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74|回复: 1

科技日报:给黄土披上绿装 让农民钱袋鼓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8 22: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lign=center]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地方科技合作探索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新路 [/align][align=left][b]  科技支撑[/b]

  从1998年到2003年,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在村民志愿的基础上,把全村2142亩退耕的山坡地逐步流转到9户农民手中,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全部栽上了水果型新品种红枣。新承包户与原退耕地承包户签订20年转包合同,国家补助的粮、款由原土地承包户享受;在国家补偿政策停止后,由新承包户按每年每亩25元的转包费付给原地承包户;村集体在枣树见到效益后,每株枣树每年收取0.5元的服务管理费。这种土地流转模式,使退耕还林和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民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觉将国家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政策真正落在实处,并长期坚持下去,有着非常典型的社会意义,因而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孟岔模式”。 [/align]  这种模式首先得到了榆林市科技局局长韩宇平的高度关注,2005年3月,他去延安参加科技扶贫工作会,回来时他让司机调转车头,冒着扬沙天气,去孟岔山地枣园进行了实地调研。经过认真调查,了解了山地枣园的发展概况、投资、技术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需要科技帮助解决的问题。他认为,发展山地水果型鲜食红枣,急需解决是水和修剪技术问题,但最关键的还是解决水的问题。虽然孟岔村红枣种植大户已开始把山下的水引上山顶建立高位水池进行灌溉,但运用传统的穴灌和沟灌方法在山地灌溉,不但非常费力、费工,常常跑水造成坡地冲刷,而且灌溉不均匀,这势必影响枣的产量和质量;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造成黄土高原腹地非常宝贵的水资源的浪费。
  2005年4月1日,省科技厅农业处曾元辉处长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普特副校长、杨凌节水中心主任、榆林市科技局局长韩宇平、榆阳区和靖边县的科技局长一行前往新疆考察学习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先后参观了武家渠棉田膜下滴灌、石河子城市绿化节水技术及节水研究中心节水设备厂等。在考察学习结束后,考察组决定在靖边县较为平坦的沙地和米脂县孟岔山地枣园进行试验。于是,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主的科技人员,以发展坡地微灌技术为突破口,选择了水果型梨枣矮化密植栽培为对象的试验示范方向。在榆林市科技攻关课题支持下,“榆林山地红枣微灌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于2005年4月开始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技人员除对已有的微灌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外,还针对山地地形复杂、不规则、设计施工难度大、容易造成微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先后完成了“3S辅助设计技术”、“支管调压技术”、“毛管布置技术”和“重力式施肥技术”等技术创新项目,既有效解决了山地微灌工程领域有关技术难题,也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为山地微灌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门槛。
  通过在孟岔村孟浩海家承包的400亩山地枣园两年的试验示范,该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孟岔试验证明,5龄山地矮化密植梨枣林,沟灌、穴灌等传统灌溉条件下平均亩产1000公斤,而微灌节水技术应用后平均亩产达1320公斤。按照市场的保守单价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增产的320公斤可增收1280元,而每亩地的微灌工程造价(含材料费、安装费、维修费等),按照材料的使用寿命,平均每亩每年只需多投资12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而且微灌是最为节水的一种灌溉方式。试验显示,山地红枣用传统的沟灌、穴灌方法,每亩耗水量为169立方米,而微灌每亩耗水量仅为108立方米;无灌溉条件下每万元收入耗水量为3658.33立方米,传统灌溉条件下每万元收入耗水量也要971.25立方米,而采用微灌技术,每万元收入耗水量仅为620.27立方米。显然,该技术的推广,也有着非常显著的生态效益。
[b]  反响强烈[/b]
  4月中旬记者来到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采访。说起山地红枣微灌技术,作为科技示范户的孟岔村村民孟浩海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直在外做包工头的孟浩海受到别的地区农民承包山地栽植果树致富的启发,便丢掉原来的行当,利用手头的积蓄,回乡先后共承包了集中连片的400亩退耕的山地,全部栽上了水果型枣树,并将沟里的水引上山头进行灌溉,几年下来,产量比无灌溉的枣树大幅增加。但是由于采用传统的灌溉方法,树小时人拉着水管定点穴灌,树长大后无法随意拖拉水管,就只好进行沟灌,这样下来既费时、费工,而且灌溉质量不高,成本也不低。
  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来到孟岔准备示范推广山地微灌技术,在外见多识广、头脑灵活的孟浩海听了介绍后非常高兴,当即决定与科技人员合作,将自家集中连片的400亩山地枣园,作为山地微灌技术示范园。
  说起两年来微灌的效果时,孟浩海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自家400亩枣园原来平均亩产鲜枣1000公斤,自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帮他用上微灌后,每年亩产增加320公斤。按照这两年自家卖枣的平均价———每公斤6元计算,用上微灌后,每亩地每年可多卖一千八九百元。而按照微灌材料的使用年限,每亩地每年的材料费、安装费、维修费加在一块儿,平均下来也只有120元。
  精明的孟浩海高兴地告诉记者,搞微灌不但增产效果明显,还大大降低了用工数量,节约了时间。他说,自家400亩枣园,原来采用传统的灌溉方法,要用一个月才能全部灌溉一遍;而采用微灌后,只要15天就可以了;原来灌溉时,每支水管都要固定一个人守在那里操作,现在搞微灌,400亩地里有一个人检查照料就可以了;过去浇1亩地的人工费是121元,现在每亩只需10元人工费就够了。还有,过去施肥,要专门派人一棵树一棵树挖坑填埋;现在农林科大的老师们在微灌系统中自创了重力式施肥技术,灌溉和施肥一次自动完成,既节省了施肥的人工成本,也大大提高了肥料使用效率。
  明显的增产幅度,低廉的投资成本,神奇的综合效益,使山地红枣微灌技术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家科技部、陕西省科技厅、林业厅、榆林市委、市人大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孟岔村考察、调研,榆林市12个县的干部和群众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试验示范的成功,更激起了许多农民自费投资微灌的热情。应承包户的强烈请求,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已对孟岔村其余8家山地种枣大户的1700多亩枣林完成了微灌工程勘测设计。
  与孟浩海同村的孟浩忠和他的弟弟、姐夫联合承包了460亩山地种红枣。2006年秋季,孟浩海家的400亩枣园由于采用了微灌技术效益大幅提高,这种情况让他眼热,便想自筹资金先在自家的200亩山地枣园搞微灌。为了稳妥,作出决定前,他不仅多次到孟浩海家的枣园详细了解情况,还专门到山东、山西、新疆等地认真考察了微灌技术发展情况。通过考察,最初,他与山东莱芜一家公司签约,给他家枣园搞工程设计和施工,并交了5000元的定金。后来经过反复对比权衡,他单方面违约,宁可损失5000元的违约金,还是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人员全权负责工程设计和施工。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孟浩忠坦言,孟浩海家的样板就摆在眼前,把工程交给农林科大的老师们,我才踏实、放心。问到使用了一年效果时,孟浩忠高兴地说:“那当然没说的。我家的鲜枣原来每个平均28克,采用微灌后,每个平均达到了40克,一下子好卖多了!”
  米脂县园艺站站长姬伟,同时也是县上派往孟岔村的科技特派员。谈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搞的山地红枣微灌技术时,他感慨良多。据他介绍,1998年,米脂县水利局曾在该县的石沟镇柳家洼村搞苹果微灌,由于技术不过关,造成水管破裂,这项工程随后就不了了之。现在亲眼看到西北农林科大的老师们搞山地红枣微灌,感到十分佩服。他认为,搞微灌不但省工、省时、节水、增产,而且明显提高了红枣的品质。与没搞微灌的枣相比,经过微灌的鲜食枣明显变脆了,价钱自然也就卖高了。
  姬伟告诉记者,孟岔的山地红枣微灌技术示范的成功,让他看到了微灌技术在发展山地水果中的美好前景,也恢复了他搞苹果微灌的信心。他向记者透漏,最近园艺站已向榆林市科技局递交了在米脂县发展苹果微灌技术的报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孟岔的山地红枣微灌技术示范成功的综合效应正在不断扩大。目前榆林市的许多县都积极主动向市科技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系,要求帮助他们发展红枣、苹果、马铃薯、大棚蔬菜等方面的微灌,榆林市正积极考虑在全市逐步推广微灌技术。
[b]  前景广阔[/b]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孟岔两年的试验示范充分证明,山地红枣微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打破了长期以来榆林黄河滩以外地区发展高产优质枣产业的瓶颈,证明通过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在黄土高原山地大力发展红枣经济林,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实现了生态用水与农业用水的统一,节约了水资源。三是探索出了山地退耕还林新机制。通过微灌发展山地红枣经济林,既是一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又是一种高收益农业产业。由企业或产业大户作为投资主体,农民通过出让土地和就地打工获得收益,是黄土高原山地退耕还林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方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地红枣微灌技术试验示范的成功,也纠正了广大枣农甚至相关学术界红枣不需灌溉、更无需微灌的传统观念。目前,米脂孟岔山地红枣微灌技术已经辐射到清涧、佳县等县,示范总面积已达1440亩。据悉,在大部分为60—70度山地这样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发展这么大面积的微灌,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基于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榆林市经济工作得到跨越式发展,但北部能源基地与南部山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红枣是该市的特色果品,也是南部山区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市红枣种植面积约160万亩,按照近年发展速度预测,2010年红枣种植面积将达到220万亩。但目前产量一直较低,全市总产仅为15—20万吨,平均亩产仅为150—200公斤。
  如果运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孟岔的试验示范成果,对全市现有的100万亩枣树成年林实施矮化密植与微灌技术,鲜枣产量按照1000公斤/亩(孟岔实验结果1320公斤/亩)计,单价按照每公斤4元计,每亩可收益4000元,每年可收益40亿元,相当于2006年榆林地区种植业产值34.04亿元的1.12倍,全市301.16万农民人均每年可增收1264元。而获得相同产值,其他种植业比微灌枣树多耗水28.83亿立方米。
  如果全市红枣施矮化密植与微灌面积发展到220万亩,全市每年仅红枣产业可收益88亿元,相当于2006年榆林全市农业总产值48.84亿元的1.80倍,是全市2006年种植业产值34.04亿元的2.59倍,是全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草、羊、果、薯生产总值23.36亿元的3.77倍,全市301.16万农民人均每年可增收2922元,而获得相同产值,其他种植业比微灌枣树多耗水63.43亿立方米,多消耗的水相当于目前全市农业总用水量4.73亿立方米的13倍,约为榆林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32.65亿立方米)的2倍。
  另外,从水资源利用角度考虑,发展山地红枣微灌技术是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以坡地地表径流作为微灌灌溉水源,不存在和现有农业争水问题。榆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如何提高降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该区生态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将白白流失的地表径流加以利用更是解决该区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山地红枣微灌技术也为同步解决区域水土流失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榆林山地红枣微灌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吴普特,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就该项目而言,虽然仅仅做了三年,但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相关研究我们已经进行了二十余年。基于上述积累,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重视与支持,已经列入“十一五”国家“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支撑项目,并给予重点支持。目前我们正在联合学校有关作物栽培、植物营养、病虫害防治等有关学科专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示范,并逐步将其推广,以使这些科技成果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xxch + 1 【通过审核】重复发帖了啊,注意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24 00:4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