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肉又称黄膘肉,指猪肉胴体脂肪是棕色或黄色,内脏正常无变化、无异味,一般认为是饲料引起。
与反刍动物(食入脂肪在瘤胃微生物作用下通过氢化作用形成饱和脂肪酸,饲料脂肪品质对其体脂影响不大)不同,单胃动物由于食入不饱和脂肪酸不经氢化即被吸收,故其体脂品质(硬度、颜色)直接受饲料脂肪品质影响。
试验表明,育肥猪特别是肥育后期,食入过量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饲料,如米糠、玉米、豆饼、芝麻饼、鱼粉、蚕蛹等,均可使体脂脂肪变软。反之,用含不饱和脂肪酸较低的大麦、面饼、小麦、甘薯等饲料时,则可获得白色硬脂胴体。丹麦畜牧研究院K.jakobsen指出,为防止猪背膘软化,重点应限制日粮中燕麦、油菜籽、向日葵粉、动物脂肪和植物油的给量,并要求日粮中脂肪酸总量以12%左右为度。除上述影响因素外,高铜也可使猪体体脂变软,熔点降低,但添加VE(88IU/kg)后体脂硬度有所恢复,并兼有保存肉质香味、延长货架寿命功效。其因:除VE具有抗脂肪氧化酸败作用外,尝具降低肉中TBA(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功能。
当饲料中VE严重缺乏时,也会降低体脂品质,使肉猪产生黄色脂肪。原因在于:脂肪酸败所产生的过氧化物,可造成细胞和细胞间结构损伤,并使酶和其它易变物质失活。由此可见,为保证体脂品质,饲料中添加适量VE是必要的。VE添加量(mg/kg)可参照BASF资料介绍:猪长期使用时添加50,宰前一个月100~200;肉鸡长期使用时添加30~50,宰前1周100~200;火鸡50~100,宰前4~8周100~200。
①饲料中脂肪氧化酸败:黄脂肉的常见原因。例如,给猪饲喂了鱼粉、鱼肝油下脚料、蚕蛹粕等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饲料,脂肪氧化酸败,或者饲料中使用高铜而VE含量不足时。据报道,日本黄脂病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即因所用饲料(如鱼粉、鱼油、鱼清、蚕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发生酸败所致。在育肥后期饲喂了大量的米糠、玉米、豆饼、亚麻饼等,脂肪含量较高,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易产生软脂,从而影响肉的色泽;或体内缺乏维生素E有关;有些养猪户用酒店泔水下脚料喂猪,也易造成肉质品质下降。因造成黄脂肉的猪内脏无变化,胴体无不良气味,所以可以食用。
②天然色素:饲喂芜青、南瓜、紫云英、胡萝卜等含天然色素饲料,叶黄素进入体脂中也可导致黄脂肉。由天然色素引起的黄脂肉对人体无害,但常因色泽异常、易与黄疸肉混淆,降低肉的品质。
③疾病因素:因肝胆疾病引起的“黄疸”肉,不可食用。黄脂肉与黄疸肉不同,黄疸肉是因疾病引起,胆汁排泄受阻造成的。黄疸肉不但脂肪发黄,皮肤、黏膜、关节囊液、组织液、血管内膜、浆膜、肌腱等都显黄色,内脏也出现病理变化。黄脂肉挂24小时后黄色变浅或消失,而黄疸肉的黄色不褪。
因此,在配制肥育猪日粮时,应尽量减少含天然色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饲料,以防顾客误认为是黄疸肉,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