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迅速形成,畜牧业在我国部分地区以形成为支柱产业,从而对猪的许多疫病、疫情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不容忽视。其中仔猪副伤寒是影响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他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为了减少仔猪副伤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证养猪业的健康化发展。现将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看法经验和防治措施与广大畜牧界的朋友们共同探讨和经验交流。
1、流行特点和病原:
本病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属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常存在于猪的粪便、各各脏器以及被污染的土壤里,其病原体在污染的水中能生存4个月至一年以上,往往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多发生于1—4月龄的仔猪,6月龄以上的猪则少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节多见,多雨季节发病较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表现为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干酪坏死性肺炎为特征。当前各地都实行规模化科学养猪,随着防疫体系的改革环境条件的改善,饲养管理及饲料情况的好转副伤寒病的发病率降低了许多,但某些饲养管理条件不好的猪场和散养户仍有发生。该病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常继发与猪瘟流行过程中。
2、发病诱因:
本病为条件病,多发生在饲养卫生条件不好的1—4月龄仔猪,主要是通过被病菌污染的饲料及水源,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发病的。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尤其发生在寒冷多变气候和阴雨连绵季节。猪舍潮湿、肮脏拥挤、营养缺乏、长途运输、饲料品质不好、寄生虫病、病毒病、新近的猪没隔离观察就合群、断奶过早、去势等能造成机体抗病力下降的因素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3、临床症状和特点:
1 急性型(败血型):多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体温升高(41—42℃),食欲减退、打寒颤,经常扎堆,叠在一起。有时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跟本没有时间治疗就死了。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严重时肛门失禁,沾污整个后躯和尾部,有时粪中带血,病后期腹部、耳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或青紫色斑点。病猪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偶有咳嗽、痉挛等一般经2—6天因心力衰竭死亡。病死率很高。
2亚急性和慢性型(结肠炎型):此型常见,初期症状不明显但越来越重,病猪精神不振,体温(40.5—41.5ºC)扎堆、寒战,眼有粘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着,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粪便呈灰绿色、灰白色、淡黄色、暗绿色不等,形如粥状,饮水较多,由于拉稀,失水,病猪很快消瘦,粪便恶臭,混有血液。被毛无光粗乱,常呈现收腹上吊,弓背尖叫,似有腹疼症状。部分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肤上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是在腹部皮肤上,出现痂样湿疹,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涸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有些病猪咳嗽,体温稍高。病程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未死的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过短期又开始复发。
4、病理和剖检变化:
1 急性败血型:病程短主要是败血症变化,肠道内没有特症性的病变。死猪皮肤呈淡蓝色或淡紫色,尾、鼻、耳部最为明显。脾脏有不同成度的肿大,色暗带蓝,触之如橡皮状,切面蓝红色,被膜上可见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有充血、水肿和出血的,其他淋巴结呈不同程度肿大或增大,软而红,类似大理石状。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肝脏淤血,被膜下偶见出血点,有时肝实质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肾皮质内常见针尖状大出血点。全身各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黏膜淤血,呈现出浅表性胃炎。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严重者为出血性肠炎。心、肝、肾呈现退行性变化。喉部黏膜可见出血性斑点。肺膨隆、淤血和水肿,尖叶与心叶可见小叶性肺炎灶。心包囊常有出血点,若病菌感染毒力强的,还有可能发生纤维素性出血性心包炎。组织学检查为广泛性和明显的局灶性坏死,微血管玻璃样病变变性和静脉性栓塞。肢体末梢瘀血呈青紫色。断奶仔猪,胃严重淤血而呈暗红色,病程一般在1周以上的,胃黏膜糜烂。肠呈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以小肠下段病变较严重。
2 亚急性和慢性型:眼观变化,尸体消瘦,皮肤粗糙,毛粗无光。在胸、腹下部或腿内侧等薄皮处,常见痂样湿疹,可达黄豆或豌豆大小,暗红色或黑褐色。肠道病变为坏死性肠炎,主要是在回肠与大肠段,呈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固膜性炎,盲肠、结肠或回肠后端,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物质(假膜),呈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周围呈堤状隆起,此所谓的副伤寒滤泡溃疡。肠系膜淋巴结、咽后和肝门淋巴结肿胀,淋巴结呈现灰白色脑髓样,散在灰黄色坏死灶,部分变成大块状干酪样坏死物。脾稍肿,由于脾髓增生使其质度较硬。肺脏在部分病例中可见点状出血,或有浆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和化脓性肺炎,不过发生肺炎也有可能与其他菌混合感染如:胸膜肺炎菌、巴氏杆菌等。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和变性,被膜与小叶间质常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变厚。部分病例中,肝脏被膜下与切面上可见针尖大到粟粒大的红黄色的和灰白色病灶,即是灶性坏死和副伤寒结节。
5、诊断方法:
1 仔猪副伤寒除少数急性败血型外,多表现为亚急性和慢性,与亚急性和慢性猪瘟相似,应注意区别,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耳、尾、蹄等处呈蓝紫色;病变以肠道为主,大肠有干酪样坏死,并有周围平滑而中间略凹的溃疡,肠壁增厚;另外在有肝、肺干酪样坏死,本病也可继发与其他疾病,特别是猪瘟,必要时还要借助实验室诊断来区分。还有本病仅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主要是断奶前后的仔猪。有时大架子猪和母猪也有发生。根据症状可以做初步诊断,但要确诊还是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6章节、鉴别诊断:
1 猪瘟发病快,高烧不退(41—42℃),任何年龄的猪都可发病,而仔猪副伤寒在6月龄以前的6月龄以后的则少见。肾脏和膀胱有针尖状出血点,而本病没有。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周边缘暗红色,中央灰白色,外观呈现大理石样。脾脏边缘往往可见粟粒大或稍高出于表面呈锯齿状,呈黑色。特别是大肠的回盲口处常有轮层状、中间突起的圆形纽扣状溃疡(烂肠瘟)。用药物治疗:抗菌素对猪瘟治疗无效,而仔猪副伤寒用抗菌药有效,特别是早期用大剂量的抗菌素如: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安普霉素、土霉素等均有较好的效果,临床观察可作出诊断。
2 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这两种病,不同年龄均可发生,临床特征为腹泻、呕吐和脱水。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猪病死率很低,较大的或成猪几乎没有死亡。病变主要是小肠绒毛萎缩,大肠无溃疡病变。
3 猪痢疾:主要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临床症状为粘液性或黏膜性出血性肠炎。颜色为红或黑色。一般断乳后(7-12周)的架子猪多发,而哺乳猪和成年猪则少见发病,本病多为散发,传播缓慢,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7、预防措施:
1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病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采用添加土霉素等抗生素的饲料给予预防,不过要注意抗药菌株的出现。给予优质全价的配合饲料,增强抵抗能力。本病常发区,疫苗预防,仔猪断奶或上网时(30—35日龄)口服或注射1-2头份仔猪副伤寒疫苗,55-60日龄口服3头份即可。
2控制: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猪进行治疗,彻底消毒污染猪舍,死猪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消毒药可选用:1、高效三氯泡腾片(主要成份:三氯异氰尿酸钠、增效剂、崩解剂等)用量每片泡50斤水。2、锦堂8 5 3 消毒液(主要成分:36%复合碘)1:600倍的消毒。还有如20%的石灰乳、2-4%的氢氧化钠等一些化学消毒药均可。耐过猪不能用做种用,予以淘汰。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对未发病的猪,在每吨饲料中添加瑞华普乐康(内含替米考星和氟苯尼考等)1000克,同时加入纯土霉素碱 1000克,两种药混合一起拌料,连用5-7天。在临床用了3年,用户反馈治疗和预防效果很好。或每吨饮料中添加金霉素100克或磺胺二甲氧嘧啶100克,也起到预防的作用。
8章节、治疗方法:选择药敏实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药量要足,疗程要够。对慢性病例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如:补液、强心、解毒、收敛等对症治疗。下面多介绍几种治疗方法(供参考):
1: 用重症王(厂家蓝天科技主要成份:苦参碱、葛根素、马齿苋、黄芪、金银花、有效因子等)每公斤体重0.2-0.25毫升,华蜀头包西林每瓶打25公斤猪,或其他的头孢也可以,银翘黄肽冻干粉针(厂家吉林泰新主要成分:黄芩、金银花、黄芪、连翘、双花等中药提取物白细胞-干扰素等)这三种药混合一起肌注,重症王每天二次,头孢、冻干粉针一天混合一次即可,视病情连用3-5天。同时另侧肌注高效氟苯尼考油乳剂注射液(含量:10%),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一天一次,连用3-5天即可。此方在临床验证中治愈率高,成本较低,不宜复发(患病后期不一定)发现及时用此方治疗还不易僵猪等优点。注:此方是针对于比较严重病情所配的,对于不严重的患畜可以把方中的冻干粉针去掉即可效果也很好。
2:肌注常乐欣(主要成分:甲磺酸培氟沙星,绿原酸,苦参等 )按每公斤体重0.2毫升,每天二次,视病情连用3-5天。同时配合特制方通精典50毫升/瓶(主要成分:芬布芬、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甲氧卞啶、及病毒唑等)按每公斤体重0.15-0.2毫升肌注,每天一次,视病情连用3-5天。两种药物分开注射即可。
3: 肌注常福仙(厂家广东海康主要成分10%弱酸性恩诺沙星),按每公斤0.2毫升,每天一次,连用3-5天。
4:0.5%诺氟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5毫升,肌肉注 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5:复方新诺明(SMZ~TMP),每千克体重肌注0.2毫升复方新诺明,首次用量要加倍,连注3-7天;如用粉剂,应按每公斤猪体重内服70毫克,首次用量要加倍,连服3-7天。
6:10%磺胺噻唑钠10~30毫升,25%葡萄糖注射液30~6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
7: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按每20kg用一支(2ml)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注3~4天。同时内服多粘菌素片,每头每次服100万~150万单位(片剂有每片25万和50万单位两种),每天2次,连服3~4天。
8:大蒜方法,将大蒜5~25克捣烂成泥状或制成大蒜酊内服,日服2,连服3~4天。
9: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加甲氧苄氨嘧啶(TMP),每千克体重4~8毫克,混合分2次内服,连服一周。
10: 硫酸新霉素每公斤5-10毫克,纯复方红酒酵母多糖每公斤0.3克,两种药混合一起灌服,每日2次,连用5-7天即可。
11:临床还可选用庆大霉素、土霉素、安普霉素、多西环素、复方磺胺嘧啶钠等抗生素疗法。建议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在选择药物这样把握一些,疗效会更满意。
12:黄连15克、秦皮20克、黄柏30克、白头翁30克、石膏60克、紫草10克、大黄10克、白茅根(鲜)100克,水煎浓缩,直肠灌注,一日二次,一般2-3剂可愈。若配合肌注抗生素疗法则效果更佳。
13:黄连、木香各3钱,白芍、槟榔各4钱,滑石5钱,甘草2钱,水煎分四次灌服,每天2次。
14: 黄芩、荆芥、桂枝各20克,杏仁、麻黄各15克、防风、桔梗各25克、川芎、大枣各12克,生姜、干草各12克,水煎候温灌服即可;或研成细末,开水冲调灌服。每日一剂,一般3-5剂可愈,不可间断,少数病例连续用药7-10天可愈。若配合肌注抗生素治疗其效果更佳。
8.15: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和增强机体抵抗力强心可用纯黄芪多糖、复合B、EAD乳粉、5%葡萄糖混合饮水来促进疾病的康复。若猪出现脱水现象在加入补液盐,严重脱水的用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