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天津医学院担任老年学研究室主任的王厚德,忽然撂挑子不干了。他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办研究所、建实验室。多家中央媒体纷纷报道这件“奇闻怪事”。搞学术的下海了,放着铁饭碗不要,偏要另起炉灶,能行吗?
十年后,王厚德建立的“厚德生物新技术研究所”已办得有声有色。其间,王厚德完成了微生物学领域71项专利技术研究和47项非专利技术研究,绝大部分已转化成现实生产力,2001年这些项目共创利税22亿元。今年9月26日,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正式通知王厚德:批准他为该院“正式院士”
王厚德习惯于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1989年,在天津医学院担任老年学研究室主任的他,忽然撂了挑子,不干了。他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办研究所、建实验室。
多家中央媒体纷纷报道、评论这件奇闻怪事。搞学术的下海了,放着铁饭碗不要,偏要另起炉灶,能行吗?
看看今天的王厚德,答案了然于胸。
“厚德生物新技术研究所”办得有声有色,近十年间,他完成了微生物学领域71项专利技术研究和47项非专利技术研究(包括26项省级和国家级的计划项目),绝大部分已转化成现实生产力,2001年这些项目共创利税22亿元。同年,王厚德接受联合国颁发的“特别贡献奖”,被评为对世界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9月26日,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正式通知王厚德:批准他为该院“正式院士”,并被主席团批准授予“国际学术明星”金质勋章。12月12日,该院院长鲁萨科博士将专程来华为他颁发证书和勋章。
43年拼命“抗衰老”
王厚德名声在外,可作为一个科技“高产户”,并非生来就一帆风顺。
“我从小就百病缠身,又目睹很多有才华的人英年早逝,觉得非常可惜,这些精英的离去对国家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失。所以我很早就立志研究‘抗衰老’,延长人类寿命。到今年已经整整43年啦……”王厚德眼神淡定、悠远,恍若进入了历史的隧道。
他少年时经常光着膀子打剧毒农药造成肝损伤,心脏功能不正常,还患有胃炎。小学毕业体检,身高1.35米,体重24.6公斤。村民天天对他说:“你长大了只适合卖灯草(一种比重极小的白色油灯用草)。”
1962年秋上北京大学生物系,入学体检过不了关,医生还建议休学。
后来,在学术活动中,王厚德认识了天津医学院和一些大医院的专家。“他们对我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出判断:寿命53岁左右,死因主要为肝硬化或肝癌。”他笑谈一般回忆这个细节。
而此刻的王厚德,已年过63岁,红光满面,身康体健。
“我搞‘抗衰老’研究,不仅赶跑了大小16种病魔,还活得非常有质量,来个健康、科研两不误!”
但是,他坦言,做“抗衰老”课题相当困难,很多人刚开始兴致很高,做了一段就都偃旗息鼓了,因为确实很难有所突破。
“我充分利用自己创造的科研条件,坚持不断地探索,即使没有成果,也能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经验。值!”
而实际上,王厚德发表的72篇学术论文中,56篇是关于“抗衰老”的;参加编写的10本著作中,也有9本在探讨“抗衰老”。
发现新的抗衰老物质
就在最近,王厚德坚持了43年的研究有了突破。
43年来,他已进行了328种药物和保健品实验,没有发现能较大幅度延长动物寿命的物质。直到1997年,终于发现中国传统食品豆豉中含有极微量的、具有显著抗衰老效果的物质,他称之为“豆豉物质”。紧接着,他又找到了大量产生这种物质的生物学方法,使豆豉物质的含量提高了23160倍。
“也就是说,一个人原来一天要吃46公斤豆豉,现在只要6克就可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了。”王厚德进一步解释。
从1999年秋至今,已经进行了5批小鼠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平均寿命为621—634天,而用该物质饲喂的实验组小鼠,平均寿命分别延长了260天、288天、275天、268天、279天,延长幅度为42%—46%。如果人类平均寿命按77岁算,按照相应的换算法则,则寿命可延长32岁至35岁,达到110岁左右。
但王厚德也坦言,人的身体有着十分复杂的系统和结构,影响人类衰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抗衰老研究的路还很长、很长。
到过王厚德研究所的人都知道,他的卧室与实验室近在咫尺。夜阑人静之时,常是王厚德埋头苦干之际。一个突发奇想闪过脑海,他就翻身下床,冲进实验室,着手实验……而这种便利至极的科研条件,在正规的科研院所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研究豆豉物质的抗衰老效果,王厚德经常一天工作18个小时。早上3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吃住全在实验室。7年来,有关豆豉物质的实验记录就达862页。
10月16日,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北京工作会议上,主席谢希尔·斯纠阿尔特说:“这种抗衰老物质的发现,标志着世界科学的进步,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它对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会使全世界的人生活更美好。”
“不够勇敢就别做科研”
“我这么多年来坚持搞科研工作,‘勇敢’这两个字很关键。”王厚德这样总结自己,“敢于向传统、权威结论挑战,敢于否定自己,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不够勇敢就别做科研。”
14年前,王厚德受委托研究酵母饲料(以前叫饲料酵母)。当时文献都认为,酵母只能够利用一些小分子物质如糖、氨基酸、无机盐等,蛋白质、淀粉这些大分子物质则不可以。试验进行了3年,王厚德带领研究人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酵母菌种,一个一个进行试验,也没有发现能够利
用大分子物质的菌株。
正在困难的时候,他的指导教师山东大学王祖农、高培基教授鼓励说:“你应该敢于创新,扩大寻找酵母菌种的范围,寻找介于酵母和真菌之间的酵母菌种。”又是两年,终于找到了一株菌种,叫“扣囊拟内孢霉”,这个菌种虽然叫“霉”,但它的分类却属于酵母,可以非常好地利用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质和淀粉。
成果出来后,在全国各地一下子建立了数以百计的酵母厂。这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议声四起。
到底这种发酵物能不能叫酵母?酵母怎么能固体发酵呢(传统的酵母发酵都是深层发酵,也就是液体发酵,然后离心、干燥)?
1990年,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在青岛召开学术会议,400多位专家参加。王厚德公布了所有的实验方法、数据及结果。与会专家认真地考查、分析、研究,访问部分用户,并用先进的仪器观察这种发酵物的状况,最后下结论:通过固体发酵制作酵母的科研成果是成立的。
“这种结论我心里有数,因为我的实验方法和数据是科学的、可靠的,实验过程也具有可重复性。事实胜于雄辩。”王厚德波澜不惊。
后来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向全国发出文件指出:饲料酵母的固体发酵技术以王厚德的技术为代表。这个成果因此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星火二等奖、中国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
现在,全国各地的饲料酵母有93%用的是这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