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47|回复: 6

用人是一个不简单的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9 19: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在做咨询的时候有很多老板、经销商常常问起如何用人,如何把人才用到刀刃上的问题?我喜欢三国,我们还是从历史上来借鉴借鉴,看看真正如何用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瑾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背后中伤他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实际上是被他弟弟诸葛亮所用的。一时间谣言四起,满城风雨。孙吴名将陆逊善明是非,他听说后非常震惊,当即上表保奏,声明诸葛瑾心胸坦荡,忠心事吴,根本没有不忠之事,恳请孙权不要听信谗言,应该消除对他的疑虑。   孙权说道:“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刘备从前派诸葛亮来东吴的时候,我曾对子瑜说过:”你与孔明是亲兄弟,而且弟弟应随兄长,在道理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你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他不敢违背兄意,我也会写信劝说刘备,刘备也不会不答应。‘当时子瑜回答我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投靠刘备,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   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这些话,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哪能出现那种流传的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不会负子瑜。前不久,我曾看到那些文辞虚妄的奏章,当场便封起来派人交给子瑜,我并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子瑜,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的信中论述了天下君臣大节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动。   可以说,我和子瑜已经是情投意合,而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绝不是外面那些流言蜚语所能挑拨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对我一片真情实意。这样,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过去一样,也交给子瑜去看,也好让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点睛:孙权重用诸葛瑾,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谗言,但因孙权了解诸葛瑾,所以没有因为谗言而怀疑诸葛瑾,而是对其更加信任,他该做什么还让他做什么,从不加以不必要的干涉,既然放权给他,就充分地信任他,不无端的猜疑。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听到谗言就对其下属不予信任,朝令夕改,今天让下属做,明天又不让下属做,下属这么做,他又让那么做,这样的话,只会败坏了自己的事业,导致身败名裂。   《孙子兵法》里说道:“将能君不御”。领导就好比树根,下属就好比树干,树根就应该把吸收到的养分毫无保留地输给树干。领导者授权后,就要予以信任,不能授而生疑,大事小事都干预,事无巨细勤过问。只要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授权后,就应允许他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让人家说了算。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可不必过问,不要随意进行牵制和干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领导者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指企业领导对下属要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工作,大胆负责。一般讲,信任下属有这样几个特点:相信下属的道德品质;认可下属的工作态度;理解下属的内在欲求;明白下属的工作方法;肯定下属的工作才智;信赖下属的工作责任感。   信任是对人才的最有力支持。首先要相信他们对事业的忠诚,不要束缚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要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既要委以职位,又要授予权力,使他们敢于负责,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忠于职守。遇事不推诿,大胆工作。对人才的信任和使用还包括当下属在工作中出了问题,走了弯路时,用人者要勇于承担责任,帮助他们总结经验,鼓励他们继续前进。特别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当他们遇到阻力和困难,受到后进势力压制时,用人者要挺身而出,给予坚决的支持和有力的帮助,从而把改革进行到底。   用人不疑还表现在敢于用那些才干超过自己的人。在这方面,有的用人者却缺乏勇气和信心,对他们手下那些才干超群、特别是超过自己的人总感到不好驾驭、在使用上用种种限制。他们宁肯将职权交给那些平庸之辈,也不交给超过自己的人。这样久而久之,在他所领导的单位形成了“武大郎开店”的局面。真正有作为的用人者充分信任和善于使用那些超过自己的人,这样在他所领导的单位就能造成人才荟萃生机勃勃的局面。   --------[i]马斐,中国酒业资深营销划专家,行业观察家、危机公关专家。[/i]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zhilei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9-29 19: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诚信对诚信
发表于 2008-10-7 08: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发表于 2008-10-7 09: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发表于 2008-10-7 09: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人物 掌握跳糟时机的贾诩

曹操养了一大批聪明之士,在这群谋士中,有个人的来历最特别:他一直换主子,名声其实很差,但肚子里的计谋却似乎取之不尽,在战阵上屡帮曹操出奇制胜,最后还只用两句话就帮曹操决定了接班人选,还享高位寿终正寝,这个特别人物就是贾诩。

贾诩原先是在董卓残部李傕旗下,董卓在当时人心中是个暴虐无道的屠夫,贾诩跟过这样的主子,其名声可想而知。

董卓被王允、吕布杀掉之后,李傕心生恐惧,想私底下落跑,当时身为李傕参谋的贾诩劝阻说:「你一丢开大军逃跑,小小一个亭长就能把你抓起来,不如沿路收兵反攻,去为董卓报仇,成功了就可夺得大权;万一失败,再散伙落跑也不迟。」李傕照办后,果然成功\打跑吕布、杀了王允。

李傕事后虽封给贾诩一个小官做,但却开始怕贾诩会用智谋来害自己,贾诩知道李傕不是可以长久事奉的主人,就跑到了同乡人段煨底下当官。

贾诩的智谋当时已名闻遐迩,段煨怕自己被贾诩架空,贾诩也担心总有一天会被段煨所害。正好在南阳有个叫张绣的将军正缺谋士,想挖贾诩过来,这正中贾诩下怀。

当时有人劝贾诩说,段煨对你很好,不应该抛弃他。贾诩却回答:「段煨生性多疑,怕我抢了他地盘,如果我离开他,他反而会松一口气。而现在张绣又缺谋士,我去他那边正适得其所。」后来贾诩投靠张绣,张绣也对他言听计从。

当时北方两大势力曹操、袁绍正在对抗,他们不约而同都找上张绣,张绣认为袁绍强曹操弱,就想向袁绍投降,贾诩反而建议他投靠曹操。理由是:「现在袁强曹弱,我们一个小势力去投靠袁绍,他底下人才济济,一定不稀罕我们;但是去投靠曹操,曹操现在比较弱,正想收罗人才,我们去一定会被重视。」张绣心想不错,就投降曹操。

贾诩换了三个老板,终于换到曹操底下,此后就一直在曹营服务,而贾诩在战阵上各种狡诈奇谋,屡屡帮曹操建功,也真的让人不敢轻视他的智慧。

曹操有次讨伐关中军阀马超、韩遂,问贾诩的计策,贾诩说:「只有一个诀窍:让他们自相残杀。」曹操按他的建议,写信给韩遂(曹操和韩遂是旧识),却故意在信中某些关键文字处涂抹删改,马超知道曹操有信来,向韩遂要来看,却发现信上一堆涂改痕迹,就质问韩遂。

韩遂说:「原信就是这样,可能是曹操误把信的草稿送来了。」马超却说:「曹操是聪明人,怎么会犯这种粗心错?应该是你怕我知道信里面有什么秘密,所以先涂掉不让我知道吧?」于是马超开始怀疑韩遂暗中和曹操勾结,双方互信破裂,终于自己窝里反大打出手,曹操再顺势出兵打垮两人,一举平定关中。

贾诩的智谋不仅屡在战场上建功,他更只用短短两句话就帮曹操决定了接班人选。曹操晚年要立继承人,虽然按理应是年长的曹丕接班,但曹操却比较喜欢较小的儿子、「才高八斗」的曹植。

有一次,曹操问贾诩:「我要选谁当接班人?」贾诩不答,曹操说你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我在想事情,所以不回答。」曹操问你在想什么,贾诩回答:「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 袁绍、刘表父子都是因「废长立幼」导致国内大乱,最后被曹操利用他们兄弟间的矛盾而一举消灭,曹操对这两对父子的事情了然于胸,听完贾诩的话,曹操大笑,决定立曹丕当接班人。后来曹丕当上皇帝,知道贾诩有过此建议,还立贾诩当上三公之一的太尉。

贾诩虽然以智谋见长,但始终保持低调,闭门不交结权贵,连儿子和女儿的结婚对象,都不选豪门,因此一直到死,都备受曹操及曹丕父子礼遇。这也是「只重人才不问德性」的曹魏阵营特有的现象。

现代启示录:

[color=red]著名三国评论家陈华胜在《三国奇谈》一书所说:锦上添花不易受人重视,雪中送炭才会让人感激。这句话在转换工作跳槽时,也值得参考。许多人跳槽时,常把当时最红的公司当做第一志愿,但最红的公司往往已人才济济,就算自己加入也未必能脱颖而出;如果对自己的才能很有自信,投靠不是那么红、但未来发展潜力雄厚的公司,不但「边际效益」较大,自己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3: [/color]
发表于 2008-10-7 09: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侍其主,忠心耿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发表于 2008-10-7 09: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谙敌人学的陆逊:养敌自重更胜赶尽杀绝

刘备和关羽一世英雄,不过,却惨败在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最后忧愤而死,这匹一鸣惊人以小胜大的黑马,就是东吴的陆逊。

陆逊可以说是「名人杀手」:关羽当时威震中原,连曹操都被关羽的北伐大军吓得想迁都,但最后关羽却是中了陆逊的计,而兵败身死;在战阵上打滚数十年的刘备,一开始东征孙权如秋风扫落叶,无往不利,但碰到陆逊后,却丢盔卸甲,最后落荒而逃。

陆逊之所以能够屡屡击败这些当时纵横天下的枭雄,除了过人的智能外,他忍辱负重以柔克刚的工夫也是重要原因。

在吕蒙还是东吴大都督时,一心想夺回被关羽盘据的荆州,但却苦无良策,当时还未有威名的陆逊亲自去见吕蒙,献上了让关羽「骄兵必败」之计。后来吕蒙病重辞职,就是依陆逊的方法,推荐年幼无名的陆逊接手东吴和荆州边境的相关防务,以松弛关羽心防。

陆逊接手后,先写信给关羽,自称才能不足,希望关羽手下留情,双方当好邻居等等,让关羽以为自己是个软脚虾。关羽认为陆逊不足为患,因而专心北伐曹操,把原本防卫东吴的兵,都抽调到北方战场。

陆逊探知消息,立刻写信通知孙权和吕蒙,于是孙权派吕蒙和陆逊为前锋,乘机策反关羽的大后方,并派兵一举攻克荆州。关羽这时正和曹操打得如火如荼,听到后方有变,虽然率军回救,但终因两面受敌,最后还是兵败身死,这招计杀关羽可说是陆逊初试啼声之作。

关羽死讯传至蜀汉,刘备认为是被东吴害死的,因此在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进攻东吴。开战后蜀汉大军节节胜利,而当时东吴著名智将周瑜、鲁肃、吕蒙等早已病亡,正是内外危急之时,孙权任命陆逊当大都督率兵抵抗。

当时东吴各部将对陆逊避免和蜀汉决战、只会坚守的策略不服,因此不听陆逊的调度,质问他为何畏战,陆逊回答:「刘备节节胜利,锐气正盛,我方出战只是空损兵折将,只有让对方求战不得,消磨对方锐气,然后再用计消灭。」但是众将认为这都是推托之辞,陆逊召集诸将厉声说:「主上认为我能忍辱负重,才把这工作交给我,以后谁不听令,军法从事!」

陆逊忍辱负重的避战策略确实有效,蜀汉大军远道而来,拖了六个月还无法和东吴主力决战,而刘备想故意示弱诱出东吴大军以速战速决,也被陆逊识破。蜀汉求战不得,战士开始有了倦怠感。

陆逊见时机成熟,命将士人手一只火把,冲进蜀军阵营放火,蜀汉没料到东吴竟然主动出击,又被火攻个手忙脚乱,溃不成军,尸首塞满江面,刘备勉强突围才逃入白帝城,事后慨叹:「我竟然被陆逊所辱,难道是天意?」

当时刘备的水陆军物资全都丧尽,东吴诸将纷纷建议趁胜追击,一举活捉刘备,陆逊却认为,要留刘备一条活路。因为当时北方曹丕正大集军马,如果在进攻刘备时,曹丕突然入侵,变成两面受敌,不如留着刘备,以牵制曹丕,分担东吴的压力。

蜀汉当时因伐吴惨败而元气大伤,但却因陆逊之计而得以保全,事后证明陆逊留下蜀汉是正确选择:因为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姜维等主导蜀汉的外交政策,都是「东和孙权,北伐曹魏」,蜀汉之后不断北伐中原,形成曹魏十多年来心腹大患。曹魏也为了应付诸葛亮不断入侵,把各精锐将领都抽调到西线去防备蜀军,东吴的压力因此大减,这都多亏陆逊这段「保全蜀汉」的建议所致。

陆逊因为打败了刘备而声名大噪,刘备经此惨败没多久就去世,后来陆逊更被孙权拔擢为丞相。清朝文学家毛纶、毛宗岗父子认为陆逊受命于危难之际,最后让国家转危为安,比周瑜当时国家正处颠峰、顺势打败曹操的难度更高,因此陆逊的评价应在周瑜之上。

[color=red]《三国志》作者陈寿也对陆逊的谋略拍案惊奇。陆逊这个曾经备受轻视的书生,靠着过人的智慧与忍辱负重的工夫,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现代启示录:

对敌人是否一定得赶尽杀绝?未必,有时利用它去牵制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自己再从中取利,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清末袁世凯不认真打垮革命党,史家唐德刚认为这是袁要留着它和清廷作对,从中获取自己的政治资本。这和陆逊不消灭刘备,留着他来牵制曹魏,东吴再来渔翁得利亦类似。有时「留下敌人」要比「消灭敌人」的好处更大。:)3: [/colo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11 14:1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