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20|回复: 10

干扰素相关技术汇总(望版主加精加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6 12: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用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的分类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

什么叫干扰素(IFN)?

自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之。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要了解这一点,先要知道人天然干扰素的分类。天然干扰素分为三种多肽:IFN-α、IFN-β及IFN-γ。IFN-α和IFN-β分别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并且结合相同的受体。而IFN-γ主要由T淋巴细胞分泌,对酸不稳定,结合的受体与前两者不同,IFN-γ的免疫刺激活性在三者中最强。IFN-β和IFN-γ只由单个基因编码,而IFN-α由至少23个不同基因,群聚在第9对染色体上,编码产生多于15种的功能蛋白。

干扰素制剂的分类,按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重组α-干扰素和人自然干扰素两大类。

基因工程干扰素再按基因表达分子结构和抗原性可分为α、β、γ型,同一型内按氨基酸组成差异再分20多个亚型:α1、α2、α3……在同一亚型内又因氨基酸的差异而细分,如α2:有三种:α2a、α2b、α2c。

自然干扰素是通过分别刺激淋巴母细胞和体白细胞,然后提纯制备而得。目前市场供应的只有由类淋巴母细胞产生的干扰素(IFN)…αN1,是天然的多亚型的混合物。临床用的主要是重组制剂,有α2a、α2b和α2b。

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体淋巴母细胞样多亚型天然干扰素(IFN-N1),葛兰素威康公司(英国)生产

2、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IFN-α2a:罗氏公司(瑞士)生产的罗扰素,有300万U/支和450万U/支两种剂量,粉剂和水剂两种剂型;
IFNα2b:先灵葆雅(美国)公司生产的干扰能300万U/支和500万U/支,均为粉剂;天津华立司生产的,300万U/支,粉剂
3、复合干扰素

特威公司(英国)生产的复合干扰素其为针对治疗目的而设计的一种非体能自然产生的生物合成干扰素。干复津的特异活性被定位每毫克蛋白质功能单位,在体外已证实其活性至少比α2a或α2b干扰素高出5倍,干复津所用的微克是质量测量单位,而其他干扰素所用的国际单位出)是活性测量单位。干复津有9μg、15μg两种剂量的剂型。其9μg的疗效与300万U的IFN-α2b相似。

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1、 发热: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

3、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

4、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

5、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

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停药可减轻。

由灭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于易感细胞后,由易感细胞基因组编码而产生的一组抗病毒物质。除病毒以外,细菌、真菌、原虫、立克次氏体、植物血凝素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如聚肌胞)等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凡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的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生剂。干扰素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和γ三种主要类型。其活性及抗原性皆取决于分子中的蛋白质,而与其糖基无关。脊椎动物细胞是产生干扰素的主要细胞,但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昆虫)及植物细胞(如丁香等)亦发现有干扰素类似物。干扰素对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它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激发细胞合成新的mRNA,产生多种效应蛋白,发挥抗病毒、抗种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即由一种病毒所诱发产生的干扰素,能抗御多种病毒甚至其他的胞内寄生的病原生物的能力。动物实验证明,干扰素能抑制多种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从而抑制病毒诱发的肿瘤生长。干扰素制剂可用以治疗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带状疱疹等),以及治疗多种肿瘤(如骨肉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无敌兽医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2: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如何应对?

现在长效干扰素的发烧比过去用的普通干扰素要来得轻,而且它持续的时间绝大多数是24小时不到,个别的是在两三天,如果病人觉得肌肉疼痛,可以吃一点退烧药。其次就是白血球,血小板的下降,病人在开始治疗的时候每半个月查一次血常规来观察一下,现在的干扰素治疗我们有一个专家共识,如果真的跌得很厉害我们适当用一些升白的药,有的时候可以打一点白激素11,这些病人问题是不大的,另外从国外的治疗经验来看,干扰素在丙肝治疗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像肿瘤化疗的时候或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用免疫抑制剂的时候,白细胞低的时候会容易发生感染,像我们乙肝治疗发生感染的情况比较少。   第三个有一些神经的症状,有的病人有点焦虑不安,有的病人心跳快,有一些睡眠不好,有一些精神沮丧甚至精神忧郁,这个我们医生跟病人谈话的时候要谨慎一点,程度比较严重的可以用一些改善精神类的药物,我们也碰到过干扰素引起严重的精神忧郁甚至病人有自杀行为,但是这方面见得也比较少。
  其它还有可能出现的反应就是掉头发,我有个病人头发掉了三分之一,但是停止治疗后就长出了,还有就是体重减轻,有的病人比较怕了,一年下来体重减轻5到10斤,有的病人减了20斤,我碰到一个最厉害的是减了50斤,但是这个病人原来是大胖子,所以减了以后还蛮高兴的,其他可能都是极个别的,有的病人可能吃了有点胃的不舒服,拉肚子。
  这些副作用有一些不需要治疗,像体重减轻到后期会逐步正常,还有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有的人甲状腺机能减退,所以我们治疗的时候定期做一个甲状腺功能检查,有时候请内分泌医生会诊一下进行一下处理基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关键是我们医生治疗病人的时候也要注意一点,如果病人有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就需要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好以后再来治疗,或者家族史里面有严重的精神忧郁的,或者本身肝功能黄疸很深的这种病人就不考虑了,所以干扰素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用的,还有就是已经妊娠了也绝对不能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连京华,李玉峰,高广尧,蔡 蕊,王爱琴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23)

  摘 要:干扰素是动物机体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高效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成为当今免疫学、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兽用干扰素的基本特性、作用机理以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作用机理;应用;研究进展
  干扰素(Interferon,IFN)最早是1957年由英国科学家Alick Isaacs和I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一类能干扰和抑制病毒复制的可溶性细胞分泌物〔1〕。现定义为:干扰素是在特定的诱导剂作用下,由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当它再作用于其他细胞时,使其它细胞立即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免疫力。近半个世纪以来,干扰素一直是免疫学、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干扰素在一些畜禽病毒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疗效,兽医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干扰素在动物体内的免疫特性及其临床制品的研究。
1 干扰素的基本特性
1·1 干扰素的分类
  目前,一般将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类,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均可产生这两类干扰素。Ⅰ型干扰素主要包括α干扰素(IFN-α)和β干扰素(IFN-β)等,α干扰素是单核细胞产生的相对分子量18000的多肽,β干扰素主要是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相对分子量20000的糖蛋白,两者都具有抗酸性作用,主要参与抗病毒、抗肿瘤作用;Ⅱ型又称免疫干扰素,只包括γ干扰素(IFN-γ),主要是由T细胞产生的相对分子量21000~24000的单体糖蛋白,其大小取决于糖醛化程度,共同具有18000的多肽成分,对酸性敏感,主要参与诱导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表达和免疫调节效应,但其抗病毒作用比Ⅰ型干扰素弱。
1·2 干扰素的理化特性
  IFN由多种氨基酸组成,不含核酸,所以不被DNA酶或RNA酶破坏,对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V-8蛋白酶)敏感。对热比较稳定,在4℃下其活性可保持几个月,-70℃下可长期保存。Ⅰ型IFN在pH 2~10时稳定,但Ⅱ型IFN在pH 2时易被灭活〔2〕。
1·3 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1·3·1 高度的生物活性 干扰素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1mg即具有10亿个活性单位。IFN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由一种诱导剂诱导细胞产生的IFN,既可抑制多种RNA病毒,又可抑制多种DNA病毒的复制。此外,IFN还有抑制病毒以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抑制细胞分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参与调节免疫应答等功能。
1·3·2 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IFN的活力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即某一种属动物(或组织细胞)产生的IFN只能对同种属或种属非常接近的动物或细胞有保护力,如鸡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鸡而不能保护兔,但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却有交叉保护现象,如猴与人之间,地鼠与小鼠之间等。
2 干扰素产生机理
  干扰素是机体受到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下产生的,如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原虫等,都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细菌的内毒素、外毒素、放线菌素D等也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人工合成的物质如聚次黄嘌呤核苷酸(聚肌苷酸)、聚胞嘧啶核苷酸(聚胞苷酸)、低分子物质梯洛龙等也能诱导干扰素的产生。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凡是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生剂。
  干扰素的产生受细胞基因组控制,由于细胞DNA中干扰素基因抑制物(IFN surpressor)与干扰素基因结合,抑制复制酶系统,所以一般情况下,干扰素基因处于被抑制状态。当病毒或其他诱生剂作用于细胞膜后,使干扰素基因脱抑制,干扰素操纵子开始转录,合成mRNA,mRNA迅速转移至细胞质,在核糖体上转译成IFN前体,切除信号肽后,成熟的IFN就分泌到细胞外。
3 干扰素作用机理
3·1 抗病毒的作用机理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但其抗病毒作用并非本身直接灭活病毒,而是抑制病毒的增殖。病毒感染细胞导致IFN的产生,并随被感染细胞死亡、崩解而释出。IFN分子向附近扩散,随血液循环至全身。IFN是由宿主细胞编码的蛋白质,因作用于靶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基因发挥作用,因而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当IFN进入细胞后,诱导该细胞转录出一种AVP-mRNA,然后由它指导合成“翻译抑制蛋白(TIP)”,TIP结合于核蛋白体,使病毒的mRNA与宿主细胞的核蛋白体的结合受到抑制,因而妨碍了病毒蛋白、病毒核酸以及复制病毒时所需酶的合成,从而使病毒的繁殖受到抑制。整个过程如下:病毒进入细胞→病毒RNA附着于宿主细胞核糖体→使形成干扰素mRNA的宿主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干扰素mRNA刺激干扰素产生→干扰素进入细胞→使形成翻译抑制蛋白(TIP)mRNA的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TIP形成并结合到核糖体→TIP阻止病毒RNA结合到核糖体。但干扰素并不影响宿主细胞本身的mRNA与核蛋白体的结合,所以不妨碍宿主细胞的生长,是无毒性的。
3·2 免疫调节作用机理
  干扰素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T、B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小剂量起促进作用,大剂量起抑制作用。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比IFN-α和IFN-β强数百倍。IFN或IFN诱生剂处理后,可引起IFN敏感细胞表面抗原和某些受体的表达增加。IFN亦能影响抗原提呈作用,抗原提呈过程与MHC抗原有关,而IFN-γ可诱导MHCⅡ类抗原增加,IFN-α和IFN-β可诱导MHCⅠ类抗原增加。
3·3 抗肿瘤作用机理
  干扰素抗肿瘤作用以IFN-γ为最强,其机理可能有以下几种:①有些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有关,这些病毒的核酸往往需要整合到细胞的DNA中去,形成病毒基因,这些基因持续存在是肿瘤的发生原因之一。IFN抑制病毒繁殖,从而抑制肿瘤的形成与生长;②抑制肿瘤细胞分裂。IFN作用于细胞膜,刺激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抑制DNA的合成及细胞分裂,故有抗肿瘤作用;③调动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力。IFN能增强巨噬细胞及NK细胞的杀伤性,增加细胞表面抗原和受体的表达,抑制B细胞的功能,从而降低肿瘤细胞表面封闭抗体的水平。
4 兽用干扰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4·1 在治疗畜禽疾病上的应用
4·1·1 猪白细胞干扰素 猪白细胞干扰素是一种非特异性广谱抗病毒生物制剂,在兽医临床上用于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性腹泻、温和性猪瘟和牛病毒性腹泻等疾病,效果较理想。刘万钧等(1998)〔4〕用Vero传代细胞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进行干扰试验,证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地抑制PEDV的繁殖活性,在IFN剂量为100U/ml时可明显抑制, 1000U/ml可显著抑制,2500U/ml几乎可完全抑制。
4·1·2 抗新城疫病毒(NDV) 王玉东等(2003)〔5〕报道,某场有3栋鸡舍前后发生新城疫,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采取下述试验和对照治疗方法:1栋鸡舍使用干扰素、抗生素
和多维素治疗,干扰素每次1~2倍量,每天1次,连续3天;另1栋鸡舍紧急以二倍量Clone-30疫苗滴鼻点眼免疫,同时使用抗生素和多维素治疗;第3栋鸡舍用抗病毒药和抗生素及多维素治疗5天。结果,第1栋鸡舍第6天停止死亡,死亡率为5·5%;第2栋鸡舍第7天停止死亡,死亡率为6·2%;第3栋鸡舍到第8天时基本停止死亡,死亡率为10·3%。
4·1·3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李风华等(2004)〔6〕报道,某养鸡户饲养肉鸡3065只,26日龄发生IBD,发病率60%,曾用囊病康、黄氏灵等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死亡率达12%,后来用干扰素注射,第2天死亡率降到2%,第3天停止死亡,治愈率98%。发生IBD后使用IFN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Mo等(2001)〔7〕报道,采用100LD50IBDV的超强毒株HK46感染38日龄的SPF鸡8h后,再用0·2mg rGGIFN-α肌肉注射或分别用0·1mgrGGIFN-α进行肌肉注射和口服治疗, 7天后,使用rGGIFN-α的鸡可成活30%~50%,而未使用干扰素的鸡群仅能成活10%。
4·1·4 抗禽流感病毒(AIV) 夏春等(2001)〔8〕克隆和鉴定了我国三黄鸡干扰素基因,并用QIAexpressIV原核表达系在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6个组氨酸(6-His)的融合蛋白。在鸡胚实验系中6His-rGGIFN-α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好。给予10000IU和100000IU 6His-rGGIFN-α组攻毒后48h仍无鸡胚死亡。72h内对照组鸡胚全部死亡,而100000IU单位组和500IU组的鸡胚死亡率为30%,与5000IU组和10000IU组差异明显(P<0·05)。在1日龄雏鸡实验系中6His-rGGIFN-α有较强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各浓度6His-rGGIFN-α处理1日龄雏鸡后,用AIV强毒攻击后24h,仅10000IU组死亡1只,72h后,仅500IU组死亡1只,120h后给予6His-rGGIFN-α实验组均无死亡;而PBS对照组累积死亡率为40%。
4·1·5 治疗马立克氏病(MD) 李风华等(2004)〔6〕报道,某户饲养海兰白蛋鸡1·8万只,126日龄发现部分鸡精神萎靡,冠有些萎缩,发白,部分鸡瘦弱,呈现劈叉状,解剖见坐骨神经肿胀,为正常2倍左右,发黄,死亡率增加,临床诊断为MD,用IFN按500只/瓶加白细胞介素-2(500只/瓶)肌肉注射,3天后鸡群状态好转,康复较好。
4·1·6 抗弓形虫 弓形虫是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人畜共患寄生原虫,其免疫机理以细胞介导免疫为主。IFN-γ是细胞介导免疫的重要免疫分子,不论是外源性IFN-γ,还是内源性的IFN-γ,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9〕。诸多试验证实,外源性的IFN-γ具有强大的抗感染效应,内源
性的IFN-γ在阻止弓形虫增殖、促使休眠状态弓形虫包囊形成、防止包囊的活化突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2 干扰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2001年江国托等依据鸡IFN的发表序列,通过RT-PCR从感染鸡新城疫病毒的免疫鸡脾淋巴细胞诱导培养物及丝裂源刺激的鸡脾淋巴细胞中获得IFN cDNA。在pUC18质粒上进行分子克隆化之后,应用克隆化IFN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BV200-IFN,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基因工程IFN〔6〕,在治疗禽流感(AI)、鸡新城疫(N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马立克病(MD)、传染性支气管炎(IB)及传染性喉炎(ILT)、鸡痘(FP)等病毒病效果显著,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万建青等(2002)〔10〕研究并应用猪重组干扰素γ(rPoIFNγ)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疫病,并克隆了大白猪PoIFNγcDNA、构建了毕赤酵母(因其具有原核表达系易发酵的优点,又具有安全、能正确加工等特点,广泛用于人类重组蛋白的生产)表达rPoIFNγ系统;并且对表达产物进行了Westernblot分析及进行了rPoIFNγ抑制PRRSV增殖的实验。结果表明,用rPoIFNγ处理猪肺巨噬细胞系Marc-145后,经细胞病变抑制法(CPE50)测定,rPoIFNγ可以抵抗蓝耳病病毒(PRRSV)感染。即酵母表达的rPoIFNγ是有应用价值的抗病毒生物工程制剂。汪明等(2000)〔11〕克隆和测序了肉鸡IFN-α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此项研究为重组干扰素用作新型广谱抗病毒生物制剂和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程坚等(2000)〔12〕克隆和鉴定了鸡IFNγ基因,并构建了共表达H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和鸡IFNγ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
5 前景与展望
  干扰素是细胞因子的一种。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细胞因子得以克隆,许多细胞因子基因工程药物面市,给治疗畜禽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干扰素的研究日益深入,特别是PCR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兽用干扰素基因的研究。干扰素的进一步研究对加强我国畜禽传染病防控的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对构建动物干扰素基因重组疫苗,提高其免疫效力、降低病毒载体毒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云德,吴淑华·干扰素〔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3-39·
〔2〕 杜念兴·兽医免疫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74-76·
〔3〕 孙圣兰,等·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2,23(6):39-41·
〔4〕 刘万钧,等·猪白细胞干扰素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干扰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8,26(6):22-23·
〔5〕 王玉东,等·禽用干扰素对新城疫弱毒疫苗的干扰作用〔J〕·山东家禽,2003,7:6-8·
〔6〕 李风华,等·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生物学作用及其在禽病防治中的应用〔J〕·山东家禽,2004,7:43-45·
〔7〕 Mo CW, YC, Lim BL·Thein vivo and invitro effects of chicken in-terferon alpha on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and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alpha on infection〔J〕·Avian Dis·,2001,45(2):389-399·
〔8〕 夏 春,等·一新亚型及干扰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A〕·扬州:第四届中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163-167·
〔9〕 沙涌波,杨晓芳·重组牛干扰素γ对病毒性MDBK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J〕·中国动物检疫,1998,15(2):10-11·
〔10〕 万建青,等·毕赤酵母表达猪干扰素γ基因及其抑制蓝耳病病毒效果〔J〕·生物工程学报,2002,18(6):683-686·
〔11〕 汪 明,等·肉鸡IFN-α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以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8(4):377·
〔12〕 程 坚,等·鸡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与鉴定〔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8(3):2,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2: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述干扰素的主要作用

  干扰素的问世及对它不断的深人研究,给病毒病和癌肿的治疗前景带来了新的希望。
  干扰素有着明显的生物学特点,即每种动物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能阻止同种属或非常接近的种属动物细胞,而不能阻止其他动物细胞感染病毒,所以说,干扰素具有严格的动物种属特异性。如羊产生的干扰素只对羊有效,马产生的干扰素只对马属动物有效,而对其它动物则不产生反应。但它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即一种干扰素对同种和异种病毒的感染繁殖均可发挥干扰作用,也就是说,干扰素对病毒的作用是非特异的。这种作用对生物制品来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如猪瘟病毒产生的干扰素,除抑制猪瘟病毒外,对猪的其他病毒感染同样具有抑制作用。除此之外,干扰素对癌肿等也有一定作用。现将其作用对象试述如下。
1对病毒的干扰作用
  目前已知约有200多种病毒与动物传染病有关,但到现今为止,仍有不少病毒性传染病尚无疫苗可供使用,至于治疗更无理想药物,但通过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看出,干扰素却是一种天然产生的强有力的抗病毒蛋白质,它能阻止各种不同的DNA和RNA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而且已经得到肯定的效果。
  干扰素对病毒作用的原理现在认为,干扰素不象抗体可以直接灭活病毒,对病毒粒子本身没有作用,既不能直接阻止病毒对寄生细胞的吸附和侵人,也不能阻断新合成病毒的释放,而是作用于寄生细胞,阻止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起间接的抗病毒作用。即当一种病毒侵人一个健康细胞时,细胞核首先被病毒占领,此时,细胞就不再产生细胞和抗体其他部分赖以生存的蛋白质,而开始复制病毒,最后由于这些细胞充满了复制的病毒,以致使细胞破裂死亡,同时向周围释放和扩散复制的病毒,袭击周围健康细胞,并由于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而使感染继续扩大。但是,最初被感染的细胞由于受病毒核酸的刺激,有的则诱发合成干扰素分子。据证实,合成干扰素分子的遗传信息存在于寄生细胞,而不存在于感染的病毒中。合成的干扰素立即穿过细胞膜,向周围细胞扩散,并随血液循环全身。干扰素被其他细胞吸收后,便被带至细胞核内,诱出mRNA,由于产生了mRNA,细胞的代谢发生改变,该细胞便译制产生抗病毒蛋白质即干扰素。也有人认为产生的是转译蛋白质。抗病毒蛋白质不损害细胞机能,而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或RNA聚合酶,由此影响病毒结构蛋白质和酶类的合成,使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从而增加了组织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保护未被感染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使人侵的病毒无法在新的细胞中繁殖,因此,感染的恶性循环也就中断了。如果机体细胞无病毒感染时,干扰素在细胞中的产生则受到抑制。
  应该提及的是,干扰素具有产生快的特性,但也具有在机体内停留时间短,从血液中消失快的特点,从而给临床应用干扰素带来一定困难。
2对癌肿的治疗作用
  干扰素对癌肿的作用机理目前虽还不十分清楚,但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都一再证明干扰素对动物自发的、移植的及由其他一些原因引起的癌肿,均有一定疗效。至于对癌肿的发病原因,目前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是怀疑有些癌肿由病毒引起;另一种认为它的发病原因是非病毒性的,包括有毒的化学物质,辐射或遗传信息错乱等。干扰素对由病毒引起的癌肿具有疗效,认为是由于病毒在靶细胞内诱生干扰素,抑制癌细胞形成的结果。现在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干扰素对由非病毒性原因引起的癌肿也有疗效,并能阻止其转移的问题。对此目前认为,这是因为干扰素作用于细胞膜,刺激腺昔酸环化酶,促使环磷酸腺曹含量增加,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及细胞分裂所致,而且干扰素的抗细胞分裂作用,随细胞分裂的增加而加强,此外,干扰素还具有动员和增强机体防御系统的作用,促使巨噬细胞和专门杀伤异物的K细胞去杀伤癌细胞,存而引起治疗作用。
3对免疫活性细胞功能的调节
  近年来,已发现干扰素对免疫活性细胞具有一系列的调节作用。它可调节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小剂量起促进作用,大剂量起抑制作用。实验证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均能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也能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高浓度的干扰素可抑制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低浓度的干扰素反而有刺激增强抗体产生的作用。对细胞免疫,高浓度的干扰素能增强T淋巴细胞表现抗原的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延长对皮肤和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低浓度的干扰素反可起促进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2: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IFN) 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 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 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 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
  当前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引起的鸡马立克病、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脑脊髓炎、流感等给养禽业带来了每年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是当前养禽业发展的大敌。如何有效治疗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困扰禽病防治的重大难题之一。干扰素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鸡干扰素的研究方面, 近年来, 研究人员采用 PCR 技术先后成功报道了丝羽乌骨鸡 IFN、惠阳胡须鸡 IFN- α、鸡 γ- 干扰素、石岐杂鸡 α、γ- 干扰素, 鸭Ⅰ、Ⅱ干扰素等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克隆得到的鸡 IFN- α、γ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 ORF 分别由约 579 个和 492个核苷酸组成; 同时对禽类 IFN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一些新的亚型。序列比对发现, 不同品种鸡的同类 IFN 核苷酸同源性在 90%以上, 与相应的鸭 IFN 同源性在 70%左右, 提示同种不同品系禽类之间 IFN 基因序列变异不大。
  猪干扰素是研究最早的动物干扰素之一, 近年来, 对猪干扰素的诱导条件和理化活性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同时对猪白细胞干扰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 它对猪的许多病毒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腹泻、猪瘟、传染性胃肠炎等, 以及对牛病毒性腹泻、小鹅瘟、羔羊腹泻等都具有不错的疗效, 试验证实猪干扰素与牛羊等动物之间存在交叉活性。最近几年, 猪干
扰素 α、β、γ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获得成功。
由于中草药诱生干扰素具有广谱、高效、无毒性、作用时间长、价格便宜、易操作等特点, 因此, 诱生干扰素中草药对防治畜禽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中药抗病毒合剂由黄芪、板蓝根、大青叶、连翘、佩兰、射干、柴胡、地榆、槐花等 10 余种药材组成, 甘草
甜素、小柴胡汤、人参汤、八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知柏地黄丸、桃红四物汤、大黄、牡丹皮汤、玉屏风散、银耳多糖、茯苓多糖、刺五加多糖、人参多糖等在人医上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物, 均可以作为诱生剂诱生干扰素。这些中草药可以作为添加剂增强动物体内干扰素的表达, 从而提升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转]甘肃省动物检疫总站 粱斌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2: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干扰素控制禽类疾病效果好

  干扰素作用机理
  病毒感染细胞导致干扰素的产生,并随被感染细胞死亡、崩解而释出。干扰素分子向附近扩散,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干扰素对病毒繁殖的抑制具有广谱性,可抑制病毒的繁殖,但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体(AVP)发挥效应。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该蛋白能阻断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之间相互结合,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即阻断病毒的繁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病毒本身没有独立的生物霉系统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没有核糖体),所以只有进入机体细胞内,依靠动物机体细胞的霉系统和核糖体,才能生长与繁殖。如果动物机体内正常细胞经干扰素作用后产生抗病毒蛋白,病毒就不可能在动物机体内生长与繁殖,使其失去生存空间。
  免疫调节作用首先干扰素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杀伤细胞(K细胞)的杀伤活性,从而起到调节免疫监视的功能。这种杀伤的调节具有种属特意性,即禽用干扰素只能增强禽类NK细胞的杀伤性。其次干扰素在低浓度时可明显促进B细胞分泌IgG抗体的功能,增强组织相容抗原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FC受体的表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自身稳定功能等。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干扰素通过抑制肿瘤病毒的增殖、肿瘤细胞的增生,改变肿瘤细胞表面性能,诱发新的抗原,从而易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加以排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如激活巨噬细胞,增强NK细胞功能等。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疫苗免疫失败后的临床补救治疗。当错误使用毒力较强的疫苗免疫,或免疫时未察觉鸡群有潜在性疾病感染等情况时,导致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病症,此时可使用干扰素进行紧急补救治疗,减少损失。
  家禽各种病毒性疾病,如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的预防和治疗。即当发生上述疾病时,在使用其他抗病毒的同时配合使用干扰素,可提高疗效,加速康复。
  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等的预防和治疗。
  提升免疫效果:灭活疫苗+干扰素免疫提升最佳组合方案。干扰素同活疫苗同时使用会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但是同灭活疫苗一起使用时,通过其能促进B细胞分泌IgG抗体,增强组织相容抗原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FC受体的表达等功能,提升免疫效果。
  使用干扰素注意事项
  由于干扰素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与繁殖,因此使用干扰素后,96小时之内不要给鸡群接种弱毒活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灭活疫苗可与干扰素同时使用,但不要混合注射。
  无其他配伍禁忌,可同其他药物同时使用。饮水给药时,水温不能超过30℃。
  稀释干扰素要用灭菌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不要使用酸碱性溶液和葡萄糖盐水作稀释剂,否则减效或失效。启用后在规定时间内一次用完,以免失效。解冻融化后不要再进行冰冻,可放于4℃冰箱中保存,3天内使用完。
发表于 2008-11-16 13: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赞一个。
发表于 2008-12-20 08: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集的很全面。目前在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干扰素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微乎其微!
发表于 2008-12-30 16: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收集了那么多的资料!
发表于 2008-12-30 2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实际上,现在这些兽药厂家生产的干扰素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7 18:1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