌数在100个/克以下
5、蛔虫卵死亡率在98%以上
6、水分含量在40%以下
7、pH值在7.2左右
(二)定性标准
1、发酵过程温度变化正常
2、发酵堆体应布满菌丝,物料疏松似面包状
3、发酵料散发曲香或泥土清香,无恶臭或其它异味
4、发酵结束时堆体温度应明显下降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