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一个外行谈哲学
——学习《系统动物营养学》的知识准备(一)
哲学的本意
在中国,哲学总是与神学、玄学相伴,往往总是给人以抽象、费解,乃至高深莫测的感觉。即使是学哲学的人,通常也很难一下子给哲学下一个具体而清晰的定义。而事实上,在英文中,哲学的本意是相当具体的。
哲学的英文单词是“philosophy”。Philosophy是个合成词,由两个源于希腊语的词根构成,philo意为“爱”,sophy意为“智慧”,合在一起即“爱智慧”。所以,可以说,哲学是从感性的“爱”出发,抵达理性的“智慧”。也可以说,哲学是用智慧对世界和人生的分析、探索,而这种分析和探索的动力就是爱。
没有爱的智慧,是苍白的、无力的,有时甚至会滑入危险的深渊,对社会造成危害;没有智慧的爱,是痛苦的、沉闷的,是精神的鸦片,是捆绑自己和他人心灵的枷锁。只有爱与智慧完美结合,人生才会是积极的、快乐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也只有当爱与智慧完美结合时,我们的灵魂才能得到永久的解放。
对哲学的误解
在远古,哲学常与神学、玄学相伴,高深莫测。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哲学成了政治和思想教育的代名词,抽象、乏味,但却渗透于每个人的生活,以致很多人至今仍对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混淆不清。如今,在可视化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图片、音像充斥大街小巷,塞满了每个人的眼球和大脑,哲学似乎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蜷缩在高等学府的某一个角落,成为了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一种专业。
在普通人眼里,哲学似乎远离于他的生活与他无关,是某些智力优越者的体验和感悟,是某些深奥费解的说教和讲义。就象一位学者描述的,“它拒绝所有人间烟火,在某个高远的云端用智者的目光俯视芸芸众生”。即使在很多从事学术研究者的眼里,哲学也不过的繁复的逻辑推理,或者晦涩的文字游戏,与自己所关心的专业问题毫不相关。
事实上,“爱智慧”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素质。在此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爱智者,即哲人。哲学并非是某些人享有的特权和专利,它确确实实作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时刻被人们体验、发现。哲学专业不是我们需必修的专业,但哲学确实是一个我们学习和生活所必需的实用工具。这就好比,不识五线谱照样能但歌唱家,不知道CPU工作原理照样可成为电脑游戏高手一样。
当代哲学的缺失与中国哲学的回归
在中国古代,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要学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文以载道,在当时,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即哲学功用占主导地位。而到了现代,这种哲学发蒙的传统被渐渐遗失了,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以文学功用为主,即强调如何遣词造句,而哲学功用日益弱化。
宇宙、自然、社会、人全是哲学研究的范畴。在当代社会,没有自然科学素养,光靠文、史方面的修炼,再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所以,大师罗素说:“哲学家太懒,不研究数学,或太笨,不懂科学。”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代哲学家的通病。文、理兼修,是现代学者须必备的。不知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印象,学文的人喜欢在一堆堆理论和学说中兜圈子,似乎总有千条妙计,但一遇到具体的问题,却很难给出准确而实用的答案;而学理的人,喜欢就某一问题埋头专研,爱钻死牛犄角,但一旦遇到了专业之外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更为令人缺憾的是,现行教育体制采用的文、理分科模式,无形中加剧了这一弊端。
此外,中国哲学历来是以人、人与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自然很少给予关注。它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实用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是一门涉及心理和幸福的学问。而在西方,哲学与近代自然科学紧密结合,主要以自然、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而将对人、人与社会的研究留给了心理学和宗教。所以,在中国,即使最辩证唯物的马列主义也不能完全取代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物质金钱至上和法轮功的死而不僵反映了当今国民精神信仰的缺失。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近些年“国学热”的兴起,说明了中国哲学的悄然回归。今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哲学的“中西合璧”必将是大势所趋。
赵胜军
2008-6-29 于武汉 |