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非药物添加剂的研制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主要基于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尽可能杜绝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二是保健促生长作用。世界各地时常有因为饲料中携带病原菌或病毒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报道。饲料无疑是众多病原菌、病毒及毒素的重要传播途径,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黄曲霉毒素等等。尽管从原料的采购、贮存和加工方面,尽可能杜绝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类添加剂,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曾给畜牧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饲用抗生素可抑制畜禽消化道内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减少体内营养消耗,节省维生素和蛋白质等,促进消化道内合成动物必需营养物质的有益菌群的生长、繁殖,使营养物质的合成增加,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微生物,增强畜禽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使肠壁变薄,从而有利于营养成分的渗透与吸收,增进食欲;同时可刺激脑下垂体分泌激素,促进发育。可显著的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结果。因此,抗生素在饲料中应用早已普及,且根深蒂固。但抗生素的使用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如破坏动物肠道有益菌、产生耐药性和在动物食品中的药物残留等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另外在实际生产中也有使用催眠类物质或类激素物质的,虽然有一定作用,但可能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公众对使用添加剂生产的畜产品的安全性也愈来愈有疑虑。未来将越来越关注抗生素及有关生理机理能调节类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现在人们试图通过非药物途径来达到防病保健提高动物生产效益的目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酸化剂。在60年代,人们采用饮水方式给动物补充富马酸、柠檬酸来防病保健。70年代,类似的有机酸被添加到饲料中。80年代酸化剂主要是以磷酸为主,90年代则以乳酸为主。
2动物蛋白源的慎用与禁用
1996年初,发生在英国的“疯牛病”事件给英国百年称雄的肉牛业带来致命打击。据研究,“疯牛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饲料中利用动物加工副产品制成的肉骨粉,比利时的“二恶英”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公众恐慌,也为世界敲响了饲料安全的警钟。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全面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动物加工副产品制成的肉骨粉,对其他饲料原料实施了更为严厉的监控。
3 转基因原料安全性要求
采用生物技术,培育新的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农作物,简称(GMO),增强其对环境的耐受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是人类解决未来粮食匮乏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有力手段之一。GMO产品自1995年开始商业化栽培以来,到现在已经有30多种产品得到了相关国家的安全评价,其中,以不受除草剂影响以及抗病虫害性强的大豆、玉米、菜籽、棉花、烟草最受人们关注。此外,还有保鲜力强的西红柿等蔬菜,以及保鲜好、不变色的康乃馨花卉。
W,Hv's2j%n"a;P9201 1999年,在转基因农产品中,大豆约占55%,玉米约占33%,棉花约占55%。转基因农产品不仅增强了它们对病虫害以及恶劣环境的抗御能力,还为提高其产品的品质创造了条件。以大豆为例,美国最近培育的各种高油酸(70%)大豆、高硬脂酸(28%)大豆,高棕榈酸(27%)大豆等品种,有效地改善了大豆油的营养价值、氧化稳定性、功能性以及氢化加工时物理性质,并有望提高油脂产品的附加值。 畜牧人P.L5l-|+yl J
在崇尚自然、提倡有机食品的今天,众多消费者对转基因农产品加工的食品安全性始终心存疑虑。特别是在媒体披露了蝴蝶幼虫采食了转基因玉米的花粉而致死的消息之后,欧洲及日本消费者公开采取了抵制和反对的态度。人们还发现,一些昆虫吃了抗病虫的转基因农作物却不死亡,因为它们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毒素具备了抵抗力。同时创造出来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有害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转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又是很难消除的。
反对派认为:①GMO重组的基因有失控的可能性;②GMO系突然变异体,有新的蛋白质创造出来,有可能引起食品的过敏反应;③GMO超出了传统育种的概念,已不能认为是杂交育种的延伸;④将以往没有的基因重组后的生物,对其它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有必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
4 生物技术的跨学科应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微生物添加利、酶制剂、小肽、寡糖、核苷酸和卵黄抗体等一些营养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们在促进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以上这类以调节消化道营养生理和微生态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大部分属于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生物技术在饲料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可利用一些廉价原料生产固氮菌、生物制品、益生素应用于饲料生产。另外现代遗传学技术、育种技术已能够培育出适合饲料工业需要的新品种。如高油玉米(HOC)、多迭加性状(stackable traits)营养价值(高油脂、高赖氨酸、高消化率、低植酸)强化玉米已开发成商品应用。另外还有转基因大豆、羽扇豆和低毒油菜等。
5营养与免疫的研究
营养物质是家禽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营养成分的变化影响家禽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而健康的家禽需要免疫系统的高度协调,需要氨基陵、蛋白质、能量、酶等辅助因子支持抗淋巴细胞的增殖,从音髓中补充新的单核白细胞和嗜弄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溶菌酶、补体及含氮氧化物。营养物质变化影p6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功能的发挥,改变免疫力和抵抗力。①应用分子生物学与免疫营养学以及形态解剖相结合,研究营养与免疫的生理机制:②应用免疫调控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疾病的发生、缩短育成期、促进增重和改善肉质等方面。在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上引起一场新的变革,还需有关研究人员继续努力。
6抗营养成分的控制
抗营养成分包括抗营养因子和毒素两大部分。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饲料自氧化产物、真菌毒素和非淀粉多糖;解决抗营养因子主要通过抗氧化剂、防霉剂和一些特异专一的酶制剂如β-葡聚糖酶制剂。抗饲养因子主要包括某些矿物质、药物和一些非常规原料,主要通过诱食剂、味蕾封闭剂和[url=]甜味剂[/url]来解决。
现已确认,[url=]霉菌毒素[/url]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球有25%以上的谷物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霉菌毒素对人和动物是致癌的,导致人和动物肝脏受损。因此,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来降低霉菌毒素对食物链所产生的威胁。许多饲料厂家坚持认为一般不存在在霉菌毒素的问题。事实上,霉菌毒素无处不在。已使用多年的矿物质粘土并不是理想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因为它的使用量高,同时会吸附饲料中其它有价值的营养元素。如维生素和抗生素等药物。另外还发现粘土中有二恶英的污染。
7非常规营养资源的开发
今后国际上不断降低配合饲料中常规能量饲料(玉米)和蛋白质饲料(大豆或豆粕)的用量。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技术对饲料原料进行深度开发。欧洲一些国家非常善于利用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饲料原料(如粮食、油料、食品加工的副产物),通过预加工、膨化和添加剂技术降低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提高营养价值,纠正营养缺陷;如植酸酶、芬兰和浙大饲料所合作研制的Econase酶等专一酶制剂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于饲料工业,以期提高饲料利用率、发挥动物最佳生产性能。还有天然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的开发利用,如叶蛋白的开发利用和植物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应用。一些抗菌促生长物质、人工生产的消化酶、有调控营养物质代谢功能的物质、提高免疫力物质等都被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研究和应用。此外畜产品加工副产品也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如肠粘膜蛋白与血浆蛋白等在仔猪饲料中的成功应用。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