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一.
INVE(英伟)对猪的饲养阶段的划分
二. INVE(英伟)对各个生产阶段猪的管理要点
l
购进种猪的管理
l
后备母猪的选择
l
后备公猪的选择
l
后备公猪的管理
l
配种公猪的管理
l
后备毋猪的管理
l
配种母猪的管理
l
返情期待配母猪的管理
l
怀孕母猪的管理
l
分娩母猪的管理
l
初生仔猪的管理
l
保育小猪的管理
l
生长猪的管理
l
肥育猪的管理
三.猪场环境的选择
四.猪的品种和商品杂交
五. 健康与保健
六.猪场免疫程序的建立
七.INVE(英伟)公司产品的编号标识说明
八.INVE(英伟)各个养猪生产阶段的产品:
对猪的饲养阶段的划分
英伟营养专家根据猪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制定不同的营养对策,并以此来应对猪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猪的不同营养需求,使之在正常条件下,能发挥其最大的遗传潜能。英伟营养专家建议把猪的饲养阶段划分为:
种猪培育期:30-70公斤 或 30-90公斤
后备种猪
配种公猪:8月龄 》130 公斤
生产母猪:7月龄》110 公斤
怀孕母猪
怀孕前期:(4周龄内)
怀孕中期:(4周龄至12周龄)
怀孕后期:(13周龄至产前三天)
哺乳母猪
分娩期(产前、产后三天)
哺乳期(分娩至断奶)
返情期待配种母猪(断奶至配种)
诱食期(0-5周)
哺乳仔猪(0-4周)
仔猪:(0-8周)
教槽期(2-6周)
断奶仔猪(2-8周)
过渡期(5-8周)
小猪(18—35公斤)
生长-育成猪(30-70公斤)
肥育猪
(70公斤—出栏)
二. INVE(英伟)对于各个生产阶段养猪的管理技术要点
l
购进种猪的管理
l
后备母猪的选择
l
后备公猪的选择
l
后备公猪的管理
l
配种公猪的管理
l
后备毋猪的管理
l
配种母猪的管理
l 返情期待配母猪的管理
l 怀孕母猪的管理
l 分娩母猪的管理
l 初生仔猪的管理
l 保育小猪的管理
l 生长猪的管理
购进种猪的管理
生产者购进种猪要根据市场需要,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选择种猪场,可考虑种猪场的技术含量、生产规模(基础群)自然环境、健康状况、信誉、销后服务等因素进行选择,不宜多场引种。做好捡疫工作,避免潜在疾病的交叉感染。新建猪场更应慎重。
1.种猪抵场前准备好隔离检疫舍及独立的饲养管理人员,进场前三天需重复清洁、消毒隔离检疫舍和认真消毒栏舍所有用具和运输车辆。
2.进场猪只按大小分群消毒完毕后,先喂给淡盐水、维生素c、和适量抗生素。数小时后再喂少量饲料,第二天才正常供料。
3.在并入种猪群前最少隔离检疫观察30天,最好60天,如果怀疑繁殖呼吸综合症,隔离时间还需延长。一般分四步进行,即隔离生产、适应环境、接触环境病源和猪群、并入种群。
4.进场后用可注射杀虫药去灭虱子和螨虫。14天后在饲料中添加广谱驱虫预混剂(如虫蝇净),3至4周后再重复一次。15日之内做好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脑等疫苗的首免注射。
5. 60公斤以上的公猪单栏饲养以防斗殴和互相爬跨。
6.防止同栏猪只互咬 ,把滋事者隔离开。
7.每天细心观察猪只是否异常,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隔离期未再检测一次,合格后才并入猪群。
后备母猪的选择
一个优良的母猪群对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有很大帮助,选好母猪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1.
体重60公斤以上才进行选种。品种特征要明显,身体各部匀称。体躯长。腿、臀丰满。毛色一至。
2.
母猪的外形和阴户发育良好 。
3.
有6-7对乳头,乳头分布均匀,粗细均匀,无瞎乳头、扣乳头和内翻乳头。
4.
四肢强健,粗细适中,行走稳健有力,关节灵活,蹄壳和蹄踵部位无裂逢。
5.
性情温顺。
6.
亲代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胴体性状的指标也应作为选种的参考。
后备公猪的选择
1. 体重60公斤以上进行选留,要具备品种特征和系谱资料。
2. 选择有良好遗传潜能的公猪。(遗传潜能应考虑公猪的日增重、饲料效率、背膘、睾丸、外生殖器的发育,雄性表现等因素。)
3. 四肢结实、粗壮,骨骼发育正常,蹄质坚强有力,姿势平稳,步态协调。
4. 精液品质良好。
后备公猪的管理
1.
公猪在60公斤左右单栏饲养。
6月龄体重达100公斤左右,限制饲养,并增加运动,
8月龄体重达120公斤左右,日粮控制在2.0-2.5公斤,
8-12月龄适宜初配。
到1.5岁龄,体重达170公斤以上是最佳配种时间。
3岁龄以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更换。
2.
1岁以上公猪根据体况和采精情况,日供粮2.5公斤左右。
3.
合理的配种频度: 1岁龄青年公猪每周可配1-2次。
1.
公猪8月令时开始调教采精,可用假母猪台或发情母猪进行调教,调教要有耐心和恒心。每天调教一次,每次15-20分钟,至成功为止。初配的青年公猪应选用体格较小,经产多胎、呆立反射好、无功击性的母猪来配合调教。所有公猪在自然交配时都需有配种员看护。
配种公猪的管理
1.
配种公猪日粮供给3公斤左右,注意体况不要过肥或过瘦。
2.
合理的配种频度:
2-3岁龄壮年公猪每周可配3-5次。采精时,可每周采2次,隔日采精,连续采精时要采两次休息1-2天。
3.
严禁公猪同时用于自然配种和人工采精。人工采精的公猪不要饲养在配种舍。
4.
精液品质异常的公猪暂仃使用。检查合格后方可重新使用。
5.
配种公猪每天加一个鸡旦及适量的鱼肝油或采用专用的英伟添加剂。夏天加喂适量的青饲料对公猪很有好处。
6.
合理运动,每天轮流安排半小时以上的运动。夏天,安排在早上和傍晚进行。冬天安排在下午进行,不能让种公猪直接暴晒,不能在风雪天露天运动。
7.
要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种公猪最适宜温度是15-25℃,栏舍要通风良好。
8.
要做好公猪的清洁卫生,应每日冲洗身体,定期消灭公猪的体内外寄生虫,每周消毒体表1或2次。
9.
种公猪的配种地点,无论是本交或人工采精,都要相对固定,最好是单间的配种间,地面不宜太滑,不能放置有挥发性的药物以免影响公猪性欲。
10.
不能有2头以上的种公猪同时、同地活动,防止斗殴,防止公猪伤人,配种员(饲养员)要做好自我保护,要充分了解种公猪的脾性,多与之亲近,不殴打公猪,尤其不能打其眼部和睾丸
11. 夏季配种时间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冬季宜安排在上午9-10时,下午16-17时,或中午,饱食后不宜配种,配种后要用手大力拍打母猪的臀部,配种完成后,先将毋猪带走,再带走公猪,不要立即冲洗身体,休息后再喂食。
后备母猪的管理
1.
5-6月龄前的小母猪应自由采食,猪在6月龄后按猪的膘情来决定限料的方案,限料时的日粮大概2.2-2.5公斤,可于早上一次供料或上、下午各供料一次。
2.
母猪群饲时,每栏不超过6头,并注意加强运动,有条件的可放牧运动。务必使母猪都能同时进食。
3.
配种前的日粮标准是3-3.5公斤。
4.
限料期间应检查猪是否有便秘。便秘时应及时供给足够的饮水、青料。喂红糖水或用硫酸镁解除便秘。
配种母猪的管理:
配种母猪的管理最重要的是鉴别母猪是否发情和对母猪的适时配种。
1.
催情补饲;进入配种舍的母猪有两种,断奶母猪和后备母猪,两者的营养状况差异很大,应分别制定营养方案。尽管刚断奶后母猪可能吃得很少,但还是应该让其自由采食,对于后备小母猪应限饲至配种前10天为止。
2.
观察发情现象。通常在限料条件下,大部分后备母猪在6-7月令体重,75公斤左右开始有发情现象。
3.
发情周期为16-25天左右
4.
发情征兆是;阴部肿胀发红,食欲减少,烦燥不安,有弓背反应,呆立反射。首次发情大部分都不愿与公猪交配。将发情的时程详细记录下来。
5. 初配母猪体重应达100公斤以上,8月龄。在第二或第三次发情后,背膘在18毫米以上才进行第一次配种。
空怀母猪的管理
1. 饲养:母猪断奶当天,停止或少喂料。第二天开始补饲来补充体况恢复的需要。配种后根据母猪的体况,喂2kg/日怀孕期母猪料,但是要注意防止母猪过肥。
2. 注意观察母猪发情。大多数母猪断奶后3~7天发情。断奶后3天开始检查母猪是否发情。可将公猪赶至母猪附近以刺激母猪发情。
3. 断奶10天后仍不发情,可采取以下措施:
A.将不发情母猪混养,加强运动,减料50%,一般3~5天发情。
B.用公猪刺激发情,每天早晚2次,连续2~3天。
C.上述无效时,可注射氯前列烯醇或PG600,若仍未发情则考虑淘汰。
4, 母猪出现站立反应后开始配种或输精。隔12小时—24小时后再配一次,可连配种三次。人工受精的输精时间要控制在5~10分钟。
5, 严格遵守配种计划,不乱配种或错配种。
6,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在南方的夏季,对母猪的生活环境要采取降温措施。
母猪怀孕期推算
母猪怀孕期平均为114天,范围在108~120天。在母猪产仔数多和营养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分娩会提前,营养较差或产仔数较少时,怀孕期会相对延长。
推算方法:
a) 在配种日期上加3个月,3个星期零3天。
b) 在配种月份上加4 ,日期上减6,注意大小月。
c) 查对推算表。
怀孕母猪的管理
1. 夏季防酷暑,气温过高时,不注意通风会造成胚胎早期死亡,影响产仔数。冬季注意保暖。
2. 猪舍要安静,不可突然惊动。
3. 定期进行母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工作,不能让其带进产房传给仔猪。
4. 根据母猪分娩期的早晚、体况进行调栏。及时发现未孕的母猪,随时返回配种舍,配种后重新编组。
5. 准备分娩舍所需的产床数,并在母猪产前3~7天转入分娩舍,夏天特别炎热时,可适当推迟转入分娩舍。
分娩母猪的管理
主要任务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减少母猪子宫炎的发生。
1. 产房的环境要求:
A. 要冬暖、夏凉,舍温适宜在17~25℃;夏季通风降温,最高气温时,不能使母猪张口呼吸,如果母猪临产,热得张口喘气,在产仔过程中就有中暑的危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温。
B. 产房饲养密度大,粪便滞留多,需及时排除有害气体。保持产房清洁、干燥。
C. 新生仔猪不管是什么季节,都要做好保温措施,不能让其受贼风侵袭。
D. 母猪、仔猪离开产床后,必须立即严格消毒,备用。
2. 母猪分娩前的管理
A.分娩前5~7天将母猪洗刷干净赶入分娩栏,准备待产。管理 人员应经常与分娩母猪接触,使母猪适应分娩环境与接生人员。 B.在产前3~7天调入产房时,先给母猪洗澡、消毒后再进产房, D.若产前母猪处于高烧、便秘、拉稀等病态,则须尽快消除。若母猪产后处于病态,则将影响初乳的质量和数量,造成仔猪下痢,甚至造成仔猪全窝死亡。 临产前,母猪阴部松驰,频繁排尿。到最后一对乳头能挤出乳汁,说明母猪要临产,需做好准备。用0.1%的高锰酸钾水清洗乳房乳头,除掉污物。提前将仔猪的保温箱加温
F.养好哺乳母猪
a. 当天产仔的母猪,停喂或少喂料,但应及时给母猪饮水。
b. 产后3~4天内不让母猪吃饱,五天后逐渐加料,
第1天1kg/日,
2~3天1.5kg/日,
4~6天2kg/日,
7天3.5~4kg/日,
日喂三餐,断奶当天停喂,断奶前三天要逐渐减料。
G. 母猪产后如有发烧现象,严禁大剂量使用安乃近之类的药物。
H. 分娩后,2~3天内必须细仔观察仔猪的发育状态,发现仔猪瘦弱,证明乳汁不足,应采取催乳措施增加泌乳能力,
I. 仔猪体重达5.5kg以上可使母猪断奶,移至保育舍。
3. 可利用氯青列稀醇诱导分娩,母猪产出第一头小猪后,注射催产素。产完后再注射青霉素等抗菌素,防感染。并用猪产康、宫炎清等冲洗剂,连续三天冲洗子宫,每天一次。
初生仔猪的管理
1. 注意保暖,防高温,防压死,降低断奶前仔猪死亡率, 2. 产房保持适宜温度。初生仔猪环境温度要求30~35℃,断奶仔猪21~30℃。 3. 仔猪出生后,剥去胎衣,擦干体液,保暖。清除呼吸道中的粘液,剪脐带,剪掉犬牙,固定奶头, 4. 把低能仔猪放到保暖区给初乳或代乳品,2~3小时一次。脱水猪用电解质治疗。 5. 保证每一头仔猪都能吃到初乳。窝仔猪数多的仔猪要辅以代乳品。 11.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初生仔猪和仔猪断奶前、后的预防用药,控制某些疾病的发生。13.仔猪达5.5kg以上可断奶,母猪当天赶走。仔猪留在原栏3~7天后再转至保育舍或直接断奶转栏。
保育小猪的管理
1. 保育舍养猪密度适中,为0.35平方米/头。严格分阶段饲养。
2. 刚进栏一、二周,按用药程序加药及限料。
3. 及时观察,发现并治疗病猪。有咬尾现象发生时,及时处理。
4. 训练猪只在固定地点排粪尿,根据品种、体况分栏饲养,有条件公、母猪分养。
5. 体重达到30kg时出栏到生长--育成舍。
6.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7. 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生长猪的管理
饲喂环境必需有利于猪能方便地吃到充足的饲料,尽可能减少个体间竟争饲料和饮水。栏舍面积应能允许猪在圈内自由走动。
1. 可以自由采食和分餐饲喂,如采用分餐饲喂必须提供足够的槽位,以便所有的猪同时进食。
2. 适当的饲养密度,常以20~30头为一群。每栏不要超过35头。
3. 充足的饮水位置。
4. 保持栏舍通风清洁干燥,注意对隔离病猪的治疗。
5. 饲料可以干喂或湿喂,也可喂液态料。湿喂可以大大减少舍内空气中的粉尘量,有利于猪的健康,还可改善饲料利用率。
6. 进行免疫监测。
肥育猪的管理
1. 猪本身就是主要的疾病传播来源。因此宜避免多个猪场购进猪苗,猪苗实施按计划定点提供,了解猪苗的免疫状况。
2. 猪群饲养实行全进/全出是理想的安全措施。
3. 控制外来人员、车辆的进入,设专用出猪台。
4.购进的商品猪苗作好隔离观察和疫苗的补充注射。
三.猪场位置的选择
1. 猪场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土地、气候因素、基础设施的需求、环保、政府相关部门的态度和法制环境等等。就局部来看,每一个猪场的兴办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其规模的“适度”。集约化猪场的设施一般不需要占用很大面积的土地,可是猪场的粪便处理是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应推广农、牧结合,鱼、畜结合等模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用于粪便处理的土地面积是决定养猪企业的规模和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猪的栏舍所需适宜温度的要求较高,保持生产性能最高和撮入饲料最少所要求的栏舍温度变动范围很窄。在这个温度范围之外,生产水平和效率都会相对下降。因此要为猪的饲养提供一个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并以此为依据来考虑猪舍的建设.
3.有良好的道路,铁路或水路来确保产、供、销的畅通
4.一个成功的养猪企业,需要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人员作为养猪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不断培训在岗员工是促进本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 猪的品种和商品杂交
在世界范围内列入世界猪品种资源的有201个猪种(1990年评定),而中国有着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比不上的差异性最大的品种资源,再加上从国外引进的长白、大白、杜洛克、汉普夏、皮特兰…等,已经造就了我国一个巨大的遗传基因库。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它的作用已经逐步显露出来。
目前世界上除了为保护品种资源,而采取纯种选育外,大多数生产者采用了杂交育种;利用杂交优势进行商品生产,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高的生产效率。
目前在我国盛行的有如下几个引进品种的配套:
a)
引进品种(公.) X
地方品种(母)
F1
(商品)
b)
引进品种(公)
X
引进品种(母)
F1
( 商品)
c)
引进品种(公)
X
F1的母猪
F2
(商品)
在养猪生 产过程中不同的农场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备的人、财、物及社会环境因素采取不同的生产模式决定不同定位的选择,如以种猪生产为重的农场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较大,技术含量较高,需要纯种繁育和大量的种猪测定工作,它的品种选择要求较高,目前就大多数而言,进行商品生产而采用的后备种母猪的杂交体系应是简单容易管理的。最容易管理的是终端杂交体系,可以全部买进所需的公猪和母猪,而其它任何杂交体系都会增加管理投入。在商品生产上,繁殖种母猪是一项额外任务,需要额外的工作投入。当然在买进所需的公猪和母猪时,生产者要根据健康水平、信誉、市场等因素选择供应商是至关重要。引进种猪的健康水平是决定猪场命运的关键因素,万万不可忽视。
不同的杂交组合在不同的条件下的成本和收益有很大的变化,生产者要制定最佳杂交组合和选留后备种猪的策略。在现代商品生产中要求商品肉猪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和肉质良好等特点.现多采用世界著名的长白、大白、杜洛克品种进行杂交组合生产瘦肉型商品猪。(本技术手册主要介绍的就是瘦肉型猪的生产技术)。
最大限度提高现有杂种优势.研究结果显示终端杂交母猪(二元杂交母猪)的优势在于提高了的初生重和8周令个体重,生产更多的上市商品猪(每窝多0.37头)和缩短了断奶至发情间隔。大量的生产统计数据显示终端杂交较轮回杂交的优势是每头母猪每年每头母猪多生产1头仔猪。目前,一般采用两个白猪品种或品系(一般是大白和长白)的杂交母猪作为商品母猪,因此三品种杂交(DlY)是目前最现实的商品生产杂交体系。
猪的重要经济性状
种毋猪
种公猪
生长肥育猪
成熟年令
性成熟年令
生长速度
繁殖规律
性欲力
采食量.
妊娠期
精子生成能力
饲料报酬
使用年限
精子质量
眮体质量
窝产仔数
肉品质量
出生和21天令体重
哺乳仔猪成活率
生产者应围绕这些经济性状,在引种、营养、动物保健方面制定适合本场的饲养管理规程,选择以其相适应的营养条件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以保证其遗传潜能的最大发挥,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五. 健康与保健
养猪业要持续有序发展,生产者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产品价格,猪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饲料报酬)。其中产品价格主要是由社会因素决定,而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是由生产者控制的,其中健康的猪群,特别是种猪群的健康水平是主要的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猪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猪场从环境、生产管理、到兽医保健已经形成一个系统保护工程。除了人和社会的因素之外,猪群的健康已是当前养猪业的最大障碍。因此每个猪场务必做到:
1. 健康育种:选择的种猪不仅要看种质和外形,而且需要有高度的健康性,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的使用要符合标准,注意饮水和空气状况,建立无污染饲料管理体系。2.搞好场地环境卫生和消毒,建立和执行卫生防疫制度,规范用药、建立药物预防方案和定期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制度。场内禁养犬和猫,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及传播,实现生存环境无害化,为猪创造舒适环境
3.工人员进入猪舍必需穿着干净衣服和靴子,互不串栏,保证工作人员不与外界猪群接触,避免一切非工作人员进入猪场。
4.及时淘汰、扑杀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和僵猪,及时处理死猪。
5. 建立兽医卫生防疫监督机制和疾病预警机制。
六.猪场免疫体系的建立:
(一) 有关猪群的免疫
聪明的生产者非常懂得将保护性免疫作为有利于保持猪群健康和快速生长的管理工具。
免疫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获得
主动免疫是动物受到抗原如细菌或病毒的刺激获得,这些保护性抗体存在于血液、分泌物、乳汁中,抗体在初乳中浓度持别高。
被动免疫是乳猪生后最初24小时吸吮初乳获得,24小时后仔猪血液中母源抗体巳达最高浓度,此后抗体水平立即开始下降,三周后抗体可能降至能抵抗许多疾病的必需水平以下。
被动免疫也可通过注射抗血清获得,抗血清是从主动免疫猪收集获得的。可以通过注射或一日令内口服来获得免疫力,被动免疫只有短期几天或几周的保护力,而主动免疫的保护力长得多,某些情况下是终身的,因此战略性地有计划攻毒或合理使用疫苗能增强所需的主动免疫力,例如给配种前的后备毋猪接触细小病毒,使后备母猪感染该病毒以产生终身免疫,而对其无任何危害,另一种方法是注射细小病毒灭活苗,但这种疫苗不能产生终身免疫。母猪每次配种前都要注射疫苗,除非接触了活的野毒。
接种了疫苗不等于免疫成功,只有猪对接种的疫苗产生足够的抗体,才具有对特定病原产生免疫的能力。疫苗接种后也并非100%的猪能产生免疫力,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母源性抗体可能干扰疫苗接种效果。动物个体也对疫苗接种的反应有个体差异。这些都是往往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为了控制和消灭特定的疾病,需要利用高峰母源抗体来保护仔猪。有计划地使仔猪在被动的母源抗体衰减到失去保护力前隔离开来,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生产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用超早期断奶,药物早期断奶和选择两点式或三点式饲养来达到最佳的防疫效果。
(二) 免疫程序的建立
猪场的免疫程序差异很大,从某些猪场不用疫苗到使用几乎所有疫苗。过分使用疫苗的方法,是不经济而且是没有保证的。疫苗接种也会造成猪群的应激反应,会使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减慢。通常没有二个猪场有完全相同的免疫程序,因为不同猪群管理方式不同、自然环境不同、面临致病的危险不同。集约化猪场最科学的方法是建立严格的抗体监测制度,按监测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后制定免疫程序,并每年做出检讨修正。
下列的免疫程序列出大部分必需接种的疫苗和寄生出虫控制措施,但并非每个猪场都是适用的、理想的或经济的。仅供参巧
间(年令)
| 疫苗注射和寄生虫控制
| 管理和配种
| 后备毋猪/毋猪
6-7月令
8个半月
|
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驱虫,治疗虱子。
|
购进毋猪隔离检疫
在第二或第三发情期配种
| 配种后3周
每年1、7月
每年4、8、12月
分娩前4-6周
分娩前2周
分娩前7-10天
分娩
分娩后3-5周
公猪
6-7月令
每年1、7月
每年4、8、12月
仔猪1-3天
3-7天
3-4周
断奶后10天
10周-12周
5-6月
|
肺疫、链球菌。
猪瘟、口蹄疫。
伪狂犬、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治疗虱子和螨虫。
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
伪狂犬、细小病毒。
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肺疫、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伪狂犬、链球菌、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猪瘟、口蹄疫。
补铁
猪瘟、链球菌、口蹄疫、肺疫、伪狂犬。
治疗虱子、螨虫,然后驱虫。
猪瘟、链球菌、肺疫。
正确添加药物
| 妊娠检查有无再发情
饲料中添加防便秘的添加剂,进分娩舍前清洁猪体
仔猪环境温度21-30℃毋猪18-21℃
仔猪断奶,提供卫生舒适的保育舍和适当的日粮。
购进公猪隔离检疫,配种前60天进场,8月令可有限使用,观察性欲和配种能力。
剪牙、断尾、打耳号
教槽
对上市猪进行健康检查
|
另:每年在有蚊较多的季节到来之前(三月)给所有种猪注射乙脑疫苗。
猪的疫苗还有很多,生产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慎用,并按商品说明规范操作,不可盲目加大剂量,注意注射质量。
七.INVE(英伟)公司常规型产品的编号标识和对应商品名,
常规型产品的编号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表示使用对象,用两个英文字母替代,
BS(BOOSTER)
哺乳期乳猪、
PS(PRESTARTER)
开食期和过渡期乳猪、
ST(STARTER)
小猪、
GR(GROWER)
中猪(生长猪)、
FN(FINISHER)
大猪(育肥猪)、
GS(GESTATION)
怀孕母猪、
LT(LACTATION)
哺乳母猪、
BR(BOAR)
公猪;
PB(PREBREEDING)
后备种猪
第二部分表示生长阶段:
0、1、
2…9分别代表各个阶段的产品代号;
第三部分表示产品的使用比例:
100代表全价料,
004代表4%预混料。
例如:
PS-1-100
表示乳猪全价料,
S-3-004
表示4%小猪预混料等等。
同时设计了具有特色经济回报率的辅助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