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商品猪的杜长大杂交组合近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包括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杂交组合方式。起源于英国的大白猪是历史悠久、著名的瘦肉型品种。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竞相选育,使该品种的生产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许多品系。其中,包括配套系中的父系和母系(早期的大白猪只适宜作母系)。 继续对大白猪向母系方向选育,基于的理由是:(1)大白猪仍然是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品种;(2)大白猪是本公司的当家品种,在700头生产母猪中,它占500头以上;(3)根据1998年制定的方案,5年来在大白猪的选育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原定选育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和与先进育种水平同步,必须调整选育目标,加大选育力度。因此,重新制定了本方案。
紧紧围绕市场的需要以及生产商品瘦肉型猪母系的要求,通过5年(即到2008年)选育出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适应性强、繁殖性能突出、胴体品质被市场认可的康润大白猪新品系。
具体选育目标是:
1、繁殖性能:
窝平产活仔数,初产9.5头;经产11.5头。 2、生长速度:
达100千克体重日龄155天;30-100千克阶段平均日增重达900克。 4、背膘厚:
3个测定点(具体部位见“性能测定”)的平均校正膘厚12.5mm。 二、
现目标的指导原则
实行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建系方法,以开放为主。为了与先进育种水平同步,必须开放,即不断地从外引入优良基因;为了使优良基因纯合,又必须相对闭锁。引入的优良基因必须符合母系要求,优先考虑从丹系和法系中引入。只要引入的是优良基因,而且引种的目标和方向是稳定的,不必太多担心“开放”带来的后代群体的分离。打破品系界限,只要是符合选育目标的个体,就应选留和引进。抛弃传统育种中“保血统”的观念,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以不断外引优良种猪来避免近交的危害。 在现存的大白猪群体中,根据选育目标,以档案资料为依据,结合体形外貌,选择100头母猪和5个无亲缘关系的公猪血统组成纯繁核心群。纯繁核心群是一个动态群体。一方面,可根据性能表现,对用于纯繁的和生产二元的大白猪进行适当调整;另一方面,纯繁群中的母猪,4胎以后可转入生产二元,以更优的后备猪补充到纯繁群。 种猪性能测定是当代各国猪的育种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根据性能测定资料,通过电脑分析,计算出选择指数,作为选择种猪的主要依据。性能测定在生产现场进行(这种测定方法可以克服因测定条件的差异导致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效应。从而,选育出的种猪在生产条件下性能稳定)。本公司性能测定的目的是为本公司的猪群选出优良种猪。具体方法如下:
1.为了测定结果便于同期比较以及保证种猪常年供应市场,纯繁群采用相对集中、适当分散的分娩生产方式,安排60%的纯繁母猪集中在12-1月份和9-10月份产仔,此间过量的种猪可以调节销售体重,来弥补淡季种猪生产量的不足。
2.参加测定猪的数量
在核心群中,从每窝仔猪中挑选1公+2母
参加性能测定。
3.选择性能测定猪的两个阶段
(1)在转出保育舍之前,现场初选入测个体。
在保育舍的纯繁猪,按两窝同一栏饲养。入测者要求生长发育正常、体型具有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效奶头7对以上,外生殖器发育良好,肢蹄强壮。
(2)在体重达50-60公斤(务必在种猪出售前),第二次选择入测个体。入选个体置于后备栏中饲养。
测定期间的饲养管理、栏舍和饲养密度的要求与后备猪相同。
4.性能测定操作
(1)称重
在体重在98-102公斤范围内进行(测定体重范围的缩小有利于减少校正误差)。
(2)测活体背膘厚
称重以后立即测膘。用A超测膘仪测定。测定部位在肩胛骨后角(即胸围测定处)、最后肋骨和腰荐结合处、距背中线5厘米(约4指宽)处。第3点在第2点和尾根中间稍偏后一点,距第2点约15厘米。在使用A超中,要注意3档和2档的区别,3档用于测3层脂肪,2档测2层脂肪。一般说来,第一点膘厚一些,在3档测;第2、3两点膘薄一些,在2档测。不管用哪一档测膘,只有当指示灯稳定不闪烁时,方可记录其测定值。
(3)外形评分
同一头猪在称重、测膘完成后立即进行外形评分。按外形评分表格中的要求逐项评分并记录。
1、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始终是最重要的性状。由于在实际生产条件下以及在一般的种猪场中,饲料转化率很难准确测定,但它与生长速度有着较高的负相关(相关系数=-0.6)。因此,生长速度就成为要选择的最重要的性状。要注意克服当前重体型、轻生长速度的倾向。
2. 猪的繁殖力的选择,近些年来在国内也有被忽视的倾向。在商品猪的杂交配套体系中,母本品系的选择尤其要重视这个问题。此外,根据国内猪病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提高猪的繁殖力可以补偿因猪病导致猪的死亡造成的损失。繁殖力的选择通过表型选择难以取得进展,实用且有效的方法是向群体导入繁殖力高的品系的基因以及根据BLUP指数中的母系指数进行选择。
2.猪瘦肉率的选择应有一个度,65%左右为宜。过高的瘦肉率会导致繁殖力、生长速度和肉品质降低。瘦肉率的选择只能通过间接选择,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膘厚。
3.关于体形外貌,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些人过分重视体形外貌,尤其注重臀部的高度丰满,其结果导致繁殖力降低、生长速度也不
很高。体形外貌在选种中是重要的,这是因为:(1)它与生产性能相关,
如背长、背宽能提高优质肉的载肉量。(2)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猪的体质,肢蹄结实、结构匀称、胸部发育好是体质健壮的表现。(3)体形外貌的遗传力高,通过表型选择可以收到显著效果。瘦肉型猪的体形外貌选择标准是背长且适度宽平,前躯发育好,后躯适度丰满(不必像父系那样要求臀部很丰满),前、中、后躯结合良好,肢蹄结实、腮小头清秀;对于腹部的选择不应过分强调收腹,本方案选育的大白猪是母系,其腹部,特别是母猪腹部可适度大。
4.关于肉质,目前商品猪的肉质(主要是感官肉色和系水性)基本被市场认可。至于其他指标,如肌间脂肪、肌纤维等,尚未与市场价格挂钩。因此,对于种猪场可暂不考虑这些性状。但研究工作必须提前,一旦市场需求通过价格反映出来,种猪场就应及时应对。
(四)选择指数
本方案实行综合选择指数和BLUP育种值指数相结合,来选留种猪。在本公司当前使用的育种软件中,在建立综合选择指数公式时,可自定义性状。我们把体形外貌作为自定义性状纳入综合选择指数中。康润公司的综合选择指数中包含“100千克体重日龄、校正背膘厚和外貌评分”3个性状,其性状加权值可根据选择进展和猪群情况及时进行调整。BLUP育种值指数目前没能将外貌性状纳入其中,但其母系指数对于产仔数的选择有较大意义;然而,在开始应用此指数时要注意猪群资料少而带来的误差。
选择指数的高低是选留种猪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必须到现场根据个体的实际表现,作出是否选留的结论。
(五)引种和种猪更新
l
引种应以引公猪为主,一则为了节省成本,二则可降低带入疾病的风险; 更新的种猪应比被更新者更优秀,至少是一样优秀。严禁将平庸者作为继承者。 对于特别优秀的种猪(尤其是公猪)要尽量延长使用年限。缩短世代间隔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高遗传进展的。如果选留的种猪一代不如一代,世代间隔再短,其遗传进展仍然是负值。 选配是实现选种效果的关键,通过选配以期达到在后代中得到理想基因组合的个体。选配在育种中是继选种之后的再创作。随机交配等于放弃了这一再创作过程。 本方案中,异质选配和同质选配将会交替或同时采用。在选育初期,采用异质选配,用引入的优良个体配原来群体内的个体,以期综合二者的优点。当获得理想后代时,为了使其尽快纯合,将以同质选配为主。当同质选配进行一段时间后,群内亲缘程度增高,遗传进展停滞,甚至倒退,此时又需进行异质选配,并要引入新血系。在同一时期,当群内分离程度较大、优劣个体同时存在时,一方面可采用优配优的同质选配,同时对于那些既存在某些缺点又具某些优点的个体也可采用异质选配。这种选配既可以是表型的,也可以育种值为基础进行选配。 本方案中,将慎用亲缘选配。选配的公母个体亲缘系数一般不得大于0.06。选配计划的制定由本公司目前正在使用的育种软件来完成。 (1)足够、全价的营养、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和有效的疾病控制是保证正常选育的基础。以上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严重影响育种进程。 (2)在性能测定过程中,要尽量保证饲养管理条件一致,尤其是对同期在测猪,更应如此。否则,测定结果将失去可比性。 (3)所有生产记录、测定数据以及有关资料必须记录在案,并及时输入电脑。 (4)严格在规定的体重范围内,对在测猪进行测定。超体重未测,应视为失职。 (5)电脑和资料应有专人管理。对原始资料要及时分析,以便指导生产和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